韦应物的“雨殇”情节解读

时间:2020-08-27 16:06:20 韦应物 我要投稿

韦应物的“雨殇”情节解读

  韦应物笔下的“雨”,既是他心灵世界凄凉感伤的写照,也是他困窘境遇坎坷失意的映射。“雨”的清凉、冷艳折射出了诗人朦胧哀婉、孤寂凄苦的情感。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是自然界寻常的事物。然而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如琴弦般拨起了诗人心灵深处的音符,在诗人那细腻、敏感的笔触下生成了一首首或清新灵动或怅然迷茫的诗篇,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鲜活隽永的审美意味,拓展出了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韦应物酷爱雨,诗集中约有十分之一的诗写“雨”或写到“雨”,有春雨、微雨、秋雨、寒雨,等等,尤其是后两者在韦诗中频频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把“雨”作为文学意象的诗歌历来不少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佳句,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而李商隐的《梓州吟罢寄同舍》中便有“楚雨含情皆有托”。可见“雨”寄托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无限情思,而诗人韦应物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秋来,日暮,风起,雨飘……大自然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淡薄幽静的韦应物偏爱冷色调的意象,“雨”的清凉、冷艳折射出了诗人朦胧哀婉、孤寂凄苦的情感。

  其一,借雨抒发离愁别恨,对亲朋故旧的思念之情。韦应物一生,宦海沉浮,屡受别离之苦。他有许多首诗,不是流露,简直是在宣泄一年四季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漂泊在外的游子,一点点的景物就能勾起其对亲人的思恋,而此时的“雨”更能映衬出诗人“独”处的境况,使诗人的心情意绪和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情感具体化。“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闻雁》)此时的作者任职滁州刺史,作为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屋外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就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作者似乎听到了自远而近传递乡音的雁叫声,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再看这首《赋得暮雨送李胄》,诗作的首联写的是客舟在视线中慢慢消失,细雨弥漫中暮钟响起的一刹那。此处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全诗首句点“雨”,以“楚江”起句表明诗人正无语的伫立在江边,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以雨丝绵绵不止的状态烘托出细雨笼罩下的心情压抑,而颈联将镜头由特写拉向全景,远处海门山渺茫难见,近处的蒲树却更加生意盎然,未着“雨”字,但都是雨中景物,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人在送别中潸然泪下,沾襟的是雨还是泪已浑然不知,诗作以“微雨”起,以“散丝”结,通篇围绕“暮雨”,暮色低垂中雨丝绵绵不绝、清冷的钟声在细雨中荡漾,送别这极具节奏感的意象被诗人感应和传达,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舒缓、悲伤的节奏和基调。雨作为愁绪的载体,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愁苦的情愫,构成了浓浓的写景抒情背景。

  其二,借雨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韦应物生活的时代是在安史之乱前后,那时唐王朝由盛转衰。韦应物十五岁时就做了唐玄宗的近侍,可以侍奉天子游宴,然而短暂的盛世欢歌被痛苦的安史之乱所代替:“风雨愆岁候,兵戈横九州。焉知坐上客,草草心所忧。”(《贵游行》)此诗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初起时,以现实中的兵戎满地、生灵涂炭和权贵们“入夜乐未休”的淫逸生活作了极其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汉帝外家子”们的痛愤及对国事的忧虑。面对兵乱不息、满目疮痍的现实时总是感到愧疚不安:“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采玉行》)诗人目睹采玉工的辛劳,一个“雨”字,烘托了采玉人及诗人的悲痛却无可奈何的心情,玉工妻子的哭声更加突出了采玉生活的艰辛和凄惨,“苦语以淡笔出之,在立意与布局上,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站在了同情劳动者的一边,以这个角度入手的类似的描写在同时代的诗人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就此来说,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上,韦应物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继承了杜甫、元缜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精神,是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写实讽喻诗派的先导。“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语言朴质真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沈德潜评此诗说:“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此诗尾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直言抨击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无限压榨的罪恶,言直情真,深刻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再次表现了诗人关怀民瘼的可贵精神。

  其三,借雨来寄托人生体验和仕途不顺。韦应物是一个重情之人,有一颗易感的心,所以他很多诗歌都流露着伤感的情绪,读来便觉得有如寒雨夜来,不觉生出别样的清冷之意。如《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通过对山中道士的追念与怀想,抒写了自己心中难以消弥和无法排遣的孤寂清冷的心绪。“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秋夜二首》)诗中描述了萧瑟凄清的环境,再配以夜雨滴滴寒彻心脾、冷入心底的感受,更加重了那种孤寂难眠的情怀。让我联想到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或许孤寂的夜晚加上滴答的雨声总是能激起敏感诗人的悲戚心情,却又无处话凄凉的哀伤。韦应物诗里的“秋风”“秋雨”“秋山”“秋夕”“秋雁”“秋叶”等秋景图,是通过“秋”把各种相关的景物联系起来,构成了冷色调的画面,画中充满了秋的萧瑟。诗人给诗中的图画赋予了诗人的情感,让整个秋景充满诗人孤寂之情,达到情从景生,景中生情。而诗人的这种孤寂伤感,便是通过幽冷的秋景表现出来的。

  正直的诗人因得罪权贵而屡遭打击,蒙受着不白之冤又无处诉说的悲痛心情,只有借助大自然中的寒风冷雨来抒发,敏感的诗人内心往往会产生孤独无依的感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暖色调的前奏却被冷色调的后两句吞噬,透出作者心底惆怅落寞的意绪。诗人在任时殚精竭虑,却又不能救民于水火,因此内心十分痛苦。再加上仕途坎坷,于是韦应物想到退隐,《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远峰明夕川,夏雨生众绿。……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诗人以闲居时的美好与赴任时复杂的心情相对比,全诗由“冠带便拘束”贯穿,表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热爱。韦应物“对陶潜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在生活上要‘幕陶’、‘等陶’,唐人很早就把他的诗和陶诗并举”。另一首“幕陶”诗《奉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写道:“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群公正云集,独予欣寂寥。”诗人以陶潜和朱买臣自况,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和质朴生活的向往。尾句写到“群公”正遍沾皇帝恩泽,而自己却独居沣上,孤独寂寥,虽有淡泊明志之意,但是更加隐含了人生之意之感。

  韦应物笔下的“雨”,既是他心灵世界凄凉感伤的写照,也是他困窘境遇坎坷失意的映射。“雨”融入了诗人的生活和他多愁善感的内心。雨所蕴涵的是对人生失意的凄冷,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对人情世态的不可捉摸,也寄托了诗人内心无处诉说的凄冷孤寂。

【韦应物的“雨殇”情节解读】相关文章:

韦应物的“雨殇”情节05-22

韦应物解读11-11

唐代诗人韦应物解读10-11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11-2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11-2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11-21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11-15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10-13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