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1 21:27:21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引导语:汪曾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说风俗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追求、生平经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

  (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那么上虞的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

  (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酒、黄桃、黄鱼。蛋黄、雄黄酒。

  挂艾草、点蚊香、喝雄黄酒。)

  3、你作为上虞的一员,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4、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

  5、那么,汪曾祺的端午是怎么过的?都有哪些风俗活动?(七种)其中跟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可能与别处一样的风俗是什么?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是什么?

  6、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7、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8、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高邮鸭蛋:好、奇、名。)

  9、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什么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自豪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10、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可能有学生说这是流水帐)

  10、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10、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11、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2、文章结构分析: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10、(1)为什么会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后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失去改变生活的渴望,他们成功了吗?

  (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11、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12、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3)这有什么好看呢?

  (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

  (2)贴五毒。

  (3)贴符。

  (4)喝雄黄酒。

  (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14、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让学生总结汪曾祺作品的风格,教师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选材

  (2)结构

  (3)语言

  (4)思想

  15、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1)独特的生活

  (2)丰富的思想

  (3)特色的语言

  (4) 精当的结构

  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

  16、教师小结: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7、创意读写活动。

  (1).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

  18、课内扩展:

  我手写我心: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11-12

汪曾祺作品《端午的鸭蛋》原文赏读11-11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07-23

汪曾祺《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2-18

端午的鸭蛋词语解释05-13

汪曾祺《寻味:汪曾祺谈吃》简介05-22

汪曾祺的诗歌11-28

《求雨》汪曾祺的06-22

汪曾祺介绍12-09

汪曾祺的语调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