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汇编15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1
东晋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带广袖,暗香浮动,高谈阔论于山水之间。而陶渊明是乱世中的一朵空谷幽兰,开在那一场络绎缤纷的晋朝花雨中。
他,孤洁清逸,与天地为一体,浑然得为世所忘。千年后,人们不仅记住了荣光一时的王谢世家,也记住了这朵隐居在田园中的馥郁怡人的幽兰。其家虽贫,但木樽中斟着的是泛着诗意的烟水寒色;不像富贵的王谢世家,那金铸的酒樽中分明氤氲着浓艳奢华的色泽。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却钟爱于东篱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晋的浓黑墨渍里映忖得更加轻而飘逸。当无数趋炎附势之徒为了门楣而苦恼,而他却能有禅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为求得心灵上的一方净土。
也许,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为了映忖命运的.悲哀,当悲哀已经注定成为悲哀,他明智地选择了为悲哀营造一层美丽的遮掩物,不让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魏晋时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渊明便少了一种沉闷与苦涩,当终日饮酒的阮籍已在穷途之哭的苦闷中消耗余生,陶渊明却在用余生去转换人生视角,另辟人生蹊径,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东篱,悠然于南山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洒脱飘逸,阮籍是注定品尝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涩消沉和醉眼迷离的逃避怅惘,陶渊明却放弃了去尝试。
阮籍的悲哀完全没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涩的穷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绝;陶渊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饰在那一种洒脱无为,乐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着梦,一个仙外桃源的梦,而这个梦延续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着的遥遥无期的一个梦
陶潜是隐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着多少真诚的本心,所以他执起了锄头,摆脱了官场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赏菊的芬芳,固守纯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实而孤独的净土世界里。他像兰,孤洁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隐逸,在岁月里静静绽放,清香悠远,沁人心脾,荡气回肠。
清晨的霞光飞舞在肩头,傍晚的星光闪耀在身后,风吹佩兰,锦年流逝,一颗心早已波澜不惊,摆脱了名利的熏染,换来浮生半世之闲。佛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陶潜凌于众生之上,浊世中的众生或惊,或诧,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随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极乐,用完美的田园风光掩饰这个时代的悲哀与黑暗。
时世造英雄,若是时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顺随本心,不要因为悲哀注定成为悲哀,而使美丽只作为忖托,辜负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我眼中的陶渊明2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流云伴着坎坷飘过清幽的山涧,风雨携夹沧桑掠过古老的年代。东晋一个风雨飘摇,乱世纷杂的历史片段。壮美的宫殿,无上的皇权,个人的壮志满怀仅似一蜻蜓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黄龙褂的苍穹下,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腾起壮阔的波澜。归隐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与无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还没有离弦驰骋,就已湮没于一声无以名状的“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市廛的喧嚣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阴影,你毅然驾车远去,一路尘土飞扬,并无一人举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离,或许还有布谷鸟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鸟鸣,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远的骊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望断天涯,心远地偏。随心而游的你并没有刻意伪装,却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却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寻的目标。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间挥洒,无意间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洒脱,无拘无束,却也桀骜不羁,暗含几许惆怅。曾记否你“抚孤松而盘桓”,并没有忘却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单并非因为你不快乐,只是无相与者,你感慨于乱世不随人意,理想不称现实,于是你劝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梦想并非你所抛弃,是乱世不容你一盏明灯,高风亮节。事后,不需思虑,无需慨叹,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饮,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则种,夏至则耕,秋来则收,冬来则闭门自赏风景如画。一室之内,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潜,是潜心,抑或是潜于世俗之外,或许只有那日你檐下的鸟儿瞥见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华,然而几千年的轮回,东晋的鸟儿飞断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记忆只有随风消遣,埋藏于时光的车轮匆匆,终只有“陶潜”二字出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与浮想。
十载一轮回,生命的光华经不起时光的侵蚀与打磨,不论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会叹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许是你真的超脱了凡人对于生死的遐想与恐惧,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静得原于自然,归于大地。
纵览你一生清贫,诗般的生活入梦,你的形象却也一样高大,同样迷离。后人的眼光还不足以承载审视你一世的光环,稚幼的眼中你永远是亘古的英雄!沧桑的古老遗留下不变的客观,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样的论断,你定格在古老的东晋,而在我狭小的部落格中赋予你的是无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渊明,只一词心境缠绕了一生的潇洒旅途。
我眼中的陶渊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叹于陶潜五斗诗魂!
我眼中的陶渊明3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安平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从他《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多篇佳作中,都不难看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可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高风亮节的人,竟只想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是否太令人匪夷所思?太浪费人才?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固然是好,但只是一味的逃避现实,空有才华而无所作为,不知先生当时是否心有不甘?我认为,人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心有大志,面对困难迎风而上,勇于和官场的黑暗势力作斗争,让自己的能力用在为国家做贡献上,而不是只求自己的安乐。但人各有志,我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但是,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崇高品德依然令我敬佩不已。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说,五柳先生读书,仅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不为求得名利,所以他的“不求甚解”正表现了他的志趣与气质。但是,我不禁要提出质疑,难道仔细认真的阅读就不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了吗?如果只是粗略的读,泛泛的读,“走马观花”般的读,怎么能牢固的掌握知识点要点呢?又怎么能准确无误的理解内容和中心思想呢?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对知识不深入探究,只懂皮毛,学习也将只会是一知半解,无法获得多少本领。但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求知精神,那股强烈读书的欲望,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领异标新”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才使得他能名垂青史,留芳百世吧!
我眼中的陶渊明4
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之风,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多次复出又多次退隐,最终下定决心过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44岁时,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诗人心怀恬淡。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田园,他躬耕陇亩,以当地农民共话桑麻,虽然在务农上手艺不精,但却同农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晚年,他写出的《桃花源记并序》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是一种道家的消极观点。但这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是在诗人无力改变社会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话说打你打不过,躲还躲不起吗?在作者与黑暗社会抗争无果后,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观念毅然选择退隐田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折腰的气节,使陶渊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着超凡脱俗的形象,一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来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相当于当地的教育部部长,看似官挺大,实则在科举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小官,而且身处江州,又没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渊明的性格,也不会去捞取。但就是这么个小官,周围也尽是腐败,所以时间不长,就辞去了官职,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给,又被迫重返官场。年底,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郡督邮,因陶渊明不能忍受作为一个文人而向庸俗的乡里老儿而卑躬屈膝,所以在发出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叹后,放弃每月五斗米的俸禄(五斗约为75斤,大约一袋半的大米,仅能糊口)退隐田园,从此再不复出。
也正是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渊明的超凡脱俗的气节刻画进了我的眼中。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表达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陶渊明50岁后生活日渐贫困,最终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时,东晋十六国的纷争已过去了七年,但却并没有新时代的繁荣,南北朝双面对峙,战争依然不断,伟大的诗人是在战乱中贫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岁。
陶渊明虽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终是我眼中伟大的天才。
我眼中的陶渊明5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我眼中的陶渊明6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眼中的陶渊明7
陶渊明,一个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一生创作了数不清的诗篇,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态度。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退出官场,选择了恬静平淡的生活,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他是快乐的。因为他知道,这才是适合自己的。
他独爱那秋风中绽放的菊花,因为菊花不与其他花一样争芳斗艳,这正与他的人省观相似。敢问世间又有几人与陶渊明一样独爱菊呢?
他曾受到孟浩然的崇拜,李白的仰慕,杜甫的欣赏与白居易的敬仰。
也许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不懂的'追求荣华富贵,只过平淡生活的人,但在陶渊明眼中,他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他的精神已经超脱世俗,他不想世人一样被金钱冲昏了头脑。
陶渊明的淡薄有几人能比?他的精神又是几人能够超越的?
他的生活虽然平凡,但这才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吧。
我眼中的陶渊明8
我穿越时空,落到一个小菜园子中,小径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老翁,他的两鬓有些斑白,两腮的黑胡子随风而飘,手中拿着一个破竹竿在地上四处敲着,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花衣服。么非这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吗?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来身子摇摇晃晃地。于是我上一户人家去打听,人们说他经常被他的朋友请去喝酒,去了就一定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会立刻就走,不会一点也不好意思,这更像五柳先生了。
于是我问到了他家的住宅,一到门口,门檐低矮,走进院子,厅堂窄小且简陋,住宅四周都种着柳树和桃树,现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红柳绿,鸟莺啼飞。柳树垂下它嫩绿的枝条;桃花绽放出它粉红的花瓣;鸟儿唱出了婉转的歌声。宅子里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刚才的那位老先生吗?我跑了过去,他起先有些惊讶,不过一小会他就摸了摸他的黑胡须,笑着说;‘既来就是客,来坐下吧’。他将她身旁的凳子拿给了我,哇,这里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峦重叠延绵着,上面长着嫩绿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将山峦浮着似地,飘飘荡荡。这水绿的是山倒影出来的还是他真的就这么绿呢?
他坐在旁边,静静地钓着鱼,神情盎然自乐,我问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贫穷,为何还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我带着不惑。这时门响了,来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听五柳先生称他为‘道济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过去,那个官宦人家好像是来送钱的,并这样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胡子,将送来的钱推了回去,‘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多么谦虚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顿时也悟出刚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辞官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志而益坚。
乐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罢了。
我眼中的陶渊明9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吗?洒脱自在的田园生活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一天下来,你扛着锄头,带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走在乡间小路上,同样也是一天,沉迷在灯红酒绿中的官员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却带来了世俗给他的权利和财富。相比之下,谁更有价值一些呢?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我眼中的陶渊明10
语文课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位长须飘飘,脊背挺直,手持菊花面,带笑容的老人形象。
初识陶渊明,是在他的《桃花源记》中,从“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一位脱离尘世的隐士;以“问今是何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厌弃黑暗官场,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的陶渊明。
“再见”陶渊明,是听父母为我讲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从那个执致意不愿向上层官员送礼;不肯为名利而低三下四;一怒之下将官礼拍在案板上,愤然离去的那个倔强的他中,我看到那个高风亮节,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执着于守护心内心中那片纯洁恬静乐土的陶渊明。
现在我与陶渊明“常见”,从上学期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到现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再次遇到了那位沉迷于自然的宁静恬淡中的隐士陶渊明。
那位悠然自得于自然之中,超尘脱俗的隐士终是埋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了;幸好,还有他的点点踪迹可以让我们抓住他的身影,走近他,了解他。不过,还是让我们不再打扰属于他的宁静了。
我愿追随我眼中那位高风亮节,避世归隐的陶渊明的脚步,不要再与这个逐渐“沉沦”的世界“同化”不再为功名而活,我要坚守心灵的一块净土,在这黑暗的四季中斩一片光明的天地。
我眼中的陶渊明11
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在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也罢。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罢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很对,当时的陶渊明虽不能兼善天下,却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还是个彭泽县令,民之父母。官场的确黑暗,可不能因为要远离这些黑暗而抛弃了自己的志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这样的只能算是小隐——真正的“隐”是用自己洁净的身躯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去为国家献力,以心灵的洁净洗去黑暗的污浊!
我眼中的陶渊明12
从29岁到41岁五次出仕,只不过让陶渊明更加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求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俗的富贵固然吸引人,但能洁身自好,像陶渊明这样守住良知和人格更加伟大。陶渊明归隐山林的选择,不光让他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还向我们这些后人展示了一个自我精神激荡、自我心情极大释放、自我行为极大自由的豁达人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形象。
陶渊明并不是逃避主义者,他所生活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地方军阀桓玄刘裕先后作难,兵火频仍,可谓乱世。陶渊明五次为官也曾满怀抱负,而如此乱世,他一介文人,又如何救得了这残破的国家?与其“汨其泥而扬波”,做一个帮凶,倒不如守住自我,苦中作乐。举世攘攘,皆为利往,仍能活得超然,特立于时代之外,这并非逃避,而是真正顺应生命本质的要求,非大智贤仁之人不能若此。
我眼中的陶渊明13
陶渊明其人其文章与品格能够流传千古,依我看,正是因为一个‘真’字。
有晋一代历来注重一个人的出生门第,而陶渊明正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代。按照门第来看,陶渊明极有可能步入官场后平步青云,如果他又可以‘聪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许陶渊明会荣华富贵一生,成为下一个石崇王恺。
但也许是看透了官场污浊奢靡之风,无力改变却又不想同流合污。也许是顺应自己返璞归真的天性,陶渊明先后五次辞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园的幽居生活,超脱与俗人俗事,与山林鸟兽共休息。陶渊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与自然万物生灵休戚与共。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无视金银财帛与功名利禄,就算是连自己最喜欢的酒也喝不上,却写出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句子。做到‘悠然’--发自内心的快乐恬静。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结,单瓢屡空’的窘迫中说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无怀氏时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从内心,即是本真。世间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渊明却可以做到,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只要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论是满目萧然还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会被他忘怀,洒脱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这样,养养菊,种种豆,写写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诗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隐’多年以求一官半职然而却终不得唐玄宗赏识,郁郁而终。我们也不乏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率真?这谈何困难,又谈何简单。看看陶渊明吧让我们这些‘鸢飞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眼中的陶渊明14
语文课本中,我们陆续读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长思,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阴,来到了我们眼前。
种豆的农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弃官不做的诗人爱上了农耕生活。开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锄晚归,有天际的一弯新月相伴,劳作之余的疲惫少了许多,一丝成功的愉悦袭上心头。虽然农艺还有些不精,却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不违眼中所愿,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个躬耕陇亩、自食其力的农夫。
采菊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的诗人是有着怎样的恬淡宁静。劳作之余,更有赏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绕篱独赏怒放的菊花,驻足细瞧,忍不住采撷一朵在手,细细把玩,把盛开的花儿,别在远处南山的发簪上。夕阳下,几对竞飞的鸟儿结伴还巢。此中真意,又有几人曾领会掌中的一阵幽香充塞了诗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时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败的菊,撩拨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隐士。
可爱的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知何许人的五柳先生有着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满足,精神的愉悦。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乡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澜,脱离污浊的尘世。常著文章,只为自娱,不求功名利禄,只为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样的平凡普通,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可爱。分明就是一位乡里的贤达,家中的一位长辈,左近的一位芳邻。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安贫守节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黑暗现实遮不住诗人探求的目光。穷困潦倒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自食其力、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梦吗!那一片灿若云霞的桃花,注定会沉浸在人们不懈追求的梦境中,芬芳万载。外表平静,内心火热;自己贫病交加,生活困顿,还不忘天下苍生,憧憬着人类有着美丽的伊甸园。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纯真性情,高洁品格,旷远胸怀的古代先哲。一个农夫、一位隐士、一位可爱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
我眼中的陶渊明15
如悄然飘落的冬雪如淅淅沥沥的春雨如夏日浓荫里沙沙而过的风如轻轻随风舞动的秋叶陶渊明?你化作世间万物从我身旁走过,蹁跹如蝶,轻盈如风。陶渊明?我眼中你最美。忆往昔……有你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你归隐田居的辛勤忙碌有你衔觞赋诗的忘怀得失有你视如仙境的世外桃源每每品味着你,陶醉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我总感到心旷神怡、受益匪浅。疲惫时,想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忙碌。
悠闲时,品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贫困时,想想“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艰苦。读书时,品品“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忘我与痴迷……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多少次梦回归园田居,与君理荒秽……多少次与君饮酒共乐,体味“顾影独尽,忽然复醉”的痴迷……多少次置身于世外桃源,与君往来种作之景时时映入眼帘……你那与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魄力让我肃然起敬。你那与其“同流合污”,还不如“但使愿无违”的意愿让我内心强大。你那与其“衣食住行不用愁”,还不如“种豆南山下”的辛勤让我佩服。你那与其“追求功名利禄”,还不如“心远地自偏”的勇敢让我叹服。
陶渊明,你所拥有的魄力与清高真的让晚生钦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呜呼!陶渊明,在此我为你颂歌、为你沉醉、为你疯狂……我将用我的真心去品味你、咀嚼你、体味你……
【我眼中的陶渊明】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陶渊明06-22
我眼中的陶渊明05-30
我眼中的陶渊明两篇06-19
我眼中的陶渊明是什么样作文(通用17篇)10-10
饮酒陶渊明08-11
陶渊明诗集10-28
陶渊明的作品04-09
陶渊明《拟古》03-06
豁达的陶渊明12-06
陶渊明生平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