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4-06-08 23:01:44 维泽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3篇)

  桃花源记教案 1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美读直至背诵课文。

  2、整体把握在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情景引领,把握两个问题切入,背景交代,主题呈现,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渴望及对现实的否定,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学重点、难点:

  1、集中研讨桃花源内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状况。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体验感受、 对话交流、探究思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可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却美丽得神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它。

  二、学生美读课文,调动情感,引领思绪。

  三、美图展示,学生齐读,调动想象思维:桃花源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对桃花源自然风光的描绘?请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一番(强调不能是翻译)。用什么词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读)教师点拨:进入桃花源,渔人惊呆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而开阔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有致,美丽的池塘有鱼儿欢悦,恣意地畅游,是桑林竹树间鸟儿啁啾而鸣,尽情欢唱,田间的的小路悠远绵长纵横交错,村落间鸡犬声彼此相闻……(预设:花瓣纷飞、绿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这是一幅宁静的、淡远的、美丽的、优美的、祥和的、古朴的……田园风景画。生齐读。

  2、这样美的去处,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如何呢?跳读: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样的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学生表达。教师点拨: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少少无忧无虑,安其居。人们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其间以问梳理第二段内容:

  ⑴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⑵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⑶渔人与桃源人的的对话是怎样的?

  ⑷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3、这样美丽祥和的社会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世外桃源。请解释。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虚构,用意何在?哪些语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自由快乐,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这在当时不可能存在,由开头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来渔人的寻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种种描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写其隐蔽,实质以其虚幻的,不可能的.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岁时。当时的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象,陶渊明对此深有感触,对当朝者的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逃遁,选择远离。只好借助文字抒怀。

  五、我眼里的陶泽令。

  由于他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闻强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场蝇营狗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他炒了俗世,救赎自己,选择做一介自由的农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爱莲说》中,我便钦慕他作为隐士的特立独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又艳羡他悠闲自适的那份惬意。他爱菊还嗜酒,他说“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让我懂了他的率真与自然……

  后世的人们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赞美他的诗句呈现

  《桃花源诗》呈现

  六、小结:

  走出这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别意,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时代,而我要说的是热爱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背诵陶渊明其他诗作。

  3、日记记录收获。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景之美 优美宁静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 。 人之乐趣

  桃花源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2、3段内容;

  2、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省略的现象,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探讨主题;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谁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呢?(学生回答:温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温习《桃花源记》,希望能有新的收获。(板书题目)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课下巩固情况: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考小卷,同桌互批,师生总结

  2、检查课文背诵:男女声背诵接力

  (二)回顾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2、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回顾课文内容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本文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而又神奇的经历。

  (四)深入把握课文: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下面同学们结合二、三两段说一说世外桃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找学生描述画面内容,并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原话,并翻译,夯实重点实词、重点句的解释)

  1、自然景色优美:

  例: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社会环境平和、宁静: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3、人们的生活和谐、幸福:

  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4、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五)理解文章主旨:风景优美,环境宁和,民风淳朴,作者如此完美的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明确: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六)议一议: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七)拓展延伸: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现在,我们正在为建设小康、和谐的社会而努力。你理想中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你的笔描述一下吧。

  (八)课堂小测:

  桃花源记教案 4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说模式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

  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

  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四、说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六、说评价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七、说开发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的开发有: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学习和开发;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渗透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链接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八、说反思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

  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2、朗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

  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

  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

  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

  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

  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

  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

  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迁移探究

  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

  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若把本文推荐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会怎样呢?试着写一段话,想像美国总统布什的反映。

  6、总结:

  本文通过虚拟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社会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故事开端(1)发现桃花源

  安居乐业

  故事发展(2、3)进入桃花源宁静祥和

  理想社会

  故事结局(4)离开、再访桃花源

  桃花源记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桃花源记教案 7

  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的创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xx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教案 8

  教学目的

  1.明确作者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

  4.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古今词义辨析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辨认“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引子(激发兴趣)

  有一个成语——“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

  明确: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谁知道这个成语从那里来?

  明确: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吗?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从中找到答案。

  (这一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由《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引入课文学习。

  屏幕展示: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亦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桃花源记》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篇课文的艺术美吧。

  屏幕展示:

  教学要求

  (1)、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⑵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⑶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上课之初,让学生知道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及步骤。这一设计的好处:从教的方面说,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方面说,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指点

  朗读,一是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应该读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读出感情。如,读出渔人发现桃源时的“异”,桃源人见渔人时的“大惊”,听渔人介绍后的“叹惋”。

  (朗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这里,对朗读课文应掌握的节奏、感情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去体会、去感悟。)

  2.学生朗读:(略)

  三、把握整体,分析结构

  1.学生先对照注释阅读课文,阅读时正音正字;再全班朗读

  髫tiáo诣yì骥jì豁huò然俨yǎn然阡qīan陌mò

  2.讨论:文章以时间为序,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课文可分为哪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屏幕展示:

  故事的开端:发现桃林——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1段第一部分)

  故事的发展:进访桃源——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第二部分)

  故事的结局和尾声:离开、再寻——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4—5段第三部分)

  四、提问朗读,重点分析

  1.学习第一部分

  (1)、提问朗读: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朗读思考: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

  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一种神秘色彩,铺垫下文。

  (提问朗读是带着问题去读有关片段。学生寻找有关片段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2)、推敲字词。

  A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忽”说明是“偶然”的。

  B、“芳草鲜美”中的“鲜美”作什么解释?

  明确:“鲜美”,鲜艳美丽。

  C、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之”作什么解释?

  明确:“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是“以之为异”,即对看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D、“欲穷其林”中的“穷”字作什么解释?

  明确:“穷”,穷尽,走到头。

  (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也是一次阅读、积累的实践过程。这一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比较重要。)

  2.学习第二部分

  (1)、提问朗读:渔人怎样进入桃源,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进入不容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性数十步,豁然开朗。”(表明桃源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见到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到的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明源中环境优美,人们生活美好,自由、快乐。)

  (2)、提问朗读: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用课文语句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

  “自云现世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提问: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生回到后明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推敲字词。

  A、“屋舍俨然”中的“俨然”和“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作什么解释?

  明确:“俨然”,整齐的样子;“交通”,交错相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一个词吗?“绝境”作什么解释?

  明确:“妻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指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C、“无论魏晋”中的“无论”,“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明确:不同,“无论”,更不必说。(今义是“连词”)“不足”,不值得。(今义是“不充足”)

  (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古今词义。)

  3.学习第三部分

  (1)、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

  源是虚构的。

  提问:这部分与哪句话照应?

  明确:“不足为外人道也”。

  (2)、推敲字词

  A、提问:“处处志之”中的“志”和“寻向所志”中的“志”,意思是否相同?作什么解释?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志”为动词,做了标记,后一个“志”为名词,指做的标记。

  B、提问:“寻向所志”中的“寻”和“寻病终”中的“寻”,意思是否相同?作什么解释?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寻”是动词“寻找”,后一个“寻”是副词“不久”。

  (3)、积累词语

  鲜美俨然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如此

  (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积累成语: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讨论: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的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试分析一下,曲折和悬念迭起表现在那些地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

  屏幕展示: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这一设计,主要让学生明确写作上的特点,不仅明确了故事情节曲折的原因,而且便于在写作中运用这一技巧。)

  六、分析,评价文章主旨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是自始至终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我们已经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同学们请看陶渊明写作本文的相关背景资料。

  屏幕展示:《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愤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就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学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有密切联系,请看《桃花源诗》。

  屏幕展示: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提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想想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文言词义:通假字“要(邀)”;古今词;一词多义等。

  (设计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并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故事。

  作业提示:

  解题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的补充一些细节,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上下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使得故事更加丰腴。

  文章不求统一,但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不能变成翻译课文。

  (本题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桃花源记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2、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记教案 10

  一、教材概述

  《桃花源记》是唐代大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隐逸小说,通篇描绘了一个幸福美满的世外桃源。故事主要讲述了赵氏从世外桃源回来,告诉大家那里的生活情况,并试图重新回到世外桃源的故事。

  《桃花源记》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小说,读之令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本质。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篇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关爱之心。把这篇小说选作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2.能够运用现代文学观点分析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

  3.了解传统文学中的构思、文化隐喻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认知力。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老师采用心理启发、文化迷思、生活案例等方式引入文本核心。

  2.讲授法:讲授篇章内容及构思、文化隐喻等。

  3.互动法:以导读、情感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启多元的思考和哲学感性的交流。

  4.讨论法: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

  四、教学内容

  1.内容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桃花源记的世界:老师让学生回忆春游时感受到的自然美景,引进世外桃源、自然美好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产生共鸣。

  2.讲授核心内容

  教师分析文本中的情感、文化符号、细节描写等,分析作者的文学手法和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趣味。

  3.互动研读

  教师在讲解文本情节及内蕴时,带领学生进行多元的研读实践和思考。如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情感表达的意义等,或者采用小组展示、模拟情景等互动方法来体验文学的魅力。

  4.小结与评价

  教师对这篇小说进行评价和概括,让学生对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学手法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五、教学计划

  第一次课:导入篇章主题,引出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第二次课:解读图像——人物关系、文化故事背景,对文本整体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三次课:关注情感——情感与压抑,描写手法,情感表达手法解析。

  第四次课:评判价值——审美评价和价值判断,文化与生活交织的难辨梦境。

  第五次课:互动分析——学生提出问题后小组活动讨论,组员之间会出现分歧,在交流的过程中各自梳理了自己的思路。

  第六次课:讲评总结——教师展示学习总结的内容,分享文学的思考和认知表达,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总结感悟

  《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生中自我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追思能力和文学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读书思有用”理念落实到课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这种方式,开启学生的心灵之扉,传达出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综合来看,《桃花源记》的教学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和启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相结合,让学生受益终身

  桃花源记教案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

  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

  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

  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

  六、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七、思考讨论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

  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

  八、总结全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

  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

  (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 4 .虚实结合 )

  三、文体知识(点击“文体知识”链接到PPT25-31)

  (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

  想象训练:(任选一题)

  1、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xx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xx的四个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xx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上环节画出句子后,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当渔人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小组内讨论:xx的结尾写道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的结尾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xx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略。

  桃花源记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

  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

  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

  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

  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

  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

  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教案 1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解决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解决基本问题;

  2.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3.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学会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桃花源的描写语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经历呢?正在你没有前进之路时,突然发现三两处美景,顿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渔人的行程,跟随陶渊明进入虚幻的世外桃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章,解决字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基本问题:解决文中出现的“俨然”“叹惋”“垂髫”等字词含义;穿插作者以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谥“靖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等作品。颇有壮志、博学能文,性情豪放,偏爱田园生活。他所处于东晋社会 动荡时期,军阀混战,人民痛苦不堪。诗人不甘此种社会现状,也无法改变,只能用创作来抒怀。

  2.学生通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桃花源是旷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

  ①自然风光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体现优美的自然美景和纯粹无暇的世外花源;

  ②人文社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体现出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满无限向往和沉醉。此外,还可酌情答“朦胧的意境”之美等。

  2.桃花源总是令很多人赞不绝口,不同人有什么态度和做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明确:

  ①渔人——甚异,欲穷其林——好奇,惊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随其往却不复得路——向往,急切之情,无功而返;

  ③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期望。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姓居无定所,朝野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与无奈,充满了对虚幻世界的向往与期盼。

  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是要体现怎样的意旨呢?

  明确:“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图景。主要是为了反衬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不堪,寄托自己对于和平、安稳和淳朴的社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心怀大志,想要“救济苍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倾轧,赋役繁重,一腔热血无处施展、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章,你们会采用哪个呢?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布置: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到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具体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读课文,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衣着、劳动、精神状态的句子;

  5.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上环节画出句子后,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当渔人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小组内讨论:文章的结尾写道渔人复寻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样的结尾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略。

  桃花源记教案 17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艽蟮挠跋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

  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1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d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桃花源记教案 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 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即: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芦花荡》,西蒙诺夫的《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

  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 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确: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桃花源记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案 2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xx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xx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xx内容、感受xx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六、总结全文

  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结束。

  桃花源记教案 2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教案 22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41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古今异义:

  ①交通绝境

  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②妻子鲜美

  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

  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

  ③无论如此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

  ④缺乏

  古:不值得

  今:不够

  (3)一词多义:

  ①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②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③志:

  做标志,“处处志之”

  标志,“寻向所志”

  ④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交流点拨】虚构的。

  2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交流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深层理解

  1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不见外人。文中还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暗示。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作者的足迹,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理解桃源之“乐”,感受桃源之“奇”。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交流点拨】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交流点拨】(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点拨】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走进语言

  1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没写?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交流点拨】因为渔人是从现实社会中去的,读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时的情况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写。感叹桃花源外的人们竟然还过着不幸的生活。

  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向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生活,渴望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淳厚、纯朴。

  (三)走进写法

  层层设疑。

  【交流点拨】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没有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人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未果”“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四)走进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桃源胜景?

  【交流点拨】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

  面对污浊的社会,陶渊明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你赞成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情形寄于《桃花源记》中,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二】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是现实,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应该积极去改变现实。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样做中的一盏明灯,多少也能发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难的人。否则,人人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将永无光明之日。所以,我不赞成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态度。

  桃花源记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欢乐和奇异。

  2、深入体会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陶渊明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倾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陶渊明已有的认识,再次走进《桃花源记》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找同学大声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三、分别从“美、乐、奇”三个角度赏析全篇文章,学生进入小组讨论pk阶段。

  四、小组讨论: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师点拨: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情美。

  2、作者写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喜爱、向往)

  五、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教师点拨:(老幼因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而乐)

  2、总结:桃花源人都乐在哪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作者写这些乐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组讨论:

  1、桃源“奇”在何处呢?从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同时分析了三个问题。

  1)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刘子骥寻桃源是不是画蛇添足?

  2、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

  3、作者设置这些“奇”暗示什么?(虚构社会)

  七、桃花源是一个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仙境,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批判黑暗社会)

  八、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明确:想法积极,做法消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学生质疑

  十、总结小组成绩,鼓励优秀小组

  十一、结束语:陶渊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8-26

桃花源记的教案08-26

桃花源记教案08-28

《桃花源记》教案05-17

桃花源记教案05-21

《桃花源记》教案03-23

桃花源记 教案03-24

桃花源记经典教案04-19

桃花源记教案04-14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