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

时间:2021-05-21 10:03:58 水调歌头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九篇

水调歌头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

  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

  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 新课简析讲评: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宫殿不胜shēng禁受不住绮qǐ户:雕花的门窗婵chán娟:指月亮

  2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

  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的思念?

  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

  3,哪一句是名句?

  4,你还知道哪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诗》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业

  1,基础题;

  2,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诗,默写本词;

  本文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词牌名

  苏轼北宋文学家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预习

  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

  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

  2、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3、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5、翻译全文:

  6、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8、熟知内容: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中心句是 , 。

  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互动探究

  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

  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

  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

  订正、笔记栏

  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

  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 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 的心理。为什么?

  4、矛盾最终结果是 。从“ , 。”两句可以看出。

  5、下阕是 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 , ” 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 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

  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小结收获: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五、课堂作业: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

  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课外比较阅读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瞩望吗?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深沉含蓄。此诗意境很美,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李白爱饮酒作诗。月下独酌本是极孤独苦闷极寂寞无聊的事,作者却又歌又舞又醉饮,煞是热闹!月、影本是无知无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调,与卑鄙龌龊的尘世相比,真可谓是无情胜有情了。

  诗的题目是《月下独酌》,而李白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场面,表面看来,诗人真的能够自得其乐,而背景则是无限的凄凉。诗的整篇,都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

  (3)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看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水调歌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 绮户(qi ) 朱阁(ge ) ______婵娟(chan) 琼楼(qiong) 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 把酒 不胜 何似 何事 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清堂巩固

  默写《水调歌头》

  精彩语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水调歌头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篇9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