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

时间:2024-05-27 16:49:36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1

  原文:

《诗经》赏析

  凫鹥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尔酒既多,尔肴既嘉。

  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尔酒既湑,尔肴伊脯。

  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

  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肴味道香。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大大为你降。

  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肴美又香。公尸赴宴来品尝,助你福禄长安康。

  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你的美酒已滤清,你的菜肴有干脯。公尸赴宴来品尝,为你降下大福禄。

  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已在亲庙设酒席,福禄降临你家门。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不断降你身。

  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美酒饮来欣欣乐,烧肉烤肉香喷喷。公尸赴宴来品尝,从此太平无艰辛。

  注释:

  1.凫(fú):野鸭。鹥(yī):沙鸥。《诗经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

  2.泾:径直前流之水。

  3.尸:神主。燕:通“宴”,宴饮。宁:享安宁。《诗经传疏》:“燕,燕饮也。”

  4.尔:指主祭者,即周王。

  5.肴(yáo):古同“肴”,菜肴。馨:香气。

  6.来成:《诗经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成,成就,成全。

  7.沙:水边沙滩。

  8.宜:顺,安享。《诗经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9.为:帮助。《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10.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11.处:安乐。这里指坐。

  12.湑(xū):指酒过滤去滓。酒去滓后则变清,故有清意。《诗经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13.伊:语助词。脯(fǔ):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14.潨(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毛传》:“潀,水会也。”

  15.宗:借为“悰(cóng)”,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毛传》:“宗,尊也。”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16.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17.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毛传》:“崇,重也。”

  18.亹(mén):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诗经集传》:“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

  19.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20.旨:甘美。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21.燔(fán)炙:指烧烤肉。燔,本义是焚烧,引申为烧烤。芬芬:肉味香浓貌。

  22.艰:灾难,不幸。

  赏析: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此诗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诗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诗经》赏析2

  原文

  子衿

  先秦: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烈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诗经》赏析3

  [先秦]诗经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1】鸤(shī)鸠(jiū):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

  【2】其子七:旧说布谷鸟有七子,早晨喂食从头到尾,下午喂食从尾到头,始终均平如一。

  【3】淑人:善人。

  【4】仪:容颜仪态。

  【5】一:始终如一。

  【6】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7】带:大带,缠在腰间,两头垂下。

  【8】伊:语助词,相当于维,是。

  【9】弁(biàn):皮帽。

  【10】骐(qí):青黑色的马。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11】棘:酸枣树。

  【12】忒(tè):偏差,差错。

  【13】正:长,领导,指榜样。一说纠正。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

  【14】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15】胡:何。朱熹《诗集传》:“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作品赏析:

  全诗四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鸤鸠即布谷鸟,该鸟仁慈,“布谷处处催春耕”,裨益人间。又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二是“鸤鸠在桑”,始终如一,操守不变,正以兴下文“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不忒”的'美德,与那些小鸟忽而在梅树,忽而在酸枣树,忽而在各种树上的游移不定形成鲜明对照。小鸟尚未成熟,故行动尚无一定之规。因此,各章的起兴既切题旨又含义深长。

  各章起兴之后,即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首章就仪表而言,“如一”谓始终如一地威仪棣棣,包括庄重、整饬等,而不是指老是同一单调服饰。关于这一点,《诗集传》引“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仪表从表面看仅是人的外包装,其实质则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露,由表及里,首章也赞美了“淑人君子”充实坚贞稳如磐石的内心世界。次章举“仪”之一端,丝带、缀满五彩珠玉的皮帽,将“仪”之美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举一反三,想像出“淑人君子”的华贵风采。

  如果说一、二章是颂“仪”之体,则三、四章是颂“仪”之用,即内修外美的“淑人君子”对于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三章的“其仪不忒”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文情可谓细密。四章的末句“胡不万年”(意谓:这样贤明的人,怎不祝他万寿无疆?)则将整篇的颂扬推至巅峰。

《诗经》赏析4

  芣苢-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诗经

  芣苢-诗经原文

  芣苢

  佚名〔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①莒(fú yī):也写成“苡”,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祮(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撷(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芣苢-诗经拼音解读

  fǒu yǐ

  yì míng 〔xiān qín 〕

  cǎi cǎi fú yǐ,báo yán cǎi zhī 。cǎi cǎi fǒu yǐ,báo yán yǒu zhī 。

  cǎi cǎi fú yǐ,báo yán duō zhī 。cǎi cǎi fǒu yǐ,báo yán lǚ zhī 。

  cǎi cǎi fú yǐ,báo yán jié zhī 。cǎi cǎi fǒu yǐ,báo yán xié zhī 。

  相关翻译

  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快快把它采摘下来;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抓紧时间拾取起来。

  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快快把它拾掇起来;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抓紧时间捋取下来。

  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快快把它兜起来;青青的车前子啊车前子,撑起衣襟兜起来。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茉莒》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本诗是周代人们采集苯莒(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诗的解读众说纷纭,其中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毛诗序》:“《苯莒》,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这首诗共三节,可以说是采集苯莒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刚刚出发的时候,呼朋引伴去往茉莒茂盛处采摘。然后是开始采摘的样子,先是一棵一棵摘下来,即“掇”;然后是一把一把采下来,即“捋”。最后采得越来越多怎么办?先是用衣襟向上兜起来,即“祮”;再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可以兜住更多的东西,即“顽”。每一个动作都以“采采茉莒”开始,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出起、扬、收三个阶段。全诗回环重叠,一咏三唱,虽然词句反复,但却绝无烦琐累赘之感。正如清代学者方玉润所描述的那样,“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单纯地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分析,这就是一首非常欢快的简单的劳动短歌,描写的是初春时节一群劳动妇女在野外采掇茉莒时的场景。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茉莒,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短短三节,画面感极强,一群村姑,挽着衣袖,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不停地采呀采呀采,一兜兜,一把把,直往衣兜里装。其场面是热闹的,其动作是麻利的,其情绪更是欢快的。全诗展示出了一幅呼之欲出的“少女采药晚归图”,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远古的劳动场景,使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先民们的劳动欢乐与愉悦!

  劳动的脏和累,在这首诗歌里荡然无存。恰恰相反,我们从这群活泼可爱的乡村小姑娘的劳动场景中,领略了劳动的愉悦与幸福。想象这些采集茉莒的姑娘有可能皮肤有些黝黑,脸上亦无粉脂,但比起那深宫大院、浓妆艳抹的'宫女王妃来,不知要自由、幸福多少!她们思想淳朴,没有妒忌;她们言行自由,没有恐惧;她们精神愉快,没有宫怨;她们身体健康,没有心病,她们皆出嫁时出嫁,皆生子时生子,皆回娘家时便回,一切皆属于自己。从文学上、艺术上分析,《茉莒》这首诗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章法点评】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重章叠句是《诗经》惯用的手法,《茉莒》的重叠手法堪称典型。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茉莒,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祜、撷--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叠词“采采”重复使用,如果能够配上先秦时的曲调,一幅一群人兴高采烈地采摘苯莒的画面便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中,多数词语几乎不变,巧就巧在那变了的几个动词,一幅生动的画面便于眼前自然展开--春天的郊野,微风吹拂,三五个农妇,手挽着竹篮,采摘车前子,有的手捋草籽,有的用裙子兜着采好的药草,采得多的,索性把裙角系上腰间……轻快的动作配合着劳动间的闲谈,对唱着歌曲,又有美好的天气相伴。这样的生活和繁华奢侈毫不相干,却是人人心中都向往的画面。

  诗中所体现着把劳作当成乐趣的生活真谛。也许是先秦之时,生活简单纯朴没有太多的琐碎与繁杂,才会使单调劳动中的乏味被驱散。在采摘草籽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在自己的歌声里,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亲切与归属感。有了劳动,就会有收获;有了收获,便会有更大的快乐,当时的人们有着如此纯粹的体验和满足,使得整个劳作的过程都是快乐的,让这持久的快乐变得简单而自然。

  后世有一首《江南可采莲》,风格与此诗几乎一样,诗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清浅简单,却又活泼可爱。越是简单,越是容易欢喜,就像《苯莒》中展示的一样,有着单纯的愿望,唱着快乐的歌,把车前子采下来,用粗布衣裳把它们兜回去,漫步自然,聆听美好。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支一支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持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这劳作的歌声,清新爽利而没有繁文缛节,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中所说的“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苯莒’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诗经》赏析5

  [先秦]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经》赏析6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评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了一起,渲染气氛。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像、幻想交织在了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而这一想像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1、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

  ①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友之、乐之。

  2、赏析《诗经·蒹葭》并答题

  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 白露 道阻 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 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诗经》赏析7

  题解:咏唱贵族夫妻的享乐生活。

  有车邻邻1,

  有马白颠2。

  未见君子3,

  寺人之令4。

  阪有漆5,

  隰有栗6。

  既见君子,

  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7。

  阪有桑,

  隰有杨。

  既见君子,

  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

  逝者其亡。

  大车奔驰响辚辚,

  马儿白毛生额顶。

  来访君子未见面,

  等候侍者来传令。

  高坡有个漆树园,

  洼地有片栗树田。

  已经见到那君子,

  同坐弹瑟乐晏晏。

  今朝不乐待几时,

  转眼衰老气奄奄。

  高坡有个桑树林,

  洼地有片杨树荫。

  已经见到那君子,

  同坐吹笙喜盈盈。

  今朝不乐待几时,

  转眼死去埋坟茔。

  1.邻邻:同辚辚,车行声。

  2.白颠:白额,一种良马。

  3.君子:此是对友人的尊称。

  4.寺人:宦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寺人者,即侍人之省,非谓《周礼》寺人之官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盖近侍之通称,不必泥历代寺人为说。"

  5.阪(bǎn板):山坡。

  6.隰(xí习):低湿的地方。

  7.逝:往。耋(dié迭):八十岁,此处泛指老人。

  【赏析】

  本诗旧说或谓“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毛诗序》);或谓“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国人荣之。赋《车邻》”(丰坊《诗传》);或谓“秦穆公燕饮宾客及群臣,依西山之土音,作歌以侑之”(吴懋清《毛诗复古录》)。今人分歧更大,或谓是“反映秦君腐朽的生活和思想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或谓“这是贵族妇人所作的诗,咏唱他们夫妻的享乐生活”(高亨《诗经今注》);或谓“没落贵族士大夫劝人及时行乐”(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或谓是“妇人喜见其征夫回还时欢乐之词”(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考察全诗,旧说似与本诗第二、第三章相劝及时行乐的意思不相合;今人各说虽较旧说为胜,但仍难以贯通全诗,不是后两章有扞格,便是首章欠圆满。今皆不取。

  我以为本诗是写贵族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全诗三章皆为自述,表现了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首章从拜会友人途中写起,诗人说自己乘着马车前去,车声“邻邻”,如音乐一般好听,他仿佛在欣赏着一支美妙的曲子。正因为他有好心情,才觉得车声特别悦耳。最叫他得意的还是拉车的马,额头间长着清一色白毛,好似堆着一团白雪。白额的马,旧名戴星马,俗称玉顶马,是古代珍贵的名马之一。他特地点明马“白额”的特征,当然是要突出它的珍贵,更重要的则是借此衬托自己的尊贵。因而从开头两句叙述中,可以察觉到诗人的自豪与欢愉的情怀。紧接着三、四句便说自己已安抵朋友之家——这是一个贵族人家,非一般平民小户可比,未见主人之前,必须等待侍者的通报、传令。诗人如此说,无非是要突出友人门第高贵,突出友人的高贵,目的则在暗示自己也是有身份的。首章后两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自我标榜,可谓含而不露。二、三章意思相同,说自己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头两句借当时民歌中常用的“阪(或山)有×,隰(或泽)有×”的句式起兴,以引出下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坐”表示亲热,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见面,就在一起弹奏吹打,亲密无间。主人一再劝告着:今日会面要尽情欢乐,转眼间我们就会衰老,说不定哪一天会死去。这里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与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说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话很相似,它们之间也许有着相承的关系。本诗“今者”两句尽管情调有点消极,但放在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场合,坦露襟怀,以诚待友,在酒席上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伤,本可以理解,不必非要斥之以“腐朽”“没落”不可。

《诗经》赏析8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郭晋稀)

《诗经》赏析9

  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泉水》赏析一

  此诗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诗经《泉水》赏析二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 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 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 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 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 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 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 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 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 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者丧失家园,方才体会到家园 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 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之所,同时也是失去 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 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牺 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 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圣 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 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灵上帝而成为人们精神 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 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诗经》赏析10

  原文:

  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

  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自西徂东,靡所定处。

  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

  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

  民有肃心,荓云不逮。

  好是稼穑,力民代食。

  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降此蟊贼,稼穑卒痒。

  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维彼不顺,自独俾臧。

  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朋友已谮,不胥以谷。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

  维此良人,作为式谷。

  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

  如彼飞虫,时亦弋获。

  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为民不利,如云不克。

  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译文: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愁思不绝心烦忧,失意凄凉久惆怅。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怜悯我惊惶。

  四马驾车好强壮,旌旗迎风乱飘扬。社会动乱不太平,举国不宁人心慌。百姓受难少壮丁,如受火灾尽遭殃。长长声声心悲哀,国运艰难太动荡。

  国运艰难无钱粮,老天不肯来扶将。没有归宿无处住,哪儿定居可前往?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如此祸根谁引出?至今为害把人伤。

  心中忧愁真恻怆,思念故居和家乡。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天怒气旺。从那西边到东边,无处安身最凄凉。遭遇灾祸受苦多,外患紧急在边疆。

  谨慎谋划觅良方,才能消除混乱状。告诉你要体恤人,告诉你要用贤良。谁在解救炎热时,不用冷水来冲凉?小人治国没好事,大家受溺遭灭亡。

  好像就在逆风闯,呼吸困难口难张。百姓本有肃敬心,但却无处献力量。重视农业生产事,百姓辛苦代耕养。耕种收获国之宝,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祸乱与死亡,要灭我们所立王。降下害虫食根节,各种庄稼都遭殃。哀痛我们国中人,连绵土地受灾荒。没有人来献力量,哪能虔诚感上苍。

  顺应人心好君王,百姓爱戴都瞻仰。操心国政善谋画,考察慎选那辅相。不顺人心坏君王,独让自己把福享。坏蛋自有坏肺肠,让那国民都发狂。

  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惟这圣人眼明亮,目光远大百里望。那种愚人真可笑,独自高兴太狂妄。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惟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覆总无常。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

  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好比那些高飞鸟,有时被射也落网。我已熟悉你底细,反来威吓真愚妄。

  没有准则民扰攘,因你背理善欺罔。尽做不利人民事,好像还嫌不理想。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横强。

  百姓不安很恐慌,执政为盗掠夺忙。诚恳劝告不听从,背后反骂我荒唐。虽然遭受你诽谤,终究我要作歌唱。

  注释:

  1.菀(wǎn):茂盛的样子。

  2.侯:维。旬:树荫遍布。

  3.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

  4.瘼(mò):病、害。

  5.殄(tiǎn):断绝。

  6.仓(chuàng)兄(huàng):同“怆怳”,凄凉纷乱貌。填:通“陈”,长久。

  7.倬(zhuō)彼:即“倬倬”,光明而广大貌。

  8.宁:何。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悯。

  9.骙(kuí)骙:马奔驰不停貌。

  10.旟(yú)旐(zhào):画有鹰隼、龟蛇的旗。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

  11.夷:平。

  12.泯:乱。一说灭。

  13.黎:众。

  14.具:通“俱”。烬:本指火烧后的灰烬,这里指人民遭遇战祸,剩余无几。

  15.於(wū)乎:呜呼,哀痛之声。

  16.国步:指国运。频:危急。

  17.蔑:无。资:财。

  18.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

  19.疑:同“凝”,止疑,停息。

  20.云:发语词。徂:往。

  21.维:借为“惟”,思。

  22.秉心:存心。无竞:无争。

  23.厉阶:祸端。

  24.梗:灾害。

  25.慇(yīn)慇:心痛的样子。

  26.土宇:土地、房屋。

  27.不辰:不时,指出生得不是时候。

  28.僤(dàn)怒:震怒。僤,大。

  29.觏:遇。痻(mín):灾难。

  30.棘:通“急”。圉(yù):边疆。

  31.毖:谨慎

  32.斯:乃。削:减少

  33.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

  34.序:次序。爵:官爵。

  35.执热:救热。

  36.逝:发语词。濯:洗。

  37.淑:善。

  38.载:乃。胥(xū):皆。

  39.遡(sù):逆。

  40.僾(ài):呼吸不畅的样子。

  41.肃:肃敬。

  42.荓(pīng):使。不逮:不及。

  43.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44.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

  45.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

  46.蟊(máo)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

  47.卒:完全。痒:病

  48.恫(tòng):痛。

  49.赘:通“缀”,连属。

  50.旅力:膂力。旅,同“膂”。

  51.念:感动。

  52.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

  53.宣犹:宣,明;犹,通“猷”。

  54.考慎:慎重考察。相:辅佐大臣。

  55.臧:善。

  56.自有肺肠:想法与众不同,别具一副心肝。实指坏心肠。

  57.卒狂:全都狂惑迷乱。

  58.甡(shēn)甡:同“莘莘”,众多之貌。

  59.谮(jiàn):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60.胥:相。谷:善。

  61.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维,是。“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为“谷”,善也,与毛说不同。

  62.瞻:远望。言:语助词。百里:指有远见。

  63.覆:反而。

  64.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65.胡:何。斯:这样。

  66.迪:进。

  67.宁:乃。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68.有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

  69.征:往。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70.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

  71.听言:顺从心意的话。

  72.诵言:忠告的言语。

  73.悖(bèi):违理。

  74.予:芮良夫自称。

  75.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

  76.既:已经。阴:通“谙”,熟悉。

  77.赫:通“吓”。

  78.罔极:无法则。

  79.职:主张。凉:凉薄。背:背叛。

  80.云:句中助词。克:胜。

  81.回遹(yù):邪僻。

  82.用力:指用暴力。

  83.戾(lì):善。

  84.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

  85.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

  86.既:终。

  赏析: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 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诗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意谓: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此诗既叹百姓之困穷,又伤国事之昏乱;既探祸乱之根,又言救乱之道;既叹生不逢时,又伤救世无力;既指斥国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进言;既斥责小人乱国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贤。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

《诗经》赏析11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0.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之南有乔木,我却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却难求。 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2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23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译: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24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

  译:哪儿可以去采苹? 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 就在积水那浅沼。

  25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国风·召南·鹊巢 》

  译:喜鹊筑成巢,鳲鸠(布谷鸟)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26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译: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27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国风·邶风·燕燕》

  译:燕子双飞,前后相随。妹妹出嫁,我一送再送。抬首远望,看不见妹妹,我泪如雨。

  2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29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30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译: 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

  31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我的心不是圆圆的石头,不可任意转动呀!我的.心不是睡眠的草席,不可任意卷起来!

  32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矣。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国风·邶风·绿衣》

  译:绿色丝啊绿色丝, 绿丝本是你手织。 睹物思人念亡妻, 是你是我无过失。细葛衣啊粗葛衣, 穿在身上有凉意。 睹物思人念亡妻, 样样都合我心意。

  33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经·国风·卫风·伯兮》

  译: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34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经·国风·邶风·终风》

  译:狂风迅疾猛吹到,见我他就嘻嘻笑。调戏放肆真胡闹,心中惊惧好烦恼。狂风席卷扬尘埃,是否他肯顺心来。别后不来难相聚,思绪悠悠令我哀。

  35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诗经·国风·邶风·雄雉》

  译: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羽翅舒展真漂亮。我朝思暮想的人儿啊,愁思绵绵音信渺茫。雄雉飞在遥遥的远方,四处响起他的欢唱。诚实可爱的人儿啊,无尽相思使我心伤。

  36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译:高高山上榛树生,低湿之地长苦苓。朝思暮想竟为谁?西方美人心中萦。美人已去无踪影,远在西方难传情。

  37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

  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38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译:听那蝈蝈蠼蠼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忧思不断真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诗经》赏析12

  原文: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译文:

  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注释:

  ⑴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⑵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⑶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

  ⑷靡:无,没有。盬(gǔ):休止。

  ⑸蓺(yì):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

  ⑹怙(hù):依靠,凭恃。

  ⑺曷(hé):何。所:住所。

  ⑻棘:酸枣树,落叶灌木。

  ⑼极:终了,尽头。

  ⑽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根,引申为鸟翅。

  ⑾尝:吃。

  ⑿常:正常。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诗歌。全诗三章首句均以大鸨这种鸟本不会在树上栖息,却反常地栖息在树上来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的.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其苦情可见一斑。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而今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

《诗经》赏析13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硕鼠:肥大的老鼠。也有解释说就是鼫鼠,头如兔,尾有毛,喜欢在田中吃粮食,俗称地耗子。

  三岁:三年,此泛指多年。

  贯:侍奉,养活。

  逝:“誓”的假借字,即发誓。

  乐土:快乐的`地方。

  爰:乃。

  所:处所。

  德:恩惠,此给予恩惠。

  直:正得其所。

  劳:慰劳。

  永号:长声哀号。

  赏析:

  《硕鼠》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望。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贴切生动,既辛辣又含蓄,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末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更把农民脱离剥削者的心中的向往表现淋漓尽致,而给读者却留下了深长的回味。

《诗经》赏析14

  [先秦]诗经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注释:

  【1】於(wū):叹词。此处表赞美。

  【2】铄(shuò):通“烁”,光明辉煌。

  【3】王师:王朝的军队。

  【4】遵:率领。

  【5】养:攻取。

  【6】时:是。

  【7】晦:晦冥,黑暗。

  【8】纯:大。

  【9】熙:兴,光明。

  【10】是用:是以,因此。

  【11】介:助。

  【12】龙:借为“宠”。荣,荣幸。

  【13】蹻(jué)蹻:勇武之貌。

  【14】造:诣,到。一说借为“曹”,众,指兵将。

  【15】载(zài):乃。

  【16】用:以。

  【17】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18】实:是。

  【19】尔:指周武王。

  【20】公:通“功”,事业。一说指周公、召公。

  【21】允(tǒng):借为“统”,统领;一说信。

  【22】师:武王之师。

  赏析: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他根据《毛诗序》《左传·宣公十二年》《礼记·祭统》等资料推断,认为与《大武》六成对应的六诗依次为:《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就《周颂·酌》诗的内容而言,前五句是成王歌颂王师的战绩,并对统兵出征的统帅表示感激之情,也就是感激和歌颂周公。后三句是成王任命周公、召公分职而治天下。当然,这时仍是周公摄政,但任命之事则不能不以成王的名义,告庙仪式的主人公也不能不是成王。故此诗的主人公表面上是成王,而实际上还是周公。《周颂·酌》向来多被认为是周公的乐舞(如郑笺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归政成王,乃后祭于庙而奏之。”),也可证实这一点。前人或以为此诗是颂武王伐殷的,但武王并无“周公左召公右”的任命,而且诗中的“晦”也是泛指,不一定特指殷纣王。诗名为“酌”,《毛诗序》以为是“斟酌”之意(即“斟酌文武之道”),云:“言能酌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也。”恐不妥。“酌”亦可作汋、彴、勺等,就是以勺舀酒灌祭祖先神灵,说明此诗是灌祭祖先时所唱的歌。以歌诗而言则曰《酌》,以乐舞而言则曰《勺》,《仪礼》《礼记》皆言舞《勺》,《勺》即《酌》。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礼记》)《内则》曰:‘十三舞《勺》。’又:‘成童舞《勺》舞《象》。’……《勺》为武舞,其诗为《酌》之章。按诗歌之节以为舞,列为学校普通教科,故曰成童则舞《勺》舞《象》。”可见《周颂·酌》作为乐舞,在当时是与《象》舞一样颇具代表性的。它可以作为《大武》的一成与其他五成合起来表演,就像现代舞剧中的一场,也可以单独表演。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明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原为《孙子》中语)的评语,表明了此诗前半部分具有弦乐柔板般从容的特点,而后半部分又有铜管乐进行曲般激昂的风格。这就是《颂》诗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诗经》赏析15

  guófēng· bèifēng· quán shuǐ

  国风·邶风·泉水

  bì bǐ quán shuǐ , yì liú yú qí ;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yǒuhuái yú wèi ,mǐrìbùsī 。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luán bǐ zhū jī , liáoyǔzhī móu 。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chūsùyú jǐ ,yǐnjiàn yúnǐ;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nǚzǐyǒuxíng, yuǎnfùmǔ xiōngdì。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wèn wǒ zhū gū ,suìjíbózǐ 。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chūsùyúgān,yǐnjiàn yú yán ;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zàizhīzàixiá ,háijūyán mài 。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chuán zhēn yú wèi ,bùxiáyǒuhài ?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wǒ sī féi quán ,zīzhī yǒng tàn ;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sī xūyǔcáo , wǒ xīn yōu yōu 。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jià yán chū yóu , yǐxièwǒ yōu 。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关键词:诗经,思乡,国风,邶风

  解释翻译

  泉水汩汩流呀流,一直流到淇水头。梦里几回回卫国,没有一日不思索。同姓姑娘真美丽,愿找她们想主意。

  出嫁赴卫宿在济,喝酒饯行却在祢。姑娘长大要出嫁,远离父母兄弟家。回家问候我诸姑,顺便走访大姊处。

  出嫁赴卫宿在干,喝酒饯行却在言。抹好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卫走。赶到卫国疾又快,大概不会有妨害。

  我一想到那肥泉,不禁连声发长叹。想到须邑和漕邑,我心忧郁不称意。驾好车子去出游,姑且消除心中愁。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泉水赏析

  《邶风·泉水》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兴,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句。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与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重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不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情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清人陈继揆对此诗以幻写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

  注释

  邶(bèi):《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泉水:卫国水名,即末章所说的“肥泉”。

  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淇:卫国水名。

  有怀:因怀念。有,以,因。

  靡(mǐ):无。

  娈(luán):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聊:姑且。一说愿。谋:谋划回娘家事。

  宿:歇息。泲(jǐ):卫国地名。一说水名,即济水。

  饯:以酒送行。祢(nǐ):卫国地名。

  行:指女子出嫁。

  诸姑:诸位姑母。父亲的姊妹称“姑”。

  伯姊:姐妹辈年长者。

  干:卫国地名。

  言:卫国地名。

  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舝皆作动词。

  还车:回转车。迈:远行。

  遄(chuán):疾速。臻:至。

  瑕:通“遐”,胡,何。一说远。

  肥泉:卫国城邑。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兹:通“滋”,增加。

  须:卫国地名。一说通“沫”,朝歌之地,曾是卫国都城。漕:即“曹”。卫国在遭受北狄入侵后,将都城迁至曹邑。

  悠悠:忧愁深长。

  驾:驾车。言:语助词。

  写(xiè):通“泻”,消除,排遣,抒发。

【《诗经》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采薇赏析_诗经采薇赏析04-15

[诗经木瓜原文及赏析] 木瓜诗经原文赏析04-16

诗经《燕燕》赏析07-21

《诗经:武》赏析10-14

诗经全文及赏析08-11

诗经燕燕赏析10-10

关雎诗经赏析12-01

诗经关雎赏析11-09

诗经关雎赏析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