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原文及赏析
《诗经·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子衿》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拼音解读: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sì yīn ?
qīng qīng zǐ pèi ,yōu yōu wǒ sī 。zòng wǒ bú wǎng ,zǐ níng bú lái ?
tiāo xī dá xī ,zài chéng què xī 。yī rì bú jiàn ,rú sān yuè xī !
注释:
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
子:男子的美称。
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纵:纵然。
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宁:怎能。
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
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
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译文1: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译文2: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衣带,我的心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等我?
轻轻地抚摸着你送给我的玉佩,我的脑里全是你。纵使我不能去(约会),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站在城门口,踮起脚来眺首远望(你)啊。一天没见到你,好像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啊。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赏析:
《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
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习,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所以说呢,毛诗本身所具备的修政劝世之意,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未尝没有教育意义。
简析
《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诗人思念其心上人,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望眼欲穿,埋怨心上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诗人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优美的情歌,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和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为刺学校废说及其衍生出来的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二为淫奔说及其衍生出来的男女爱情说。
刺学校废说,源自《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云:“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孔颖达认为此诗的背景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刺学校废”的主旨见解,影响深远。宋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都坚持“刺学校废”说。明胡广等所作《诗传大全》坚决捍卫“刺学校废”说。清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皆遵从此说。由刺学校废说又衍生出师友之间相责相勉之说。按《郑笺》,此诗的创作意图旨在表达对离开学校而废学的学子责勉与思念。后世学者亦有许多承此“责勉”说。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子衿,教者勤而学者息,述教者之辞也。”明朱睦楔《五经辑疑》:“贤者念朋会之从,使我心悠悠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以问我乎?以见乱之甚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方玉润则认为《序》言未尝错,然特谓“刺学校废”却失去了诗人的语气,学校久废不修,学人四散,往日聚而修学的盛状早已无存,故诗人伤之作此诗。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序》所言无害诗意,且可证于史,盖严师益友相责相勉之诗。
淫奔说,源自宋代朱熹《诗集传》:“此亦淫奔之诗。”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强调“郑声淫”来为朱子之说提供支撑。元胡一桂《朱子诗传附录纂疏》、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朱子《诗集传》为依托,以“淫奔”二字目《子衿》,罗复《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刘瑾《诗传通释》从不同角度表示支持“淫奔”之说。明季本《诗说解颐》指出此诗主旨是“女子淫奔而思男子之诗”。后来在淫奔说基础上产生了男女爱情之说,此说为现代人所接受。傅斯年《诗经讲义稿》指出“子衿,爱而不晤,责其所爱则何以不来也”。余冠英《诗经选》指出“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高亨《诗经今注》指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短歌”。程俊英《诗经注析》明确提出“子衿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夏传才认为此诗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待恋人,久等不见急切的等待转化为惆怅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另外,清代程廷祚认为《郑风·子衿》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其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男子,所思念的人也是一位男子。而潘光旦认为这种说法尚无法考证。
【《诗经·子衿》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子衿原文及古诗赏析10-12
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翻译及赏析09-14
诗经子衿解析11-21
诗经子衿全文02-16
子衿诗经全文06-13
诗经子衿的全文10-10
诗经子衿的全文注音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