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8-07 19:07:45 金磊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前言】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是唐朝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于安史之乱时期为送友人李判官创作,这首诗也可以看作一首雨中送客的诗作,岑参在诗中感慨安史之乱时期,盛唐景象已然离去,表达抱有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感叹之情。

  【注释】

  {1}虢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

  {2}晋绛:指晋州、绛州。

  {3}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4}汾水:发源于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5}李判官:岑参的友人。

  {6}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7}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翻译】

  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

  【赏析】

  要读懂这首七言绝句,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可以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出任虢州长史,其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谢叠山云:此诗为去国者作,末句隐然富贵不足道。汉公卿往来汾阴,不知几人在,唯白云似汉时秋耳,所以开广其襟胸郁抑也。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谢注佳,然只论理致,若此诗清思逸音,独不及一言,是未足与论正声矣。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末二句以洞观千古之意宽之。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钟云;于到日用事生意。“犹”字用力。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李峤《汾阴》长篇,较此首词繁而意反狭。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切定晋绛生情(末二句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借题发挥,足见胸襟高旷。今人送行肯作此否?

  清代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高视阔步,二十八字牢笼一切言语,此诗高迈可见,其深思不可见也。

  近代朱宝莹《诗式》:以“去”对上“散”,以“汾水”对上“江亭”,以“云”对上“雨”,须知诗律之细也。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风格表现

  风格上,岑参写景诗的主要风格为“尚清”和“好奇”(“好奇”指爱好新奇事物)。

  一、“尚清”

  ①清幽之境:早年,岑参处于享受山水之乐的创作心境之下,因而多选取淡雅的暖色调景物来构造山林的清丽,同时还大力营造山林的幽静,创作出的诗歌明白如话,发于天然,能以简净明快的语言表现出山明水秀的直观印象,境界清朗爽目,旷远幽深。虢州长史时期,岑参在写景诗风格方面曾经有过短暂的向嵩阳写景诗的回归,而回归的主题便回归于清幽之境——通过描写山水的清丽幽静来表达闲静之情。

  ②清寒之境:就本质而言,清寒之境就是孤独、悲凉之境。出入两京时期,岑参为契合求仕途中凄清孤独的心境而大量冷色调的景物来构置清寒之境,因而其创作中的清幽山水也就逐渐褪去了闲静的幽致而加入了寒冷、苍茫的冷境。

  ③清逸之境:岑参的一些写景诗透出一种清新灵动的气息,还生发出清逸之境——清远飘逸的境界。清逸之境是美好景物和开放情怀结合的产物,具有完美的艺术张力,与清幽之境、清寒之境的内敛截然不同。同时,清逸之境又是一种才境,是一种化境,非有才力不能为之。两度出塞时期,岑参有了释放才力的契机,加上岑参本身所有的激情和西域瑰丽风光对他的触发,使得岑参富有创作活力,也让他能以逸动的诗笔描绘出一出出清新灵动的艺术境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便既有清丽的色调,又富有灵动的生机。

  二、“好奇”

  ①好写奇景:岑参喜欢摄取新奇景物入诗,这使得他的写景诗(特别是西域写景诗)自问世就打上了“奇”的烙印。在西域写景诗中,岑参展现了一幅幅迥异于内陆的异景奇观,以真实传神的描写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同时,在描写苍茫的旷野、高险的剑门等内陆景物时,岑参也表现出好奇取胜的特点。因为有这些奇特的景物,岑参好奇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激发,反过来,岑参又因为好奇的个性而渲染这种奇特,二者可谓相互契合,相辅相成。

  ②好发奇思:岑参不仅有善于发现“奇”的眼睛,而且好发奇思,能创作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等将风过山林、瀑布落下这些平常景象写得奇意盎然的诗句,而由奇思生发出的奇逸之境则令人叹为观止,脍炙人口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一例。

  ③好抒奇情:岑参对景物的独特体味常使他生发出一种奇情,这些奇情异彩多样、不同凡响。岑参早期写景诗中纯粹的审美对于喧嚣的俗世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超越,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奇情;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多通过西域奇景抒发或渲染英雄豪情,往往出奇制胜,写出一种对立的和谐美,如面对旅途的艰辛时生发出激昂的豪情,以及将边塞的苦寒蒙上清丽的面纱,人置于其中而充盈着乐观的豪情,可谓翻新出奇。

  ④好用奇字: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如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或通过对动词的精心选取来将原本不可捉摸的抽象事物系于具体景物中,从而使之变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诗词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11-12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全诗翻译赏析04-19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赏析03-28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原文翻译及赏析04-27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4-17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唐代04-21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赏析06-09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1-0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词赏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