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妈家的变迁的经典散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舅妈家的变迁的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年是越过越没意思了!使人感到内心空虚无聊,闲来无事,我最近脑海里老是挥之不去小时候过年的欢乐画面!
妈妈生下我之后,赶上了一九六零年的荒灾,不知道是饿的原因还是妈妈有病,就一直再没生育;八岁前我是独子,在我八岁那年妈妈才生下妹妹,之后又添了个小弟。我们家在甘肃省的一个小县城附近的农村,是川区,家里也很穷;舅妈家在离我家十多里的山区居住,生活条件就更差了;那时候姥爷姥姥都还在世,过年最盼妈妈带我转外家,并且我和妈妈每年都去给舅舅家拜年,去了拿什么礼物我不记得了,只记得舅舅家有蜂蜜姥姥偷偷留给我爬在被洞里吃,二舅家有十个我的表兄弟姐妹,我们在一起玩别提有多高兴了!每年正月一去都要住上十多天。
舅舅家孩子多,劳动力少,生活就更艰苦,没有什么经济来原,孩子们穿着破烂,衣不遮体,通常是表姐表兄穿过的破烂衣服,换下来表弟们再继续穿,表弟们五六岁时还没个裤子遮羞,并且光着脚丫在寒冷的地上乱跑,冻急了就蹲下用上衣暖和一下冻紫了的腿,我们继续疯跑着追闹:玩累了就去舅舅羊圈旁的羊窑,小小的羊窑是晚上大人看羊睡的地方,没有地,进门就上炕,我们管它叫忙上炕,因有羊粪填,那个炕最热,于是那个羊窑成了我们表兄妹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渡过了多少个快乐的童年啊!
记得姥姥用羊毛捻的线还给我家织了两床被面,做过好几页羊毛毡哩;舅舅家那么穷,待我们恩重如山!他们家孩子那么多,自己家的人常常饿着肚子;但我们去了还是想尽办法让我吃好。二舅妈是个童养媳,为人很厚道,亲戚们无不惦记舅妈的好。二舅五十岁上得了胃病做手术没成功就去世了!撇下七儿三女,结婚了才两个,可怜的舅妈雪上加霜,不知咋养大了那群孩子,心酸不用言说。我为童年能吃到好饭打心底里常常感谢舅妈!我为童年的快乐常常怀念表兄弟姐妹们的情义!
这几年我闲点儿了,我们姊妹隔两年去看望八十六岁高龄的舅妈。前年过年,我们带着妈妈去舅妈家拜年,舅妈的生日是正月初五,也就是给舅妈祝寿,舅妈住在四表弟家,家里虽然没人外出打工,四表弟的两个儿子又都正上大学,家道困难点,房子有些陈旧,但吃饭不是问题;其他几个表兄表弟们都外出打工挣钱翻修了新房。三表弟家还买了小车哩;五表弟的房子建的最漂亮了,年也办的扎实,我们在五表弟家吃了弟媳做的土锅子还满香的。改革开放后舅妈家的生活变化的确很大!
去年过年舅妈还来我家转亲戚了,我见到舅妈内心感到和妈妈一样亲切,我给她老人家买来了一套新衣换上,还买了一双花鞋,给她买了个银镯子和银耳环,舅妈高兴得合不拢嘴,不停地念叨我的好,我说希望舅妈百岁健在!表兄高兴的逢人就夸“我姑娘家的大女子把我妈从头到脚武装了一新”;并见了我就说“惭愧啊表妹!舅妈养大了我们,我们还没尽到你尽的孝心哩!”
【拓展阅读】家的变迁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每当我听到潘美辰唱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感到倍加亲切,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家。
冰心老人说:“什么是家,是你出生之地,那个有着父母兄弟姐妹的地方,才是你真正的家”。是啊,家是生活的港湾。而居住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折射出每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俗话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分离了有父母兄弟姊妹这个大“家”,就必然会建立自己的小“家”。从我懂事起直到与妻建立起现在的这个小“家”,随着生活的变迁,淋浴着改革的春风也经历了几多的变迁。
50年代初,我出生在重庆歌乐山山洞。哪里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那里修建了培都。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曾在那居住过,留下了夜间在那与蒋介石斗智斗勇的故事。也留下了那在树林下、石桌旁谈判的话题。我的家却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茅草房,生活着母亲及兄弟姐妹五人。父亲长年在外工作难得回一次家。室内的地面非常潮湿,家里的衣服、家具常常生霉,甚至连墙壁上也长出了青苔。一到下雨天,雨从草缝里漏下来,家里就摆满了盆子、罐子来接水。厨房、厕所都在外面,生活起来很不方便,那时的.生活真艰难啊!
俗话说:儿小不识愁滋味。那时我还年幼,全然感觉不到父母为一家人的生计而不停奔波的辛劳,虽然我每天穿着粗布衣,喝着稀粥、嚼着咸菜,每晚都要和哥哥、弟弟挤在小床上睡觉,但每天从街头到街尾总会洋溢着我那快乐的笑声。我就是在那小小的茅草房里一天天健康地长大着,我喜欢那小小的茅草房,因为那里承载着我儿时许多幸福的时光,也留下了我童年的回忆……
69年,我们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远离家乡的万县分水区孙家公社。那里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贫困山区。到达生产队后,队长为我们三个知青安排的是四面透风的土墙瓦房的保管室,三张小床围着挞斗、谷堆而放。谷堆上盖着生产队的石灰印。每逢刮风下雨房内一片狼狈不堪,脸盆、尿桶、床单全用上了,接水、挡风,还要保护生产队的公粮不要受损。这时,我们才开始体会到没有父母、兄妹的家仿佛缺少着什么?
1971年,随着知识青年回城的风起云涌,我们这些上山下乡扎根“一辈子”的人又纷纷被招回矿山、工厂,进入工人阶级的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我来到了川煤十处当上一名掘进工人,住进了用石头彻墙的干打垒楼房。这楼房居住面积虽然不大,8个人住上下铺木床后中间只有一条过道,但比起农村居住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至少不会风吹雨打了,心中有了一定的满足感,工作起来也劲足精神爽,不久就加入团组织、党组织。也开始谈情说爱了。
结婚后,我多想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那怕不是很大的地方,只要有一个属于我们俩人世界共同的“窝”也行,那感觉肯定会像温馨地拥有整个世界似的。那时单位实行福利分房,分房要论资排辈且还要按工龄,一时半截轮不到我们,只好各住各的单身工房,一月半截回一次重庆的“家”享受一下那天伦之乐。1975年调机关搞宣传工作后,终于分到了两室一厅,有配套厨房无卫生间的楼房,虽然它不是新房,但对我们来说,第一次住进这么大的房子,一家人还是无比兴奋的,于是买来了好酒好菜,请来三朋四友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
改革开放以后,居住的条件愈来愈好。后来调到天府三汇一矿工作,我又从有配套厨房无卫生间的旧楼乔迁到了有厨房有卫生间并简装的新楼。随后,还在城区购买了两室一厅一卫的新房只待退休后居住养老。几番搬迁,不断更新,总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舒服的环境。面积虽然不大,但已足够安身。虽然,还比不上那些特大套间与豪华别墅。但是回头想想,从“茅草房”到两室一厅一橱一卫,再到城区购房,装饰一新,不啻是天上地下,换了人间。
由于有了一席“领土”,我们一家常在有限的“领土”上作心灵的漫步,总爱游目骋怀门外的自然巨画。清晨,室外的景色是清新的,有鸟语盈耳;夜晚却是朦胧的,伴有昆虫的呢哝和偶尔的蛙鸣声。左邻右舍,三朋四友漫步街头,狂重百、走新世纪、进麦德龙,星罗棋布的灯光点缀着江城,给夜幕的底色添上了灵动的色彩………,有时傍晚停电,我们一家会聚在阳台上,谈星星,论月亮。这无限的“领空”是我们一家开放性的院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这真是家随时代走,城随时代变,国强家也盛,诚哉斯言。
【舅妈家的变迁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漂移的家散文10-05
老舍的经典散文07-22
老舍的经典散文10-27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
内经女性的生理变迁11-18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11-29
品读唐诗的经典散文11-16
席慕容的经典散文12-06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精选10-27
有关林清玄的经典散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