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3-23 21:52:53 秦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门。暂停征,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满庭芳》,使秦观赢得了一个“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也就是这首《满庭芳》,在当时文坛极负盛名的“苏门”引起了一场争论:作为师尊的苏轼嘲笑自己的门生秦观“学柳七作词”,而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却说:“‘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斗转星移,九百年过去了,这首当年苏东坡不太喜欢的《满庭芳》,却作为婉约派词的名作一直流传至今。历代词论家都对秦观的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晁补之就认为“比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到了清代,李调元和冯更是对他推崇备至。李调元的《雨村词话》称:“秦少游《淮海集》,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冯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则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之后,一人而已。”这些虽然都是溢美之词,但从中也的确可以看出秦观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秦观是继温庭、韦庄、李煜、柳永等人之后,婉约派词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清丽和婉,情韵兼胜,语浅而情深,意淡而味醇,被称为婉约派正宗。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括:清词砌恨,丽景凝愁。

  前面所引《满庭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与知己分别的情景。

  胡仔《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席上有所悦,自尔眷眷,因赋长短句,所谓‘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也。”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如果抛开其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不管,那么就成了一幅极美的秋天晚景:傍晚,山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那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变得枯萎的野草,仿佛和天连在了一起。天空飞过一群寒鸦,山下小村旁有一条河潺潺流过,一条船在河边渡口静静地停泊着。这时,城楼吹响了报时的号角,城里已是万家灯火。这是一幅多么恬静优美的画面!然而,就是那停泊在渡口的船上,正演绎着情人知己话离别的动人一幕:两人相对痛饮之后,彼此交换着心爱的饰物作为纪念,互相叮咛着心爱的人儿别后珍重,说到伤心处,两人又抱头痛哭。于是,一幅本是恬静优美的画面,便隐含着作者深切的愁怨了。微云、衰草、画角、征、离尊、斜阳、寒鸦、孤村--这些事物无一不传递着作者的愁情。下阙直说“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实际上是说也再不可能见面了,沉痛至极,便有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的自嘲自谑之语。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盛赞此词结句:“人之情,至少游而极,结句‘已’字,情波几叠。”

  对于这首词,周济作了这样的点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他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而被很多人所接受。秦观的身世是很令人同情的。他是江苏高邮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他的家境不太好,十五岁时父亲就死了,他和母亲跟着做州县官的祖父、叔父一起,过着大家庭的生活。每当荒年饥馑,他们这个大家庭就会“聚族四十口,食不足”(秦观《与苏公先生简》)。家道中落,迫使他只有登科求仕。然而,他的求仕之路非常坎坷。《宋史》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选进士不中”。其怀才不遇之恨,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到彭城拜见一代文宗苏轼,从此受知于苏轼,成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元丰七年(1084),苏轼将他引荐给王安石,王安石对他大加赞赏。次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得了个州教授的小官。恰好这年宋神宗死了,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驱逐新党,重用旧党。在政见和思想上附从于旧党的秦观本以为可以得到重用,实际上却从此屡遭打击。先是于三十九岁那年“为忌者所中”,刚被苏轼等人荐为贤良方正并被召至京师的他“复引疾归汝南”;接着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起到京师任了大约四年的秘书省校对黄本、正字、国史馆编修之类的馆职,旋又于绍圣元年(1094)“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言先生增损《实录》,道贬监处州酒税”。到绍圣三年(1096),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坐告写佛书,削秩徙州”。此后,他五十岁“奉诏编管横州”,五十一岁自横州徙雷州,五十二岁那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八月遇赦北上途中,死于藤州光化亭上(均据杨世明《淮海词笺注》附录之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及钱大的考证)。秦观这个人是多才多艺的,但他的一生却是多灾多难的。

  所以说他的词中蕴含着怨悱悲慨的身世之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朱孝臧《彊村丛书》所收《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共计七十十首,其中直接写到“恨”和“愁”的竟多达33首。难怪冯《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王国维《人间词话》都说秦观是“古之伤心人”了。

  秦观词中写“愁”、“恨”的篇什之多,恐怕在历代词人中无人能比。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狭隘性。李清照早就指出了“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胡仔《溪渔隐丛话》引)的毛病。

  苏轼之所以要讥笑秦观“学柳七作词”,也是因为秦观和柳永一样,多写儿女之情,内容贫乏,气格不高,纤巧无力。尽管秦观词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就其艺术成就来说,却是相当高的。仅其写“愁”和“恨”的词章,就可以称得上是奇丽婉美、妙中之妙了。

  秦观词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词砌恨”。“砌恨”出自他的一首很有名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觅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词写于州贬所。上阕写景,楼台、渡口、桃源、旅馆、斜阳,本可以构成一幅色调明快的山水画。然而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致的时候,只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的点染,便使本应明快的格调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起首一个“失”、一个“迷”,为整首词定下了凄迷的基调。前三句,反映出作者的迷惘。第四句,从“孤馆春寒”写出作者的孤独之感;第五句,借杜鹃悲啼吐露自己怨愤之声。上阕五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真的是情景交融!词的下阕在这种迷离沉重的氛围中直抒胸,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远方亲友遥相问候的一封封书信,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砖,用它们砌出来的是那无穷的恨!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恨呢?在词的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痛心疾首的一问:江啊,你本来围着山转就是了,可你为什么要流到湘水去呢?我们如果把它译成秦观的内心独白,它应该是这样的:秦观啊,你本来可以有自己适意的生活,可是你为什么会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来呢?这样的一问,包含着对自己无端卷入政治漩涡的悔恨和对捏造罪名诬谄自己的卑小人的痛恨。苏轼作为秦观的老师和知己,是深刻理解秦观心中的这种痛和恨的,据说他在秦观死后常在扇面书写此词的最后两句,并痛惜不已:“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词中,用清词丽句写离愁别绪的还有很多。他喜欢选用“轻”、“细”、“微”、“软”、“小”、“柔”这一类的词语来写景、写人、写情。如: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香。”(《减字木兰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小阑外,东风软。”(《梦扬州》)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轻寒细雨情何恨,不道春难管。”(《虞美人》)

  这类词语轻柔曼妙,用于写闲愁别绪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秦观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如:

  “恨如芳草,凄凄尽还生。”(《八六子》)

  “江南远,人何处,啼破春愁。”(《梦扬州》)

  “谩道愁须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满庭芳》)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这些名句,都是作者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得出的心得,是用心血写成的沉痛之语。然而,这些名句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质朴无华。就是这些名句,鲜明地体现了秦观词清丽和婉的词风。

  秦观词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丽景凝愁”。举两首写春愁的小词为证。

  第一首是《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

  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

  知。

  起句点明季节,“落红铺径”、“水平池”都是暮春景色。第二句写“雨”。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很有名,叫《三月里的小雨》,歌词第一句是“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下个不停”。秦观这首词也是写的三月里的小雨,“霏霏”就是专门用来描写小雨的一个词,《诗经》里就开始用了。秦观写雨最出奇的就是用了“弄晴”这两个字,一下子就把雨写活了。“弄晴小雨霏霏”,用现代白话译出来,就是:那小雨像是要捉弄老天爷,坚决不让他放晴似的,一直下个没完。这样写,把小雨拟人化了,写得像个调皮的小男孩,着实很有意思。第三句写“园”。园内花草已憔悴,杜鹃在悲啼。第四句总结前三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春天要归去的缘故。上阕纯是写景,见物不见人。下阕仅用“独上”、“凭阑”、“手”、“放花”、“无语”,一个寂寞多愁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捕捉到镜头里来了:手花枝,凭栏俯,见到的是凋零的花朵和憔悴的园林,只好把花放下,什么也不说,怅望着即将西沉的斜阳。多么的落寞惆怅,多么的黯然神伤!最后一句,语极沉重。“此恨谁知”,其实也是照映上阕对雨的描写,雨是那么调皮,它是决不会知道伤心人恨有多深的。田同之《西园词说》指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第二首是《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也是写晚春的愁绪,不过写法与《画堂春》大不相同。《画堂春》是上阕写景,下阕写人,融情于景,寓愁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之中。秦观的大多数词都是这种写法。而这首《浣溪沙》却很特别。你看通篇除了一个“上”字是写人的动作之外,全都是对事物的描写:轻寒、小楼、晓阴、画屏、飞花、丝雨、宝帘、银钩,由这些事物构成一个寂静迷蒙的场景。如果要给这词取一个题目,也许用《小楼上所见》是最合适的,因为第二句以下都是写上楼后见到的事物。暮春的早晨,阴沉沉的,倒像是回到了深秋,就连屏风上画着的流水烟云,都显得那么疏淡清幽。花落了,雨还在下着,只有那珠帘悠闲地挂在小银钩上。在这里,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明显揉进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梦来比喻落花,用愁来比喻细雨,被梁启超称为“奇语”(《艺馆词选》)。试想,一个没有“梦”、没有“愁”的人,能够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如此情深意切的比喻么?

  总之,“清词砌恨,丽景凝愁”,是秦观词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张炎在《词源》中说得好:“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分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1.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点05-11

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07-19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9-26

雨巷艺术特色分析05-31

分析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09-05

《背影》艺术特色分析-透视心灵的背影12-15

琵琶行语言艺术特色分析11-01

陆游词的艺术特色09-03

赤壁赋的艺术形象和特色分析08-30

鹊桥仙秦观词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