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通与通法

时间:2020-08-26 11:51:06 内经 我要投稿

《内经》中的通与通法

  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

  通与通法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古典医籍----- 《黄帝内经》。此书提出的通有多方面的含义,通的理论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治疗,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丰富其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通法理论。本文探本求源对《内经》中的“通”与“通法”作一探讨。

  1通的含义:

  《说文解字》说:“通,达也”,有通达、协调之义。在《内经》中通之义甚为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又用以说明机体功能失调时的病理变化。

  1.1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内经》中用一个“通”字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应得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充分论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身五脏、六腑、九窍、十二关节都与天地之气相联系。《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具体阐述了五色、五味对脏腑各有所入,方位、四时与脏腑相应。概言之,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五官、九窍与外界相通,使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密切关系。

  1.2说明人体关系:

  人体是由脏腑、经脉、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气血、津液等组成,而这些组织将

  人体构成有机整体,贵在一个“通”-----经脉气血相通,内以五脏为中心,外以五体、五官、九窍等密切联系。《素问•调经论》曰:“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认为人的志意通调,则内连骨髓,外及皮肉,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体内与体外相通,脏腑与脏腑相连,通过经络气血发生联系。

  1.3体现人体生长发育:

  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发生着生、长、壮、老、已等不同变化,而气血通畅与否即可反应一个侧面,发生不同的外在表现。如女子发育到一定时候,任脉通畅,即有行经的生理现象,具有生育能力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乃为成人”,“人生十岁……血气已通……故好走”。可见经脉气血的通否,既反应了气血的盛衰亦反应了人体生长发育。

  1.4阐述疾病的机理:

  既然“通”可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整体关系及生长发育等正常生理,而这些关系失调时则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不通”。《内经》中“不通”的含义亦是多方面的,包括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表里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调等。

  1.4.1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充分说明了人体必需保持经脉气血的通畅,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百病乃生。《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出了不通则痛的机理。《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认为心痹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故中寒”。论述了血行涩滞,脉道不通,阳气被遏而“中寒”的机理。

  1.4.2表里不通:

  《素问•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名曰寒热”邪郁肌表而致寒热的机理。《素问•调经论》说:“今寒在外,则上焦不通,即上焦之气不能通达于肌表之间,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均阐述了邪气外袭,表里不通,肺卫失和而致寒热的机理。

  1.4.3脏腑功能失调:

  《素问•风论篇》说:“胃风之状,隔塞不通,腹善胀……”认为胃风症,腹胀满是因为胸膈堵塞所致。《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热论》:“五脏不通,则死矣。”此两条前者说明脏腑之间失去正常协调关系,后者言五脏功能障碍,均阐述了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1.4.4升降失调:

  《调经论》说:“有所劳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内热”论述了气虚发热是因清气不能升于上焦,浊气不能降于下焦的关键所在。

  概而言之,“通”在生理上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机体本身是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必须保持相应的协调关系,方能正常生长发育,在病理上说明了表里不通,气血运行不通畅,脏腑功能失调及升降失调等病变机理。

  2通法的应用

  《内经》中通法主要是针对针灸疗法而言。《痿论》曰:“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经论》:“神不足者……通其经,神气乃平”。分别论述了针刺经穴以疏通经气治痿及恢复神气的治法。《三部九候论》说:“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提出了刺之出血,使之通畅的治法。《热论篇》对伤寒热病提出了“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主要治疗法则,扩大了通法的范围,为后世医家立法指明了方向。

  3后世医家对通法的发展

  随着医药的发展,通法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由针刺治疗,发展为药物治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风之属是也;刘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为痰�之类,用木通、防风之属以攻其内,则留者行也;张从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砂、琥珀、大黄之属通之,痹病有滞经隧不利,亦宜通之也。《医学真传》更有明确论述“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分类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虽未明确提出通法,根据《内经》理论及后世医家所述,实际上通法包含在八法之中,八法皆通法也。如邪袭肌表,皮毛闭塞,汗而通之;痰涎宿食,壅至咽喉、胃脘,吐而通之;燥屎内积,府气不通,下而通之;气血不和,经脉不通,和而通之;寒滞经脉,温而通之;邪热壅遏,清而通之;食积气滞,消而通之;营血虚滞,补而通之;小便不通,利而通之;淤血阻络,祛而通之;此外,近代使用的电疗、理疗、磁疗等皆通法也。程氏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对通法而言,亦寓意于此。

  总之,《内经》对通与通法的论述甚为精辟,有待我们研究发展,笔者通过学习,仅能谈点肤浅体会,述之以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内经》中的通与通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内经》中的通与通法】相关文章:

内经 通评虚实论09-02

《内经》通评虚实论11-29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05-20

《内经》中“圣人”的养生法05-20

内经中的法天地阴阳11-09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11-08

内经中的身材与长寿11-09

内经帝王养生法11-24

内经饮食养生法11-04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内经》中的通与通法

  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

  通与通法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古典医籍----- 《黄帝内经》。此书提出的通有多方面的含义,通的理论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治疗,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丰富其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通法理论。本文探本求源对《内经》中的“通”与“通法”作一探讨。

  1通的含义:

  《说文解字》说:“通,达也”,有通达、协调之义。在《内经》中通之义甚为广泛,既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与生长发育,又用以说明机体功能失调时的病理变化。

  1.1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内经》中用一个“通”字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应得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充分论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身五脏、六腑、九窍、十二关节都与天地之气相联系。《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具体阐述了五色、五味对脏腑各有所入,方位、四时与脏腑相应。概言之,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五官、九窍与外界相通,使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密切关系。

  1.2说明人体关系:

  人体是由脏腑、经脉、皮毛、肌肉、筋骨、精髓、气血、津液等组成,而这些组织将

  人体构成有机整体,贵在一个“通”-----经脉气血相通,内以五脏为中心,外以五体、五官、九窍等密切联系。《素问•调经论》曰:“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认为人的志意通调,则内连骨髓,外及皮肉,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体内与体外相通,脏腑与脏腑相连,通过经络气血发生联系。

  1.3体现人体生长发育:

  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发生着生、长、壮、老、已等不同变化,而气血通畅与否即可反应一个侧面,发生不同的外在表现。如女子发育到一定时候,任脉通畅,即有行经的生理现象,具有生育能力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乃为成人”,“人生十岁……血气已通……故好走”。可见经脉气血的通否,既反应了气血的盛衰亦反应了人体生长发育。

  1.4阐述疾病的机理:

  既然“通”可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整体关系及生长发育等正常生理,而这些关系失调时则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不通”。《内经》中“不通”的含义亦是多方面的,包括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表里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调等。

  1.4.1经脉气血运行不通畅: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充分说明了人体必需保持经脉气血的通畅,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百病乃生。《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出了不通则痛的机理。《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认为心痹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故中寒”。论述了血行涩滞,脉道不通,阳气被遏而“中寒”的机理。

  1.4.2表里不通:

  《素问•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名曰寒热”邪郁肌表而致寒热的机理。《素问•调经论》说:“今寒在外,则上焦不通,即上焦之气不能通达于肌表之间,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均阐述了邪气外袭,表里不通,肺卫失和而致寒热的机理。

  1.4.3脏腑功能失调:

  《素问•风论篇》说:“胃风之状,隔塞不通,腹善胀……”认为胃风症,腹胀满是因为胸膈堵塞所致。《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热论》:“五脏不通,则死矣。”此两条前者说明脏腑之间失去正常协调关系,后者言五脏功能障碍,均阐述了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1.4.4升降失调:

  《调经论》说:“有所劳倦……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故内热”论述了气虚发热是因清气不能升于上焦,浊气不能降于下焦的关键所在。

  概而言之,“通”在生理上说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机体本身是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必须保持相应的协调关系,方能正常生长发育,在病理上说明了表里不通,气血运行不通畅,脏腑功能失调及升降失调等病变机理。

  2通法的应用

  《内经》中通法主要是针对针灸疗法而言。《痿论》曰:“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经论》:“神不足者……通其经,神气乃平”。分别论述了针刺经穴以疏通经气治痿及恢复神气的治法。《三部九候论》说:“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提出了刺之出血,使之通畅的治法。《热论篇》对伤寒热病提出了“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主要治疗法则,扩大了通法的范围,为后世医家立法指明了方向。

  3后世医家对通法的发展

  随着医药的发展,通法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由针刺治疗,发展为药物治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风之属是也;刘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为痰�之类,用木通、防风之属以攻其内,则留者行也;张从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砂、琥珀、大黄之属通之,痹病有滞经隧不利,亦宜通之也。《医学真传》更有明确论述“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分类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虽未明确提出通法,根据《内经》理论及后世医家所述,实际上通法包含在八法之中,八法皆通法也。如邪袭肌表,皮毛闭塞,汗而通之;痰涎宿食,壅至咽喉、胃脘,吐而通之;燥屎内积,府气不通,下而通之;气血不和,经脉不通,和而通之;寒滞经脉,温而通之;邪热壅遏,清而通之;食积气滞,消而通之;营血虚滞,补而通之;小便不通,利而通之;淤血阻络,祛而通之;此外,近代使用的电疗、理疗、磁疗等皆通法也。程氏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对通法而言,亦寓意于此。

  总之,《内经》对通与通法的论述甚为精辟,有待我们研究发展,笔者通过学习,仅能谈点肤浅体会,述之以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