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陋室铭》教学实录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读文——一次文字的穿越;第二个环节,读人——一次精神的跋涉;第三个环节,学做人——一段生命与情感的攀登。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不放弃引导。或连缀,或点拨,或介绍,或总结,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课堂实录]
一、交流座右铭
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大家认为要读出韵味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就按你们的要求,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知人论世”嘛,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你能仿写一句吗?……就以写作为题吧。
生:……文不在……,有……则高。(抓耳挠腮)
师:文不在巧,有意则高。行吗?(生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
生(杂声):怡然居;德馨亭;笑谈斋;卧龙轩……
师:这些雅称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傲岸的人格光辉。
生:我送的匾额是“宁静致远”。
师: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静”和“远”来?(心平气和地读)
师:不疾不徐,波澜不惊。不错。
生:室雅人和。
师:来,读出“雅”与“和”。(从容不迫地读)
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这块匾额老师建议你在刘禹锡去世后再送,最好不要当面送。(生笑)
生: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师:是一幅对联,不错。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第二课时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字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此处删减293字),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意给刘禹锡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陋室铭》教学实录2课时】相关文章:
陋室铭的优秀教学实录09-29
关于《陋室铭》教学实录02-20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04-19
《陋室铭》教学实录9篇12-26
《陋室铭》教学实录(9篇)12-27
《陋室铭》教学实录精选9篇12-28
《陋室铭》课堂实录(集锦2篇)07-15
《陋室铭》教学实录汇编9篇12-27
课文《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