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离骚》分析

时间:2022-11-16 09:15:34 离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离骚》分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离骚》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离骚》分析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

  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前两章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上半部;后三章也共包含7个完整意段为下半部。

  为了便于记忆把握,也可把全诗分为十个相连贯的独立故事:

  上半部五个,《屈原引路》、《屈原被屈》、《屈原不屈》、《屈原被怨》、《屈原说理》;

  下半部五个,《屈原叩天》、《屈原求女》、《屈原问卜》、《屈原请神》、《屈原他投》。

  第一章《被贬》53行;

  《屈原引路》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共8行;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

  《屈原被屈》

  (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19至35共17行;

  (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

  《屈原不屈》

  (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

  《屈原被怨》

  (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66至71共6行;

  《屈原说理》

  (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

  《屈原叩天》

  (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

  《屈原求女》

  (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108至119共22行。

  第四章《徘徊》38行;

  《屈原问卜》

  (10)问卜及考虑。130至140共11行;

  《屈原请神》

  (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

  (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152至167共16行。

  第五章《他投》21行:

  《屈原他投》

  (13)远去西方投西皇。168至185共18行;

  (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离骚内容纲要

  《纲要》全诗以叙事为脉络,分为五大章。就情节结构上来说

  第一章(被贬)从家世和出生写起,诗人回顾了有生以来的奋斗及其不幸遭遇,

  第二章(反思)接着面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

  第三章(再试)又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

  第四章(徘徊)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

  第五章(他投)最后虽然在通过审慎思虑后决定西去,但充满憧憬的西去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决然中途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在五大章的基础上,全诗也可以分为份量相当的前后两部分,即第一、二章共91行为前半部分,写诗人有生以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以及遭致失败之后所引发的检视与思考,第三、四、五章共97行为后半部分,写诗人矢志不渝地继续努力,以及努力无果之后所产生的矛盾与苦闷。

  拓展阅读:《离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

  (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

  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

  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 gēng yín )、降(jiàng )、揆(kuí)、肇锡(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导”向导

  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读四分钟后,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划分。

  明确:

  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形式特点:

  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

  2、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3、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来楚词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来,一般把有语助词“兮”的诗歌称为楚词。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赏析课文内容,走近人物形象。

  过渡语:看了项羽的《垓下歌》,我们再回过头看〈离骚〉。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从课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诗句。

  明确:

  图片一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图片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图片四: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图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图片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讨论明确:

  1、出身高贵,降生时刻不凡,名字美好。

  2、器宇不凡。

  3、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4、忧国忧民,鄙视小人。

  5、是君王的领路人。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明确: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这样,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

  对屈原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又应有怎样的外貌和气质?请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并结合课文简单说下理由。(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打扮华丽的屈原,第二张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第三张是遭流放后愤怒忧郁的屈原)

  学生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三、探讨: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

  出示图片“屈原被贬离开国都”。文字资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小结: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用悲壮的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殉道者之歌。

  四、积累名句。

  出示资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布置作业

  背诵《离骚》,要背出情感和意韵,要背出自己的理解。

  关于《离骚》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课文《离骚》分析】相关文章:

《离骚》课文12-28

离骚 课文06-12

离骚的原文课文12-02

离骚课文要点05-14

《离骚》课文知识06-20

《离骚》课文资料05-17

《离骚》课文学案05-17

离骚高一的课文10-27

课文《离骚》赏读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