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时间:2024-10-14 03:38:59 李清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作家。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词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见刚。本文从李清照的作品、思想、情感及生活等方面来剖女词人独特的文学风格。

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关键词:艺术风格;旷达情怀;诗文创作;作品人品

  谁能称得上古今第一才女,人们最有可能达成共识,可能就是李清照了。前人沈去矜有这样的评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李白诗的地位不需讨论。论其词,传世有《菩萨蛮》、《忆秦娥》,后人誉为“独冠词史,千古绝唱”。南唐李后主被誉为词宗,基本上得到人们的公认。李清照能与诗仙太白、词宗李后主比肩而立,并驾齐驱,堪称文学史上巾帼第一了。

  关于李清照创作的艺术风格,历来多有争议。鲁迅先生论及陶渊明时说过,陶渊明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又有“刑天舞天戚,猛志固长在”的一面,“尚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而历来论李清照者,却有不少人犯了鲁迅先生惊醒过诗人的这种错误。

  自明代把词划分为婉约、豪放派后,后世论者多从其说,认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这固然不错,但后来人们对“婉约”的理解越来越窄,以为李清照的词只有缠绵悱恻,悲悲凄凄的一面,不免一叶障目。李清照本来是诗、词、文全才,但自宋以来学界研究李清照却成了重词轻诗文的风气,加上把她的作品大量失散,不少研究者眼中的李清照,便即“非全人”,也“离真实”了。

  李清照的词的确有清新婉约、“儿女情长”的一面,委婉的情思、缠绵的情绪常在她的词作萦绕,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但这些词绵婉而不纤糜,具有潜在的英风豪气。沈曾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为了使人注意李清照的豪放的一面,甚至把李清照与苏轼、辛弃疾并举。下面我们就从李清照的词、诗、性格等方面来探讨她的艺术创作风格。

  一、李清照词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李清照词的“丈夫之风”主要指潜藏于词中的勃郁震的感情激流,而非昂昂藏藏的关西大汉和泼辣的铁板琵琶。而李清照严格诗词之别,即“词立为体,要宜修”,所以其豪气表露得曲折隐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 活泼开朗的率真美和超脱世俗的闺情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富于文学修养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了开朗率真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她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所以,李清照早年词作常常抑制不住生活的激情,青春女子的活泼、俊爽、开朗非常自然的流露出来。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调皮的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带有新奇的心理描写的大胆明朗。一个轻灵资秀、活泼洒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

  常记夕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鹭。

  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河湖日暮图。如果抹去一切背景知识,我们能判断出这首小令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吗?“沉醉”、“争渡”皆闺阁女子所为吗?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纤弱和柔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洋溢着青春风采豪爽洒脱的年轻词人。古人写秋多感伤之语,悲凉之调:“秋风萧索愁煞人”、“草木摇落露为霜”,让人凄神寒骨。只有极少数男性作家把秋天写得绚丽多彩、令人振奋,如王安石、杜牧等。作为一封建社会闺阁女子,李清照竟也写出了令人意气风发的暮秋湖景。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菏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露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俊朗之气从绚烂夺目的秋景图中飘逸而发,令人心神为之一爽。

  李清照笔下描写的爱情也是超脱世俗的,是大胆、健康、真挚的。李清照之前,有过不少写女子相思之情的诗词,但情感缺少必要的依托,往往使得苍白甚至带有病态。李清照嫁给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她对丈夫产生了强烈而真挚的爱情。她的词作中,表现的就是这种充实健康的情感。因为爱才有思之刻骨,因为刻骨的相思,便有浓重的愁绪,因为愁绪太浓,有时不免产生怨恨。对于女性内心世界这些真实而又微妙的情绪变化,李清照作了大胆的展示,并不因为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含蓄稳重而稍加掩饰。

  因为相思,她“倚偏阑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因为相思,她“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人比黄花瘦”(《碎花阳》);还是因为相思,她“泪向愁中尽”(《生查子》)

  (二)满腔的愁绪透射着正义和爱国理想。

  李清照词作中写“愁”的内容占了很大的分量,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愁呢?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天覆地的变化,她先后遭遇了国亡、家亡、夫丧、被诬、失盗、再嫁、离异、系狱、蒙讥之难,由上层贵妇一变而为“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闾阎妇”。生活的磨难,使李清照心灵愁苦不堪,同时也锤炼了她的坚韧,激起了她的爱国情感。在她晚年的词作中,个人的愁思往往和国破之恨连在一起。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皇帝又一次逃跑。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无心出游,写下了《武陵春》:

  风入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使我们想起了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离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国破家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弃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后人评李清照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在她心灵深处,总是闪烁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唤,她是为看不到大宋的出路而愁啊。

  (三)委婉的情思和超旷的情怀相融合

  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生命,而是把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她靠着自己敏锐细腻地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字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系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女子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的词婉中有直,柔中带刚。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于柔媚中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地展示了她精神世界雄奇阔大的一面。英豪之气不是在词底,而(原作者:朱一华)是充溢全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是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钗粉气”。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宽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然作海外行。如此阔大雄奇的境界,于清照之外,恐怕只有李白才写得出。与天帝对话的这一设想,对于一个封建社会受压抑、处于从属地位的女子来说,就绝不同凡响。词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了李清照那种不逊须眉的飒爽豪气。

  二、李清照的诗激荡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如果说李清照词中的豪放之气是曲折隐约的,那么她诗歌中的豪情、胆略、英雄主义则是淋漓尽致的。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接抒发的才是自己的情怀、志向、好恶。她的词名太甚,人们大多只看到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以及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大臣韩肖胄自告奋勇,愿冒险出使金国探视、钦二帝。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便作了一首长诗《上枢密韩肖胄诗》相赠。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大义凛然:“愿奉天地灵,愿奉家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她愿意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消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入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淅江金华有一座八咏楼,李清照曾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哪是像一个流浪中的老妇所写。倒像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忧民的伤时臣子所抒发情怀。

  这期间她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李清照借题发挥,在诗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中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李清照的《咏史》一诗也回响着这种英雄主义的赞歌。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李清照有一首激励了后世众多仁人声士的著名诗作《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与刘邦争霸的事业中,由于种种原因,项羽成了败将。然而兵败气节不败。活得轰轰烈烈的项羽,死也死得慷慨悲壮,这无疑是真英雄。作者热情地赞扬了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为萎弱、衰颓、奴性弥漫的南宋社会注入一丝英雄气质,撒下了一把英雄主义人生理想的火种。

  三、李清照性格的阳刚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李清照的创作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作品如人品,我们从作家的人格魅力中也能体会到她艺术创作的风格。

  南渡之后,李清照连遭坎坷,从《金石录后序》和《投翰林学士崇礼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毅刚强,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李清照。丈夫去世后,李清照肩负着保护金石器物、整理《金石录》的重任。她以坚强的意志站胜了极度哀恸,在“事势日迫”时,不是惊惶失措,而是强作镇静,有条不紊地安排金石文物的保护运转事业。

  就在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时,又有卑小人落井下石,诬陷李清照、赵明诚夫妇曾“颁金通敌”,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弥天大祸再次袭来,李清照在“大惶怖”之后,很快的采取了对策,同时四处寻求亲戚故旧为她辩诬,终于又化解了一次灾难。逃难中她又遭遇文物失盗的打击。在颠沛流离中,李清照始终没有忘记夫妇二人共同的事业,终以顽强的毅力,整理好《金石录》并写了感人至深的《金石录后序》。文中于沉痛的情感中,表现出健全的理想和难得的旷达与超脱。饱给风霜而意志弥坚的成熟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清照晚年无依无靠,疾病缠身,不得不选择了再嫁。谁知却嫁给了卑的恶人。“遂肆侵凌,日加欧击”,受尽了折磨。处此惨境中的李清照,绝不甘心命运的如此摆弄。她做出了一般世俗妇女想都不敢想的事,向朝廷告发恶夫的欺君之罪,请求与之离异。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举动当然不足为奇。但在距今一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一个病弱的老妇却能以如此惊世骇俗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人格的尊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气,实在难能可贵。况且,宋朝的法律又是那么不讲理,女人告丈夫,无论谁输谁赢,都要坐牢两年。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之晚景,配兹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之人为伴。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李清照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她的悲剧就在于她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性。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 了许多人都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学业之难于一身,但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自然追求着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如果李清照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女子,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一个平庸的女子,也就算了,可她偏偏是旷代才女,可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清照创作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有着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丈夫之风”。所以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的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愁怨就转化为凄婉而又充满英豪之气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作品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参考文献:

  [1]《漱玉词集注》 王延梯注。

  [2]《李清照词赏》 李汉超主编。

  [3]《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5]《李清照新论》 刘端连著。

【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婉约中的丈夫之风】相关文章: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有哪些04-15

李清照创作风格与名人对她的评价09-26

李清照,婉约的“女汉子”03-20

归来堂-李清照婉约风姿06-07

归来堂,李清照婉约风姿05-25

婉约风格诗词名句(精选210句)08-28

李清照有几个丈夫03-14

宋词婉约派诗词的风格特点03-30

老舍作品创作风格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