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精选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1
又到一个你词中暗香盈袖的重阳,你月下比黄花还瘦的身影,是否仍在等待中,守一盏孤灯,携一缕清愁,在文字中摇落重重想念,在古韵清音中弹奏永恒的深情?
滚滚红尘中,寻寻觅觅,月满西楼时候,谁与你相约冷冷清清的惨戚黄昏?彼时,浮华红尘里,与你不期而遇,似为赶赴一场前世的约。你芳华正好,淡衣素颜,从泛黄的书卷里,带着瓣瓣清香,孑孓一身轻愁,婉约向我走来,唤醒我灵魂深处的诗意。隔岁月,远远望你,在帘幕低垂的小楼中赏菊,恨潇潇挥洒出婉约唯美的佳词,映瘦千古文人!看你舞袖挥毫于绿水湖畔,轻灵优雅;聆你轻吟于木兰舟中,飘逸出尘。真想共你揽清风明月,把丝丝缕缕的婉转心事填进平平仄仄的清词,与文字唱一曲倾城绝恋,然才思不及,辗转难成篇。
夜静人悄,在你的词章间且行且流连,品你“和羞嗅青梅”的娇羞灵气,品你“无语理瑶琴”的风情雅致,品你“不肯过江东”的巾帼豪情……好像远古的琴音悠悠飘过,又仿佛恒久的沉香醉入心窗。千年落花在宋风里尘埃落定,繁华了寂寞少年如梦的时光。
若问,明月下,谁的身影落入了谁的眉眼?那便是傲然的你,素妆淡容,深情无限。憾恨今生无缘识君面,感恩今生有幸识君词!千年文坛,银河沙数,惟你的万千柔情,如山涧悠悠流淌的清泉,流进我心,氤氲成今生无法割舍的缘。
风起百遍,相念万千。踏着沧桑的步履追随你,几度风雨,几度凭栏?易安,我前世今生魂牵梦萦的知己!轻轻地走近你,用心灵读心灵,总读得凄切入髓,泪水潸然。点点滴滴梧桐雨,一颗红尘风倦心,于这刻,与你绕开时空遥远的距离,心灵交汇。
低眉无语,笑吟流年,雁字回时,凝眸处,锦书谁寄?
凝一世守候,泛三生涟漪。我会静守时光,为你,将祝福轻捻。心若相连,千年弹指,天涯也在咫尺间。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如果说李白、杜甫、苏轼等是出类拔萃的男诗词作家的话,那么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震烁古今的女诗词作家。
李清照,自易安居士,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是大夫家庭,父工于词章,母善属文,家中藏书甚多。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受苦难。十八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靖康之变,身遭战祸,又逢丧父之痛,所藏文物尽失,后贫困悲苦,东飘西泊,客死江南。
李清照少年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她没有闺中女子的娇气,有的是豪情和明澈,以酒助兴。生活几乎没有波澜的她,用一颗年轻的心,表达对青春的憧憬,对这般青葱岁月的珍惜。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在封建社会里,她冲破了一般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在家学女红的束缚,常常是走出闺房,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如“兴尽欲同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写出了李清照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先交代背景,说是昨天夜里雨狂风猛,当此时,春来花好,偏偏暴雨来袭,词人心绪如潮,难以入睡,只有解酒消愁。酒喝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觉醒来,已是天明,但昨夜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一觉而隔断,于是询问意中悬悬之事。恰好听到外间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便急忙问她: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笑着回答:“还好还好,一夜风雨,可海棠花一点也没有变。”女主人听了,叹道:“咳,你知道什么!你仔细看看,难道还看不出那红的见少,绿的见多的吗?”足以看出她是多愁善感的女性,爱花惜花。
李清照后期的写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曲调,从而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怀念,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顾。如《声声慢》,上片表现了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李清照是词理的创造者之一。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茸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代替,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诗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的文体地位。
李清照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男子一统文坛的转统格局,在中国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3
汴京多少事,而今已然只是诗人笔下窄窄的诗句,者短叹兮又徘徊。有人说:宋词是一朵情花,有毒有刺,却能义无反顾,一饮而尽者。是何其美哉?
如果让你选择在什么朝代?是我,我也会选择在宋的繁华里,听细水长流,看云卷云舒。《清明上河图》里的描述的繁华,足以是那个绚烂宋朝风雨的一个缩影。真实一场云雨一场梦,爱做梦的年纪又生活在适宜做梦的风云里,这样的夕阳能不醉人吗?李清照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开满绚烂花事的宋朝里。
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样的伶俐聪明,一样的聪慧蕙美,她早早的就觉察到了这个朝代的美丽动人。青春年少,豆蔻词工,常常和几个好友在溪亭游玩,或许也就是那个年纪有时会因为静静的等着一朵花的开放,而到天将晚时仍然如初的花,而意犹未尽,或许也是一种。那是爱做梦的青春,怎能会细心地留意过时间的流逝呢?日暮将息,夕阳是淡淡的回味,驾着轻舟不知道回家的路,惊起的沙鸥居然也成了欢乐。青葱的岁月里快乐尽然是那么容易就能获得的,而且是那么的稚美!
就如《如梦令》的词牌一样如梦般的少女,昨夜风起雨浓,睡眼朦胧中抿口小酒,昏昏欲醉中,轻轻卷起帘子,突然知道了海棠叶繁花暗,也知道了愁。或许时间最不懂人意,没来由的滋生愁绪!
也就是因为海棠花绿肥红瘦愁滋味,也一样的牵扰着另一个怜花人的愁绪。后来,芊芊素手并合成连理,从此耳鬓厮磨,赌石、研书画,粗茶淡饭的长相厮守,也是一种快乐,也是。偶尔也有离别之时,可是只要是两颗心走近了,万重千山也没那么遥远了,一封鸿书,时时诉尽相思,欲识相思处唯读君临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衷肠慢慢书,芭蕉雨夜更是愁人,几盏淡酒怎低他冷风忽急,神清气爽,只是揪心的痛。庭院深深,影子斑斑颇颇,一点月光也愁煞新人,闺阁新做的帘子也黯淡无光,望穿秋水尽,只盼远方的人早早归家。
快乐的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匆匆飞逝,过了花期,风信子吹皱了季节的涟漪。就像一年四季一样,有春夏自然也会有秋冬,唯有慢慢的体味其中的意味才甘甜如饴。
狼烟起!本来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有时候人真的是很柔弱,一个柔弱女子没有理由不选择一路向南,向南走,去寻觅安定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能寻得着往日平静而如饴的日子。尽管你万般的无奈,怎样的不舍,背井离乡总是那么的让人刻骨铭心的痛。可是那又能奈若何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怎么不肯过江东,不如意处而为之,才是强者的风范。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青山绿水,诗书石画才会有传承下去的机会。
所以,她坚强的活着,一路向南,尽管命运充满着意外。但是坚定的信念,对爱,对生活的渴望,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使得流离颠沛的生活增添一点点新意。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注定道路的坎坷。或许上帝也会怜悯坚强的人,对文字感性的人,不忍让宋词中缺少一个光辉的一页。
如白驹过隙,恨美人迟暮!一半离愁,一半漂泊。
也曾天伦也曾愁成黄花瘦,也曾流离家恨与国仇。一世才华,气比貌扬,精致二字无愧也!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4
一个夏日的清晨,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放眼远眺湖中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几日前她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花的情景。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近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想到这儿,李清照词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5
提起李清照大多数世人对其的印象都是温婉贤淑的婉约派的一枚才女,才华横溢。但是却不知道她还有嗜赌成性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李清照对赌博还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到了一种执迷不悟的地步。我们能够常常看到那些赌博输了的人们都恨不得把自己的手给剁了,后悔的不得了,但是,李清照从来不曾后悔过。因为她赌博从来不曾输过。对,不要怀疑,她赌博就是没有输过,没有输只有赢的赌博有谁会后悔呢?她还曾经专门写词教训那些赌博不专心致志的人,不能够像她一样总是赢。李清照赌钱也像那些赌徒一样,一上赌桌就废寝忘食,忘我地投入。而且连李清照自己都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天性比较喜欢赌博。凡是赌博就能沉迷其中,只要上了赌桌就能忘记吃饭和睡觉。李清照有多喜欢赌博从她的一个事例中就可以看出。在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的追捕,
李清照和皇帝还有其余的达官贵人一起逃亡。然而就是在这次的逃亡中,北宋的朝廷灭亡了,她的丈夫死了,前半生的所有积蓄都在这次的逃亡中,丢失殆尽。然而,这些的种种对李清照来说都没有什么,唯一能够让她感到伤心的就是在逃亡的过程中不能为所欲为的进行自己喜欢的赌博这项活动。所以,在她们结束逃亡后,李清照租了一个房子,她的第一件事不是收拾行李;不是沉浸在失去丈夫的伤心中;不是对自己的国家灭亡的感慨;她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先赌一局再说,而且她曾经也说过在她们家最穷的时候,家里唯一不缺的就是。这种程度的赌博和抽也没啥区别了吧。三天不赌就手痒痒,心痒痒的就是李清照的真实写照吧。
其实,李清照赌博也不只是自身的原因,也有那个时代的大的一个流行趋势吧。据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当众和道士赌博,输掉了整个华山;由于受到宋朝的影响,北方的各个民族也都盛行赌博。更甚的还有,辽国的皇帝在朝堂上扔骰子,谁扔的点数大,谁就的官就升的高。由此看来,李清照的赌博其实也不能全部都怪她,也是整个的社会风气所影响的。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6
女人与酒,似乎天生就不应产生任何联系,总有人认为好女人不饮酒,饮酒的就不是好女人。如果一定要把女人和酒联系在一起,那么背景一定香艳,女人们半裸着香肩、酥胸和玉腿,涂着鲜艳蔻丹的指甲轻捏着酒杯,欲开还闭的娇唇昭示着欲望,轻轻转到男人的身边,“帅哥,请我喝杯酒好吗?”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女人饮酒表示理解,他们说,喝酒的女人,往往都是伤感之人,也都是多情者。她们真得很孤单,也真得很寂寞,她们喝酒时的心情就像与眼泪相融的酒,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苦涩与道不明的感觉,为了不让自己清醒的痛苦着,她们只好借助浓烈的白酒或香醇的红酒,来忘却内心无尽的伤痛或思念。
理解得如此感性和细致,让人感动。可感动归感动,女人们并不领情,因为这些人还是不懂。谁说女人只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才会饮酒?谁说女人饮酒就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谁又敢说女人饮下的酒就一定是苦酒呢?
我个人很赞成这样一句话,喝醉酒的女人很失态,但不喝酒的女人没有态。说得再“狂妄”一些就是四句话:女人一般不喝酒,一般女人不喝酒,女人不喝一般酒,喝酒女人不一般!
不信?好!请跟我来,让我们把探索的手指穿过文明的现代伸向久远的古代,去端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酒杯,再将女人的感情、文化、内涵和人格一并倒入酒中,调制一杯芳香四溢的女人酒,从此彰显女人饮酒的真正高雅和意趣。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笔下词中多带酒,想必也是酒中女杰。年轻时就有过酒后“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还“惊起一滩鸥鹭”的趣事;出嫁后也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甚至还“浓睡不消残酒”;晚年时经历国破家亡,虽也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却依然“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可尽管如此,后世却无一人给她扣上“坏女人”、“酒鬼”的帽子,人家仍然响当当的做才女,流芳百世。
端起李清照的酒杯,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历史的风霜,来证明饮酒的女人并不一定狐独寂寞。李清照的酒无论是与谁喝的,那一日她肯定不是孤独寂寞的,因为她说自己是“兴尽”而“晚回舟”的,而且后来还“常记溪亭日暮”发生的趣事,满怀美好回忆。这样的心情下,就算“浓睡不消残酒”又能怎样?错过的不过是“雨疏风骤”,大不了“绿肥红瘦”。女人饮酒,大可以因为开心、快乐、自信,这是女人主宰并调剂自己生活的智慧。真正会饮酒的女人有巾帼的豪气,可以挡在不胜酒力的姐妹身前,却不会烂醉在陌生男人的肩头。即使醉了,我们也是陶醉,而不是酒醉,我们只会“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绝不会“误入酒店别墅”,与陌生男人“胡乱缠绵一宿”。
端起李清照的酒杯,与其说饮酒是因为女人孤独寂寞,倒不如说是因为女人的感性。别以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把她看成一个铁娘子,她也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思念,虽然“夜半凉初透”确实有点孤独,但“东篱把酒黄昏后”却依然“有暗香迎袖”。李清照本就是个“无香不入室,无花不上衣”的高贵女子,我认为这东篱把酒后迎袖的暗香,正是她自信与自得其乐的表现。感性与温柔让女人消魂,“人比黄花瘦”,却不是酒。女人饮酒也许不会慷慨激昂,但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妩媚低叹也比男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酒话强得多的多!
端起李清照的酒杯,我承认,有时女人喝酒确实为了忘却。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的流离生涯中,也曾“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麻痹过自己,也曾“断香残酒情怀恶”过,她怀着比从前更为深广的忧愁,家仇国恨,但仍然保持自己的高雅情趣,“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仍以陶令自喻“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更说明女人饮酒的艺术,在“三杯两盏淡酒”中,忘却已不是主要,而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感觉,是在自己营造的酒境中构思着更加深邃含蓄的词境,是在静谧、内敛的心态下细细体验诗酒的雅情,女人用酒展现诗心和智慧的灵光,把生活的一切苦痛都凝成美的结晶,在或浓或淡的酒意中品尝着人生的况味。
端起李清照的酒杯,谁说女人喝下的就一定是苦酒?不见得只有咖啡才能代表女人的品位,不见得非要“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三五姐妹也可围坐一起举杯浅酌,这时的酒斟下的是女人的洒脱味道,飘出的是女人的自信姿态,饮下的是女人的独立风范。我们不会真的喝醉,因为我们知道喝醉酒的女人很失态,而面对递到面前的一杯酒,能够大大方方接过来,优雅得体的举举杯,然后神态自若的饮下,再报以对方一个迷人微笑的女人,绝对比面对酒杯,如临大敌、如遇猛虎,期期艾艾,扭扭捏捏的女人有态,也有魅力的多!
当然,话说回来,李清照的酒杯绝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能端得起来的,这需要女人具有相当的涵养、修为和智慧。可以有“夜来沉醉卸妆迟”的娇懒,但绝不能总是“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在“如今憔悴,云鬟雪鬓”的时候,要有“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的果断和自敛;可以有“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的豪气和大方,却绝不能“小酌”或“三杯两盏淡酒”便“袜刬金钗溜”。女人必须用自己的内涵、底蕴、成熟明净的心态和高贵的仪态,才能成为真正会饮酒的女人,有品位的女人,才能端起李清照的酒杯,一杯酒,饮得超凡脱俗,仪态万千,从此摆脱世俗的眼光。
端起李清照的酒杯,“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7
李清照,人人皆知的女诗人,提起她,我们想到的是那些催人泪下,充满着离愁别绪的诗句,我们在为她心酸悲怜的同时,却不曾想到,正是那样的情谊至情至深,正是那样的别离,肝肠寸断,正是那样的思念,至情至性,她以黄花自喻,人比黄花瘦,写出了不朽的诗句,而这源于她内心的情与爱。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吟诗作赋,互相砥砺,她度过了一段和心上人幸福快乐的时光。 丈夫外出做官之时,李清照日夜思君不见君,无处寄托自己的思夫之情,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以表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出她的悲苦与哀怜,“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极尽相思之苦,“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独身一人的孤独与忧愁。“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寂静之中尽显凄凉,“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泪花点点,让人心怜。
赵明诚死后,正值国家动荡之际,李清照带着丈夫遗物,为洗涮丈夫的冤屈,追随南宋皇帝南下,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此时她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她为国家命运感到担忧的同时,更加思念中原故乡。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的思乡之情写得淋漓尽致,“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出了她对于北方的怀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她孤苦一人,无处话凄凉。
之后再嫁匪人,让她最终识破了张汝舟的真面目,不惜自己入狱,依然要离婚的傲然之情,她就像一朵,开在暴风雨中的花朵,柔嫩却不软弱,她敢与同封建习俗作斗争,敢于抗争,这样的一个弱女子以她坚韧的意志追求人格的平等,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罕见无比珍贵的同时却又步履维艰,她怅然若失,却从不迷失自己,她的诗歌给予后人宝贵的财富,而她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对丈夫的深深爱恋,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她有着异于常人的饱满情感,写出了不朽的诗词,她开创了诗词的新天地,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她的诗不朽,但她的情却感动了我们,所以情造就了李清照。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8
传承至今,她的诗词是千古美谈,构思精妙,小小年纪便是广为人称赞的才女,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作词数首,句句笔锋凝练,才华横溢。
一首如梦令,藏着多少胸中感怀,似有万千情恨,借词一首,畅快淋漓地诉说。一首醉花阴,讲着多少至情思念,若非刻骨铭心,又怎会有如此真挚的情思?一首点绛唇,隐着多少深闺孤寂,倘无精思妙想,未必能有这般风骨。一首武陵春,叙着多少晚年忧愁。一首菩萨蛮,记着多少悠悠往事。一首怨王孙,含着多少触景之情。一首鹧鸪天,唱着多少凄凉秋意。一首声声慢,说着多少国仇家恨、凄惨处境……
芳华年龄,她是人人赞赏的才女,文思如泉涌,下笔如神。轻柔温婉,她是安静端庄的淑女,却思绪万千,妙笔生花。她不是绝美倾城的脱俗女子,却有着享誉南北的名气。她不是腰缠万贯的富家之女,却有着无数人顶级膜拜。她集生活愁苦于笔下,一词一句,如诗如画,生动体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酒言欢,隔着空座对饮,言出的尽是思夫之情。皎皎月下,谁的双眸在清冷月光之中苦寄思念?千古佳话,五十一首愁词,唯此三句最精妙绝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身段纤纤的女子,有着当世才子都难以比拟的文思。一世清名,词风婉约,她的故事千古绝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字珠玑,将相思愁情刻画地惟妙惟肖。
易安,易安,容易安定,若非关心国家大事,又怎会在战乱年代打出如此名号?
她在宋朝赫赫有名,谁不知晓她?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9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小令,自其诞生日起至今,历来为人称赏,论者甚多,今又拈出,实有班门弄斧之嫌。
惜花伤春确为此首小词透辟出来的情愫,也为历来论者所共道。文人伤春,自古而然。唐孟浩然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乃妇孺皆知,童叟能诵的千古名篇。词学家唐圭璋将此篇小令与《春晓》比较说:“二人时代虽不同,诗与词体格虽不同,朴素与凝炼之表现手法虽不同,但二人爱花心灵之美则完全一致,宜乎并垂不朽云。”[1]唐老谓二人虽时代相隔,手法各异,而真性情契合,这种感动人心的真性情恰是两篇作品俱为不朽作品之因。唐老着重从二者之共性谈及,慧眼独具。我想若从深度着眼,则此首小令实非孟诗堪比。
《草堂诗余别录》云此词:“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2]《云韶集》云:“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尤是皮相。”[2]《蓼园词选》云:“按一问极有情,答似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限曲折,自是圣于词者。”[2]以上论者所论可谓得此词之精髓,都指出此词“曲”的特质。而时人鉴赏此词,多未有在“曲”上下功夫,往往数语带过,故本篇欲从词意之“曲”入手,以期有所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对于首二句,论者往往言之泛泛。记得少时初读此词便觉奇怪:“这个女词人居然饮酒?”后陆续接触易安词,便知易安嗜酒,她的好多词可以为证。“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易安不似妇人,倒似刘伶、陶潜之弟子,于此可见女词人真率自然的个性,有着敏感的对自然感悟的心灵。词中云“残酒”,能“残”就是饮得不少,为何饮这么多酒?要么心情舒畅,要么心情不佳,就此词而言,似后者无疑。为何心情不佳,只能是“雨疏风骤”了,词人心情因屋外风雨交加而不佳。一夜风雨,百花凋零,春日也将随风雨而逝,词人对此已心知肚明,故生伤感意绪,故欲多饮浓睡忘却风雨,忘却因风雨而生的愁绪。其实“浓睡”云云,只是虚语,若非如此,既多饮“浓睡”又何以知“雨疏风骤”?若清晨因风雨声乍醒,又何能谓“昨夜”?故此二句中已曲折道出词人心中愁情。
在读到“试问”时,此处又有“曲折”。有论者以为因酒尚未醒彻,不能起来观看,只有“试问”。此解不妥。若处于病酒昏昏不醒的状态,又怎能道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分明是意识完全清醒下的话语。故“试问”处有“曲折”,其实“试问”乃是明知故问,并非真的不知道而问。并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不是词人亲眼看见海棠花落才发之语。其实她的心中早有“绿肥红瘦”之念,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当侍女答曰“海棠依旧”时,词人用了个“却”字表转折,表示与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头相异。有情之问,无情之答,或许词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为知音之语,但是侍女淡淡答语让词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含意隽永,融情与景,刻画了生动的意象。《草堂诗余隽卷二》评其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2]“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之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正所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逝去就将永远不再回来,这也是凄婉之因。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3]这正是这首词制胜之处,易安这首小词虽短短三十余字,着语浅近淡泊,却包蕴了极大的情感容量,词人情感也在曲折跌宕中愈加深化,丰满含蓄。短短小令,有如此功力,谓其“圣于词者”不为过也。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10
一场游戏一场梦,深陷在能扭曲一切般的重力场中,严重的泥泞挡不住男人想要君临天下的欲望,挡不住横矛纵马、战死沙场也要称雄的快感,挡不住女人也想坐拥荣华、贵为王妃,至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限存在。历史是有维度的、是有深深的维度的,在战马铁甲、刀光剑影、非生即死、别无选择的矢量上,会不会有例外呢?你给了世人一个彻底清洗的答案:炎炎夏日的逼仄绝句,像极了霸王的利剑,为受重伤而呻吟的例外补上了好几个狭长的窟窿。此时,再也看不到你那如花如柳,绿肥红瘦的迷人娇艳,而眼前浮突于笺纸上的,是你照不清自己的另一面---无例外,金莲!
战旗猎响,烽烟滚滚,万里江山,车轮而过。是谁把历史的衣服全部脱下,转瞬间,就看个精光。如果时光允许倒流,我只想成为一株平凡的松柏,守着山岩上的清淡岁月,与小岩鹰偶尔聊聊,消遣下年华,在逐渐风蚀的皱纹间,看一看日落日出、霞喷彩绘、云淡风轻。不闻世间的寡薄,不问凡尘的情恶,仅是简单的在这样隐秘宁静的光华中,微荡涟漪地度过匆匆人生。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 篇11
淘尽万个英雄汉,盛开一枝女儿花。北宋走向衰微的1086年,山东济南却诞生了一位日后冠绝千古的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开头两句即为现代诗人臧克家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所题楹联的上下联集句。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大概寓含安静、安逸、安稳之意,但纵观其一生,却既不安分,又不安稳。
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李清照深得家学渊源,十八岁时嫁给长大三岁的赵明诚,公公为赵挺之,任右仆射,是为宰相。无论娘家还是夫家,都是炙手可热的贵族之家,封建礼教的禁锢是很紧的,吟诗作赋,抚琴泼墨,怡情养性,当然是可以的,养在深闺,三从四德,则是必然的要求。
恬静娴淑,含蓄矜持,当是大家闺秀的风范。李清照却不,来看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不知确切地作于何时,但从动作举止和人物表情来看,所记少女时代的趣事当是无疑的。不管有人相伴无人相伴,沉醉,向晚方归,迷路,误打误撞,好一幅惊慌窘迫之态,虑事毛糙、嬉戏俏皮之野妹子形象,却也跃然纸上。
端庄内敛,沉稳典雅,应是贵族少妇的标配。李清照却不,她与赵明诚如胶似膝,琴瑟和谐,却有点“出格”了。她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这含苞欲放的花怎样呢?“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何其鲜艳!正因为如此,“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于是故意“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是花艳,还是人美?这种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夫妇逗乐,难为丈夫不说,也本应该是私密的,李清照却无遮无掩,一纸素笺把率性而为,刁缠撒娇的恩爱公开地秀到极致了!
李清照年轻时不按套路出牌,不安分,嫁入赵家之后不久,便是不安分加不安稳了。
因为党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被罢官,1107年其公公、丈夫先后罢官。此后,他们夫妇二人在山东青州共度了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共治金石的10年好日子。1121年赵明诚复出,但好景不长,因发生“靖康之耻”,北宋于1127年灭亡,他们随宋高宗南渡长江。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南京)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也就是系着绳索偷偷从城墙上溜跑了,使得李清照开始对其心灰意冷。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李清照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连用刘邦、屈原和项羽三个人的典故,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一个妇道人家竟然“不安分”得如同悲壮男儿,感时忧国,慷慨雄健,真是直压许多须眉了。1129年赵明诚在惊慌、抑郁、羞愧中染病去世。此时的李清照已经44岁了,更加地颠沛流离,苦楚备尝。
那个时代,程朱理学方兴,男尊女卑思想横行,女子改嫁和离婚均被视为有失廉耻,为全社会所诟病。但是,李清照却顶着世俗的压力,将两点都做到了,而且做得痛快淋漓!
丧失赵明诚之后,李清照希望有所依靠,能够安定下来。于是她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迷惑,便在世人的唾沫中再嫁了张汝舟。
但不久,她又不怕连座,惊世骇俗地挣脱了这第二次婚姻。张汝舟也是进士出身,南宋时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婚后不久,她发现张汝舟像一个市侩,虚情假意,经常拳脚相加,而且官职来源于谎报举数,实难同他安度晚年,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便经常予以虐待。李清照忍无可忍,便状告离婚。其时,妻子主动提出离婚诉讼之举可是要招来如潮的口诛笔伐的,但李清照顾不得了,而且同时检举了张“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按照当时的刑法,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属实,也要判处徒刑两年。但李清照毅然决然打起官司,婚离了,李清照也入狱了,所幸她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援手,入狱九天便被释放,结束了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
此后,李清照不屑与偏安江左又对其诟病的的南宋官僚们接近,更加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她在南京城叛乱后虽然对赵明诚心生嫌隙,但毕竟共渡了近30年的美好与艰辛的生活,况且赵明诚未完成的《金石录》是可以传世的著作,于是便殚精竭虑,潜心编撰这部赵明诚未竟之书。后客死江南,至于何地,至今无有定论,享年72岁,也是据考证而得,并无确切记载。
如果说李清照年轻时不安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青春天性的使然,那么,历经磨难后的李清照依然不安分,则是一种自觉的对家国变故的感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了。尤其是,她的再嫁和诉讼离婚在当时无疑是大逆不道,寡廉鲜耻,但在今天看来,她的离经叛道,却让她的精神风骨更加夺目!
也许正因为不安分,李清照才会在创作上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师古而又不泥古,涉新而又不流俗,另辟一门,高标一帜,卓然一家,独步一时。也许正因为不安稳,李清照才会在后期的创作中增添了一种昔乐今哀、沉郁悲凉的气息,却又有了忧时感愤、豪健刚毅之表现。
她以口语入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并不淡乎寡味,松散无力,而是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好似信手拈来,却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
她用白描手法写词,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栩栩纸背。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令人一睹难忘。写惜春怜花,“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绿肥红瘦”,一“肥”一“瘦”,直抒胸臆,新颖传神。
她用叠字强化情绪,《声声慢》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14个叠字,节奏急促,情调凄婉,把悲秋自怜的情绪叠加到极致了,“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妙而谐律,出神人化,卓绝千古。
她写相思、怨别与离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情意深挚,夸张有格,婉转曲折,奇绝尖新,难以再找到第二个人和词能把“愁”绪写得如此精妙独到的了。
李清照文词绝妙,姿态百出,芳馨俊逸,精秀特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但若据此认为她只能写闺阁之乐、伤春怨别,那就大错特错了,饱受南渡离乱之苦的李清照还写出了一些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意境健举超逸的诗词,除了前面提到的豪迈的人杰鬼雄之词,还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何其雄浑豪放,义气干云。
清代戏剧家、诗人李调元的《雨村词话》云:“易安……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可谓真切中肯,一语道出精髓。
易安不安的李清照,终究用寂寞忧郁、凄凉低沉和雅致隽永、清俊疏朗以及豪放沉雄的诗词,将自己精炼熔铸成一如名号所示的一面清高净洁的镜子,映照出莺歌燕舞时的活泼华美、浓情相思,也映照出国破家亡下的物是人非、孤寂凄怆;映照出封建礼教的卑鄙龌龊、戕害人性,也映照出当权者和一些士大夫的道貌岸然、苟且贪生……
【散文之重阳忆李清照】相关文章:
精致女子之李清照散文12-28
青州常忆李清照09-25
精致女子之李清照-散文随笔11-27
夏之忆散文随笔07-06
忆故土之美食篇散文09-16
梁实秋散文之忆老舍美文07-31
漫忆九五之冬散文11-09
重阳忆奶奶900字散文12-10
散文诗风华绝代之李清照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