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

时间:2023-08-09 15:06:32 晓丽 梁实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

  当进入一个新环境,进行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得到他人的欣赏。你所见过的自我介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他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再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或是源出于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吾妻季淑是绩溪程氏,我在胡先生座中如遇有徽州客人,胡先生必定这样介绍我:“这是梁某某,我们绩溪的女婿,半个徽州人。”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不会忘记提起我的岳家早年在北京开设的程五峰斋,那是一家在北京与胡开文齐名的笔墨店。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酒已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说:“不干新郎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1931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疗养院。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明之至,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当晚青大设宴,胡先生赶快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观,上面刻着“戒酒”二字,是胡太太送给他的。

  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徐志摩曾风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种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1931年6月21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

  胡先生住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社”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锅”。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英尺,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我们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饭菜、汤,都在其中矣。对于胡太太的烹调本领,他是赞不绝口的。他认为另有一样食品也是非胡太太不能办的,那就是蛋炒饭——饭里看不见蛋而蛋味十足,我虽没有品尝过,可是我早就知道其做法是把饭放在搅好的蛋里拌匀后再下锅炒。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他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密密围绕着。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的墨。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消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胡先生说蔡孑民先生的字,也是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先生曾问过他,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先生答说:“也许是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罢!”

  胡先生最爱写的对联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我常惋惜,大家都注意上联,而不注意下联。这一联有如双翼,上联教人求学,下联教人做人,我不知道胡先生这一联产生了多少效果。这一联教训的意味很浓,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Verily、Verily以及Thoushalt等等的字样。”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

  胡先生从来不在人背后说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有一次他听了许多不相干的闲话之后喟然而叹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相反的,人有一善,胡先生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徐志摩给我的一封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先生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并不完全是戏谑。

  作者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主要经历:

  1905年,胡适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1917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1935年1月4日,抵达香港,逗留五天,主要接受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多次要求出任驻日本大使未果。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校长。

  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

  1949年11月20日,胡适与王世杰、雷震、杭立武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创办《自由中国》杂志。

  1950年3月初,胡适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1954年2月至3月,六十四岁的胡适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1957年11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主要作品: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

  著《尝试集》(1920年,北平,北大出版部,新诗诗集)

  著《胡适文存·一集》(192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姚名达订补)

  著《胡适文存·二集》(1924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戴东原的哲学》(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著《卢山游记》(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著《人权论集》(1930年,上海,新月书店,与罗隆基、梁实秋合著)

  著《胡适文存·三集》(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胡适文选》(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1930年,吴淞,中国公学)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1932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四十自述》(1933年,台北,远流出版社)

  著《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1935年,商务印书馆;后删省为《胡适文存·四集》,台北,远东,1953年)

  著《南游杂忆》(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

  著《藏晖室札记》(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47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著《胡适的时论》(1948年,六艺书局)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1949年,台北,自由中国社;即《胡适时论》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194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

  著《丁文江的传记》 (1960年,南港中央研究院)

  著《胡适口述自传》 (唐德刚,远流出版社)

  校对、编辑与翻译

  校编《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1931年)

  译《短篇小说》(1933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1935年,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

  编《台湾纪录两种》 (1951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与罗尔纲合校编)

  编《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1年,台北,自印本)

  文章与期刊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于《新青年》第2卷第5号)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5月1日,于《新青年》第3卷第3号)

  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

  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20日,于《每周评论》第31期)

  发表《差不多先生传》(1924年,于《申报》)

  发表《人权与约法》(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2号)

  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发表《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发表《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4月10日,于《新月》月刊第2卷第10期)

  发表《容忍与自由》 (1959年11月20日在《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全文刊登在《自由中国》第20卷第10期)

  日记

  《胡适日记全集 》(全套十册),(台北,联经出版社,POD版)

  社会荣誉: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数据库,胡适曾于1939年和1957年分别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和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革命之父”。

【梁实秋:胡适先生二三事】相关文章:

季羡林:回忆梁实秋先生11-09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答案03-31

有关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01-10

梁实秋妻子04-23

梁实秋的语录03-25

骆驼梁实秋03-29

梁实秋的简介08-02

对梁实秋的评价10-24

梁实秋轶事09-20

梁实秋语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