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时间:2023-03-24 12:20:50 梁实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

  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和表述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起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实际上是说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还有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的王世发先生“效颦”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

  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这两位先生说的三种境界,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我认为,王国维概括的“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实,又何止是学问、事业,整个的人生仿佛也是如此的三段论:一要生存,要有衣食住行,即自然的生存;二要发展,要有事业,要有独立个性的行为,即社会的生存;三要超越,要找到自己的本性,然后依着这本性而生活,即灵的生存。然而,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稍加推究,仍不能发现其个性痕迹。

  比如第一境就不仅有面对无限学海的选择和下定决心,且有他自己所说的“悲壮”在内,这尤其适合于从政、从军未成大业者转而攻学术者,而不完全适合一般学人。而且这样的三种境界,就不能说是一种优雅或者情趣了,把读书人看作这样的孤独、清苦和寂寞,让读书人望而生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读书境界可以说是人生的乐事了,把书作为一种玩物来欣赏把玩,如临碧池,如沐春风,乐到极处,忘乎所以。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与他的夫君赵明诚,在读书上与陶潜先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夫妇只要发现了好书,就是典当衣物也要买来。每一天夫妇在饭后饮茶时,必要说一句书中话,然后夫妇猜在哪一本哪一页,猜中者先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妇读书读到这种快乐境界,真令我等读书人羡慕不已。董桥先生对读书的领悟更高一筹,他把读书比做听雨,真可以说是一种优雅的极致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桥先生看来,读书就如同听街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先生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他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之所至,兴趣盎然,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乐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他对于那种为功利而读书的人嗤之以鼻的:“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为读书种子吗?”林先生的读书观是一针见血的,他认为读书与治学是两码事,切不可混淆了,才会有读书的真乐趣、真性情。我以为,这种读书境界好。北朝李谧曾经说的那种“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读书,实在太累了,把读书视为经国之大业,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优雅。作为一个庸常的普通读者,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读林语堂先生这样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了我多读、多写的启示,更成为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

  还有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读书人分为不同类型,以表述不同的读书层和境界。我觉得这既形象丰满而又意味无穷。现归纳并略加评议如下:

  (1)书虫,就是不唯俗,不从俗,心无旁骛,只争朝夕地读书求知。历年来,“书虫”的名声不那么好,几乎成了“迂腐”、“无用”的别名。说某个人是个“书虫”常带着一些贬意。尤其是近年来,精神与崇高被日益消解,世俗的倾向,使得不少人逃离书斋,放弃“价值”,热衷“价格”,不愿沾书虫气了。其实,“书虫”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无需什么道场和行头,只需心有所依,以鲜活的生命,面对没有生命的文字,囿于文字组构的方雨世界,探求人类绵延千载的浩瀚历史,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感知天才伟人的不朽思想和灵魂。在此过程中,贫穷与华贵,高尚与卑微,均得到暂时的平等。容身的陋室或宫殿,茶馆与赌场,都远遁于遥远的虚无间;心中积郁的块垒与迷茫,都溶解于春色秋波中,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有形的生命得以开阔,污浊之气得以荡涤,心灵得以净化和滋养。所以,我说,“书虫”是一种外王内圣的高贵群落,是从俗世的喧器、扰攘和利禄中走向洁净、悠闲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甘做“书虫”,也就是卫护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能一意孤行,以夸父逐日般的勇气和意念从书籍中寻觅人生要义的人,实在是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的陶冶看得比肉欲的享受更重、把恬静看得比豪奢更重的人“书虫”,在“物质胜利法”的年代,唯一的缺憾,就是比较清贫,不可能像“飞虫”那般“潇洒”,像“蛀虫”那般“富有”,但他们却会为自己从书中汲取的.知识感到自豪和满足;相反,利禄丰裕的人,却可能像唐诗所说的“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2)书奴。古人谓之寻章摘句者也。评介书籍,多从修辞造句,谋篇布局、华章美文角度支去考虑,似在森林中寻佳木,抚其枝干,赏其枝叶,啧啧称奇,至于书之内涵几何,观点成否,则退居其次,概不深究。书奴对世事无洞察之功,心无定见,书云彩亦云,心随书走,终被书所虑,恰似盲人摸象,摸着一面,不及其余,未窥书之全貌,而惑于片面偏论。

  (3)书鬼。据书载:唐代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王勃在宴席上写《滕王阁序》时,气恼了宴主阎都督之婿吴子章。他早经宿构,却被王勃夺了头彩,明知才不及他,也忿然不平,在王勃《藤王阁序》刚作完之时,就称早已见过此文,也是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仅序后七言律诗一首不曾防住,才露了马脚。我想那吴学士不是鬼才是什么?时下有人读书不怎么样,却有几分鬼才,读书如观景,走一城,失一地,凭蜻蜓点水之功,猎一鳞半爪之词,神侃起来天南海北,无所不知,深究书中之理,则索然无言了。

  (4)书仙。又有散仙和正宗仙家之之分。散仙者身无重负,心无沉思,闲暇这余,顺手拈来,一目十行,顷刻一本,随手一扔,哈哈一笑;或者睡前灯下,半卧半坐,一书在手,眼过心迷,三页不过,鼾声已起。此等读家,岂非仙人!正宗仙家则就无此福气了,他们或有惑求解,或心存高远,书中探源,字里求根,博采众长,苦酿甜蜜,把精选之书前翻后看。世人知其知之甚广又颇有见地,不解其中苦乐之味矣。

  (5)书神。凌空取势,一眼见底,只有森林不见草木,追根求源,透地三尺,不仅了解书之观点要意,而且能够发掘作者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久之则万书之理存乎一心,千人思维集于一身,集众家丰富正确之思维方式,有神明洞察万物之功力。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揭示,“山愈险,景愈美,,而游者愈少”,随读书境界上升,人也越来越少了。以上这五种读书人,我认为,就阅读本身而论,能做书神固然要得,做书虫理应受到称赞,退做书奴也无不可,有书鬼、书仙之才,各得其所,也无可厚非。读书是一种雅事、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此等如痴如醉的读书人,古时谓之“书痴”,是个雅称;如今则改为“书呆子”,不无鄙夷的意思。“书呆子”,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自有其乐趣,也许还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可能这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不合时宜,但读书实在是学人的真情趣。正如喝酒,浅饮取其清雅,微醺获其放纵,酩酊大醉得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豪迈气概,顺势而取,自得其乐,也就是了。所谓幸福,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幸福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状度和心境。清贫与淡泊,未必就不是一种人生,一种所得,一种幸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个俗欲汹汹噪声嚣嚣的年代里,能做到不贪、不占,不为金钱所动,已属难能工巧匠可贵;且还要在这不贪不动的同时,箪食瓢饮,不浮不躁,“众人皆醒唯我独醉”地安贫乐道,当那些自恃是聪明人,在投机取巧中捞取好处时却是一个傻瓜,其人格与人品多么崇高!

  以上的读书境界,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如何处理书与人生的关系。在我的读书生活中,还摸索、总结、概括出自己读书要有的境界:(1)革命导师们的读书境界。如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式的等,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风雪迷漫”写出学海之苍茫。“十万工农下吉安”则目标明确,气势浩荡,颇合决心读书时的境界;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恕,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四句,表现读书过程中十荡十决,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之豪壮。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往事”三句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末两句写此后的光风霁月、清渚白沙、思想认识升华的别开生面。这确实选得好,大气磅礴,别是一番兴味。这种境界用于今天更合新世界潮流,更富时代精神。(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3)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3年写成了《雷雨》。这种读书境界,是我漫无际涯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的灵魂的灼目灯塔。虽然这种读书境界很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经过自觉努力之后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为了追求和实现读书的高境界,我常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我和书的关系,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我读书的写照。放眼看看今天,文化精神在萎缩,谈论读书境界,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趋势,而那种超然的、艺术化了、澡雪了灵魂和情感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去品味、体悟了。然而,没有高尚的读书境界的读书生活,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读书啊!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读书境界是读书人生的精神依托,是能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坚持读点书,享受一点沉思的快乐。为了追求和达到读书的高境界,我认为在读书过程中切实做到如下要求:

  读书的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读书用眼看就是了,怎么还要有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早年家里很穷,少年时代打工糊口,工作之余,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且阅读速度极快,几天就要借还一大迭书。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图书馆人员很奇怪,就问他:“你是怎样看书的”,他说:“我是把图书馆的书挨着个借下来翻着看的”。图书馆人员就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也要有好的方法。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按照图书馆人员的指导,正确地读了好多书,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为他今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有几千项发明,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所以,读书要有好的方法。

  借鉴前人的读书方法,必将大得读书之益。我搜集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现列举如下: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陸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三国董遇读书利用“三余”:“老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苏东坡读书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指点门径。

  徐锡麟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读书法。“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即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马克思读书有“博、记、读”三字秘诀:博,就是博览群书;记,就是折书角、划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就是朗读、熟读,熟读成诵即读出声来。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毛泽东在校读书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他的'“见缝插针”法,说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来读,早上起床读、晚上躺下读、外出视察在车上也要读。

  鲁迅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三味”,即平知、获趣、致雅;“三法”,即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还有准确把握诗词的“三意”:即意绪,意象,意境;吟诵时或苍劲或激越或飘逸或悲切或低回。

  李公朴说从书中跳出来“三条路”:一条是读活书(读书之有物的书);一条是活读书(动脑筋勤思考);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

  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汲取种种精华。总之,读书要用心,方法要灵活,脑筋要勤转。

  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张五常主张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即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以上,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已独特的方法。还有一些以数字命名的读书方法,别有意味。如: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沦》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步读书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三步读书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五步读书法:近年,国外流行一种“五步阅读法”,即概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等。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五步读书法过程是:概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学习的要求,首先浏览一下书的提要、目录、内容梗概,大体了解这本书是否为自己所需;发问:指阅读后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复习:指经常复习减少遗忘,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十说”读书法: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六字说。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七录说。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八面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九审说。现代文学史家陈中凡研读古书“审谛九事”:别真伪,识途径,明诂训,辨章句,考故实,通条理,知家法,察史实,知流别。十目说。清代学者阮元生平读书治学甚勤,曾表示:“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从而道出了其读书的诀窍。对一般性知识图书,可以粗看略看。而对重要的图书典籍则一定要认真仔细、一字不苟地精研细读。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相关文章:

梁实秋 读书札记06-20

梁实秋谈吃散文三篇06-11

梁实秋简介09-19

梁实秋的简介08-02

梁实秋《寂寞》05-31

对梁实秋的评价10-24

梁实秋轶事09-20

雪 梁实秋12-12

梁实秋语录11-04

梁实秋作家简介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