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我的母亲》

时间:2024-05-30 16:39:28 老舍 我要投稿

(精品)老舍的《我的母亲》15篇

老舍的《我的母亲》1

  静心听了其他几位语文教师的课,我很受启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思考。“怎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精品)老舍的《我的母亲》15篇

  反思一:z老师的话好像是说给我听的。从教有8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盖阳阳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

  片断(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当时我的心里就一惊,接下去怎么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发现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很少举手。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呈现精彩的机会。

  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说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说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进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一定会呈现活跃而生动的课堂生命力。

老舍的《我的母亲》2

  《我的母亲》是老舍回忆他母亲所写的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简朴的语句,表现出作者欲言又止,又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和无从说起,又没齿难忘的养育教诲之恩。作者在文章中叙述了母亲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些都说明了母亲软而硬的个性,而母亲的这种个性又深深的影响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拥有了“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与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相照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这是作者经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从济南逃到西南对思母的那种复杂心情。也许我们都不曾体会过,也不曾知晓过,但作者却觉得很痛苦,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比思乡情,念母情更来得强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当每次收到家信的时候,就会有不详的消息从中渗露出来。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尝不想这样呢?“我疑惑,我怕”。疑惑为什么在一年的家信当中都找不到关于母亲起居的情况,怕母亲早以有不策,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层似窗纸一样的念母之情。但是噩耗还是传来,原来母亲已经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后也只剩下了内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来结束全文。作者在叙写个人生活经历和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时,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实简朴的语言当中,读来亲切,令人动情。而且最后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们视为经典。我们又何尝不能拿来借鉴呢?

老舍的《我的母亲》3

  这就是我的母亲,拥有与老舍母亲的品质的一位母亲。今天我怀着感动的心情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老舍对母亲一生所经历的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语言虽然很朴实、平凡,但是却把作者母亲的特点一一表达了出来:他勤俭城市,做事认真、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是有度,轻中带硬;她善良坚强吃苦耐劳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母亲对女儿的关心与呵护的情感。我读完这篇文章,感受颇深。深切体会到:母亲就像一首田园诗,悠远纯洁,和雅清淡;母亲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亲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亲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去塑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由此我想到了我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非常的爱我,我在他心中的地位很高,也很重要,母亲对待我比对待他自己都要好很多,时时刻刻都把我放在心上。上学之前,妈妈总得啰嗦半天。我一上学就对我说:“过马路看着点车,上学别追打乱斗,在学校要认真听讲,下可别乱跑,上课要专心,不能分神… …”这些话虽然对我说了许多年,都已经是我厌烦了,但是这代表着妈妈对我深深的爱与关心。现在我真想对妈妈诚恳地说一声:亲爱的妈妈!”是我的母亲给予我多彩的生命,给予我广阔的智慧,给予我丰富的知识,给予我生存的空间,给予我幸福的生活… …

  我和我的母亲,千千万万的母亲与母子,凝成了多少感人的事迹啊!这篇文章是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无穷的、不可战胜的……

老舍的《我的母亲》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了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三、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老舍的《我的母亲》5

  《我的母亲》一文,开篇作者便用叙述的笔法对母亲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状况作了成功的白描:“母亲生在农家, 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老舍并没有对母亲的肖像展开来描写, 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只用“勤俭诚实” 、“身体也好”八个字对母亲的性格及肖像进行总体交代,使我们对母亲的性格及形象特征有个初步印象。正如作者所说:“这一点事实却极为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因为正是母亲的“勤俭诚实”才给了我“生命的教育”,也只有母亲“身体也好”才能拉扯我们兄妹长大成人。接下来,老舍逐步展开了对母亲肖像的白描。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里,老舍对母亲“辛苦到老”一生的描写就集中体现在母亲那双赖以养活全家人的“ 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手上。

  这是一幅放大了的特写镜头,虽着墨不多,一双“鲜红微肿”的手的形象却非常逼真传神。透过有限的文字,我们还似乎看到了母亲为解决一家人的衣食温饱,经常替别人缝补浆洗、“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的专注神情,还有那大大的“绿瓦盆”, 昏暗的“油灯”,清爽的“屋院”,年年开花的“石榴与夹竹桃” 。这都是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白描又和特定的、具体的情节联系起来,虽着墨不多,内容却非常丰富。诚如高尔基所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 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当年幼的哥哥或去读书、或去作学徒,或者去卖花生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时,母亲总是“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寥寥十几个字,一位酸楚而又无奈的母亲的形象便鲜活逼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

  每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样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通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是两吊小钱。”老舍的母亲原本就是一位刚强、讲义气、而又爱整洁的劳动妇女,这一点知母者莫若子,可在老舍的笔下并没有大段的铺排渲染,而是用平实简练的语言把叙述和描写结合起来,淡淡几笔,便勾勒出母亲的形象,既是同情理解自己难处的亲戚来家时自带点酒食也“使他脸上羞得通红” 处于一种好客的习惯,她便殷勤的“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在亲自贺吊亲友家中的喜丧事时,她的大褂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的,如此,一位自尊而又好客的母亲形象便跃然纸上。

  特别成功的神情白描是三姐要出嫁了:“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可以说,母亲和三姐相依为命,在父亲去世后,共同撑持着这个残破而又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家,诚如作者说的那样,“三姐是母亲的右手”,而当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这右手必须割去”时,她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在大家的普遍担心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在这里,原本擅长于用叙述的笔法交待背景,穿插情节或抒发自己对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的感受、看法的老舍仅仅用母亲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便为我们勾勒出了母亲刚强的形象。

  这里既是一段悠长伤感的场景描写,更是一则凄楚动人的故事。笔墨不多而效果颇佳,足见老舍语言艺术的功力。同时, 作品中还有两处关于母亲神情的白描:一处是当我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长的那一夜, 我要求母亲以后可以歇一歇时, “她的回答只是一串串的眼泪。” 这种白描很能启人深思,这一串串的眼泪是辛酸,是欣慰? 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总之,它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另一处是除夕,我请两小时的假回到清锅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愣住了。”这里一“笑”,一“愣”,极能表现母亲当时因强烈的心理刺激而引起的的`神情变化。两处虽用语平易、简练,可描写母亲的神态却极为逼真。由此可见老舍炼词,炼字功力之深厚。

  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有感

  不是母爱不够伟大,所以我看完这篇文章想起的不是妈妈,给我买下所有我要的东西,去逛这逛那,扔鞋子,那时的我绝对不超过五岁,张口就是:“雨雨啊。姥姥也没有多要求我什么。还有一次我“一口气”病了快一个月不能上学,姥姥居然也就背着我快一个月到奶奶家的干休所(那时我浑然不知姥姥骨质增生疼得厉害)。几次姥姥打长途回来、跳绳……现在记起来,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摔门……每每这样的时候,我甚至认为她什么都知道上次语文课看完那篇《我的母亲》惹得自己几乎那大颗大颗的眼泪要抖落下来,看不见你我心里有多不踏实呢,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姥姥从不在我或爸妈的面前说我什么。直至有一次我又“撒完野”推门进她房间拿东西,才看见她躲在厕所里拿着毛巾不断地擦着眼泪,更是崇拜了,姥姥今天给你买了……”刚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想着几句久久不敢告诉姥姥的话,告诉我什么是《西游记》,我紧紧抱住了她,住进了现在的高楼。

  我渐渐开始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了,什么是加减乘除运算!”

  但是这样的“撒野”我一直到姥姥离开厦门前才停下来,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可是隔了一辈的人,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于孙子还亲上加亲,那超过伟大的又是些什么呢,白疼她了,还是自己回破房子住好了,成天都快给她当保姆,我图什么好处了?。

  我从小就和姥姥住在一起:“唉,变了变了,就开始“撒野”。我甚至开始讨厌她做的饭了,总是新菜隔夜菜混在一起煮……每每我厌烦姥姥了,紧紧拽着她的手;我学琴的时候,她曾经陪我一起取过一段时间,后来,也那么会画画哄我笑,已然是不朽的了?至少在我这未成年的心里,我倒有一丁点儿觉得这是母亲多少有的天性、果敢坚强的母亲的心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

  把快乐送给她们,我们只有用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她们的恩情。天下的母亲,从来没有怨言,从不企求任何的回报。她们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们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她们从无怨言,把“病气”带走读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母爱就像天上撒下的甘露,从不企求回报,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照顾我们,作为儿女的我们对他们的爱和付出,我们永远也偿还不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用孝心来回报她们。

  文中的母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病快点好起来,母亲宁愿自己踩着药渣,她们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常常是工作得很劳累。

  母亲带着遗憾而去,留给儿子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责,这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岂是言语所能描述? 惟以“ 心痛” 二字结束全文,但言尽情未了,给读者留下一道人生思考题:母亲为儿女付出的是多少? 儿女回报于母亲的又有几许? 这或许是永远的不等式吧。

老舍的《我的母亲》6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是一篇叫人啼泪的之情之作,是其最为优秀的散文代表之一,作品发表于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1卷第9、10期合刊。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哺育,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1942年夏季,老母亲在北平病逝了。当时,老舍正孤身一人在重庆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的工作。家人因为担心加重他的痛苦,没有把母亲病逝的消息立即告诉他。直至在来年母亲的寿日前,老舍才得到母亲己去世一年的消息。于是,他以一个失去亲爱的母亲的儿子的心,告诉自己太痛苦了。

  我们现在都有母亲的爱护和保护,不像以前那样,儿子都到边疆打仗了,都得不到母亲的爱护,现在和平了,有一些孤儿连自己的父母是谁也不知道,我多么的希望他们能够找回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全世界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关爱和保护。老舍先生凭着母亲真挚的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述了母亲家长里短的一生。他不吝笔墨细微地描写,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优良品德和伟大无私的`母亲,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他的性格和优良品德的形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最后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以读者落泪!落泪!

老舍的《我的母亲》7

  昨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我的母亲》,我看完以后,我的感触特别深。我又想起我以前是如何对母亲,和应该如何对母亲。

  他的父亲在信中提到:

  安利柯啊!你要记住在你的一生当中,将会经历许多痛苦,但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父母。当你长大成人以后,当你经历人生的种种艰难困苦之后,你将会千百次地回忆起你的母亲来。渴望能再听到她的声音,哪怕一分钟也好。那时当你再想种种让母亲失望的事情,你不知有多懊悔,你多想再投到母亲的怀抱中去忏悔和哭泣一次!到那时你会为了母亲赎罪而情愿付出你的一切!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老师又有感情地读了一遍,我忍着没让眼泪留下来,我也感动这一段:

  不幸的'孩子啊!如果你现在使母亲伤心,将来你向她乞求宽恕永远敬重她也没有用了,因为她已离你而去了!那时你后悔莫及,你的良心也永远得不到安宁。你的灵魄会感痛苦,因为母亲温柔慈爱的形象己经蒙上了一层悲哀和责备的阴影。

  读了《我的母亲》我一定要好好对母亲。

老舍的《我的母亲》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丈夫死,鬼子来,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她已入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老舍的《我的母亲》9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老舍的《我的母亲》10

  课前,学生在语文课代表的组织下背诵《离骚》。大屏幕上展示有《我的母亲》几个大字。教师进入教室,学生全体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全体同学将大屏幕上的课题朗读三遍。(课件一)

  生: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三遍)

  师:读完后,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为我的操劳,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伟大。

  生2:母亲为我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感谢母亲!(掌声)

  生3:我想吃妈妈做的菜了!(生笑,但看得出颇有同感)

  师:这几位同学给我们表达出了他们对于母亲的一些真实的感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是没有地域、没有年龄界线的,你们有感慨,我也有,今天听课的老师也有。我们北大附中的李校长第一次来到罗马校区,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听听他的母爱感言吧。

  李校长:今天发言比较突然,我没有准备。但母爱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们北大附中的师生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回报我们的母亲。(掌声)

  师:情感是个宽泛的话题,母爱是一种永恒的天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写满了这些不朽的亲情,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中华民族凭着这生生不息的亲情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们代代相传的亲情、友情、乡情才使我们的民族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构建社会和谐。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就是体验情感、认识情感,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情感、珍惜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情感,最终能用行动表达情感。(课件二)单元有单元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学习《我的母亲》,要达到三个目标:(课件三)

  1.感受母亲的爱心,体验母爱的伟大。

  2.分析情感线索和行文线索,学习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白描手法展现人物性情的记叙方法。

  师:现在我们进入活动一:走进文本,读一读,品一品。(课件四)

  读之前我们要进行知识梳理。还记得散文的特点吗?

  生:记得:形散神聚。

  师:对,形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神乃文章的情感线索。任何文章都是言情达意的。文以言情,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呢?请注意阅读方法:抓文眼、品关键词或句,注意段头段尾的句子。给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也可自由交流阅读结果。

  (生阅读课文,有的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小声交流)

  (5分钟后)

  师:同学们已读完了文章,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有没有找到关键句呢?

  (生举手)

  生1:从情感线索上看,我认为文眼是: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生2:我补充一句:我认为文眼是: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学生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展开了议论(约三分钟)。

  师:我认为两位同学发表了观点有互补性:母亲给了我生命;母亲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都抓住了文眼,简洁综合起来就是“生命教育”(板书)。

  学生一致认同,教师引导进入过程二。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课件五)

  师:情有所依。作者是怎样安排行文线索来承载自己情感的呢?这个问题难度要大些,但也有方法可解决。只要理清文本思路,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文章的行文线索就明显了。阅读要眼到、心到、手到,请学生再次快速阅览课文,理顺思路,品读重点句并动手予以勾画,将自己的观点批注在扉页,也可互相交流。

  5分钟后,教师让同学们共同交流,教师利用学生交流形成板书:

  母亲、记叙: 勤俭、诚实、热情、好客、坚强、宽容、善良、有爱心

  生1:勤俭诚实。

  生2:热情好客。

  生3:有爱心,讲原则。

  生4:善良、坚强。

  ……

  广泛交流讨论了母亲的形象后,教师引导并点拨:

  师: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作者记叙之后马上转入议论。这是先叙后议写法。那么,从议论中我们可以探讨:这样一位母亲给了“我”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再次交流,教师依据交流成果逐渐形成板书:

  老舍、议论:性格、习惯、为人

  生1: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生2: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样的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生3: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平和的态度,把吃亏当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线。

  ……

  教师引导归纳交流成果:

  师:总的来说,母亲给我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板书“性格”、“习惯”)

  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我认为还有一点“为人”。(板书“为人”)

  这三者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直观板书,交流中明确:分别是记叙、抒情、议论的写作方法)

  教师再引导,形成共识: 记叙、抒情、议论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记叙是为了引出议论,议论是为了抒情做准备。(课件六)

  师:纵观全文,作者文不作修饰,事不用猎奇,平凡中形成了母爱的伟大,这种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 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刻画人物形象使之生动逼真感人的好方法。

  教师引入过程三: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

  展示课件七:品一品,悟一悟。

  细节:细小环节或情节。

  白描:原指绘画不用色彩,只勾画轮廓的技法,相当于素描。文学上白描手法就是用朴素而简洁的文字,不作任何修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教师点拨:我们运用细节描写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小中见大;典型;真实。

  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时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之后再举手发言形成共识。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提升成果,形成共识。过程选录:

  生1:“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师:说明什么?

  生1:说明母亲终年都是辛劳的。“终年”是一年到头都这样;“鲜红微肿”则是辛劳的见证。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是第一次主动发言,一发言就非常准确。(掌声)

  生2:“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说明当三姐出嫁时,母亲极度悲伤。

  生3:“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将母亲的爱女情节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了。

  生4:“母亲笑了。”“笑”表明母亲见到儿子时喜出望外的心情。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词“愣”和“叹”,非常传神。“愣”表明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失落的心情,“叹”则是无奈然而又理解儿子的心情。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非常精当。相信有了这样一次活动,以后在写作中也能熟练地运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让我的.文笔写出更多的精彩!掌声。

  教师引入过程四:说一说、写一写。(课件八)

  教师点拨:通过老舍之笔,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面对亲情,谁也不会无动于衷。面对母爱,让我们真情表白。用几句话或一句话发表自己对母爱的感言。

  过程:(在《感恩的心》的歌曲声中,语文课代表发纸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母爱感言。写完的同学先后将自己的感言张贴到已准备好的宣传板上。课堂达到高潮。)学生将感言自由贴成了一个大心字。高潮中,听课的全体教师为孩子们精彩的感言鼓掌。(详见附录)

  学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下课铃中,同学们随着歌曲“感恩的心”纷纷走上讲台,先后贴出自己的母爱感言,并形成了一个很特殊的心字图案。

  附1、学生感言抄录:

  枯笔难尽游子意,一句心话爱无边。

  ——邹俊常

  我的成功、失败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你的瞳孔、摄入您的心底。谢谢您陪伴我!

  ——张娜

  有时会觉得您很唠叨,但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会在我身边支持、鼓励我!感谢您,我的母亲!

  ——潘倩雅

  没有您的存在,就没有今日的我;没有您的关爱,就没有坚强的我;我痛您也痛,我伤心您也伤心。感谢您给予我生命,永远爱着您!

  ——江宗恒

  妈妈,我感谢您。您给予我的是无私的爱。但面对无私的爱我却无以回报,我在此只能大声地说一句:妈妈,您辛苦了!

  ——王来全

  是上最美的耳生因,是您的呼唤。您如此伟大,给了我很多很多,对人间世事总是如此宽容。谢谢,上帝会爱佑您的!

  ——王勇达

  母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了一份惊人的伟大!有时母爱是一剂特效药,可以拯救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灵魂;有时母爱又是人生海洋上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追随光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有谁能够掂出它的重量,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呢?母亲无言,母爱无垠……妈妈,我爱您!我会用我的一切去偿还你为我做的一切!

  ——王潞

  给我生命的是你,给我爱的人是你,我会用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

  ——钱苗苗

  您的爱铸造了我的灵魂;您的教育铸造了我的心,就是您爱的教育才孕育出了完整的我。妈妈,感谢您对我多年的养育之恩!

  ——叶学伦

老舍的《我的母亲》11

  相片上一个妙龄少女站在花团锦簇当中,爸爸也会来帮忙,不知从哪弄来了这两条长长的拉链,母爱如水,滋润我生命的心田。她穿着一双凉鞋,使我从小就喜欢上读书写字。怀念母亲的同时,真的很感恩母亲。对于母亲的爱。父亲很不喜欢听到她这样说。她的打趣在我们听来很不舒服。母亲一直希望能够有机会再照一张。但总没能实现。”那时候我十三岁,还不完全懂事,一到冬天,我身上从内到外,好几件毛衣,没有不出自母亲的双手,你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黑黑是纸,它不识我。只是后来舅舅肯去上学了,自以为是,却还爱出风头,以后就能穿了。”过了一会儿。再把两边身体合在一起,才算完工,爸爸和妈妈坐着,连环计。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就在照这张相片的九年之后,但是不像是织给爸爸的。我不禁问。看来是过不了今夜了,我又看见母亲在织毛衣,我发现那毛很起来很大。精神稍好的时候,从小学到初中,我只用过三个铅笔盒,当时爸爸还说我们很幸福,他小时候上学。她也时常虚心地向老师“讨教”。

  就是母亲这样认真的学习的身影,影响着我。她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相片照出来后。”……我知道,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我母亲从小要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转眼到了我舅舅要读书的时候,我舅舅小时候胆子特小,但那种骂是说道理的,“哑巴老师,能过来的就过来吧!”姐姐一听,马上就哭了。爸爸皱起眉头,连个铅笔盒都没有。

  然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她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能做的只有这样的。记得那是过年的时候。我看不懂的时候。做样重复做20只,再把这20只鸭子装进一个薄膜袋里。她只有小学三年的学历,却可以看懂很多的书。有一次我问母亲,“这么多字,您都看得懂吗。

  她一直没有去医院。记得有一次,母亲却一样给我们快乐的童年,我能穿吗?”母亲轻轻地说:“现在不能空。这是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母亲还喜欢看父亲买来的《山海经》,早就预知我的习性。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母亲走了,现在想来,却也其乐融融,还有个因由。没想到。她会骂,感恩二字太轻了,就会问她,她就会告诉我答案了。”“哦!”从那时候,我懂得了。照片上。在这期间,母亲一直忍受着病痛的百般折磨?”妈妈说是织给我的。多年以后,当我在人际交往中一再碰钉子之后,回想起母亲的这些话,恍然明白。后来,为了舅舅能上学,学校决定让他们两个人一起上学。所有这一切。我拿着照片与眼前的母亲作比较,发现母亲真的全变了。但是我也并不惊讶。她从没打过我们,袋口用钉书钉上三个钉子。那个时候外公外婆家里穷。我奇怪极了。只是当时并不这么觉得。

  小时候一家人在严冬里抵寒的毛衣,当时母亲织的'这件毛衣,就真的成了她最后出品。而我和姐姐身上所穿的棕褐色衣服,在我们特别不听话的时候。这样母亲就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母亲很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上着一件浅色上衣。还带着一副圆圆镜片的眼镜,套一条花裙子,衬着这双普通凉鞋,都是母亲织的。她每天都会稍有好转的时候,父亲穿着浅黄色西装,赶在春节前夕做了出来。当时我和姐姐甭提多高兴。穿上身上不知有多自豪,我不识它。母亲会笑着说。

老舍的《我的母亲》12

  《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赏析:

  老舍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不属情感型作家,绝不擅长直抒胸臆式的铺陈渲泻。然而,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们却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在朴实、平淡的语言外衣下汹涌澎湃着的感情的潮水。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感情如此奔放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那神秘的力量吧!

  一、母爱如海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危难当头,母亲毫不畏惧,“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就是这样“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不正是无私母爱的折射吗?

  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却不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让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筹齐的巨款,不正是无私母爱的结晶吗?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悲壮的一幕,不正是无私母爱的胜利吗?

  而最催人泪下地,则要数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地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地假,由拥挤不堪地街市回到清炉冷灶地家中”时,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地那种喜出望外地心态和抑制不住地激动之情表现得淋一漓尽致。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 “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包含了丰富地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地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一热闹闹地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平静地反应下,遮掩着多少地理解,遮掩着多少地深情啊!母亲地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让老舍泪眼朦胧,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鼻酸呢!

  其实,母亲所爱的又何止于自己的子女?姑母常闹脾气,单在鸡蛋里挑骨头,她都默默地忍受着,还自我解嘲地说,“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而“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这默默忍受、乐于助人的背后所闪耀着的,不都是母亲的爱的光芒吗?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

  二、母亲是师

  “我”的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并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真正的教师”,对“我”进行了“生命的教育”,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等方面都给了“我”巨大的影响,让“我”继承了一种可贵的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从而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老舍之所以成为老舍,就是因为有母亲这位“真正地教师”,正如作者所写,“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地血汗灌养地。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地人,是母亲感化地。我地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地”。是啊!如果没有母亲,怎会有日后地老舍!想到这点时,作者心中能不激|情洋溢吗?而我们能不把对老舍地满腔热爱自然地转化为对其母亲地仰慕与缅怀吗?

  母爱如海,母亲是师。然而,母亲只知付出,从不索取,“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地是粗粮”,令作者情不自禁地连呼“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

  纸轻情重,作者对母亲地深深眷恋岂是这薄薄地纸所能承载地!这也许就是作者地情感突然变得奔放地根源吧。

老舍的《我的母亲》1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啦,除了你还能有谁在我无遮栏的天空下的绿阴?

  看完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如芊芊细雨佛过平息的琴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我多想高呼一声;”人生真情,圣洁的母亲、

  丰子恺的'《我的母亲》文风清新而朴实,内容真挚而感人。平常人——千百万人母亲的一员,却被写的伟大 高尚。

  细细品味,文中似乎只能读懂一个词——母爱!

  至真至爱的亲情中,母爱最细致 最无私 最易体会。

  正如文中所言:“昔闻者言,掩耳每不喜”。每次听到母亲的唠唠叨叨总是不高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有妈妈不觉儿女高”毕竟,在母亲眼中,我仍需要关心

  感谢这篇《我的母亲》使我才真正读懂了母亲,人间真情。

老舍的《我的母亲》14

  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由于耳濡目染,作者的好客的习性,也不会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掉。

  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我的母亲》,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该文是老舍在母亲逝世后为怀念母亲而写的,发表于1943年4月《半月文萃》上。作者一岁半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拉扯大。可想母亲在作者的心里是何等的重要。然而,母亲去世了,而且一年之后才得知,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悲切复杂。

老舍的《我的母亲》15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病。”母亲对医生说。“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

  “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

  “那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走出医院,母亲竟对我说:“从你刚出生起,我就开始担心你有和你爷爷一样的病,但是我一直都不敢带你去看,你知道吗,刚才妈妈就好像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刑一样,不过,幸好现在是无罪释放。”

  我惊奇极了,没有想到母亲竟如此为我担心。看母亲的手,我知道我是她生命和希望的延续??

  我缠绵的情思在这伟大的爱中不断的盘旋,这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美好!

【老舍的《我的母亲》】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老舍04-23

老舍的《我的母亲》05-17

老舍的《我的母亲》05-09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11-28

老舍《我的母亲》课文11-20

老舍《我的母亲》解析03-08

老舍的《我的母亲》(实用)05-21

[优秀]老舍的《我的母亲》05-25

我的母亲老舍鉴赏05-23

老舍我的母亲的赏析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