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时间:2024-07-11 10:20:36 禧雯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月”为主题,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月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营造诗意的氛围。

  引出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介绍作者苏轼。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

  重点字词:户、欣然、念、遂、相与、中庭、空明、交横、盖、但等。

  重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精读课文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在夜晚去承天寺?

  引导学生理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体会作者被月色吸引的愉悦心情。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引导学生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月色的澄澈透明。

  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从“欣然”“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等词语,体会作者的悠闲、欣喜之情。

  (五)探究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苏轼当时的遭遇(被贬黄州),理解他在文中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漫步的悠闲,还有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

  讨论:如何理解“闲人”一词?

  让学生各抒己见,理解“闲人”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又指政治上不得志的人,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赏月经历,分享感受。

  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成就。

  (七)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写景方法、作者情感等。

  总结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也要积极面对。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模仿本文的写景手法,写一篇描写月色的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11-09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04-13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注释01-29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03-29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赏析03-24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及原文10-18

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及原文翻译注释02-07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翻译11-29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