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研究
苏轼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那么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你学习了?
【课例实录】
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进行自我检测。
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生齐读)
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
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
生5:“遂”,于是、就。
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生7:“但”,只是;“如”,像。
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齐读,识记)
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生齐读)
师:朗读字正腔圆,停顿准确,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屏显目标)
生:解读记叙,了解背景;欣赏描写,想象美景;品析议论,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对学解惑
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向第一个目标进军。(屏显自主探究要求,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默读,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
生8:1-3句是记叙,第4句是描写,其余是议论。(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
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
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很好。
生11:我补充一下,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师:知识储备丰富。
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
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先相互指导朗读,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在朗读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准确讲述记叙部分的文意,若有疑问,小组互助;解决不了,可向全班同学求助。(对桌自由朗读记叙部分并讲述文意,师巡回观察,随时点拨)
生13:我读,我的对桌讲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读“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生1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就寝,见皎洁的月光从门窗倾泻进来,欣喜地起来出行赏月,考虑到没有一起分享欢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师:讲得准确,且恰当运用了“就寝、皎洁、倾泻”几个雅词,充满诗情画意。那么苏轼怎么到黄州去了?
生15:被贬官了。
师:为何被贬?
生16: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被严刑拷打之后贬谪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
师:了解得非常清楚,王安石作为宰相想通过变法推行新政,苏轼这个文坛领袖在诗中发表不同看法,引发牢狱之灾,被贬黄州,当了一个团练副使的闲差,还被监视,形同流放。于是他纵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不朽篇章。咱们今天学的这篇清新的写景佳作也写于此期间。那么,张怀民怎么也到黄州来了?(讲解的同时在大屏幕上圈点勾画出时间、缘由以及作品)(生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好像也是被贬到那里的)
师:看来我们重点关注了苏轼,忽略了张怀民。没关系,请看大屏幕,知人论世,我们认识一下张怀民。(屏显张怀民简介)
生(自由读):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清高超逸品格的人。
师:大家觉得苏轼与张怀民可谓是——
生17:志同道合!
师:还能想到哪些词?
生18:志趣相投!
师:他们二人因此成为了朋友,这对我们交友有什么启示?
生19: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生20:和品德高尚的人为友!
生21:结交志同道合、心胸豁达的朋友!
师:这样才会彼此施以良好的影响,不断进步。孟子有句话是怎么说的?
生(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师:因此在《记承天寺夜游》的记叙部分,苏轼邀了一位志趣相投之友。(板书:叙事 邀志趣相投之友)
三、赏读美景,交流分享
师:通过自主探究和对学解惑,我们达成了第一个目标,接下来我们一起自主赏析,挑战第二个目标。
(屏显方法指导,生自由读:1.自由朗读写景部分,读懂描写;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3.展开想象,描写画面。)
师:自主赏析,先读后讲再全班分享。
(生自由读写景句子。)
生22:老师同学们,我看到的美景是庭下的积水透明清澈,水里面藻和荇互相交错着,仔细一看,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生23:我认为他没有将“庭下”讲清楚,应该是院子里。
生24:“如”字丢了,意思是像。
师:请你将“庭下如积水空明”完整地描绘一下。
生24:院子里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
师:我怎么觉得这个句子缺少点东西,谁发现了?
生25: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透明清澈。
师:大家都关注了喻体,这个同学看到了本体。这就是文言文在理解文意时强调“增、删、调、换”四种方式中的的“增”,增补出主语。
师:老师找到了丹青高手绘出的这般情景,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尝试背诵写景部分。(师从屏幕上拖出隐藏的图片放大,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师:那么,让我们展开想象,用生花的妙笔把画面以美文呈现,体现个人审美感受,全班分享。(学生写,老师播放轻音乐。)
生26:皓月当空,月光洒在院子里,像积水般清澈,水中的藻荇摇曳生姿,定睛一看,原来是翠竹和柏树的影子啊!
师:“皓月、摇曳生姿、定睛一看”这三个词用得好。
生27:老师同学们,我是这样写的:清冽的月光照在庭院中,空明澄澈,微风吹过,水面藻荇随风飘动,定神凝视,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在风中婆娑起舞。
师:她给我们呈现了静态的月光美和动态的竹影美。
生28:老师同学们,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宛若一湾澄澈透亮的清水,微风轻拂,水中些许藻荇互相交错,顾盼生姿,定睛细看,原是竹柏的影子罢了。
师:动静结合,清雅地宛若一段小随笔。
生29:大家请看——清明澄澈的月光诗意地洒向大地,院子里仿佛空灵透亮的积水,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若藻荇般互相交错着,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生30:怎么能说“诗意”地洒下大地呢?我认为“诗意”是人的一种感受,不能修饰“洒向”。可以用“轻柔”,写出月光的诗意之美。
师:有道理。这一片银辉,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生30:皎洁澄澈的月光洒在庭院里,如积水一般,竹柏的影子照在地上,像水中互相交错的藻荇。置身其间,我就像月光一样照亮黑暗,不与现实同流合污。
师:虽然有点牵强,但你感受到了苏轼的心境。
生31:月光倾泻大地,清辉如同空灵澄澈的积水,那竹柏的影子投射到庭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清风拂过,恍若泛起片片涟漪。
师:好一个“片片涟漪”,如水的月光真美!
生32: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像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师:美文绘美景,文笔尤佳。那么绘景时苏轼赏的是什么样的月,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形容一下。(板书:绘景 赏 之月)
生33:赏恬静皎洁之月。
师:突出静美。
生34:赏空灵澄澈之月。
师:体现“空明“之感,清澈透明。
生35:赏清辉如水之月。
师:抓住特点,运用比喻。三个词各有特色,亦不乏诗意,哪个和苏轼的感受最相近?
生(齐):空灵澄澈!(板书:空灵澄澈)
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是多么的有情趣,多么的超凡脱俗。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作探究,悟读情怀
师:这样的月,让苏轼发出怎样的感慨?我们挺进第三个目标,一起合作探究。
(屏显合作探究方向:1.小组齐读议论部分,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说说“闲人”如何理解? 3.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感?)(生以小组为单位,齐读,讲论文意,合作探究,师巡回答疑解惑。)
师:文意有不理解之处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们直奔第二个问题,看看你们探究的结果如何。
生36:“闲人”在这里指清闲的人。
师:为什么是清闲的人?
生36:因为被贬之后无事可做。
生37:老师同学们,我认为“闲人”在这里指志趣高雅的人。因为在描写景物时候也表明了苏轼的心境,月光如水,是他情趣高雅的体现。
师:那如何与“闲”对接呢?哪位同学帮他点一下?
生38:“闲人”指有闲情雅趣的人。
师:有画龙点睛之妙!
生39:我觉得这里还有他为自己能欣赏月之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自豪么?
生40:应该还有自嘲!
师:愿闻其详。
生40:苏轼被贬官于此,有远大抱负却不能实现,所以自嘲为“闲人”。
师:有道理!那自豪就是因为能欣赏月之美么?
生41:好景要有人赏,好马要有伯乐识,苏轼不仅为自己和张怀民能欣赏月之美自豪,还为有志趣相同的好友一起赏月而自豪。
师:形象生动地解读让我们茅塞顿开,非常好!那我们思考一下,在议论部分,苏轼抒的是什么样的情怀?(板书:议论 抒 之情)
生42:我读出了悲凉之感。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被贬黄州,无法施展抱负,令人心生悲凉。
师:入情入境,你才能生出悲凉之感。
生43:不能凡事都往坏处想,我觉得可以读出苏轼身处逆境心胸豁达的豪迈之情。
师: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老师很欣赏这种人生态度。
生44:我也支持这个观点。苏轼的豁达乐观是公认的,据说在苏轼临死前,朋友在他耳边说死了就去极乐世界了,他说不相信什么极乐世界,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他虽然被贬,心存悲凉,却能找到别样的乐趣,写下不朽的篇章,乐观豪迈之情更浓。
师:解读很有深度。
生44:除了豁达积极还有赏月的欣喜之情。
生45:我认为还有两个好朋友一起赏月漫步的悠闲之感。
师:所以苏轼当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而微妙的。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可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什么样的胸襟?
生(七嘴八舌):心胸豁达!乐观豪迈!心胸旷达!……(板书:豁达乐观)
五、熟读成诵,小结收获
师:我们共同探究了苏轼夜游时复杂微妙的情感,被他的豁达乐观所感染。那么,就让我们在琅琅的诵读中走近苏轼。(配乐,屏显诵读要求: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生自由背诵,两个小组齐诵,四生分别有感情地配乐背诵。)
师:今天我们跟随苏轼和张怀民去承天寺游览了一番,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生46:倘使身处逆境,要学习苏轼这种豁达开朗的精神境界。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具有这种胸襟。
生47: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应该保持乐观心态。
师:也是从思想启迪角度有所获。
生48:我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写作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
师:从写法上有所收获。
生49:我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认为写随笔是记录心情的好方式。
生50:学做雅人,交往雅友,拥有雅趣。
生51:苏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却无一个“月”字,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值得揣摩。
师:确乎如此!大家从思想启迪、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盘点了收获,那么,就让苏轼继续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吧!(屏显课后作业:A.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一步体悟苏轼的豁达乐观。B.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附: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叙事 寻志趣相投之友
绘景 赏空灵清澈之月
议论 抒乐观豁达之情
【执教感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需要加强诵读、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做到“少教多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目的。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预习检测、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思维碰撞,力求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
当然,任何一堂精心设计的课,都会在课堂上有许多新的生成。例如,对“闲人”的探究,学生就有很多新的见解;在小结收获时,不仅从思想情感上有启迪,而且有学生还从随笔这种文体、烘托方法等方面小结了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而不是教学设计预设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在交流时发散碰撞,教师的点评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又是一种引领。这挑战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知识积淀,它是未知的,但也是可以预料到的。学生课堂的理解和发言不断激发我的灵感,让我更加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只要老师给予养分,或迟或早,都会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能才是真的能!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研究】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04-09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设计03-31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稿02-19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03-31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01-05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1-30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3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