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特色及读后感

时间:2020-09-28 18:51:38 贾平凹 我要投稿

贾平凹小说特色及读后感

  导语:贾平凹作品大多描写社会基层中最日常,甚至琐碎的生活流程,细流蔓延,逐渐汇流成海,直达现象本质,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与情绪。关于贾平凹小说写作特色是怎样的呢?

贾平凹小说特色及读后感

  贾平凹小说特色

  一、追求自然

  贾平凹曾在对话《土门》中说,他目前运用的写法,是以聊天的形式说话,一言以概之,说明贾平凹在创作长篇小说时追求自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是小说叙述人的隐藏,贾平凹认为,传统的叙述中,叙述者站在人群前或者站在台子上,不免会哗众取宠,拿腔作势。而让他从台子上下来,站在人群中,就会正常而真诚的说话。所以,创作中贾平凹巧妙隐藏叙述者,让人感觉不到在“做”,自然无为。《土门》和《病相报告》中,或采用单一人物视角进行叙述,或转换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在叙述者的强调、选择方面都独具匠心。《废都》中则选择了隐含的叙述者,如奶牛的思考一段,就可视为作者自己的声音。到了《白夜》中,这种叙述者基本上实现完全隐形,叙述与人物故事一起自然而然的随意铺开,混沌苍茫,接近“浑圆”,也许并不是十分的光彩夺目,但是你很难找到其中凹凸不平的地方,类似中国园林那样,静立于此,与曲径游廊、亭榭楼阁共同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贾平凹的作品多是记叙生活琐事,鲜有情节,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过多的设置情节就会直接消灭真实,这种原生态的记叙手法正是写出了真实而流动的生活。像《西京》中,洋洋洒洒30万字,通篇描绘的都是西京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邻里纠纷、送往迎来、婚姻朋友等,没有主线,让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具有浓郁烟火气息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论述形式上,贾平凹也是奉行“无技巧”的原则,力求自然呈现,平平常常的说话,乘兴而行,从容不迫。贾平凹的自然叙述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表达形式,可以使读者有话要说产生共鸣,但是也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小说的好看性,贾平凹也强调他的作品应该读慢些。二是意象难以张扬。作者在创作时为追求自然而对生活流程很少选择和加工,人物常会淹没在生活中而面目模糊,形象不具突出性。三是叙述者的完全消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思想上的震撼,读者常会如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一样,在生活海洋中迷失 [1]。

  二、意象构造

  贾平凹的作品中意象鲜活、意蕴深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首先是自然意象,作者想象力丰富,选择的自然意象也缤纷多彩,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奇花,《高老庄》中的飞碟,《白夜》中的大蜥蜴及虱子等,在作者主观思想的熏染下具有丰富内涵。其次是人和事的意象。如《废都》中庄之蝶,《高老庄》中西夏、高子路,《土门》中梅梅和成义等,这些人物或为平凡人,或具传奇性,或为主角,无论是哪一种,作者在塑造时都寄寓了不同的文化思考。情节意象不可或缺,如《废都》中的四个太阳使人们感到恐慌;《土门》中球迷骚乱事件,明王演出;《怀念狼》中人狼互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深化主题。最后是民俗意象。《商州》中民间刺绣、吴氏庙、华山庙会;《废都》中的埙、清虚庵、四合院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民俗意义,也富含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在看到作品表象丰富的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简言之,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碎片连缀的情节结构会消解作品故事性,减弱可读性。贾平凹也说,需要对小说观念进行一定改造,张扬意象。二是营造意象时或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矛盾。《怀念狼》一文中人物基本上成为作者传达理念的载体或符号,笔者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灵深度,才能更好地接受历史检验,贾平凹认为这是“另一路”写法,但是尽管如此,意象的营造与人物的塑造之间如何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是亟须解决的创作难题。三是:意象营造时“度”的把握。贾平凹于作品中多次提到要将形而上结合形而下,在《怀念狼》中,又谈及 “以实写虚”的问题,这两者其实都在说如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营造意象时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为最佳结果,其次是凭意胜或者以象胜,而贾平凹的作品意象之间常出现顾此失彼,不能实现最佳,因而创作时贾平凹应注意意象之间这个“度”的把握[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厚重独特,影响深远,其叙事特色鲜明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诚创突破、革故鼎新,并依据西方美学观念转化传统,尽力挣脱其消极影响,,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

  贾平凹小说读后感

  观弥勒一笑,看遍红尘无限事。

  看平凹一文,阅尽天下千万人。

  若用一个佛来比喻贾平凹的话,那么“弥勒”则是再贴切不过的喻体。

  第一次听到老贾是很久以前了,反正我也不记得了,但是知道有这个人,是个名作家,但是其余的就不知道了。等到真正开始想了解这个人,想读这个人的书,则是在初三,看《风言锋语》时,听到李蕾说贾平凹的《废都》时。我当时就想买本书看看,但苦于初三无隙,也可能是懒得去读,迟迟未买,直到这次,我才买了这本他的散文准备细细品味。

  总的来说,他的文字是属于稍微有些嚼不烂的精肉这一类,比周树人的文字要更随意、诙谐,同时少了些许考究。但是就如我吃肉喜欢吃有嚼劲的肉一样,老贾的这种风格,也是我所喜欢的。

  读他的'文章不用费多大神,拿得起,放得下。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读它,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放下。但是你却可以从中读出一种人生的哲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如一篇《卧佛》短小,但又不乏哲理,从中可以读出老贾的一种处事淡然的心境,又如“说死”,以一个旁观者的眼睛来看人面对“死”这一必修话题时的各种态度,特别是里面有一句“社会主义那么地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么早”,笑话而已。

  他也不是什么事都淡然。《月鉴》中,他用对环境的描写与对妻子的语言共同来描写或说艺术加工出一个虽有一身正气却无处发泄的贾平凹,而他只能向妻子发泄。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他将正义与人性之弱点放在一起,通过景物串在一起。《敲门》中,他亦对那些敲门求事并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骚扰”他人的人做了讽刺。(当然,他也说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敲他门请他做事的人都是空手而来,蹭饭一顿,再满载而归)。不过有时他的正气虽有,胆量却无。在《我有个狮子军》一文中,老贾阐述了他从无“狮”至“狮”成散兵,至“狮”成大军的过程,显示了他从有气无胆,至有胆亦会忍的阶段。

  贾平凹说他有他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不信。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想借神佛之名来讽人表意。“佛”,他一直用的字,也是他一贯的生活态度———处事泰然,或者说是他步入中老年之后的心态。“钟馗”作为一个吃鬼的人,跟宋定伯一样是降鬼的。“吃”“鬼”二字,贾平凹将它们分而置之,合而置之。“鬼”是可爱的,老贾一直坚信这一点,更何况家里还有钟馗的画像。很奇怪,中国的鬼怪都是从志怪小说中流传开去的,而这些神鬼亦是可爱之物,有人灵、人性、人情,甚至有人会犯得低级错误。但是,鬼在现在却变成人人畏惧的东西,“鬼”这个意象变得玄乎其玄,成为一种从小孩到大人都害怕看又都想看的东西,恐怖片将这种原本可爱的东西变成人们寻求心理刺激的东西,而“佛”作为一个普渡众生,看破红尘的象征,却被用于各种电视剧中与“鬼”演对手戏的不二角色。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角色在贾平凹这里被还原为本貌,而贾平凹的思想则被这两个物象氧化得更深刻。

  读贾氏文后,再观人生百态。

  走人生路毕,又读贾氏幽默。

【贾平凹小说特色及读后感】相关文章: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05-05

贾平凹长篇小说特色09-18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特色09-14

贾平凹小说读后感10-01

贾平凹创作特色09-09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08-16

贾平凹小说《白夜》读后感10-06

贾平凹小说《好读书》10-13

贾平凹短篇小说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