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时间:2021-09-16 16:32:57 将进酒 我要投稿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

  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A: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

  B:“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A:还期待什么?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是不是诗词、文学上?

  B:政治上。

  A: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

  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元丹丘。

  A:谁是主谁是客?劝主人喝酒的有吗?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换成杜甫行不行?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

  A:齐读

  《将进酒》评课说《将进酒》

  “关于酒,你们想到了些什么?”老师开篇即发出这样一问。接下来,从现实说到前人: “感情深,一口吞;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不如生前一杯酒。”从古今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劝酒的话题,老师说:“比较起来,写得最好、名气最大、最有价值的劝酒歌,还是李白的《将进酒》。”

  实际上,考查李白,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 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李白究竟劝谁喝酒?”(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缺乏对诸如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的点拨。

  还有,对全诗的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的主旨,解构得还是不够。而拓展的练习,又显得赘余与蛇足:将晚清诗人于武陵《劝酒》(劝君重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与《将进酒》比较。启功先生曾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清朝的诗是仿出来的(大意)。李白、于武陵同是劝酒的诗,显然并不是在一个比较的层面上的了。

【《将进酒》课堂实录及评课(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相关文章:

1.《将进酒》课堂实录范文

2.《将进酒》课堂实录素材

3.《将进酒》课堂实录范本

4.《将进酒》评课研讨及自我反思

5.高中语文《将进酒》课堂实录

6.以将进酒为例的课堂实录

7.新课标高中语文《将进酒》课堂实录

8.《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