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学习指导教案

时间:2023-04-17 15:06:34 将进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进酒》学习指导教案

  引导语:《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下文就是有关这首诗的学习指导教案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将进酒》学习指导教案

  【学习指导】

  这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像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它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练习】

  一、参考下面的提示,朗读、背诵这首诗。

  提示:这首诗用长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中间感情复杂而多变;结尾忽然振起,有如登泰山绝顶,一览天地之大。朗诵时要注意表达诗人这种开阔旷达的胸襟。

  二、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这首诗的风格。

  1.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2.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4.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三、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课外查找资料,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

  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摘自王力《诗词格律》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课文悟读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一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入海,势不可回;青丝成雪,人生短促,怎不让人悲叹感伤!但李白毕竟是豪放之人,紧接着便逆转为“乐”:在他看来,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有酒的做伴,酒的激发,作者的情感渐渐狂放,诗情渐趋高涨。“天生我材必有用”,消极的外衣下裹着的是一颗渴望积极用世而怀才不遇的壮士热心,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入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qing终于如火山喷发。酒酣之时,舍弃一切呼儿买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让人不由得叹服诗人的放诞与豪壮,不由得深深体悟作者的深“愁”。

  诗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万丈,千古流传。它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一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失望与消极,有力地展示了诗人深藏着的一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的心灵,完全可以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媲美,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就连无数吟诵此诗的后来者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亮点探究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的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是纵情享用美酒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心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否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探究学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探究学习:这个问题可以从李白的思想世界入手分析。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

  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后来李白又干谒韩朝宗等人,也没有实现他步入仕途的梦想,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探究学习: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己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5.在李白的“酒诗”中也能看出他想像奇特及豪放飘逸的诗风,试找出一些诗句加以说明。

  探究学习:“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这些诗句的想像是如此的奇特,夸张是如此的大胆,足见李诗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三、选题设计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将进酒》学习指导教案】相关文章:

《将进酒》教案4篇03-07

将进酒将进酒原文06-13

将进酒优秀教案(精选9篇)06-13

【精选】《将进酒》教案(通用9篇)09-19

《将进酒》教案(通用10篇)10-26

李白《将进酒》教案(通用10篇)10-17

将进酒优秀教案(通用13篇)08-16

将进酒改写01-22

《将进酒》鉴赏02-23

《将进酒》鉴赏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