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具体内容分析

时间:2023-04-20 21:38:27 将进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进酒具体内容分析

  引导语:《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该作品的的基本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诗的第一段,由西北高原奔腾而下,仰望上游,如同从云端倾泻,所以说“天上来”。不过是仅仅是这样依据客观自然景象加以解释,又未免简单而肤浅。其实,诗中包含着诗人李白特有的感受,是李白雄伟的气概和飞扬的精神,附丽于黄河形象所产生的神来之笔。而一开头,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前面,又用了“君不见”这样提示性的语言,就更显得深情激荡。有人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意在于引起下文,抒发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但诗人开口便说黄河,想来不是凭空想像,很可能是眼前所见。试想,如果眼前是长江九派,或者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诗人的脑海里大概就不会飞出黄河的形象。因此我们不妨想像李白是在黄河边的一座酒楼上,与朋友酒过数巡,心潮起伏地望着黄河,慨然落笔,写下这气势豪放的诗句。那直奔大海的黄河,它的非凡的气势和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契合。使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在黄河身上感到有自己的影子。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堂前明镜照出的容颜,早晨还是少壮华年,发如青丝,到晚上,就已经是满头霜雪了。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但在瞬息千里的黄河之水面前,一刹那间,对于过得极快的人生,有这种“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觉掠过心头,又是很自然的。而且由于黄河形象的衬托,更显出似水一样华年的可贵。慨叹人生过得快,诗人在“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句子中,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种心理感受,很值得注意。“志士惜日短”,有志之士对于光阴迅速,人生有限,最容易动感情,这种感情又多半是沉重的。自从孔子在河水面前说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后代许多人,便常常由去而不返的流水想到人生,想到一生的事业和前程,发出各种感慨。宋代的大词人苏轼在赤壁矶边面对着大江东去想到三国英雄,慨叹自己早生华发。李白此时也同样是由奔流的黄河引起感触,发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叹。而对于这,我们如果不加深思,也许认为仅仅就是感伤岁月易逝。但联系李白一生怀抱壮志而未能如愿的遭遇去加以理解,就会感到这里的“悲”,已经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抒发了由于种种社会阻力而使光阴虚掷的愤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紧接着上面年华易逝的慨叹。既然光阴易逝,那么人生每逢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尽情欢乐。这里的“得意”和上文的“悲”既矛盾又统一,在这种矛盾统一中,显出“得意”只是在对着美酒和知己时才会有的意兴飞扬。而所谓“悲”,也并没有把诗人的精神压倒,他仍然胸襟开阔豁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时光虽然像黄河之水一样去而不归,但天生我材却不应默默消逝,必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因此要烹羊宰牛,痛饮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我”,首先当然是诗人自己,但又不只限于诗人自己,而应当是大写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中许多类似李白那样的既有才识有胸怀大志的人。这样,“必有用”的信念就更显出力量,更显出决心,似乎要一举扫去那“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悲凄。李白诗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就是从感叹光阴虚掷抒发满怀积郁中突破愁闷,引出对前途的追求和自信。像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首诗中,一度排开烦恼忧愁,而“欲上青天揽明月”;像在《行路难》那首诗中,在堪念前程倍觉艰险的时候,他突然把思路引向辽阔无垠的境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理想的阳光冲破浓厚的阴霾,这正是现实社会压制人才,但终究不能阻止人们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种反映。而归根结蒂,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天宝年间,唐帝国虽然走了下坡路,但盛世的余霞残照,仍然没有完全消逝,它还具有相当的魅力,让人们还能够振奋精神,觉得有信心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第一段由年华易逝的感慨激发起来的对于“天生我材”的充满信心的歌唱,可以说是,李白不肯动摇自己对于人生信念的豪语。然而诗人抒发的这种豪情,表达的这种信念,又是针对什么的呢?这便把深一层的抒写对现实的愤懑,留给了第二段。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岑夫子,指岑勋。丹邱生,指元丹邱。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这一节完全是宴席间频频劝酒的口吻,作为前后两段的过渡,在穿插中使诗显出了层次和变化,同时给诗增加了深切真挚的气氛,让读者感到,诗人在酒酣之际,激情难以自抑,需面对知己,把胸中的积郁尽情吐出方才痛快。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第二段的正文。“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诗人根本不以为可贵,他只愿永远沉酣于醉乡。要是从表面去理解,追求长醉,似乎也可认为是颓废。但联系诗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那种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联系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会感到话中带有愤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腐朽的统治者就是这样践踏人才,甚至就连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都凄惶奔走,生前也没有找到知音,实在悲凉寂寞。相反的,那些煊赫于世的钟鼓馔玉者,却往往是一些庸才或奸邪之徒。对于这种时世,倒是像阮籍、嵇康那样的佯狂傲世的酒徒,能够引起震动,容易成名。“一醉累月轻王侯”,诗人要用长醉对权贵表示蔑视。这段话,非常愤激,它反映那个社会不容人们去效法圣贤,反而被逼得发狂,去做放诞的酒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成王指曹植,这里李白把曹植划出钟鼓馔玉的范围之外,而引为同调,并以他在平乐观与宾客尽情豪饮作为效法对象,要主人莫管少钱,只管沽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有人认为,对于五花马、千金裘不必拘泥,因为这毕竟是写诗。然而此处也并不排斥五花马、千金裘有实际存在的可能。它虽然未必是李白的,但在盛唐社会风气之下,一向重义轻财的李白,也想必会视之如同自己的一样,觉得朋友自会赞成他的主意的。尤其是当李白醉酒的时候,更有可能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酒意越浓,语言也就越能传达心声。诗人不再用“得意须尽欢”等理由来劝酒了,而是强调此番痛饮要消除压在心头的“万古愁”。这就显得胸中的积郁无限深广,不喝酒不成,喝少了也不成,非得把宝马轻裘押上不可。诗的最后一段“愁”字,几乎可以调转全篇,它呼应了开头的“悲”字,使那“悲”的内涵显得更深,同时也使得前面的“得意”、“尽欢”,分明只是在想到才能仍能值得自豪时的一种自我庆慰,而不是樽前月下的寻欢作乐。这种深广的“愁”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犹如波浪汹涌的黄河与擎天的砥柱,砥柱因黄河的冲击而愈显其雄伟。在失意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自信,自信心在考验中就获得更有力的表现。

  如果说诗的前一段是豪迈之言,那么后一段就是愤慨之语了。豪言正是从愤慨中激发出来的,而深沉的愤慨又衬托出豪语并非空说大话。

  诗由眼前的黄河起兴,由于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如果只拘泥于字面,似乎也可以说,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这如同他在另一些诗中宣扬求仙一样,都不免是以一种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庸俗气,要借助酒力来销“万古愁”,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今天即使是对于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没有必要曲意加以维护。不过在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毕竟不是诗的主要方面,诗人在强调要饮酒的言辞下,有着内在的、很深刻的思想感情,或是悲年华易逝、岁月蹉跎;或是慨叹圣贤寂寞而夸耀酒徒,都暗示着才能不为世用,而豪迈地呼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要“烹羊宰牛且为乐”,又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放纵不羁的精神。无边的愁并没有淹没诗人的自信,他不能忍受压抑,不甘于才能的毁灭。他的这首诗歌,就是一曲努力排遣愁闷,渴望伸展才智,在悲感中交织着自信的乐章。

【将进酒具体内容分析】相关文章:

将进酒将进酒原文06-13

鸟语课文内容分析08-03

将进酒说课稿11-03

《将进酒》鉴赏12-27

《将进酒》鉴赏02-20

将进酒原文05-26

将进酒改写01-22

《将进酒》鉴赏02-23

《将进酒》简介08-08

《将进酒》赏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