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3-03-21 09:46:30 炜玲 黄庭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诗人、文学家黄庭坚的艺术人生讲述了哪些内容呢?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向我们展现怎样的哲理呢?黄庭坚为中国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艺术人生,欢迎阅读!

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感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时期,虽国运多艰甚至无力抵御外侮,但文化领域却群星璀灿,黄庭坚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诗书之家又见神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高城乡双井里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仕的宦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这位呱呱坠地来到人世间的孩子,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黄庭坚。

  分宁黄氏是诗书世家,黄庭坚祖父一辈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学问文章显名,其中有十人考中进士,时称“十龙及第”,名声远扬。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也在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第,虽一生仕宦不达,但为人守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有很大的影响。

  黄庭坚是家中次子,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等弱冠之后,再以“鲁直”为字,希望儿子像宋真宗时的直臣鲁宗道那样刚直忠正。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据传满周岁时,家里人让黄庭坚“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幼年时,黄庭坚读书即能一目五行,读过几遍就能默诵,被乡人称作神童。

  父亲去世后,他跟随舅父李公择读书。有一天,李公择到家塾来,见到四周堆得到处都是书,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提问,黄庭坚应对如流,舅父大为惊异,感叹他“一日千里”,前途不可限量。

  黄庭坚7岁时就曾作过《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题虽平常,但文字却异常老练,不像是7、8岁孩童的口吻。令人感叹的是,幼年黄庭坚对世道虽已有深刻洞察,后来他仍避不开“名利场”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1063年),18岁的黄庭坚以乡试第一名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却落了榜。到了治平三年(1066年)的秋天,他再赴乡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庐陵人李询,当他读到黄庭坚诗题《野无遗贤》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案赞叹,认为这个青年假以时日可以名扬四海、冠绝诗坛。黄庭坚于是再拔乡试头名。第二年神宗即位,他终于进士及第,当上了汝州叶县尉。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就此开启,那个芊芊神童,走入了更广阔的天地。

  刚正不阿的性格

  幼年那首《牧童》诗已显示出黄庭坚孤高傲世的性格,进入仕途之后,他的愤世嫉俗也就更加强烈。

  神宗年间,黄庭坚连着做了几个县的父母官,他以平易治理地方。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各地可视具体情况决定税额多少,按现在的话讲,这和地方官的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黄庭坚却量力而行,不让老百姓给政府“埋单”。所以黄庭坚主政的县征到的盐税很少,这固然取悦了百姓,却得罪了不少同僚。

  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为校书郎,负责撰修《神宗实录》。《实录》一年后修成,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这期间,黄庭坚遭母丧,按惯例回乡守丧三年。丧除后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不想这时,几年前参与编纂的《实录》给他惹上了麻烦。

  北宋中期以后,朋党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后,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带动下,所谓的“绍述派”开始清算“元祐派”,黄庭坚被诬蔑成元祐一党,他的《神宗实录》成了证据。章、蔡及其党羽摘录了其中千余条内容,认为是对神宗的诽谤。

  《宋史·黄庭坚传》里记载了这次“文字狱”的审讯情况。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神宗“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遂被对方视为大不敬之词,要他作出解释。黄庭坚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黄庭坚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甚至连过堂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事后,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于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

  从此,一身正气的黄庭坚对官场已不再抱有希望,“山谷道人”的别号也取自这一时期。黄庭坚将更多的精力寄托在诗歌、书法、禅学修养等雅好上,年轻时文学创作中的嫉恶如仇,很大程度上被洒脱灵逸取代。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为民请命的清官,多出一个在艺术领域纵横捭阖的大家。

  和老师一样好酒的“学士”

  说黄庭坚,离不开苏轼,自古就有“苏黄”并称的美誉。黄庭坚33岁起就与苏轼有了书信来往,常有诗歌唱和,但都不曾见面。直到元祐元年(1086年),41岁的黄庭坚与49岁的苏轼相继入京为官,他们才结束神交的历程。

  从这年秋天黄庭坚至京任校书郎,到三年后苏轼被革除龙图阁学士赴杭州任职,苏黄二人在一种畅快的心情和环境中,于政暇时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

  黄庭坚和苏轼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惺惺相惜外,书法也是一样的品味,他们都擅写行楷,只是在风格上大为迥异。有一次,黄庭坚问苏轼,我的字写的如何?苏轼开玩笑说,你的字是“树梢挂蛇”。黄庭坚听后大笑,那您老的字便是“石压蛤蟆”了。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和卷后的黄庭坚跋作一比较,苏字饱满而不失灵逸,而黄字纤细却略带凝重,他们的比喻十分传神。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和苏轼在年龄、仕宦经历、性情上最为接近。而苏黄除了亦师亦友的交情外,和苏轼一样,黄庭坚也一生好酒。

  绍圣五年(1098年),黄庭坚被贬到四川宜宾,自此摆脱朝政,寄情于山水诗酒之中。四川自古是酒的重要产地,在寓居的三年时间里,黄庭坚遍尝宜宾佳酿,写下17篇论酒的诗文,其中最为后世推崇的是《安乐泉颂》和《荔枝绿颂》。

  有一日,当地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黄庭坚到家中品“荔枝绿”这种本地酒,他们学晋唐古风,将酒杯置于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献诗一首。当轮到黄庭坚时,他试倾一杯,先闻其香,其香沁人心脾,再观其色,其色碧绿晶莹。黄庭坚顿时兴奋起来,当即吟诗一首《荔枝绿颂》。从此以后,“荔枝绿”声名鹊起,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

  黄庭坚还为另一款当地酒“姚子雪曲酒”作《安乐泉颂》,其中有谓“杯色增玉,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蛰”。被黄庭坚高度赞美的这种酒,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粮液的前身。

  今天,五粮液酒城的安乐泉景区里面屹立着黄庭坚青石雕塑,当地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品酒家”的怀念。

  一代书法大家

  北宋书家,历来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四大家中,黄庭坚是极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样法古,也和苏轼一样创新,黄庭坚的书法展现出了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令无数人赞叹、着迷。

  黄庭坚早期学习草书十分用力但并不成功,作品都平淡无奇。有一次他与苏轼、钱勰同游京师宝梵寺,黄庭坚应主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轼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庭坚很不解,钱勰说是他没见过怀素《自叙帖》的原因。黄庭坚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暗地里思索着草书技法的突破。

  此后,在游黄龙山时,黄庭坚初悟草书真谛。他在道上见船工划桨,整齐的动作激发了黄庭坚的灵感,他寻思如果船工们手里握着的不是木桨,而是毛笔,滔滔的江水就像一大张纸,这些船工在不停的划动中写出的就是无数优美的草字。

  这以后,黔南的贬谪生活激发了黄庭坚在草书上的创作灵感。他在《书自草<秋浦歌>后》中说过,这一段时间,平日无事可做,伴随着“幽鸟相语”,开始尝试自己草书技法的变革,于是先后写下了李白《秋浦歌》共15篇。幽雅的环境和李白飘逸的诗作,成为了黄庭坚创作的催化剂,如现存他尺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就是这一时期以笔墨遣怀的成果。

  不久,黄庭坚又被贬为涪州别驾,戎州安置。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到涪陵,他于石扬修处见到怀素《自叙帖》真迹,终于弥补了当初钱勰提到的遗憾。于是黄庭坚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突飞猛进。

  尽管在艺术上已经登上高峰,但他的政治命运却与日俱下。在戎州之后,他相继又被贬到鄂州(今湖北武汉鄂城区)和宜州(今广西宜州)。他一贫如洗,在宜州竟然连一间民居也租借不起,最后只能躲进城楼上的一间潮湿而狭窄的小屋,聊以度日。

  崇宁四年(1105年),宜州秋暑很重,连日高温,直到九月三十日晚上才迎来一阵小雨。黄庭坚心情大好,登楼观雨,饮酒作诗。他喝得微微醉,坐在胡床上,把赤着的脚丫伸到栏杆外感受雨滴的清凉。

  悠然恍惚间,黄庭坚回头对来访的朋友范寥说了一句,“吾平生无此快也”!那是他最后的日子,不久,一代大家便溘然长逝了。

  一颗文星就此陨落,但黄庭坚波澜壮阔的人生,还有用这个人生领悟到的艺术世界,千余年间感动着无数的人。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坚定从容,正是今日的俗世最最缺失的精神。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修水县人。其父黄庶(字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词,作诗学杜甫,有《伐檀集》传世。舅父李常(字公择)也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人物履历

  家世背景

  黄庭坚像黄庭坚的远祖是西汉循吏丞相黄霸,他的十世祖黄翰是唐朝中期的进士,九世伯祖父黄保仁是大唐进士,八世祖黄荣为大唐副相右仆射,七世祖黄浩为晚唐进士,六世祖黄玘为晚唐举人,六世叔祖黄璞为南唐进士。五世祖黄赡为南唐进士,历著作郎,知分宁县。四世伯祖黄元绩为南唐进士,是分宁黄氏自浙江金华迁居江西修水后的第一位黄氏进士。四世祖黄元吉为举人,藏书万卷;三世祖黄中理为大宋举人,在修水创办了芝台书院、樱桃书院,是当时驰名豫章的一位大教育家。祖父黄湜为大宋进士,黄湜十三兄弟,十人进士及第,时称十龙。父亲黄庶,为大宋进士,著名的诗人,康州太守。修水黄氏,诗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传至黄庭坚,以致鼎盛。

  在黄庭坚(双井七世)这一辈之前,修水双井黄氏在宋朝,就已经有了18位进士;在黄庭坚中进士之前,修水双井黄氏有22位进士。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在生前为双井黄氏立下了《双井黄氏家规》,其后裔称为“黄金家规”,其中第八条,就是读书家规。读书乃诚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吾家自今修谱之后,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以成大器,斯真读书矣。其供应俸仪,俱不可苟,若以供俸非轻为便,浪延村学,仅图识字,致兹鄙陋,反坠先声,为父兄者尚其念之。

  其大意是:读书是修养身心的根本,也是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径。一定要延请有名望的老师,教育后生晚辈,务必使后生晚辈精通中华典籍,所写文章明白晓畅;更应该陶冶情操,砥砺品行,以成为有用之才,这才是真正读书了。给教师的供应礼仪,都不可以随意。如果仅仅为了图方便,给教师的薪俸低廉,导致贻误村学,家长仅仅希望子女认识几个字罢了,导致子女滋生鄙俗浅陋的习气,反而败坏祖宗的声望。家族的长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双井村的黄庭坚雕像双井黄氏,在黄中理制定的黄氏家规指导下,读书家风甚美,贤才接踵摩肩,为豫章甲等文化望族。黄庭坚家学渊源有自。南宋袁燮赞道:一门兄弟,共学于修水上芝台书院。道义相磨,才华竞爽。黄庭坚中进士后。双井黄氏又有25位宋朝进士,这样一来,仅宋朝,双井黄氏就有四十八位进士。如今修水双井村被誉称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名字由来

  1045年6月,黄庭坚出生在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当时修水有婴儿“抓周”的习俗,黄庶遵其俗让自己的次子绳权(黄庭坚的乳名)进行抓周。在弓、矢、纸、笔等物件中,小庭坚一手拿起毛笔就不愿放下。众人齐赞肯定“黄家又出了个读书种”。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在《伐檀集》记载了这件事情:楚俗,子生周一年,其日,陈食、饮、砚、墨、金帛之具,从儿戏弄,聚家人观以为乐,绳时先弄墨。看到次子的抓周结果,黄庶自然很高兴,曾经赋诗《教绳权学书偶成》回忆道:文字有缘曾弄墨,见来官小免咨嗟。喜将笔砚传生计,不失诗书作世家。字识姓名能指点,写因梨栗不倾斜。着鞭莫落时人后,三十尘埃监汝爷。

  黄庶从古书中选择远古时期的贤能之士的字给长子取名,他给长子取名“大临”。大临来自远古时期的“八恺”,八恺出自《山海经》、《左传·文公十八年》和《史记》等。八恺者,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黄大临一岁时,黄庶在1042年进士及第。受此激励,黄庶为次子绳权取名为庭坚,庭坚者,八恺之一。庭坚是远古时期圣贤皋陶的字,皋陶是舜帝的良佐,中华民族的司法鼻祖,为人正直而有智慧。黄庶给予次子以极大的厚望。黄庭坚六兄弟,四兄弟的名来自八恺:大哥大临、二弟叔达、三弟苍舒,还有两位弟弟的名来自“八元”:大弟叔献、四弟仲熊。八元者,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黄庶很仰慕北宋大臣鲁宗道,鲁宗道在天禧元年(1017 年)为右正言。他任职后,对于如何考察官吏、整顿吏治,向宋真宗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宋真宗对他颇感厌烦。鲁宗道见真宗如此,对真宗说:“陛下你任用我,哪里是仅仅为了收到纳谏的虚名呢。我以身居其位而不实际干事为耻辱,请皇上罢去我的官吧。”真宗为他的敢于直言所感动,在金殿的墙上大书“鲁直”二字,让大家向他学习。为此,黄庶为黄庭坚取字“鲁直”。

  人物纪念

  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南,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成开馆。馆内有“九曲回廊”,廊长31.89米,宽2.76米,镶嵌黄庭坚书法碑刻29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修水县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维修,新馆占地面积45.29亩,主要建筑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当代名人书黄庭坚诗词碑廊、景观桥、爱莲池、观景廓等。

  黄庭坚故居

  黄庭坚故居,原有南宋景献太子赵询在1210年书写的“冲和堂”匾,又名冲和堂。为此,南宋文学家楼钥创作了《冲和堂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赋诗《黄氏冲和堂》。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双井村,是黄庭坚出生、长大和归葬安息的地方,它的全称是江西双井黄庭坚故居。

  2019年,修水县人民政府按照宋朝建筑风格,在双井村重建了黄庭坚故居。新的黄庭坚故居,展示了黄庭坚的生活起居、读书习字、孝亲会友的情景,还有黄氏源流、黄庭坚父母妻室、黄庭坚年谱、家规家训、黄庭坚少年时期的传说故事。展现黄庭坚的人品及其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通过文字、图表、绘画、雕塑、影像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一代文化名人的生活画面及其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与故事。

  黄庭坚故居,属于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的一个重要部分。黄庭坚故里景区还有:山谷墓园(黄庭坚墓)、黄中理墓、黄叔敖墓、高峰书院(原黄氏私塾)、双井明月湾、双井钓鱼台、“双井”摩崖石刻(1986年8月被列为修水县文物保护单位)、双井堂、魁星楼、进士园、尚贤台、双井古街、山谷孝廉文化园等。

  艺术形象

  影视

  1、2018年剧情/古装/历史剧《大宋才子黄庭坚》, 导演:张少军,黄海饰演黄庭坚

  2、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 导演:王文杰,陈永健饰演黄庭坚

  文学

  1、《黄庭坚传》,作者:程效,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2、《满目青山黄庭坚》,作者,徐徐,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2017年

  3、《黄庭坚:因风吹过蔷薇》,作者:吴梅影,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诗人黄庭坚的艺术人生】相关文章:

诗人黄庭坚生平06-08

浅谈黄庭坚的艺术人生06-20

走近黄庭坚的艺术人生06-21

北宋诗人黄庭坚《清明》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6

北宋诗人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5

北宋诗人黄庭坚《登快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5

北宋诗人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14

北宋诗人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04-20

黄庭坚名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