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一生的故事

时间:2022-10-24 13:29:37 黄庭坚 我要投稿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

  导语:作为一个开创诗流派的艺术大匠,黄庭坚的诗作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这位非常文采俱佳的诗人黄庭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一生的故事,欢迎阅读!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1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佑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佑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着作佐郎。

  宋元佑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佑二年(1087年),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佑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2

  (泰和快阁,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1984年重建,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人仿制的黄庭坚书《戒石铭》,现存于泰和县博物馆)

  黄庭坚在泰和的故事

  在泰和县城广场的西南(人民文化宫西南边)有一条路叫山谷路,这条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曾经在泰和做过县令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任泰和知县。

  在泰和县城东侧(现泰和中学校园内),有一以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的古阁楼建筑——快阁。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黄庭坚担任泰和知县时,经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在快阁还嵌一块黄庭坚手书的箴言,及著名的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泰和有许多关于黄庭坚的传说故事。

  “山谷认母”的传说:某年盛夏,黄庭坚在快阁午睡,睡梦中,见一个老妇人送酢鱼、酢肉给他吃。正吃得津津有味,忽然醒来,但仍然觉得余味在口。他步下快阁,走出东门,来到望仙桥边,只见翠竹丛丛,感到十分凉爽,便停下脚憩息。这时,听到一老妇悲戚的'哭泣声,他就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看见一老妇,满头白发,双眼红肿在墓前啼哭。身边的一只小竹篮里装有小半碗酢鱼、酢肉。老人没有理会黄庭坚,只管一面哭,一面拿着三根线香,几张纸钱插上墓坟。

  “老人家”,黄庭坚凑上前,叫了一声。

  老人抬头看了看黄庭坚,没有做声。

  “老人家,墓里是你家什么人?”老妇人见黄庭坚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便告诉他:“墓里葬的是我唯一儿子。仁宗庆历五年(1045)八月十五巳时殁,今日正好是儿子三十七年忌日,特地准备了一些他生前爱吃的酢鱼、酢肉来祭扫。”

  黄庭坚一听,感到十分奇怪:“自己正是仁宗庆历五年八月十五巳时生,今年刚好三十七岁,同年同月同日同时,一分不差,一死一生,竟有这么凑巧。他生前喜欢酢鱼、酢肉,我也喜欢这些东西,嗜好一样。而且刚才梦中还吃了不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黄庭坚接着问到:“你儿子生前是干什么的?”

  “出身进士,得罪奸臣,受屈而死。”

  “他给你留下了什么?”

  “只有一箱书。”

  “能带我到你家看看吗?”

  “那怎么行呀,我家竹篱茅舍,破破烂烂,孤寡一身,玷辱煞人呀!”

  “没有关系,我家也在农村。”

  老妇人经不住黄庭坚纠缠,只好带他回家去。她从楼上把书箱搬下来,并交给黄庭坚一把生锈的钥匙。黄庭坚把书箱打开了,里面装的尽是一些四书五经,以及文字抄本。他翻到箱底,只见一份朱卷,有几处还被蛀虫蛀了。仔细一看,感到十分奇怪!这朱卷与自己考进士时的文章相同,笔迹也一模一样。他看看老人,又看看四周墙壁,感到莫明其妙。老妇人看到黄庭坚那疑奇的神态,便解释说:“我儿子死后,有好多人想开箱子,都开不动,可是现在你随便一开,箱子就打开了。正中了我儿临终时说的‘三十七年后,有人来开箱’的遗言。莫非你······”说到这里,她看看黄庭坚的容貌,仔细抬头他的声音,好像离开三十七年的儿子,如今又站在面前,感到十分亲切。

  黄庭坚见老人出言不俗,谈吐文雅,相貌也很亲善,是个教养有素的老人,又联想到这一系列的前前后后,感到十分巧合。他想,她一个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十分可怜,我应把她带回家去赡养。最后征得老人同意,就把她带回家来,因为家有老母,便认做前世娘,并自题像赞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黄庭坚奉母至孝,每餐必上好菜,老妇人过意不去,对黄庭坚说:“百姓生活尚感困难,我有粗茶淡饭即可。”自此,俭约如故。

  黄庭坚在母亲的感染教育下,以生民为念,率大小官员,布衣菜根,节衣缩食,以赈饥民。

  后来,黄庭坚在泰和任期已满,奉命调移山东德平,老妇恋土情深,不愿随同。黄庭坚便置备田园,修理快阁,让老母在快阁安度晚年。

  大蒙笼山惩贪官:有一天,黄庭坚审案完毕,准备下堂,小吏来报道:“大蒙笼山民不服王法,有意与官府作对,朝廷下达的销盐任务,无法摊派下去。”黄庭坚一听,大为震惊,说:“食盐派销有利于民,山民百姓为何拒买?其中必有蹊跷”下堂后,他叫来师爷,问明情况,决定亲自上大蒙笼一趟。第二天一大早,黄庭坚一身商人打扮,带着两个随从前往大蒙笼。

  上大蒙笼的路途十分艰险,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叫“清风源”的山村(在桥头乡)。他见一家正升火做饭,进门一看,屋子里空空荡荡的,几个脸黄肌瘦、衣不遮体的小孩缩在一角,眼瞪瞪的瞧着他,厨房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往锅里大把地放野菜。妇女见来客,热情端上白开水招待,难为情地说:“家里已好长时间没有盐了。”黄庭坚走进厨房指着大锅的野菜问道:“你们就靠吃这些野菜过日子吗?”妇人唉声叹气地回答说:“今年歉收,打下的一点谷子早叫他们征走了,我们村里大多数人家断粮啊!”

  黄庭坚听后,心里十分难过。即叫随从把自备的一点干粮分给那几个孩子吃。正在这时,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黄庭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走出门去,只见几个壮丁拖着一个被捆绑的老汉往前走,一群山民在前面挡住去路,不准他们抓人。一个里正模样的人,气势汹汹地驱赶众人,眼看双方有动武之势。

  黄庭坚连忙上前,拦住众人,大声喝道:“且慢,请问为何抓人?”那里正厉声说道:“他目无法纪,不但不买派盐,还聚众闹事,谩骂官府,诬告盐法是什么‘催命法’,你说该抓不该抓?”

  黄庭坚听罢,心想果然有此事,又见里正如此蛮不讲礼,便正色道:“有理也不是讲不清的,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抓人,触怒民众,你们担当得起吗?”

  里正见来人竟敢顶撞,非常恼火,大声训斥道:“你是什么人?吃着井水管河水,还不快滚!不然连你也一块抓了。”说罢便想动手。说话间,一个随从冲上前去,伸手挡着里正喝道:“大胆!竟敢侮辱堂堂知县黄大人,还不赶快跪下!”那里正一听说是知县黄大人,吓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在黄庭坚脚下,连连磕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老爷,罪该万死,请老爷恕罪!”

  黄庭坚不想与他纠缠。厌恶地说:“起来吧,以后不准狗仗人势,欺凌百姓。”说着便亲自给老汉松绑。那里正见状,从地上爬起来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去了。

  山民们见是知县黄大人到,赶快跪下磕头感恩。黄庭坚扶起大家,拱手道:“诸位父老乡亲,本官今日特为销盐之事到此。现朝廷推行盐法,盐乃民众生活之必需。据说你们抵制销盐,对抗官府,不知情由从何而起,望诸位就实相告,本官好秉公办理。”

  过了一会儿,刚才被松绑的那位老汉上前施礼道:“老爷恕罪,并非小民有意对抗官府,抵制销盐,实在是没法子呀!以往我们这里有米,可是私商贩盐,盐贵如油,我们买不起。现在官府派盐,虽说便宜,可米全被征了,哪还有钱买盐呢?望老爷明断,我等感恩不尽。

  黄庭坚边听边默默点头。

  一位老妇拖着孙女儿上前诉道:“老爷有所不知,里正等借销盐之机,敲诈勒索,欺凌百姓,逼得我们好苦啊!”一青年汉子也上前说:“衙役不分情由,强行派盐,我等买不起,就今天牵我们的牛,明天又来赶我们的猪,搞得山民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啊!”数字泰和黄庭坚听后,怒视里正道:“果有此事?”

  里正无法狡辩,只一个劲地磕头:“小人有罪,小人有罪,听候老爷发落。”于是,黄庭坚限令里正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并且对百姓们说:“从今日起官府执行盐法,一律自由买卖,决不为难百姓。”山民们听后拍手称快。

  从此,大蒙笼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只要一说到黄庭坚,个个赞不绝口,称他是为官清正、体察民情的“黄青天”。

  后来,泰和人民深感黄庭坚的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就把泰和县城广场西南面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山谷路”,以纪念这位清官、好官。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3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涪翁,出生于公元104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英宗年间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之罪被贬。在文学方面,他是北宋著名诗人,由于出于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其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词集有《山谷琴趣外篇》;并擅长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庭坚小的时候,由于刻苦好学,其才华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故事表现出来,至今传诵不衰。

  黄庭坚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叫黄庶,进士出身,是个诗人。因为他在政治上没有如愿,便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崇尚杜甫风格,内容朴实,语言凝练。他的舅舅叫李常,既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也是一位诗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黄庭坚自幼开始读书。他记忆力很强,对于经书,他只要读上几遍就能背诵,故史书说他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五经,而且能诗会文。

  在他七岁那年,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有一次,他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家时,父亲教我读经书,说的是要学六经,实际上教给我的只有五经;现在,我来上学,先生也说要教六经,可在课程安排上,仍然是五经。还有一经到底叫什么?为何不让学呢?”

  老师回答说:“所谓六经,是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乐经》和《春秋》,但一般教学生读书,就是读前五部经书,因为《春秋》是部编年体性的历史书,比前几部难读一些,故一般不去读。”

  黄庭坚又说:“既然《春秋》列人六经,就应该读,也应该教,否则,就不成其为六经了!”

  老师见黄庭坚说得振振有词,而且很有道理,感到他非同一般孩子,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教他读《春秋》。不料,他读得兴致勃勃,只用了十天的时问,就全部读完了。老师惊奇地称赞他说:“真是个神童啊!”

  从此,黄庭坚的神童称号闻名乡里。

  舅舅李常对黄庭坚的自幼好学早有所闻,如今又听说他有神童之称,心中更加高兴,便决心亲自前来看个虚实。

  李常来到后,见黄庭坚正在读书,便顺手于书架上拿过一本书来,从其中找出几个问题,让他回答。结果,黄庭坚都一一答了出来,而且准确无误。李常又抽出一本,提了几个问题,黄庭坚依然对答如流。李常一连抽出七本,提出很多问题,都没有把黄庭坚难住。

  李常高兴地称赞他说:“好,好,你学得这么快,进步这么大,实在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一天,李常带黄庭坚到郊外去玩。江南的田野上,稻苗青青,油菜飘香,微风拂面,令人格外舒畅。正在这时,忽闻一阵笛声,悠扬婉转,声音悦耳,引得蜂蝶狂舞,百鸟争鸣,给景色如画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李常顺声望去,只见一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任牛驮着慢慢行走,神态很是自由自在。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黄庭坚,时而在油菜花上捉蝴蝶,时而跑着捉蜻蜒,喜笑颜开,十分快活。于是,他把黄庭坚叫住说:“鲁直,如此美景,难道没有诗吗?”

  黄庭坚说:“诗是有的,可是,今日既然跟您出来,也是机会难得,如果请舅舅命题让我来作,不是更有意义吗?”

  李常心想:这孩子不但学习刻苦认真,而且还十分明白事理,善解人意,这分明是有意让我高兴啊!

  为了体谅孩子对自己的那份孝心,也正好借此考考他的作诗能力,李常便顺手一指,对黄庭坚说:“就以那吹笛的牧童为题吧!”

  其实,黄庭坚也早就觉得那牧童是今日咏诗的最好题目,现听舅舅一说,正合自己的心思,遂朗声吟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意思是说:牧童骑在牛背上,走过前面一个小村庄,一阵微风吹来,将那优美的笛声吹过小溪,小溪对岸的人们都听到了。此时此刻,长安不知有多少人,正在勾心斗角,用尽心机,为了名利而在奔波追逐,机关算尽,可他们都比不上牧童的悠然自得。

  李常听后,心中万分感慨,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触景生情,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表明这孩子的文学功底已相当深厚;然而,他又猛地省悟道,当年自己学识渊博,但多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心情是何等苦恼?而现在想想,即使考中了,做了官,又能怎么样呢?就连韩愈、欧阳修那样有才学的人,当在官场上遭到诬陷,被贬降职的时候,心情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倒不如从此以后,放弃仕途,一心专做学问,自食其力,就像那牧童一样,生活是何等悠闲?顿时,他觉得心情特别开朗。

  想到这里,他心情激动地对黄庭坚说:“好孩子,你诗作得好,意境更好,该不是专为安慰舅舅而作的吧?要这样,那就应该是:知我者,是鲁直了。”

  舅舅说完,高兴地笑了。

  黄庭坚也笑了。

【黄庭坚一生的故事】相关文章:

黄庭坚的故事10-10

苏轼与黄庭坚的故事08-27

黄庭坚在泰和有什么故事11-06

黄庭坚年幼赢得神童美誉的名人故事06-28

浅谈柳宗元的一生故事11-07

黄庭坚的诗11-28

黄庭坚的诗词11-21

黄庭坚诗10-22

黄庭坚蝶恋花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