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影评

时间:2022-07-30 13:59:25 红楼梦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影评(通用18篇)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红楼梦》的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的影评(通用18篇)

  《红楼梦》的影评 篇1

  关于这部新拍的红楼梦,个人觉得拍得很好。就场景设计,客观条件而言,87年版红楼梦比不上是无可争议的,毕竟时代在进步。再说,演员演的也不差,至于他们的服饰衣着,都很辉煌大气,没有什么不好的。87年版红楼梦在多数人心中是经典,是不可逾越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新版的优秀。对于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更愿意接受新版的红楼梦,毕竟本人就是一位在校高中生。原来是不愿看红楼梦的,觉得看不懂,没意思,但是这部电视让我有了想一睹原著风采的想法。至于这部电视的结局,众所周知,曹雪芹在红楼梦完结前就去世了,这部电视拍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

  对于新版的红楼梦,不应该全盘否认,毕竟广播媒体发展如此迅速,87年版被超越也不是不可能的。

  《红楼梦》的影评 篇2

  拍的极美,光影的配合,器物的精致,构图的恰当非常的吸引人。柔和的光线照得大观园暖意融融,兴盛时的贾府热闹非凡;清冷的月光照得在窗前等黛玉来寻的宝玉孤苦无依。同时其中房间的布局更是让我流连不已,瓶镜的摆放,器皿的多种多样与精致以及他们的头饰无不十分用心。构图的恰当总是让我觉得任何一个截图都是非常美丽古典的图画。

  几个长辈演员还是不错的,当贾家衰落贾母拿出自己的银子进行分配时显出了一个侯门老夫人的大气与处事不惊。只是小演员稍显稚嫩了,他们的声音听起来都十分不合适。小宝玉我觉得太显小了,黛玉也没有弱柳扶风之姿,不过大宝玉还是不错,但是其他几个姊妹中途换了一波人真是觉得有些多余了。在其中宝玉成亲时发现不是黛玉时我被感动不已,宝玉的愤怒、绝望、困惑表现得非常打动人。同时他悼念晴雯的那一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更是让我唏嘘。无缘二字又一次让我心头一紧。

  近日也去北京的大观园凭吊了一番,只是此大观园并非电视中精美绝伦犹如仙境一般的园子,只是几个熟悉的场景让人可以怀想。俱往矣,我亦无缘。

  《红楼梦》的影评 篇3

  每天在办公室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当公事办完后,一个人关起门来看那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红楼梦》。而每每看到黛玉焚稿宝玉成亲的那一节都会哭,看到宝玉在雪地里跪拜父亲的时候便会对人生产生失望。白茫茫落个雪地真干净的意境就会扣我心扉纠我心弦,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最近看了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许多自己以往不能理解的地方似乎茅塞顿开。可是因为我是一介女流之辈,在看文学作品时更多的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而不是探究的视角来品味。对《红楼梦》尤其如此,所以我往往留意的是两玉的感情走向而不是文字底下蕴藏的深度。就像每一个崇尚美好爱情的凡人一样,我希望黛玉宝玉两个有情人能终成眷属,成为后人效仿的爱情模式。

  但是真正要说起《红楼梦》,我却想绕过人人瞩目并且无论看了或者没看《红楼梦》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贾、林、薛三人之间的婚姻爱情纠葛。虽然我每次看这本书时,注意力不可避免地集中在这条主线上,而且林黛玉是我非常推崇并佩服的“唯爱至上者”。她以“情情”的执着大胆地流露自己的爱情取舍和价值走向,哪怕明明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根本无力抗衡的封建固瘤和家族势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大观园里,却不放过任何一个直抒胸臆的表白机会。那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无异于晴天霹雳冲击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相对于贾宝玉的“新人胚胎”,林黛玉的“新新女性”形象更显彰露。翻阅古代历朝历代凡涉及到描写女性思想观念的文学作品,没有一个女性能象林黛玉那样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毫不矫揉造作自己的个性追求。她希图的不仅是“男才女貌”相当的“如意郎君”,更是茫茫尘世中可以“偕隐”的“知己”。正如她在《咏菊》里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寻问和坚持,而她的一切小心眼和饮泣含泪都为的是她的人生终极目标“木石前盟能够修成正果”。综观她的灵气秉性和感情轨迹,可以说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里“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最震撼人心的女性悲剧代表,也是超脱封建苑囿择夫的第一人。

  正因为林黛玉的悲剧价值是有目共睹并能引起每个读者的心灵共鸣,而她的研究者品论者也甚众,所以我想通过林黛玉来说说一个在外貌才华上可以与她相提并论,其悲剧性和薄命程度绝不逊色于她的女子:妙玉(《红楼梦》中第三个名字里带玉的:黛玉、宝玉、妙玉),一个脱离于俗世自囿于栊翠庵的洁净女子。《红楼梦曲子》对她的判词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全书里妙玉出场的机会很少,屈指可数的也就那么几回,所以很容易被读者忽视。然而她的每一次出场虽然简略,分量却很足,那种超凡脱俗才华过世的高洁形象被烘托得尽善尽美,就像惊鸿一瞥艳绝难忘。于我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其中的五次出场。

  一次是第四十一回贾母率众亲临栊翠庵,妙玉亲自捧茶奉与贾母,而贾母随手将未喝完的茶杯递给刘姥姥,妙玉说了两句有关这个茶杯的话。一句是对庵里的道婆说的“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罢”,过洁的禀性随这句简简单单的语言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一句是对宝玉说的“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她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彰显无遗。

  一次是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中秋节在凹晶馆联诗时,当黛玉说到“冷月葬花魂”的悲凉颓丧,妙玉出来止住她们的下续,并欣然提笔续貂,以喜乐氛围翻转前面的凄楚气势。面对她的联诗,连一向有点恃才自傲的林黛玉也不禁赞赏不已“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这是她的才华初次显山露水却不留痕迹,更不肆意张扬。能够被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称为“诗仙”,由此可见妙玉的内在底蕴确非一般凡人所能比拟。

  一次是第八十七回妙玉与惜春在赶围棋,而宝玉恰逢路过并进而观之。贾宝玉笑问“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又痴痴地问着宝玉道“你从何处来”。这一红脸、一低头、看一眼、复低头……一连串悄没声息的动作把妙玉凡心初动尘缘未了的内心澎湃描写得淋漓酣畅。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情不似多情恼”。而当宝玉送她返回途经潇湘馆时,听到黛玉忽作变徵之声妙玉呀然失色并丢下“太过恐不能持久”的话站起来连忙就走,无视宝玉的与她同行。但是当晚间打坐时她自想起日间宝玉之言,心跳耳热之下竟然如万马奔腾终至走火入魔,春心萌动的神不守舍更显恍惚,相思灾难的喷发愈益不可收拾。而她白天评价林黛玉的抚琴“君弦太高,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实则暗喻自己的与宝玉无缘和不能持久的洁净生涯。一个少女在能爱的时候不能爱,在想爱的时候不敢爱,“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的悲哀可想而知,而封建礼教对一个少女正常心态的摧残不是“惨不忍睹”就能简单概括的。

  最后两次是第一百一十一回和一百一十二回,妙玉与惜春下棋时被强盗看见埋下祸根,并进而被强盗用闷香薰住,而由着他辍弄了去,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从此沦陷到了不可知的未来,走的时候因为无知无觉她甚至是如醉如痴的。每每看到此处,我便不由自主地将黛玉妙玉两块美玉进行对比:“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在生前至少敢爱敢恨敢流露,而“可怜金玉质”的妙玉自始至终只能自己压抑、自己藏匿。同样黛玉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拥有“知己”宝玉的挚爱,并被他奉为人世最高价值的体现,而妙玉不仅与王孙公子无缘,反而“无暇白玉遭泥陷”。两个同样美貌如花才华超常的女子,一个被封建家长制折磨而死,一个被封建礼数迫害而去。但不管是其悲剧性还是薄命程度,妙玉均是远远甚于黛玉而常常被忽略的那一个。

  有些悲剧是撕开了血淋淋的口子给人看的,比如黛玉。有些悲剧却是需要通过文字的表象来挖掘才能领悟的,比如妙玉。而无论表象还是内里,都逃脱不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劫难。

  《红楼梦》的影评 篇4

  50集鸿篇巨制的新版《红楼梦》在导演李少红的执掌下,经历整整3年的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后,终于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陆续与观众见面了。近日,青岛、宁波、上海等地的播出成绩均刷新了当地首日开播电视剧的最好收视纪录。

  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在近日做客济南参加某节目录制的时候表示,他曾经和李少红进行过面谈,希望她经受住社会舆论的压力,拍出自己的风格。

  王扶林导演在节目录制中,感慨了20多年前拍摄的种种:“当年我也是顶着压力过来的,从选演员到制作完播出,一开始大家都不认可,舆论也是过了一二年才转变过来的”87版的《红楼梦》已经成了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但当初拍摄这部剧的时候,王扶林面临了很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他形容自己是“战战兢兢、胆小如鼠”。如今新版《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王扶林表示也曾经和李少红有过一次会面,并鼓励她顶住压力,勇往直前,他还希望后来者都能够超过自己。

  新版《红楼梦》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曹雪芹著、高鹗续120回本拍摄,李少红表示,之所以按照这个版本来拍摄,一方面是因为在接拍时,这是红学家和出品方明确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个版本在民间中流传最广,易于被观众接受。

  “我们的红学顾问坚持认为应该用年龄相符的演员。在小说前半部,宝玉不过十三岁左右,只有那个年龄的孩子,尚未接触社会,才会有小说里那种纯洁的情感。他出于好奇闻着女孩子香,他不知道是自己的荷尔蒙刚刚开始发挥作用,是一种懵懵懂懂的感情。”李少红举例,拿宝玉和黛玉一起躺在床上讲耗子精的场景而言,如果用二十多岁的演员去演,就会很不自然。

  《红楼梦》的影评 篇5

  数年前在满是批评声中新红楼诞生了,当时看了几集就感到痛心疾首,无法接受红楼梦的这种表现,尤其是想到原著还有堪称经典的87版红楼更无法忍受。

  时过境迁,红楼还再不断地重读,拾起心情重新审视这部红楼,却发现没有了当年观看时的感觉,没有了忿恨不平,这次反倒平心静气,因为这次才发现这不是红楼梦而是“红”楼梦,此红非彼红,这个红乃是李少红的红,这不过是李少红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梦”。

  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不是红楼梦而是李少红导演的一部古装电视剧,不过是给观众讲了一个家族兴衰爱恨情仇的故事,那么就少了诸多苛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红楼梦,李少红导演也有自己的梦,借着这个框架她讲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红”楼梦。

  好吧我们不谈红楼梦只说说导演的这个“红”楼梦!

  画风从《雷雨》到《橘子红了》再到《大明宫词》,无一不是画面凝重透音乐流露着丝丝不可名状的哀伤,这种风格延续到了新红楼中。

  昆曲的呢喃飘渺很契合梦境的虚幻,开辟鸿蒙,谁谓情种,都只谓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细细听了这次竟有了丝丝动情。

  服装造型皆出自大师叶锦添、还有红家班的老人归亚蕾,贾妮。周采琴,刘威,许还山,周野芒,英达,曾念平给这部剧挎刀,阵容骇人,但终难续李氏辉煌,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时代没能给她心中的宝黛钗。遥想当年李少红导演作品无不有着令人叫绝的演员班底,在她手下演员也熠熠生辉,无论是归亚蕾,还是周迅,陈红还是黄磊。最辉煌的莫过于大明宫词了,时至今日我们终难忘长安城里的武则天,太平,薛绍,李隆基。

  时代在变,可惜好的演员确所剩无几,到了新红楼梦时已难以选出一个好的演员,所以新红楼了的青年演员们没有一个能让人拍手称赞,能让人叫好他们的角色,他们始终是在演自己而不是红楼,这也是新红楼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钗不像钗,黛不像黛,丫鬟不像丫鬟小姐不像小姐(探春 惜春 晴雯 ),公子不像公子(贾琏,贾蓉,秦钟),贵妃不像贵妃,一个个人物呆板了无生气,就像台上的木偶一样。观众很难把他们和红楼梦中一个个鲜活生动地人物联系起来。

  红楼难拍,声势浩大的选秀不过是一场商业作秀,在这个背景下终难有好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什么胡玫导演最后罢导,她给出的原因也很一针见血“选出的演员没有一个合适的” 这样不拍也罢。

  李少红顶着巨大压力接了这个烂摊子,烫手山芋,演员大换血。细看下来也没那么糟糕,至少场景恢弘,道具精致,某些画面美不胜收,音乐也不是一无是处,演员也不乏惊艳之人。

  演员,贾府老一辈的演员们都深得我心,归亚蕾是深的我心的演员之一,庄重大气总是透着淡定从容,饰演王夫人别有味道。贾政,刑夫人,尤氏,薛姨妈,赵姨娘等都很出彩。小一辈中最出彩的莫过于李纨,最惊艳的莫过于尤二姐和三姐。

  《红楼梦》的影评 篇6

  我只看过两集87版的红楼梦,这个评论没有可比性。

  黛玉之死,全线演员演技在线,连杨洋都在线也是不容易。

  难得的一部好剧,10年出来的时候被黑惨了,导致我也没去看,只当这部剧拍烂了,怕毁了经典。

  如今看到快结尾,我得为它正名,全剧看下来没有很大的硬伤,老戏骨演的很好,宝黛钗三个主角在没有换人之前都演的不错,宝钗台词功底稍弱,但也过得去。

  宝玉于小彤演的很有灵气,演技在线,还是他的颜值巅峰。换杨洋之后一开始简直木得很,到黛玉之死这回才上线,不过也不负后四十回的狗尾续貂。

  全剧我最喜欢那几个丫鬟,平儿、鸳鸯、紫鹃,选人选的非常到位,演的也是极好,让人很舒服。甚至杨幂演的晴雯,一开始泼辣过头,后来有几场重要的戏都发挥得不错。

  这部《红楼梦》李少红是花了大力气的,从布景补光到服饰妆容,再到一应吃穿用具器皿,无不精致唯美,台词用的很精准还原,极大尊重了原著,看得赏心悦目,很是难得。

  连最遭人吐槽的BGM一开始不习惯,后面都觉得还好。妆容沿用昆曲里面的妆容,我觉得挺好,这个因人而异。

  总得评价这部剧,我觉得值得一看。

  《红楼梦》的影评 篇7

  《红楼梦》没有曹雪芹的结尾本来就是个悲剧。

  是否真有和87版比较的必要呢?《红楼梦》程高本流传的最为广泛,以此为改编也无可厚非,这一点倒是和当时程高本的出现有些相似之处,都是有利可图嘛!商业价值也是价值,没什么不好。

  新红楼确实应该加个新字,它完全颠覆了87版的美学风格,个人并不讨厌,铜钱头也好,胖嘟嘟的脸也好,明清的全相小说插图差不多都是这种风韵,照片很美,场景也不错,但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就是演的太差了,年轻的不论,上年纪的也集体呆滞,不是呆就一定萌啊!老太太的配音是《大明宫词》里给武则天配的吧,还不错,略阴沉,配合氛围也还好,但是几个主角,不只是配音还是自己的音捧读实在太严重了。不能忍!

  服装、造型、场景完全可以接受,还觉得不错,但是音乐就是个问题,其实在《大明宫词》里也有这个问题,配乐有时用的很不是地方,也不是时候,典型的贾瑞一段,简直不像话,把贾瑞当成一般的丑角也倒罢了,但是配乐用儿童剧一样的音乐真的好吗?

  个人挺喜欢李少红,特别是《大明宫词》赋予女性化、人性化的武则天可是不多见,归亚蕾瘦削也不符合武则天的形象为什么就能接受,而胖嘟嘟的林黛玉就不能接受呢?演技啊演技!不是说绛珠仙子就一定要像块木头啊!所以说新红楼与87版相比倒不如和《大明宫词》相比更有意义一点,87版的那伙人难再寻,就像曹雪芹原版的结尾没处可寻一样,但是如果能像《大明宫词》那样也是不错的啊!但是……还是怨念没有演技的空洞,剧照很漂亮的,动起来之后就让人恨得牙痒痒!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除了在盛名之下外,还有它具有的多重解读性,可以让观者脑洞大开,悲也好喜也好,电视剧在浮华的外表下也请给一点沉思的理由,不要让观众尽想着吐槽。名著翻拍需谨慎!

  《红楼梦》的影评 篇8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中不忘室外线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曲《终身误》奏过,一本《红楼梦》闭上。大观园、“太虚幻境”犹在眼前;《葬花吟》、丧礼的哭声,犹在耳边;黛玉含冤而死,宝玉斩断俗缘,犹在脑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红楼梦》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林黛玉辞父进京,跟贾宝玉相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起生活,本因白头偕老,却是阴阳两隔,悲哉!

  林黛玉、贾宝玉都为浪漫之人,二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可是生活并非浪漫,在骨干残酷的生活下,艳丽的红玫瑰成为墙上的蚊子血,鲜艳的白百合变成衣上的剩下的米饭粒。

  记得宝钗,脸似银盆,眼似水杏,唇不染而红,眉不画而翠,白皙酥臂,处处皆胜林黛玉一筹,她渴望爱情,却因命运悲惨,空做了个“荣二奶奶”,凄惨孤苦了一生。

  记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希望情人所得归,可因封建制度之可憎,凤姐的“移花接木”,看似牢不可破,可是因为一位小丫鬟的不经意,林黛玉知道事情的真相,看宝玉笑嘻嘻,悲哀至极,宝玉新婚那晚,吐血而亡,悲哉!

  再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他众女轻男,与女生们相处和睦,好不乐哉。因封建社会的险恶,因制度的严森,因家庭的所迫,令宝玉追求不到自己的爱情。可怜宝玉,新婚时满怀期待,望与黛玉结亲,揭纱而去,却是宝钗。宝钗虽好,又是“金玉良缘”,但却少了儿女常情。

  《红楼梦》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的“温情脉脉面纱”之下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赞成学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世人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评价的。

  《红楼梦》的影评 篇9

  最近在读红楼梦,很多人都在研究这部名著,而我绝不是在研究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很有意思,记录下来。增添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中,男人都是很好色的,尤其是宝玉更是个小色鬼。特别喜欢吃人嘴上的胭脂,用句不太好听的话说,这个举动至少应该遭致那么两三个人的反感,可实际上呢,似乎他周围的女子都喜欢他这样的。

  的女子是被人占了便宜不言不语,只有王熙凤是使招惩治了好色之徒。结果的时候又出现面镜子,被怪罪投入火中,还在哭喊,早告诉你不要看正面,你非要看背面何苦烧我。让我不禁想起了黄金,人家好好的灿烂闪耀,可以当首饰不易褪色。可是人们却把他当做财富的代表,每每争抢的你死我活,黄金要是能哭,也会这样哭了。

  接着就是在红楼梦里,有很明显的男性之前恋情的描写,全部都是双性恋。很不幸,没出现一个纯粹的同志。让人读来,觉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知道当时是世风如此,还是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刻意为之?让人有些不解。

  继续往下看,继续偶尔闲聊几句。

  《红楼梦》的影评 篇10

  自陈七子创始之初,兽骨、毛竹、木材,梳篦走过了千年岁月;简陋、繁杂、精致,梳篦经历了千年演变;选材、制作、成品,梳篦经过了一百多道工序。

  梳篦从古到今,渐渐变成了人手必备的日用品。从远古人类用兽骨做出的简易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木材做出的精美、便于携带的梳子,梳篦的文化可谓被中华民族不断传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梳篦,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如今,梳篦已不再是皇家的专属,梳篦的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红楼梦》中可谓把梳篦的文化表现到了极致。先不说著名梳篦“金陵十二钗”,就是贾府中每位女子的梳妆盒中,也不乏各类精美、独具一格的梳篦。先说清冷孤傲的林黛玉,她使用的梳子虽为简易的木梳,但却透着优雅的气息;再说聪敏干练的王熙凤,她用的梳篦虽不是金镶玉琢,但淳朴的色调却表现出她的大气;最后,再来说说贾府中最尊贵的贾母,她用的梳篦可真是既精致又端庄,时刻体现出她的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梳篦见证了中华民族女子的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美的梳篦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小家碧玉、温婉如水;从现代梳篦的简单、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大方、不拘小节……

  现在,梳篦的制作已成为常州独特的工艺,也成为常州市民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仅是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寄托。

  《红楼梦》的影评 篇11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利用这个暑假,观看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纲,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要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同样是电视剧,依旧情节生动,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初秋时分探春起,海棠诗社那集。黛玉被誉为“潇湘妃子”,这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充分体现出黛玉的伤感之情。在后面作出的诗中,黛玉的别有韵味,充满了深深的思乡、思人之情。反映出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不紧不慢,探春的诗没有多加点缀,但却自然地流露出她那心直口快的性格。所以那集体现出了宝玉的率真叛逆;黛玉的专情缠绵;宝钗的圆通灵巧;探春的心直口快。

  红楼梦的创作是在当时一个封建社会下的。林黛玉用她的生命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贾母在不经宝玉与黛玉的允许下,自作主张,让宝玉跟宝钗成了亲,从而导致黛玉的悲剧,贾母是个自私的人,时而想过黛玉?黛玉死的时候是多么凄凉!《红楼梦》活生生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得腐败、不成体统、落后。电视荧屏上演员将每一个细节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员。

  红楼梦集集精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一览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品尝到文学殿堂中最华丽的圣餐。

  《红楼梦》的影评 篇12

  故事开头便带着些许的宿命感与浓厚的造化意味,情节水到渠成,初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深入阅读你就会发觉有许多相照应的地方,造化弄人的感叹油然而生!比如开头的甄士隐为贾雨村筹钱布上仕途,那时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尚还是个极普通的可爱姑娘,正巧碰上贾雨村离开后,那个本应该欢乐的元宵节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甄英莲被拐走,葫芦庙被烧,连着甄家也给烧没了,甄士隐伤心欲绝,便跟着瘸腿的道士出家了。而更巧的是,当贾雨村再回官场时碰到的案子之一便是那甄士隐之女的案子。此时不必说道贾雨村的内心活动,单单这条条相连的序幕已经足够让人震撼——这命缘够巧够妙,够造化,够揭示。

  不错,贾雨村的第一个恩人确实是甄士隐。那么他能够在“护官符”前主动放弃自己头顶的这顶乌纱帽吗?这无疑是对任何一个人的考验。贾雨村不是那样过于正直的人,并没有选择与官场的潜规则作对,他很快便自然而然的融入进去,继续实现他的仕途梦。

  为了乌纱帽。

  或许他曾经与甄士隐月下对酌时所作的愉悦,那未入仕的不甘、不隐、不屈的气魄的的确确不是作假,但他在之后仕途历经的影响中,怕是再也不能与月下畅饮时相提及了——他已被官场所污染,跟着“金做马”,敬着“如土”的“珍珠”,与未踏仕途时的自己怕是天壤之别。

  这倒不是一桩奇闻,别说当时,便是现下,也少不得些趋炎附势的权利的走狗仍紧握着“护官符”,再来个官官相护,做尽贪污之事。

  总的来说,若贴合全观背景,我只能空空叹这尘缘总招神仙捉弄,无可奈何罢了。或许也不一定是造化弄人,只是这之间存在着我们并不能感知到的玄妙的东西,那就姑且唤它做“神仙”。这天上的真神仙,是否真的像我们向往和想象的那样洁白自由呢?

  那么地上的凡人是否都知晓神仙呢?

  便同这开头的顽石一般,做个下凡入尘的记录者——心酸风霜,作万里春秋客。

  缘来缘去,兰因絮果。懒赴人间误盘旋。不做痴情儿,偏吃痴情苦。兜来转去,万物只作一个“情”字了得。

  这荒唐一桩,不怪称“梦”一场。

  《红楼梦》的影评 篇13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历史家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并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是历史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涓涓细流一般倾入我心感,令我难以自拔。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沉浸在《红楼梦》里,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而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正是心清如水的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曾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她的内心世界难以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生病。表面上是这样,其实内心却仍是挂念着他,借此去看他。“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亲人、朋友或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红楼梦》的影评 篇14

  读完《红楼梦》,千百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

  喜,为宝玉黛玉迎春等人一起放风筝时的快乐;那欢声笑语能飘出去好几公里,与散发着淡香的海棠融为一体。姐妹们好久没有那么快乐的团聚了,个个都剪了风筝线放走晦气,此情此景,似掬一捧如水的柔软于心间,阳光温淡,岁月静好,只希望时光在这一刻停泊。

  怒,为薛姨妈的计谋;看似慈祥,内心波涛四起,凶猛的如一只恶虎,不仅想争夺二奶奶之地位,还假意劝说把黛玉许配给宝玉,却用她的一言一行悄悄地将宝钗向宝玉移进,把宝钗插入她们之间。可知,黛玉和宝玉是相互依靠的灵石和仙草,从小又一起长大,深情厚谊。将他们分开,不知道要哭倒多少座长城呢!黛玉化作香魂,跟薛姨妈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悲,为黛玉的死;她流过那么多泪,有一大部分是因宝玉:宝玉惹她了,宝玉和其他人玩耍时吃醋了……最重要的是,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时,可怜黛玉泪都流干了,血都止不住了。回想起父母双亡,和宝玉打闹时的时光,加上重病在身,身体薄弱,就这么断了气。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才貌双全的美人——林黛玉,就这么烟消云散。

  红楼的梦,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说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背后,是红楼曾经的辉煌,是作者曹雪芹经历过的起落人生……

  《红楼梦》的影评 篇15

  提起《红楼梦》,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一个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一个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投生,两个人为还情来于世间。

  小说素材来源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活,曹公可能为了避闲,把人物故事“神化”了。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岂不知,“红楼一梦”的那些事与现实之理是相通的。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这林黛玉,她的一生夙命何尝不是她多愁善感、悲观的“小性格”引起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老夫人幺女贾敏的独生女,荣府贾政的亲外甥女,“巡盐御史”林如海的闺女。也可谓是含着金子出生的。林黛玉小的时候,林如海夫妇相继去世,然后被疼爱她的外祖母贾老夫人接进荣国府大观园,在大观园里遇见了神瑛侍者投生的贾宝玉,然后完成她还情贾宝玉的一生。

  林黛玉一出生下来便身带宿疾,药罐子。通篇《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林姑娘好咳嗽,容易失眠,懒动、喜欢没事歪在床上,春秋时节特别好犯病,且脾气不好,经常好与她在一起玩的湘云、宝玉、宝钏甚至小丫鬟生气。且通过《红楼梦》中曹公曹中医的中药调理,好了一阵,然后又因为自已控制不住的“小心情”使病情再进一步恶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人作家,也是一位水平不低的.中医。小说中有多处描写太医所开药方便能说明曹公的中医水平。其中,贾宝玉给晴雯改的外受风寒内滞药方,前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有枳实、麻黄。估计当今的一些中医也没有这个水平开出这样的药方来。更何况“宝玉”还会看药方,知麻黄、枳实为虎狼之药,体虚之人不得久用,便换了太医来,改了药方麻黄、枳实为当归、白芍、陈皮等养血行气之药。其它的如秦可卿的药方、薛宝钏的药方、贾宝玉的药方、益气养荣丸的药方、冷香丸的药方等都能说明曹公既是位文人,也是位水平不低的中医,不亚于当今的一些“专家”医生。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病情,林姑娘本只是体弱多病,不致于一二十岁暴病身亡。通篇《红楼梦》,黛玉似乎一直在咳嗽,既便使用现代的CT医学检查器材可能并不能检查出黛玉有什么病,但久咳则肺虚,肺虚则耗气,耗气则血虚,血虚则阴虚,阴虚则阳虚,阳虚则易使全身郁滞,郁滞则易生“不治之症”。所以,当林黛玉一次次不听别人的劝说,任由自已的小脾气发展,多愁善感、悲观生气,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病情一步步恶化,无药可治,不可挽回,死路一条。

  由林黛玉英年旱逝的故事,我们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人也是如此性格,体弱多病,难以治愈。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情智不佳的病人,本来只是体质差,易患风寒感冒,最后,因为经常不克制自已的“小性子”,任由自已发火、生气、熬夜、不运动,而慢慢使身体生起不治之病来。

  所以,要想使自已好好苟活于世,身体健康很重要;要想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心情很重要;要想使心情好,不多愁善感,不生气、不发火很重要。

  《红楼梦》的影评 篇16

  8月31曰晚,为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为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为弘扬员工的正能量……工行深圳分行工会文学与诗词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兴趣活动——观看《红楼梦》舞台剧。

  体弱多病、孤零无依的林黛玉,投奔到外祖母家——贾府,与表兄贾宝玉一见如故。在大观园里,宝玉与情趣相投的林黛玉心心相印,他俩避开了贵族家庭的约束,偷读《西厢记》,抒发着他们的自由思想,也滋长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宝玉的父亲望子成龙,但宝玉却蔑视功名利禄,反对礼教传统,被黛玉引为知己,贾政无法容忍宝玉的叛逆,借故痛打宝玉。宝玉伤愈,黛玉去访他,恰巧晴雯心中不快,使黛玉尝了闭门羹,生成误会。落花飞雪,林黛玉触景伤情,葬花赋词,抒发精神上的压抑。宝玉听到“葬花词”,向她吐露了爱意。为了贾府的利益,也为了选择具有封建道德典范的薛宝钗为媳,贾母、凤姐等人巧使调包计,使黛玉受到严重打击,她在病中焚了诗稿,在封建势力袭击下结束了生命。《红楼梦》以悲剧为结局……

  《红楼梦》的影评 篇17

  四大古典名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我都看过不少回了,这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特别是电视剧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这段时间和同事都在谈论新版的《三国》和《西游记》,我也随便看了几集,总得来说很失望,可能我是属于比较怀旧的人吧,总觉得经典始终是经典,再怎么翻拍也比不上。最关注的还是新版的《红楼梦》,因为开播的时候没追上,趁周末休息的时候,连续追了三天,已经是播放到三十几集了。看了这几集,心里有种强烈的感觉,不吐不快。

  首先新版整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群唱戏的,片头片尾包括插曲有京剧的唱腔,而且那个曲调听着有点吓人,像聊斋里讲鬼故事似的。还有演员的头饰装扮就跟唱戏的没多大区别,一大群人站在镜头前,一点特色都没有,看了三天,主要演员还没分清哪个是哪个,感觉戏里主人的装扮还没有奴婢的好看,至少奴婢们的打扮还容易分清楚。还有一个很重要人物王熙凤的服装,王熙凤是一个非常精明、泼辣的角色,而且性格是那种人未到声先到,处处喜欢抢风头的女人,服装主次上应该是属于颜色鲜明,如红色会比较多的,但看了几集,竟然都是以黑色为主,给人很沉闷的感觉。

  另外谈一谈演员的表演,我觉得老太太和王熙凤的演员也不好,想想旧版老太太的演员是那种非常富态,而且特慈祥的老人,但新版的这个演员演技先不提,我觉得首先就选错角色了,脸太瘦,给我感觉是一个过于精悍的老人。还有那个王熙凤,邓捷演的时候,那种眼神、举止,新版的演员确实远远比不上。最后谈一谈那个旁白,我不明白为什么新版的会有这么多的旁白说明,旧版里的一个眼神,一句台词,细细揣摩是很耐人寻味的。

  以上只是看了几集新版《红楼梦》的感受,算是对自己喜欢的名著一个关注,以前拍戏是三年才拍完,而且演员全部都是集中式管理和培训琴棋书画,可现在翻拍,一年都不用就拍出来了,感觉就像吃方便面。虽然不喜欢翻拍,但李少红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导演之一,就当是抱一个宽容的心态看完吧。

  满纸荒唐言,一本正经心!

  《红楼梦》的影评 篇18

  新版红楼梦已经在非星频道上映了,通过各种渠道,正看到第四集,感言颇多!

  先来谈谈整体感觉吧,一句话,非常李少红,氛围阴森森的,着实诡异,不过,配上这玄妙的故事反倒是有种虚幻的感觉,不知大家伙如何感觉,我倒是十分喜欢的。

  二者,再说说背景音乐,时不时冒出来的女腔昆曲,依依呀呀地,把个诡异的调调更加了,呵呵,我这里是非常喜欢昆曲的水磨腔的,酥酥麻麻,很是享受,所以这个背景音乐倒是很合我的胃口。唯一不喜的,就是旁白,这个中年男子总是在我投入情绪的时候,冒出声来提醒我,这是在看戏,唉,心情全没了。不过,有些事情无法用影像来表述,这个旁白就十分必要了,只是不要这么频繁才好,适当添加些注解是有助于观赏者理解的。

  再来说说人物的装扮,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额上的贴片,也就是“铜钱妆”,很有戏曲的味道,整个装扮是非常叶锦添的,美轮美奂。对于这个铜钱,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只是有点不明白。一直以为这个贴片是身份年龄的象征。府里所有的丫鬟婢女都是没有这个装扮的,只是小姐、奶奶、太太们有,然而开头几集里林黛玉却没有这个装扮。原著里分明有说,黛玉进府后,与家里的姊妹一同待遇,同小姐是一样的。可是迎春、探春、惜春都有这个铜钱,黛玉却没有。又想,是不是因为黛玉未成年,所以不能有这个装扮?但是,所有一干姊妹都未成年啊,宝钗亦未成年,却也有这么个贴片。我甚是不解,难不成是有孝在身?

  说完装扮,再说说演技吧。一帮子演员,除了老太太、太太、老爷等都是老戏骨,演技我是没资格去评论滴,单说说这几个小辈吧。林黛玉的形象是与老版有较大差别的,老版的黛玉着实柔弱,且演起来把个黛玉的小性儿完全表露;新版的黛玉略略婴儿肥了点,比老版的是漂亮了些,虽说演技尚待磨炼,但是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小演员的,眉目间迷蒙的眼神很是柔柔弱弱,言语尖刻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小女孩的使性子,反而可爱起来,真是让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我知道,大家心目中都是喜欢老版的陈晓旭,觉得她是无可替代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年轻的演员敢来接演林黛玉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大家还是对她和善些,鼓励多些,抨击少些,善良些还是好的。

  宝玉这个小演员真是演的好,没什么好说的,呵呵,演的不错。

  少年的宝钗给我的印象不深刻,好些人都说,她比黛玉漂亮,照我说,漂亮不漂亮不重要,演出宝钗的气质才叫难。一句话,我觉得,少年宝钗没有那种大户人家小姐的感觉,倒像是个丫鬟了。也许刚刚看到第四集,没看到实在的表演吧。演技尚待磨练,期待中……

  最最期待的就是王熙凤了,可惜啊,这个演员没有把琏二奶奶的味道给带出来,只知道一味地笑,难道凤辣子就是一直要笑吗?而且台词也说不清楚,时常听不清她在讲什么,真是一大败笔了。如果她将语速放慢,架子再稍微端着点,不要总是痴笑,可能味道会更浓些。不知道以后的剧情中,遇到大场面的事情,这个版本的王熙凤会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同样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