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依照
16.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僧)以为顺流下矣。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D.求之(于)下流。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18.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答案:
15.B
16.C
17.B
18.B
【分析】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求之下流,固颠: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固:固然。故选B。
16.本题考查省略句。C.根据“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的意思“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可判断出“啮”的宾语应该是“沙”,“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印证。而不是“石兽”,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B.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觉得自己“能究物理”,因而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而不是“‘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B.结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以看出,文章是在语言描写中制造波澜,不是“叙述中”,故选B。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2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
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9.A
10.C
11.B
12.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释】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湮于沙上 湮:
(2)转转不已 已:
(3)及见外方人至 至:
(4)焦而不吾类 类: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9. 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3分)
答案:
6.(4分)(1)埋(埋没) (2)停(停止) (3)来(来到) (4)像(类似)
7.(3分) C
8.(6分,每句3分)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
(2)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9.(3分)(意对即可)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译文:南岐处在今四川和陕西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甘甜但是水质很差,凡是喝了它的人就会得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一个是不得颈瘤病的`。等到外地人来了,一群小孩子和妇女聚过来围观,并嘲笑他说:“那人的脖子真奇怪啊!又细又瘦而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脖子上高起了东西是因为得了颈瘤病,不找好药来治你们的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细瘦呢?”南岐人说:“我们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除去呢!”他们终究不会知道自己是得了病。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4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
A.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B.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C.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D.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求石兽于水中卖药于市B.以为顺流下矣以一铜佛置案上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佛手必磁石为之D.乃石性坚重其术乃败
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举:全。
D.验之信然信:确实。
1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让买者先向佛祈祷得到佛的'帮助,从神奇现象上欺骗民众,然后病能否医治取决于药丸是否跳入佛手中,从敬畏心里上捕获民众。
D.乙文中骗术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铁会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铜佛手中去了。
1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分)
(2)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2分)
答案:
15.D
16.A
17.B
18.B
19.(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而旁边盘子里存放着药丸,铜佛做出伸手拿东西的样子。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5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13、你从这则故事中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
河中石兽阅读理解答案
11、①经过;②事物的道理。
1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3、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凡事不要空想,要多思考观察,联系实际;看待问题时不可片面,更不可主观臆断,要事实求是,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6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颅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脑断款?
1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解析:应先初步感知语意,然后抓住断句标志来准确断句。“水不能冲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作代词,一般位于语句开头,故应在“其”前断开;“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考点:文言断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意思对即可)
解析: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阅金经
B.一老河兵闻之陶后鲜有闻
C.转转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意将遂入以功其后也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尝射于家圃
B.乃石性坚重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当求之于上流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
13.B听说(A项:经过,经历;阅读。C项:停止;已经。D项:于是;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4.A在(B项:表示判断,“是”的`意思;于是。C项:代词,指代石兽;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D项:代词,他;代词,其中的。)
15.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6.(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分,意对即可。)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2分,意对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8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山门圮于河 ②啮沙为坎穴 ③转转不已 ④但知其一
19、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2分)
是 非 木 杮
20、有人说,纪昀这篇文章也是臆断之作,老河兵的说法难以立住脚,你知道它的问题在何处吗?(3分)
答案:
18、①倒塌。 ②冲刷。 ③停止。④只。每小题1分。
19、是 / 非 木 杮。2分。
20、水流“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石兽向上游前进一步的同时,其水平位置也必然下沉一步;“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十几年后向上游前进了十几里,那它的水平位置也可以下沉十几里吗?意思对即可。 3分。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9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0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已:②遂反溯流逆上矣溯:
③而言之不详:详:④夜泊绝壁之下泊:
22、给【乙】文中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②自以为得其实。
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2021湖北恩施中考语文真题)
答
21、①停止;②逆流而上;③详细;④停泊。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①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②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4、对比
25、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
翻译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1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__。
(2)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历(2)晒
2.翻译(4分,每小题2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3.(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
4.(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节选)
【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华书局20xx年版)
【注释】①麇(qún):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2)啮沙为坎穴 啮:
(3)象其形而名 名: (4)虽不能消弭 虽:
7.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 至河暴涨乃麇至。
9.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5分)
阅读答案:
6.(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分。
(1)事物的道理、规律 (2)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写出侵蚀或冲刷即可)
(3)命名(被命名、得名) (4)即使
7.(3分)C
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按照他的话,(1分)(大家)果然在数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兽。(1分)
(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1分),(它们)才集合到一起。(1分)
9.(5分)要点与评分:甲文能围绕“不可只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得3分,乙文能围绕“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来说明道理得2分。摘抄原文内容正确的,每处只得1分,总的最高得2分。
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发生后及时补救。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2篇09-12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06-19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13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05-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及答案05-25
语文《河中石兽》的习题及答案06-13
河中石兽语文作业及答案06-13
《河中石兽》01-31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