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师说的作文

时间:2020-10-31 18:09:59 韩愈 我要投稿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朝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师说》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了骇世惊俗的师道观。以下是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欢迎阅读。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1

  孔子是个好学之人。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师如此,弟子亦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有一次,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认为,现在颜回死了,再也没有听说谁好学了。好学的老师喜欢好学的学生,孔子与颜回的关系胜于师生,情同父子。韩愈也是一样,很喜欢向他学习古文的弟子李蟠,于是为了表扬李蟠不拘时弊、能行古道的精神, 作《师说》来赠送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巧妙地借对李蟠的描述来批时弊,主张行古道的师风,我想从“李蟠印象”来解读韩愈怎样来推行自己的理念。

  李蟠印象一——好古文

  李蟠“好古文”,这里的“古文”,是相对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的骈文而言的。骈文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等形式,六朝文学里大量文章形式僵化、内容空虚,而两汉时期的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重视写真情实感,较之于骈文,散文更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韩愈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复兴儒学,形成了声势日渐壮大的“古文运动”。他们不仅自己亲自实践,还着力培养大批有志于学习古文创作古文的年轻人,李蟠就是其中的一个弟子。

  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通习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这非常符合韩愈他们提倡的恢复古代儒学道统。能够不为六朝绮丽的文风所影响,能够追求“文以载道”实在实用的内容,而非流于外在华而不实的形式,顺势且有才的李蟠得到了韩愈的嘉奖——“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好古文”,一个“好”字,是李蟠主动对自己方向的选择,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这种有目标的学习让他六艺经传都通晓。在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中,他不仅顺应韩愈的古文倡导,更能在古文学习上有突出的成绩,有一位如此好学响应的学生,不为世俗的其他导向所牵引,坚定自己的爱好,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与老师的提倡保持高度一致,能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当然赞不绝口,韩愈从专业领域对李蟠做了专业的点评!

  李蟠印象二——不拘于时

  “不拘于时”,这四个字很有力量感,背后折射出李蟠多少坚持、勇气、压力、选择啊,更有韩愈对弟子李蟠不流于“时”的赞赏!

  “时”,指当时的社会风气,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耻学于师”。韩愈列举了三种“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因此,这样全民“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让韩愈痛心不已:“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在这里,让人最为震惊的就是士大夫之族了。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里,有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他们可以通过高贵的门第做官,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有高官厚禄,因此地位低下的老师根本不在他们的眼里,更谈不上尊师重道了。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为这样“不事师”的世风而甘做“狂人”,他“不顾流俗”,无视“群怪聚骂”,坚持“收召后学”,这种与“时”的抗争让韩愈做官更难,不断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在作《师说》一年后,韩愈被当权者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

  阳山。

  社会风气是可怕的,主流思想已经跑偏,不再尊师重道,而弟子李蟠以自己的个性打破这种时弊,选择跟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来学习,选择社会风气的对立面,逆潮流的危险可想而知。越是这样不拘时弊的自我坚持和与时的斗争勇气,我们越觉得李蟠很有独立个性和独立思考,这种难能可贵的选择和行动让韩愈大为赞赏和感动,忍不住为之作文赠送。

  李蟠印象三——学于余

  在“耻学于师”的时代,李蟠能主动“学于余”,以韩愈为师,韩愈对他的嘉奖是——“能行古道”。

  “古道”是什么?这就是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核心。他借李蟠的事迹要说的这个“古道”,

  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一定要师从老师学习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要解惑,就需要从师。韩愈还举例论证圣人孔子也有很多老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者,是传道受业解惑之人,什么人可以做老师呢?“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李蟠现在以韩愈为师,就是在踏实地践行着“古道”。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谈到了重视农业生产以外,还要“谨庠序之教”,学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曰师曰弟子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社会才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可是在李蟠所生活的当下,已经消逝了这种优良的尊师重道传统,重门第严士庶的官盛近谀的社会风气,让从师之风荡然无存。然而,尽管这样,李蟠还是一往无前地选择跟着韩愈学习古文,能做社会里特立独行之人,能不忘从师之古道,能逆社会风气,能冲破社会恶习,能遵循内心的选择,能坚定自己的方向,实属不易。

  这种勇气和坚持,就是以行动来对韩愈老师给予最大的支持。韩愈的倡导需要有支持者,尊师重道的古道需要后继者和发扬者,这对师生一起完美地进行着这项“行古道”的事业,无论身陷怎样的舆论和沼泽,无论士大夫之族怎样嘲笑与打击,他们都在坚持着,这是与社会风气在斗争,这是与权势在抗衡,好一对志趣相投的勇敢师生!

  韩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蟠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学生代表,还有一些青年如李翱、张籍、张彻等都在向韩愈学习古文,尤其是在韩愈闲居洛阳后,向他请教的青年越来越多,韩愈都很热情地教授和嘉奖这些青年弟子。之所以作《师说》赠李蟠,一是李蟠本身的优秀和对古文、古道的尊崇,他要对李蟠这样的年轻人表示赞赏和嘉奖,二是社会从师之不良风气和世人恶意中伤之语也需要他借文来还击,发出自己的声音。季镇淮说:“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验证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他在此文中痛批时弊、推行古道,就是在发出不同的声音,为自己呐喊,为李蟠加油!

  疑惑人人都有,师者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而尊师重道才能让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是基础,是国之基业,哪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先行。所以师道之不传的时弊不仅韩愈要批,我们也要极力声讨;行古道的从师风尚不仅韩愈要提倡,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继续发扬。我们需要老师来帮助个人解惑,更需要教育来发展民族未来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2

  知道韩愈这个名字已经有很多年了。至少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接触他的作品,比如散文《马说》、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后来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对他的了解,知道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上也自成一派,风格独特。但仅此而已,我所知道的都只是符号,我从来也没有试图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亲近他。

  直到现在我才突然发现,错过他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这要从一首诗说起,诗的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这是韩愈很有名的一首诗,我已经不知道读过多少次了,而且也已经教过好几遍了。这天在课堂上,我又一次带着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我竟第一次被这首诗、被韩愈这个人深深地感动了,我对韩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这首诗和韩愈做的一件事有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舍利,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正在崇佛敬佛的劲头上,见此表不禁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方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此诗即写于贬官途中。

  韩愈做的这件事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他的动机非常纯正。韩愈反对皇帝供迎佛骨,绝无半点私心,而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在他的《论佛骨表》中,韩愈以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深刻地指出,皇帝崇佛敬佛,必令百姓“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好不容易在唐宪宗的治理之下出现了中兴的局面,韩愈不能眼看着因为敬佛而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发展。韩愈甚至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你看,韩愈愿意独自承担因排佛而带来的一切恶果。他的这份忠心怎不让人敬佩!

  其实韩愈完全可以不上这份奏章的,因为当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上书进谏的,再说给皇帝提建议是御史的职责,并不是他这个刑部侍郎的事。韩愈当然也应该能预料到这封《论佛骨表》奏上去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他这些年宦海沉浮,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况且早在公元803年,韩愈在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因一封《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而被贬为广东阳山令,他是切实地吃过直言进谏的苦果的。况且韩愈当时已经52岁了,这些年沉沦下僚,饱尝艰辛,好不容易才因功当上这个刑部侍郎,就算是为家人考虑,明哲保身也并不为过。但这一切都没能让韩愈保持沉默。在唐宪宗满腔热情供迎佛骨的时候,在朝廷上下一片沉默的时候,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犯颜进谏,这需要的可就不单单是忠心了,更是胆略、勇气。韩愈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胆气确实是非比寻常。后来他还做过一件极为后人称道的事情。公元822年,韩愈以衰朽之身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息了镇州之乱,被后人称为“勇夺三军之帅”。

  然而遗憾的是,韩愈之精诚“不能回宪宗之惑”,韩愈还是被贬了。韩愈离开长安之后,他的家人也被赶出长安,更为凄惨的是他12岁的小女儿竟死在了被贬的途中。走在被贬潮州的路上,韩愈心情之委屈、不平、愤懑、悲苦可想而知。回望长安,云雾弥漫;看看前途,大雪拦路,真可谓进退两难,前途渺茫。但在诗中,我们却看不到韩愈有一丝悔意。这份坚贞不屈的气节,更加令人敬佩。

  我们且不说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杰出贡献,单从人格意义上说,韩愈有忠心,有胆略,有气节,这些无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韩愈在有生之年屡屡受挫,死后却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同是大文豪的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也许我们这些常人无法企及韩愈在文学和思想上的成就,但至少我们可以在人格精神上向他学习。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浮出四句诗:

  匹马敌营真胆气,两纸谏书显丹心。

  道学文章光万丈,哪比品格动人心。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3

  初识韩愈,是小时候听闻唐宋八大家之首,想必是一位风流倜傥,学富五车的才子。及太白的浪漫,苏轼旳豪壮,陶父子的悠然于一身的完美主义者,想必仕途定一帆风顺,人生得意,才会有那样的胸怀去达济天下,普渡众生。

  却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丰富,开始慢慢了解:他有诗圣被贬谪的苦难,他有人生四大悲的其二,他前生平步青云,却在一封小小的奏折上急转而下,跌入无底深渊;他有人生逆境的其二,一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二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他悲壮,有“壮”才得以言“悲”。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际,尚能心系百姓:“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这是怎样的一片拳拳之心!

  还记得当年初贬潮州,唯有一侄儿送行。眺望远方无归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长叹一声,缓缓转身:别了,我衷心的朝廷;别了,我眷恋的谷土;别了,驿道旁安息的小女儿,老父亲无能,不能保护你!眼角开始湿润,算了,走吧!无挂无牵,任他生灭!

  当他身至潮州才发现,一切,没有那么简单。这里仿佛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逃源”,与世隔绝,却没有那么美好:“这里的百姓愚昧无知,崇鬼神求神灵,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与外界大唐繁华先进相比,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他又慢慢活过来,他知道,有很多事情等他去做。

  阴雨连绵不开,岂汝之过也?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石,祭于城隍,以求天晴。他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祷告。这样的胸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亦或是大慈大悲的心地?他的爱,早已超越了世俗,正所谓:心有明灯,天再黑,也不会迷路。

  为文,为官,为政,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是当今时代我们所有人的楷模,尤其是学生时代的我们。武中的教学楼上镶着几个大字“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精炼的九个大字,含蕴了人的一生,事事尽心,事事精心。不要让未来的自己为今天的敷衍而后悔!

【有关韩愈与师说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韩愈师说的高中作文11-06

师说韩愈11-08

韩愈师说赏析作文11-03

韩愈的师说解析11-06

韩愈的师说赏析11-06

师说韩愈的翻译11-06

韩愈师说的意思11-05

韩愈师说的赏析11-05

韩愈的师说主旨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