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观潮》教案设计

时间:2023-04-17 01:17:57 观潮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观潮》教案设计

  引言:《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潮》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二《观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设计意图】:准确地体现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契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那今天呢,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潮”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观潮》。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2、新授——初读

  1.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方式:圈画、批注、借助工具书、互读、交流

  2、检查反馈

  (1)字词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找出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2)内容脉络

  3.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3、新授——析读

  潮来前

  (一)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二)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理解关键词 图片:横卧

  联系实际:若隐若现

  (三)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潮来时”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备)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2)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3)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体会,哪个更好?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一)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4、新授——品读

  发现写法

  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总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

  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6、布置作业

  作业一: 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作业二: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教学总结: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己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高二《观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通用11篇)06-14

人教版高二选修《骆驼祥子》教案设计05-26

观潮译文05-31

《观潮》原文07-19

观潮译文05-12

《观潮》注释01-26

《观潮》资料09-02

观潮的资料08-30

《观潮》教学实录02-04

《观潮》教学实录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