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精选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写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流传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是前所未有的。
小时候范仲淹家里很穷,但他很有志气。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子俩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这家人家已经有两个儿子,他们好吃懒做无所事事,还挥霍浪费,范仲淹努力学习反而被他们嘲笑。范仲淹很不习惯,就告别母亲,自己住在一个寺庙里。
在寺庙里,他勤奋地学习,经常是一个人读书读到天亮。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清醒一下,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就着一小撮咸菜,早晨吃两块,晚上吃两块。就这样苦苦过了三年。
三年以后,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进入南都学舍,还和以前一样食粥勤学。一个同学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做官的父亲,他父亲认为,范仲淹将来会很有出息,于是叫儿子给他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范仲淹很感激但他却说:“谢谢你父亲的好意,只是我已习惯粗茶淡饭,如果我现在就吃这么好的饭菜,以后就不习惯吃粥了。”他的同学只好把饭菜拿了回去,从此更敬佩范仲淹了。
范仲淹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他26岁时考中了进士,做了官,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非常羞愧,也很受启发。与范仲淹相比,我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比范仲淹好得多得多,可我却经常抱怨饭不好吃,菜不可口,衣服不好看,作业多了,题目太难……真是不应该啊!从现在起我要利用现有的条件,抓住机遇,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2
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许多前任都是简单地修修堤坝应付而已,范仲淹却亲自去海边,与当地居民商讨良策。民工们开始修堤筑坝时,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现场指挥。
有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们深受感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
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4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 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的故事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朗读指导法 质疑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交流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学习第三部份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实现他的抱负吗?
(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再读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范仲淹还有怎样的志向和抱负呢?
(3)品读、感悟: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三、学习第二部份
过渡: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讲范仲淹要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一)品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学”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能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2、指名反馈。
3、出示重点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理解废寝忘食)
4、归纳学习方法:读、画、写、说
(二)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1) 读:小组内一起朗读3、4、5自然段
(2) 画、写:找出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3) 说: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你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2、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成语“划粥割齑”。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②送银子他委婉谢绝了,送美味佳肴,却食品发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别的师生都丢下书本跑出去,他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随便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3)再读这些句子。
(4)师小结:范仲淹为了实现他着远大理想和抱负而刻苦读书,实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样赞颂他的呢?
(5)引导学生理解并品读感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去叙述;
2、回顾板书,明白写人首先必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崇高精神的。
四、 课堂总结,拓展
范仲淹为着理想苦读诗书,成就了他的一生,实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今天,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五、 作业
1、 借初中语文课本范仲淹的名著《岳阳阳楼记》读一读,再次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熟悉的人。
六、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实现
刻苦读书 谢绝佳肴 理想和抱负
闭门不出
范仲淹的故事6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范仲淹的名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
范仲淹的故事7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他一定再想,读后感·我要努力成为在皇帝身边做事的人,以后有的是机会见到他。再想想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没有专注力,学力效率会很低的。
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真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想想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范仲淹是人,我们也是人,只是他比我们能吃苦罢了,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成功,只看你用不用心了。学了这一课,我也想了很多,我决定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心人,将来一定也能有一番大作为。作者:贾怡萱
范仲淹的故事8
版本一(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二(原文)
,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昃再食,遂大通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他于是博通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故事9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我本课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品味“钻研学问”“切磋学问”等词语。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本文中句子——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这个句子中对“笑”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三、教给背诵课文和理解词语的方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背诵课文的片段,并在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背诵,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把科学的背诵方法渗透打教学之中。此外,文中的词语“饱学之士”“划粥割齑”等尝试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理解。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10
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画粥。
范仲淹的故事11
范仲淹意志坚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悬崖上的小草,于逆境中生长,一往无前。
范仲淹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人家。朱家是当地富户,范仲淹原本生活无忧,但是他为了磨砺自己,一心求学,于是离家寄居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早起晚睡,一心学习,给寺庙里的僧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寺庙中生活清寒,住的没有家里好,吃的也不怎么样。那时候的范仲淹,比之穷苦人家的孩子更惨。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将粥放凉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咸菜和醋汁进食。一日两餐,一餐只两块凉粥,这种日子还是很难想象的。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在书院中就读期间,也专心向学,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那时候他有一个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家庭条件很好。看见范仲淹每天咸菜稀饭的,就给他送了些饭菜。范仲淹虽然接受,但是饭菜都放馊了也不会吃。那位同学对此就十分生气,自己好心好意,却被范仲淹如此糟蹋。
有一次那同学就问范仲淹为何如此,范仲淹先是道了谢意,随后表示。若是吃了这一顿好酒好菜,日后自己又如何能接受粗食杂粮呢?听了这番话,大家都对范仲淹很佩服。
大中祥符七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仅开始了自己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开始了一段坎坷艰难的官途。范仲淹在为官之时,基本就是升贬升贬,再升再贬的节奏。
及第之后,范仲淹先为司理参军,后迁泰州海陵西溪镇盐仓监官。当地不仅荒凉,而且还长期风浪海啸之灾。范仲淹提议修建堤坝,随后发动人力物力实践。然而这项工程却并不简单,先是遇暴雪天气,后又遇大海潮,吞噬百名民工性命。在一片反对声中,范仲淹固执己见,最终凭借自己的坚持完成了这项利民工程。
天圣四年,生母谢氏病逝,范仲淹回乡服丧。丧期满之后,经晏殊推荐荣升秘阁校理。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靠近皇帝的职位,都是很有前途的。
范仲淹若是老实待着,将来肯定会受到重用。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些政治内幕,虽然宋仁宗已经二十多岁,朝政大权却被刘太后把持。面对此景,他直言上谏,最终因为触怒刘太后被贬河中府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右司谏,也就是言官。戴上言官的帽子之后,范仲淹进谏越发无惧。宋仁宗时期发生废后事件,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的宋仁宗,因被郭后顶撞而下令废后。
面对宋仁宗的坚持,大臣们都不敢多说。这个时候又是范仲淹站出来,不顾妻子好友的劝谏,反对废后。如此自然触怒皇帝,再次被贬离京。
后来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经历两次贬谪,范仲淹若是圆滑一点,就该老实待着,但是他并没有。
那个时候,丞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导致朝败不堪。别人都摄于吕夷简的威势避让,偏偏范仲淹每次都毫无惧色的对上吕夷简。最后别吕夷简构陷,再次外调。后来西夏崛起,范仲淹被调镇守边疆,开始了自己风吹日晒的兵戎生涯。
西北局面稍稍转危为安,面对常年对峙对国家的破坏,范仲淹又接受宋仁宗进行整治改革的命令。他与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总结自己从政二十多年的经验,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改革,古来有之。但是在中国,要进行改革却困难重重。范仲淹此次改革自然也一样,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力,最终失败。而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为那州知州。
年老之时,范仲淹积蓄已尽,最后在贫病交困中离世。
范仲淹的故事12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 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赞扬了他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选用现代教育新技术——电子白板,采用直观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议结合,体会情感,领悟写法,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我和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范仲淹的事迹以及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备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快捷实用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力图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历代名人的大门。
二、教学环节
1、名句导入,欣赏品质;
整堂课从天下名楼之一——岳阳楼的出现开始,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出示文学名篇《岳阳楼记》的片段,告诉学生,这就是范仲淹的作品。接着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进行批注,请学生解释“忧”和“乐”,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加以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子的含义,再朗读句子,初步欣赏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品读语句,感受品质;
围绕这四个小故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从文中找出描写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使用PPT课件上这一节的情景,学生找到句子,并认真谈论自己的体会时,我就忙着从课件的“返回”,“进入”下一页,找出相应的语句,这样既浪费了一些时间,也约束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播放视频}
这一次,我利用白板应用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随时调整教学,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交流讨论,我适时补充相关内容或资料,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抓住语言文字体会范仲淹的勤学苦读精神,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说,是白板让我的课堂有效互动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播放视频}
教这四个故事,我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例如:学生找到“划粥割齑”这一故事中的语句时,我从资源中调出这一语段,请学生首先给这个成语注音,师生一起确定后,示范写“齑”,通过回放,帮助学生形象的学习生字。再告诉学生“齑”的意思就是“碎末”,然后请学生自己说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立体感知了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我利用课前搜集的已存入白板资源库的图片,设计了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深度的活动——列举自己知道的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学生交流完,我出示其中一些故事名称,请学生上台拖动版面上的绿色方框,了解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再出示故事插图,请学生拖动图片到相应文字下方,让他们动手又动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赏读名句,理解感悟;
充分品读故事后,我会向学生质疑“范仲淹为什么刻苦读书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借此引入他的另一名言““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深入的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让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范仲淹的诗歌,当学生念到《江上渔者》时,我调出背景,选用毛笔和笔色,伴随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播放,开始即兴书写“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一富有意境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让课堂动了起来,美了起来。
4、拓展延伸,学习精神
孩子们刚刚享受了诗文给他们的震撼,我趁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以后将怎么读书,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当我要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表达对范仲淹的无限敬意时,大家不约而同的大声朗诵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饱含感情的朗诵,为本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教学反思: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新的教育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他有着强大的交互性、各种优越的功能,只要合理使用,能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调整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课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范仲淹的故事13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范仲淹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
课文写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鸡鸣即起,每天只煮一锅粥。范仲淹十分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任何地方。与范仲淹比起来,我真是太不懂珍惜时间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在家里我不用煮饭也不用洗衣服,所以我就睡到中午太阳照屁股才起床。起床后吃完早点,妈妈叫我去放牛,可是我说:“不去,我懒得动。”然后妈妈骂了我一句就走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就去找小伙伴到田里嬉戏,还去河里捉鱼。快天黑了,我回到家里,奶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又去看电视了。每到周末,我都是这样度过,每天什么正事也不干,虚度光阴。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每天都很早就起来了,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整天这样虚度光阴,将来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范仲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到了好回报。
功夫绝不会负有心人,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
范仲淹的故事15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精选15篇】相关文章:
2.《范仲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