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时间:2023-04-16 01:04:08 短歌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引言: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他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的《短歌行》是一首充满对人生的追寻和探索的诗歌,是一首充满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来阅读和借鉴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曹操其人其文

  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

  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

  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

  1、 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 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 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活动三、自我体验

  三、多媒体展现课下作业:

  1、对酒当歌,“当”解释为“对着”,“当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听歌,一是唱歌。“当”也可解释为应当,“当歌”就是应当放歌。请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意。

  2、以“少年壮志不言愁”写一篇命题作文

  3、以“我与贤才”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教学后记及反思

  这首诗我们定为督导评估的公开课,整堂课的设计经过了两次改动,最后在上的时候,我和同组另一位老师先上了,但没有听我们的课。我上的两个班,内容上做了调整,第一个班我按这个设计上下来的,感觉有些乱,第二个班我调整为如果学生谈到忧愁的某一个具体内容,比如学生分析到了“忧贤才难求”,我就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找出来,并分析(不止一处,学生找完为止),如果找不全,再提示。大概找到“青青子衿……鼓瑟吹笙”,顺便讲解用典的手法,也有找到“越陌度阡……心念旧恩”的,分析了曹操对贤才的态度,从“枉”字可以看出他的诚恳和谦虚。当然也有学生说到“明明如月”“月明星稀”等句子的,顺带问按常理,第一章节写到渴求贤才,就接着要写贤才,为什么写到月亮去了?学生分析说月亮可望而不可及,与贤才难求相似。我就把月亮的丰富意象展示给学生看,并总结月与贤才的联系。同时明确这种写法是比兴手法。

  然后再回过头看开头,曹操还忧什么?学生发现“人生几何”的句子,并分析出没有建立功业的惆怅。我觉得分析很到位。接着问学生是不是读这首诗只感觉到忧愁苦闷呢?当然学生回答是否定的,就提示注意结尾,又是用典,自比周公,这样天下才会归心,这样才能完成霸业。

  不足就在朗读不够。上完课后我马上把自己的感想告诉给那个被听课的李老师,要她注意调整设计,并注意多读,学生分析一点就读那几句诗,以便达到课堂背诵的目的。李老师上课处理得很好,听的过程中,我们组的教研组长悄悄对我说这节课很严密,环环相扣,我想有这种效果,评估打优应该没有问题了。我也松了一口气。而且学生竟然能课堂背诵下来,我觉得我们的目标达到了。

  我也想到其它几个问题。

  一是集体备课的问题。

  因为湖南今年进入高中新课改,所以几乎一有视察,高一的课是必听的。目前为止,我们高一已经听了两次校内公开课,一次市级调研课,一次区领导视察课,再就是这次的评估课。作为高一年级组的语文备课组长,我深深体会到备课的不容易。有时候为了一堂课,同组的几个老师一起备课,要绞尽脑汁,还不一定会有效果。

  以前也有评价说,集体备课会不注意班级差异,一个年级的老师拿着同样的教案上课,显得荒唐。但是,我觉得集体备课其实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集体备课不是消磨老师的个性,而是对课程的设计进行探讨,老师们都来出谋划策,都来参与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老师们钻研教材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众人之长,设计出最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案。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当然要想到学生的差异,没有想到学生差异的集体备课必然是不成功的。我们在备这一课时,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而这首诗字面意思是很有难度的,有些句子不好理解,比如“对酒当歌”,课文里虽然有注解,但如果单纯的解释“对”和“当”,都是“对着”的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对着酒对着歌”了,显然不通,就要告诉学生这里是意译了。又比如“去日苦多”教材上翻译成“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过去的”在这里不好理解,学生容易理解成定语,编者是理解成动词的。就要让学生明白“去日”的含义,不如翻译成“逝去的日子”更好。有的字词书上又没有解释,比如“呦呦鹿鸣”句,书上就没有注解,必须让学生明白这也是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句子。如果一上来就要求学生讨论“忧“在哪里,“忧”什么,显然是没有基础的,学生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从课堂结构上说,我们追求一个圆形结构,即从谈对曹操的印象开始,到最后走近曹操结束,希望通过课文的分析,使学生对曹操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奸雄”,而要认识到他的雄才大略,同时也体会到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在备课过程中,对“乌鹊”这个问题,本来是设计放在课堂上进行的,但发现这个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分析,即便勉强分析也说不出什么来,于是调整到课后作业,作为一个课后的研究课题了。

  总之,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几个语文老师都感觉有收获,至少深入思考了这首诗该如何上的问题,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这样做至少让我们在课堂设计上又向前摸索了一步。

  二是课堂评价的问题。

  这节课最后被评为“良”,让教研组长大为意外。评估的语文课一共两堂,李老师的课是第二堂,教研组长两堂课都听了,她个人感觉李老师的课要上得更好,她也只好感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专家认为这节课主要有这样两个不足。一是解字释词可以更落实,要读注解,培养学生自学本领。一是最后评价曹操的安排,可以探讨,他认为题目太大,评价太简,没有必要。曹操不能仅凭一首诗来评价,又说语文课就只说文学的曹操即可,不必牵涉到政治的曹操。不如改成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另外认为李老师的导入用语不妥,李老师说古代有一个可以与毛泽东并驾齐驱的人物,即曹操。认为“并驾齐驱”值得商榷。

  应该承认我们设计的那个走近曹操的环节确实没有处理好,首先课件把“走近曹操”写成“评价曹操”了,这当然给人以口实。而又把鲁迅的话当成最终评价了,这也不符合我们设计的初衷。

  说《短歌行》

  这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已经相当深入,基本上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汉字。但是教师的彻悟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感悟,个中缘由,还是“教”的问题。

  从设计上看,教师还是侧重于个人经验,让学生接近课文,最终接近教师的经验领域。虽然这说不上是灌,但是,这样的“问”和“灌”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区别。学生的尝试在哪里?学生的发现在哪里?学生的探究在哪里?

  即使教师对文本把握得很是深刻,但是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还没有明显处理好“诗”与“文”的关系,把对诗歌的解读当成了对文章的阅读,这就使得教学模型上格式化、统一化,缺少创新精神,也缺少实事求是的文体尊重精神。

  不知当否,请批判。

  学生的讨论分析是有的,在问“忧”什么,为什么“忧”时,就给学生讨论了,学生进行了分析,而且学生也能分析出“呦呦鹿鸣”句是用典,其中的含义,对月的意象把握,也不是老师一说到底,而是学生先分析,老师再总结,我想这与“灌”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老师的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问不能称之为“灌”。我是这样理解的,关键在这个问题能不能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是不是有价值。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通用6篇)08-03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08-25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3篇)11-24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通用10篇)09-16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通用7篇)08-30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0篇)05-20

《望庐山瀑布》公开课教案设计07-07

短歌行教案11-03

短歌行古诗01-18

短歌行古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