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

时间:2022-09-08 21:43:46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

  董遇巧用三余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有些人整天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有些人却能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工作……

  你看:此时屋外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屋内滴水成冰,异常寒冷。董遇呵了呵早已冻僵的双手,又捧起那本研读了许久的书,孜孜不倦地吟读起来……

  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只有董遇还伴着微弱的灯光,逐字逐句地背诵着老子的文章……

  雨稀稀沥沥地下个不停,茅草屋又漏了,董遇挪了挪桌子,勉强找了个不漏的地方又提起笔来……

  董遇正是凭着这种善于利用时间、刻苦钻研的劲头,终于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董遇生活在汉献帝兴平年间,当时社会兵荒马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董遇的父母相继死在了乱军之下,仅留下孤苦的董遇兄弟二人。他俩只得远走他乡,投亲靠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从小酷爱读书、勤奋好学的董遇,即使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不幸,即使生存环境这样艰苦,还总是怀里揣着一本书,一有空就掏出来诵读。看到他那专心的样子,哥哥常常笑他:“书呆子,读书能填饱肚子吗?”每每这时,董遇常常自信地说:“能!哥哥,你看着吧!”然后继续看书。

  白天,董遇兄弟俩上山打柴,然后背到街上卖几个钱,维持生活。但董遇仍然没有放松学习,每天早晨出门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将书带上,打柴空闲时,就拿出来诵读。哥哥看了总会心疼地劝慰他:“砍了半天柴,还不嫌累呀!快把书收起来歇一歇。”“我不累,看书就是最好的休息。”董遇就是这样见缝插针,刻苦自学。

  经过多年勤学苦练,董遇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对老子的学说很有研究,专门替《老子》作了注释。他还精心攻读过《左氏春秋》,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下了《朱墨别异》一书。

  董遇的学问越来越大,名声也越传越远。渐渐地,十里八乡的读书人纷纷慕名前来求教。

  一天,一位年轻人缠着董遇非要得到他的真传。董遇不解地问:“那你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我想知道,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到底靠什么?要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有什么诀窍?”

  董遇笑了笑,谦虚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我不过是多多利用‘三余’的时间罢了。”

  年轻人不禁好奇地问:“什么叫‘三余’的时间?”

  董遇笑着回答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的时间:冬天,是一年中最空闲的季节;晚上,是一天中最空闲的时候;雨天,是平常最空闲的日子。这都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啊!”听了董遇的这番话,年轻人如梦初醒。

  董遇一生巧用“三余”时间最终有所成就的事迹,定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惜时如金、努力学习的榜样。

  拓展:

  1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2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3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4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拓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相关文章:

弟子规小故事10-29

《弟子规》的小故事04-25

《弟子规》小故事07-21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4-01

弟子规里的小故事04-01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08-18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08-10

弟子规中李密辞官的小故事01-06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第八系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