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设想】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他们深深地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让学生吟诵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为学习新诗作平稳的铺垫和情感的迁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借助课前通过网络搜集到的各种不同角度拍摄的鹳雀楼图片,加上老师简洁清晰的讲解,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同时也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感情距离。】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加上适当的画面和音乐,进行气氛的渲染,三者有机结合,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美感,将学生引入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2.(课件展示一幅卡通图,上面有几个按钮)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我要读”里去试一试,你可以到“生字俱乐部”里,带上耳机,跟阿姨把生字学会了,再读这首诗;也可以带上耳机进入“欣赏”,欣赏完叔叔的朗诵,再读这首诗;还可以进入“朗读”,自己直接朗读这首诗。但是一定要注意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行吗?
3.学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
4指名吟诵,相机让学生介绍刚才自己学习的方法。
5.齐读全诗。
【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读文助手,根据自己的爱好及阅读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课堂上好像一下子多了几十位老师,弥补了师生交流覆盖面有限的不足。在这里,人人都有充分的朗读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胃口小的吃饱,胃口大的吃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三、创设情境,理解诗意
1.小朋友读得真好,那诗人登上鹳雀楼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再一次进入“朗读”里读读诗,看看图,试着自己说说,不懂的就去请教“小青蛙博士”,如果还有不懂的就举手问老师。
2.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究问题。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为学生提供了古诗中难词的意思,二向学生展现了前两行诗句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的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中,阅读古诗中难词的意思,欣赏诗句所描绘的一幅幅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自主探究,兴趣浓厚,其乐融融。为后面的拼图作了很好的铺垫,更为古诗的理意、体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什么了吗?先别急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进入“小小画室”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用画面展示出来,待会儿还要请你来介绍介绍呢!
4.生进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拼图,师巡视。
5.展示一位学生的拼图,师生共同评议,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拼一拼、说一说来达到对诗意的理解,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渲染,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吟诵诗句,表达诗情。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6.一柔一刚,一静一闹,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这两行短短的诗中,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7.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8.学生交流。
【语文与生活是同源的,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语文学习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在这里,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说说在哪里看到过或听到过后两句诗,进一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9.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10.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2.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歌”,学生在悦耳动听的乐曲声中,和着节奏,尽情吟唱,其乐无穷,余音袅袅,诗魂缓缓地流淌在学生的记忆长河之中,真可谓是美的享受。】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欣赏书法作品,扩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把字写好。】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多媒体的介入,将繁琐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简单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材简解】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目标预设】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设计思路】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X)(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阅读这首古诗,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味之美。在理解古诗的意义的同时,我还能够背诵它。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地用情感朗读古诗,帮助学习新的笔画。学习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历史名胜古迹——鹳雀楼,欣喜地发现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旅人来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并且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准备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是聪明伶俐,未来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原创诗吧。夕阳西下,江水汹涌奔腾,闪烁着金色的'余晖。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大家来背一首美妙的诗吧!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你们一点时间熟悉后,我会指名让你们背出来。每次可以选择2到3个人来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3.复习生字,掌握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咱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
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
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初读古诗正音
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
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
(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
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
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
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
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
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
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
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
10、更指再,上指登上。
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
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
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
1、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
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
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
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
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海流)
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
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
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
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
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
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
六、教学生字词
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
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
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
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鹭鸶楼坐落于永济县西南城,背靠中条山,俯瞰黄河。由于常有形似鹤的鸟儿鹭鸶停歇在楼台上,人们便以此为名命名了这座楼台。某日,唐朝文人王之涣登上鹭鸶楼,眺望夕阳西下和滚滚黄河,心头涌上了万般思绪,遂抒发于诗中。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次阅读古诗,思考自己对哪些词语有理解,以及哪些词语不理解,并在不能理解的词语上进行标记。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请列出你对于“白日”、“依”、“尽”这三个词汇的不理解之处,然后借助图画来帮助你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以下是一二行诗的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望着夕阳徐徐西沉,黄河波涛汹涌奔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象。
(6)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朗读这段内容呢?让我们尝试在座位上朗读一下,或者逐个点名朗读,还可以尝试全班齐读。过渡到下一部分:当诗人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时,他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作为师者的总结,我们需要明白: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得更远。这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这句千古名诗时所要传达给我们的重要道理。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5)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经典)07-06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0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27
《登鹳雀楼》》精品教学设计04-1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案例04-1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05-31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必备]06-06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集合]07-02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