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时间:2023-04-26 21:46:54 松涛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0篇)

  导语:《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参考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通用10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登鹳雀楼教学案例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作业: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附录:鹳雀楼详细介绍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鹳雀楼在唐代别具风格,诗人多来访胜,留下不少名作。除王之涣外,畅当、耿湋、马戴、司马札、李益、张乔、吴融等七位唐朝诗人也曾登楼赋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2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知识扩展】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8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9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誊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参考】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2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0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01-0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门】01-0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01-05

【热门】《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1-05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荐】01-06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热】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