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 ( ) 夕日欲颓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1、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⑴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⑵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⑶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⑷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⑸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3、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⑴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⑵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⑶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 ) 沉鳞( ) 竞跃( ) 复( )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7-09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11-10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11-18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2-13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06-15
课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11-18
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范文11-2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模板11-2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