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2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纠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4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猿鸟夕阳沉鳞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陈少乾
元月18日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5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
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三、品读课文,悟奇趣。
1、这样翻译当然很标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究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注意,作者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作者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
提示:
①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一直在处在变化中。作者用这个动词想表现山一直在进行什么动作?(生长)作者用“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生长有尽头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
②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个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能表现出山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④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汇集的景象)正因为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的生命,永远清澈见底。
⑤同样,请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从何而来?作者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色彩的什么特点?(色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某种颜色,因为它们交织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没有改变,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周围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
⑦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色彩,非常美丽。但作者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个角落)
⑧作者笔下的动物出现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笼罩,原本应当是一片寂静。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时)就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黑暗即将降临,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静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后,山林是否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
2、总结: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读课文写景部分,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展现的场景。(学生完成后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
四、延伸阅读,识奇人。
1、诗人很骄傲,因为他发现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自豪,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展现出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补充背景1:
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而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表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似乎很矛盾。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愿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愿参与进去。
他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关键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
补充背景2:
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10年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政变,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
因此,作者不愿意参与政治,以此来表示对尘世的厌恶。
2、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
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止,山水就永远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可以保持纯净。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变”字写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惊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卧病一冬,此时窗外的景象也让他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活力,渴望改变。谢灵运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与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样如此。他赋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3、我们再来读读作者那首《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我们会发现,那岭上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正是象征着作者自己高洁的内心,象征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为这山川之美的一个部分。
五、作业:
描写文中所展现的山川之美。
板书设计:
奇(独特、与众不同)
山川之美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6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六)小结,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四字句两字一顿。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你言我语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②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作者自己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四)朗读,品味语言美。
根据课件展现的优美图片大声朗读,把画面印在脑中,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品味语言的精练。
问题: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五)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我来当导游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结,引发共鸣。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八)以背诵课文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四时之景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猿鸟乱鸣(动态美)
沉鳞竟跃
总:抒怀欲界之仙都
教学反思: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7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 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 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9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 10
【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问题分析04-17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04-18
答谢中书书教学流程03-23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04-09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7-31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11-26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04-16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11-03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