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
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写的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zuowen.c321.cn/wenxue)。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对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主要是对文言句意不太理解,很难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起再次领略山川之美。
活动2【活动】整体把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且注意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1遍。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师适时点拨。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适时点拨。
(5)学生再齐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2.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多媒体展示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理清思路,为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提问:以文章表达方式为依据,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多媒体展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活动3【讲授】内容研读
(四)内容研读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可分为几层?
3.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注意调动了哪些感官,运用了怎样的视角)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4.“山川之美”美在哪些方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2.注意写景的侧重点:形体、色彩、时间。
4.(1)山水配合: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高是怎样的高?水清是怎样的清?发挥想象,这样的山水配合在一起,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山的倒影为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2)光有青山绿水,景色美不美?清幽雅静,但色彩怎么样?用个比喻,多彩的石壁像什么?而青林翠竹点缀其中会有什么效果?大自然闪动着五彩的光芒,灿烂辉煌,万物勃发。(3)用自己的话说说,晓雾将歇两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为前面所描绘的画面主要增添了什么?大自然奏响了交响乐,灵动感,生命的气息。(4)文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动静结合会使画面变得怎么样?
5.作者把欣赏到的美景比作人间天堂,表现了他对自然怎样的态度?内心感受怎么样?自谢灵运以来,没人会欣赏山川美景,而自己欣赏到了,别人从大自然中寻找不到快乐,而自己寻找到了,这又是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本文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活动5【测试】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以感慨发端
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总——以感慨收束
答谢中书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语设计
(一)导语设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赞叹。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还是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起再次领略山川之美。
活动2【活动】整体把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且注意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练读1遍。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师适时点拨。
(4)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适时点拨。
(5)学生再齐读。男女生分读,再齐读。
2.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多媒体展示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理清思路,为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提问:以文章表达方式为依据,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多媒体展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活动3【讲授】内容研读
(四)内容研读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可分为几层?
3.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注意调动了哪些感官,运用了怎样的视角)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4.“山川之美”美在哪些方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2.注意写景的侧重点:形体、色彩、时间。
4.(1)山水配合: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高是怎样的高?水清是怎样的清?发挥想象,这样的山水配合在一起,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山的倒影为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2)光有青山绿水,景色美不美?清幽雅静,但色彩怎么样?用个比喻,多彩的石壁像什么?而青林翠竹点缀其中会有什么效果?大自然闪动着五彩的光芒,灿烂辉煌,万物勃发。(3)用自己的话说说,晓雾将歇两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为前面所描绘的画面主要增添了什么?大自然奏响了交响乐,灵动感,生命的气息。(4)文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动静结合会使画面变得怎么样?
5.作者把欣赏到的美景比作人间天堂,表现了他对自然怎样的态度?内心感受怎么样?自谢灵运以来,没人会欣赏山川美景,而自己欣赏到了,别人从大自然中寻找不到快乐,而自己寻找到了,这又是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本文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活动5【测试】布置作业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全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答谢中中书优质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11-1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9篇)08-15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11-03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1-15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11-26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6-09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11-02
【热门】《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1-30
【荐】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