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

时间:2021-03-10 20:02:19 赤壁赋 我要投稿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劝酒

  B、浩浩平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C、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D、今者薄暮薄:稀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顾安所得酒乎

  B、①行歌相答②及时相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以待子不时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②归而谋诸妇

  7、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

  5、D

  6、C

  7、B

  8、(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赤壁赋》(节选)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后赤壁赋》(节选)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B.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9.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0.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参考答案:

  7.B(如:往)

  8. C(结构助词“的”,A词尾/这样;B连词并列/承接D“被”/“在”)

  9. 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0.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西”“东”“缭”各0.5分,被动0.5分,句子整体通顺1分)

  (2)何况我与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状语后置1分,“侣”“友”各0.5分)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3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B)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解析:B项,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A、C、D三项均为动词,回头看。

  15.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步自雪堂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跹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16.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来源:Z.xx.k.Com]

  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解析:C项,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17.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 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C项,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18.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项,“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哗”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B.洗盏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废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8.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答

  15.DD.“废”是“停止”的意思。

  故选D。

  16.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饰/表承接;

  B.连词,那么,就;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

  D.介词,与/连词,和。

  故选B。

  1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错误,《筼筜谷》诗作为苏轼所写。

  故选C。

  18.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9.①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盘凌乱。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明亮。

  ②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踏上门来。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乃”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短语,用在句首,在其前断开;“者”助词,其后应断开;“之”作“从”的宾语,其后断开;“以”连词,表目的,可用于句首,在其前断开;“所见”为“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落”作“鹘”的谓语,其后断开。

  翻译为: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来一举完成,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

  (1)狼籍:凌乱;枕藉,枕着,垫着;乎,在;白,明亮,变白,

  (2)贵重,意动用法,对……看重;持,拿;请,求取;蹑,踩踏。

  参考译文:

  甲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乙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来一举完成,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相关文章:

1.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

2.苏轼《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3.苏轼《南乡子》阅读答案

4.苏轼《日喻》阅读答案

5.《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6.苏轼《题西林壁》阅读答案

7.苏轼望江南阅读答案

8.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