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5 12:33:14 边城 我要投稿

边城的教学反思

  《边城》这是一片很美的文章,读起来和学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为大家整理了几篇《边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边城的教学反思

  《边城》教学反思篇一:

  一、 多媒体代替文本阅读

  此次导课,我先让大家看了一个唯美的MV简单的介绍了湘西的风景与习俗。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得很认真。但一到引入文字大家劲头明显减弱。“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在那个碧水连天的边城,有一个叫翠翠的姑娘孤独的等待着…… 我们一起走进《边城》。虽然学生们回答得很干脆,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没有耐心,一篇文章读下来印象不深。等到老师边讲解边放图片的时候,学生们又来了精神。很明显,学生们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多媒体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感官受到了更多刺激。虽然在某一时间段激发的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也分散了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

  在盲目跟随课改潮流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各种教学环节与方式到底对帮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章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本来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阅读文本。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浸染在多媒体发达的社会,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让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用品。大量的电子信息图片视频削弱了他们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如果不谨慎使用多媒体并一味的提倡依赖的话,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会大大减弱。还怎么谈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作用。只会使学生越来越浮躁,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忽略文本本身的价值。《边城》这篇课文本蕴含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只是在听故事过流程的话,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是枉然。因为文字没有在他们的心里脑海里留下痕迹,更别说什么美了?我们应该减少过于花哨的设计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实实在在的去阅读,去感受体会。

  二、 轻阅读重分析

  在我的印象里,小学学习语文最实在。因为老师会让我们反复去读,角色朗读示范朗读背诵听写。就是这种最传统的方法为我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识记背诵上升到了理解欣赏,文章的深度难度也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的阅读就不重要了。《边城》这篇课文主要选取了过节的场景,对傩送和天保描写较少,主要体现了翠翠与爷爷之间的亲情。但为了把文章讲得深入全面,老师们会侧重于背景情节的介绍和问题的探究。轻阅读重分析弱化了学生们的语感,就会出现大家为了迎合老师回答正确,随声附和。久了就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读文章走马观花,死读书读死书。

  我们在批判网络语言的粗俗、痛心学生语言苍白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语文教学。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富有延展性的,包括空间上的延展即从学校、课堂延展到家庭、校外的生活,时间上的延展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影响到学生的现在直至未来。语言的学习需要跟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多彩,持久的影响需要触动内心和得到应用才会恒久弥新充满激情并激发兴趣。因此在进行《边城》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跟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深入探究。相信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边城》有三美(景美、情美、人美),爷爷翠翠天保兄弟他们各自是什么性格的效果好多了。就好比,本来是好东西你非要自己嚼烂了吐出来喂学生,再有营养也是味同嚼蜡。

  自己读得少了,语感就会越来越差,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老师感叹学生理解能力差不爱的读书的重要症结。本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阅读课,学生们对中外名著表现出厌烦没有兴趣的现象,主要是怀有功利思想觉得费时间又不考,还有就是缺乏文本的感悟能力想象力,习惯了问题式的阅读。身为语文老师,大家都知道阅读重要性。在教学中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教学内容的繁重往往忽略了阅读或者期望学生靠预习阅读。其实在满满的教学设计里,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化繁为简。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去完成众多的教学目标。比如《边城》的最后一段:“祖父吹着《娘送女》,白云飘着,两人一船一狗。”文字本身就很美,表现出了边城生活的质朴,人的纯真。再联系现实社会中“拜金”“碰瓷”“青少年自私”等现象揭露本文的中心。让学生去读出感情,而不是分析出感情相信更能提高语文多重能力。

  文本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即使是高中,也应该大力重视,不能舍本逐末。自古中国就是一个深谙语言学习的国家,古代语言的学习强调背诵朗读。夫子讲学都要求学生自己诵读,等到读熟背会了才讲解点拨文意。我们不提倡机械的记忆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基础的基础。正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很多观点不完全正确,但是我们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应该继承语文教学文本阅读的方法。

  《边城》教学反思篇二: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边城》教学反思篇三: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对于《边城》教学反思,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有爱:《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对于《边城》教学反思,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有理想:《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课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也正是我们现在社会需要的最纯真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

【边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边城》的教学反思02-12

边城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边城》的教学反思(8篇)02-13

《边城》的教学反思8篇02-12

《边城》的教学反思合集8篇02-15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2篇)04-01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10-10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精选7篇)11-09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08-02

边城的句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