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时间:2024-05-20 18:45:45 赛赛 边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淳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是一曲爱与美的人生颂歌。

  在表现爱与美方面,冰心写过《超人》,许地山写过《缀网劳蛛》,王统照写过《微笑》,而沈从文与此不同的是,虽然同样表现爱与美,但“我要表现的是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好像作者不是在着意讲述动听的故事,而是在精心描绘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不是在用绵密的针线编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用绚丽多彩的画笔绘制淳美可爱的人生图景。《边城》是一首优美的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在湘西酉水上游的边城茶峒,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暗暗爱上了碧溪摆渡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后来老大天保知道弟弟对翠翠爱得更深,就主动退让,借装货乘船离家,不幸丧身险滩。老二傩送寻索哥哥尸体未得,也一时无心耽恋爱情,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溘然长逝,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摆渡。秋去冬来,塌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故事里,作者以惊人的单纯和质朴的笔调把读者带进了山多篁竹,翠色 逼人的景色里,这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多么像一个古老的童话。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充满爱与美的人生之赞颂:青年男女的性爱,父子祖孙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风俗风景的可爱……整个小山城,沉浸在爱的温馨中。

  除了写爱,小说还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小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描绘美:

  (一)童贞美与性爱美。《边城》的主要人物是翠翠,作者笔下的翠翠,是个刚脱离儿童期的少女,她的一举一动还带着点童稚气。翠翠,像她的名字一样,恰是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美丽,纯洁,是一个天真无邪的稚态可掬的山区少女的形象。作者扣住人物特定的生活环境,写出她不同于一般少女的童贞美的表现及其形成条件。她与青山绿水做伴,在和风丽日里长大,心灵没有沾染一丝尘埃。她伶俐乖巧,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活泼而不轻佻。她与祖父(实际是外祖父)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但没有半点娇生惯养。在翠翠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所要赞颂的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的雏形状态。翠翠的童贞美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性爱美,则更亲切感人。性爱美是童贞美的发展,这种发展,把人物的品性美升华到新的境界。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她处在青春萌动期和恋爱纠葛中的美的思想和情操。郭沫若在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前有诗云:“少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春心很自然地萌动了。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在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甚至想得到很远,很多。而有时连自己也不知是想些什么,却因年龄自然而来的一件奇事,到月就来,也是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这是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外形和内心细致入微的生动逼真的描写,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密意。

  (二)人性美与品性美。《边城》的主要情节是恋爱,但主意不在表现青年反对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所以很少写恋爱过程和纠葛。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围绕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爱的关系,显示出看来平凡而实属崇高的美德,即表现一种充满爱与美的人情世态。为了充分表现人情世态,作者除了写翠翠纯真的性爱美和天保兄弟对爱情的挚诚又谦让的美德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边城人们的人情美,品性美。

  边城人民性情粗犷豪放,爽直豁达,重感情,轻钱财,讲义气,是非分明,爱憎强烈。他们见义勇为,江水暴涨时,“不拘救人救物,都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的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他们仗义任侠,“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他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完了又反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作者或概括介绍,或具体描写,把边城人民的这些高尚而富于地方特色的品德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根据人物性格的差异,写出各人不同的特点来,如老船夫和船总,他们都具有长者的宽厚仁慈、鱼公好义等品质,但由于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不一样,因而同类的品德,其表现也就不同。作为家长的仁厚来说,老船夫的表现是对孙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船总的表现则是对儿子一举一动地严格要求;就慷慨好义来说,老船夫主要表现为待人的仁义,船总则主要表现为助人的侠义。

  (三)风俗美与风景美。《边城》给读者以强烈的美的感受的还有风俗美和风景美。男女的恋爱嫁娶,节日的欢庆形式以及清悠秀丽的山水等等,都富有鲜明的湘西特色。风俗如“走车路”,“走马路”的找对象方式,迎亲的花轿,办丧事地绕棺,孩子的取名,元宵的爆竹烟火,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下对歌等等,都使人感到新奇别致,得到美的享受。沈从文笔下的风景也很有特色,如酉水两岸的村镇,碾坊,筒车,小溪流上的绳渡,水磨,茶峒的街道,码头。吊脚楼,碧溪的小白塔,翠竹,乃至山区的雾霭风雷,作者就象一位国画大师或浓描,或淡写,都散发着边城山区的特有气息。

  风俗的描写,端午节尤为出色。端午节是翠翠与二老见面的重要时机,也是表现湘西风俗人情的重要环节。那“又狭又长,两头高高翘起,全身画着朱红色长线”的特制龙船,那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色太极图的高脚鼓,那雄健的桨手和鼓手,那犹如“梁红玉老鹳河水战”的竞赛,那泅水能手追抓脖子上缠有红布的大雄鸭子,以及观众中那“额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的妇女、小孩等等。这一切,作者用传神之笔,做了绘声绘色的描写,画出了一幅湘西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画,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酉水之畔,与那里的人民共同欢渡佳节,领略当地优美健康的风俗人情。

  《边城》中的人情风俗画里包含的美和爱,和谐自然。他的语言和他描写的人物一样,自然朴实,散发着泥土气息;他的语言象他笔下的山溪、翠竹一样,清新秀丽,富有地方色彩。

  总之,作者以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写出了湘西人民优美的心理素质,淳朴的社会风俗,新奇的山光水色,绘制出一幅边城这个特定地方的淳美的风土人情画卷。

  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4年4月,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在行军的途中,有一个叫赵开明的好友,在泸溪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少女,她长得俊秀。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泸溪。他站在船头上,回忆到翠翠的美丽形象,便朝绒线铺走去,在门前意外地看到了一个和翠翠长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这时她已死去,留下父女两个。为了不打扰赵开明,沈从文没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复。翠翠,这个美丽、朴实的少女,他怎么也无法忘怀。1934年,他坐在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枝叶阴影间写《边城》时,翠翠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沈从文在《湘行散记·老伴》中提到:“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脱胎而来。”

  鉴赏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沈从文《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相关文章:

边城 沈从文03-24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04-22

沈从文边城教案03-30

沈从文 边城 赏析03-28

沈从文《边城》介绍10-19

沈从文《边城》赏析12-12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12-20

沈从文边城解读11-14

沈从文边城简介01-20

沈从文《边城》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