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时间:2024-10-22 16:50:55 背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在《背影》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自清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出《背影》后的“背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父亲。感人的力量来自何方?来自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巧妙的构思,两者结合成一个耐人寻味的聚光点——父亲的“背影”,照亮了父亲真实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父亲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又肩负着一家人生计的重担,举步维艰而极力支撑。为了儿子可以毫不顾惜自己,在困顿和颓唐中不断地和命运抗争,这一切,都在父亲“背影”中闪现出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震颤着读者的灵魂。从中,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感受到一个崇高的父亲形象,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拳拳亲情。

  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恰是20世纪初期整个社会对“父亲”的一片抗议与谴责声时,朱自清反其道而行之,以“父亲的背影”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实际是作者理想中的父亲,是作者恨过之后理解了的父亲,是一份迟到的理解、迟到的子爱,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父亲的爱的一种自我解嘲。

  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有“平淡中蕴神奇”的评价。“平淡”的是肤浅的“父爱”理解,缺乏深刻的体验。“神奇”,又神在何处?奇在哪里?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结合课文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我们也可以明显真切地感觉到这“不尽然”里面有俚头、有故事,作者似乎有难言之隐。

  实际上,在朱自清的潜意识中,固然儿时有对父亲些微的爱——朱自清在散文《冬天》中写道:“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着暖烘烘的炉子坐着,父亲为儿子夹起白水豆腐。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幸福的画面,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但是,除此之外,朱自清对父亲更多的是“恨”,直到1925年,甚至可以继续延伸。

  朱自清对父亲的“怨恨”主要表现为:

  1.儿时父亲的严厉——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2.纲常伦理,父为子纲,父亲无条件地安排儿子的一切——父亲朱鸿钧受浓重封建家长礼法的影响,虽爱儿子,但在儿子面前往往是板着严肃的脸,极少露出笑意,很严厉,随意操纵儿子的生活。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十四岁就在父母的包办下确定了第一次婚姻,十八岁就在父母的要求下结婚。

  3.父亲对朱自清元配夫人的精神束缚——虽然是父母包办,但朱自清夫妇关系一直比较融洽。儿媳武钟谦是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独生女,在娘家为姑娘时就爱笑,嫁到朱家后这爱笑的天性被封建色彩浓郁的朱鸿钧认为是“不守妇道”。尤其当家庭开始衰败,她还“爱笑”,于是她便成了公婆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爱说爱笑、活泼健壮的人,后来,弄得“身子像一只螳螂,尽是皮包着骨头……哭是不会哭,笑也不会笑了”,抑郁不欢,积久劳瘁,于1929年死于肺病。

  4.父亲感情的出轨给远在北大读书、接受新思想的儿子以沉重的阴影——朱鸿钧原来在江西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妾,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任上又娶了一个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这也是父亲的差事交卸了而作者却缄口不言的缘由。

  5.父亲对朱自清祖母的间接扼杀,进而造成家庭濒临崩溃——为赔偿徐州之妾,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欠公款五百元。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家道也随之衰落,而这时朱自清的二弟即将报考大学,但家里已拿不出学费,且众多弟妹尚未成年,这更加深了朱自清与父亲间的鸿沟。

  6.经济的拮据与父亲专制式的家长统治让朱自清几乎断绝父子关系——身为长子的朱自清面对父亲的“死作”和家庭的衰落,出于对家庭、父母和弟妹的责任,用三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四年课程,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养家糊口的生涯。其时,他月薪70元,每发工资后须寄一半回家,但还是不能满足父亲的要求,遂使家人失和。不久,为减少家庭矛盾,节约生活开支,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的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务主任。但因秉性耿直,不久便与同事和校长不合,加之庶母的不断挑拨,朱自清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婆媳关系紧张,父亲因听信庶母的话,借着和校长的私交直接让学校把朱自清的薪水送到家里,本人不得领取,这激怒了朱自清,他毅然辞职,后到上海中国公学、杭州一师、六师、浙江省立十中、浙江省立四中、清华等校任教,其间又先后把妻子、两个儿子、母亲和妹妹从扬州接出,父子虽失和,但仍给父亲寄钱。

  7.朱自清两次回家,父子关系不调和——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仍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过了几天悻悻离去,这加重了他对父亲的怨恨。1923年暑假,朱自清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父亲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天经地义,为父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冷战。此后朱自清也就几年不回家了。

  8.父亲晚年脾气暴躁——和朱自清在徐州浦口车站分别后,父亲并没有谋到差事,并且病倒外乡,后被人送回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家道日衰,因此心情郁愤,脾气暴躁。

  放在任何人身上,这样的父亲谁能喜欢?但是,1925年,父亲自扬州寄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人之将逝,其言也善,使深悟生存之艰难、对生活感到无力的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骨肉相连的父子情使他开始谅解与感念父亲,不觉回忆起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原谅以及对自己的愧怍、自责与叹息——甚至可以说,文中的父亲是作者美化了的、理想中的父亲。

  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以及经济与生活的矛盾冲突等,在《背影》的背后,是沉痛与厚重。

  散文背影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与《悼亡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他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并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现代经典散文被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

  但是,近来,有些人在网上对先生的这篇美文大加指责,并斥之为病态文学,叫嚣应当把斯文从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中裁掉等等。看罢这些人在网上发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几番哀叹,眼前也不由得浮现出一群赤膊叉腰,张口唾沫四溅,闭嘴白沫满唇,翘足延颈,当街谩骂的泼妇形象来。如果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去衡量,中国五千年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几乎无不是病态的文化艺术,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了。而他们自己却又拿不出一篇,或者一件,他们自己的非病态的作品来供人们一饱眼福,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不仅联想起鲁迅先生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战士和苍蝇》)的话来,并以此馈赠那些当街叫嚣的泼妇们。

  一、写作背景: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斯文乃追忆其八年前的一件往事。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作者仅以一千五百字描写了一个生活片断,却能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自清先生的写作技巧,焉不敬服人哉!

  二、思想主题: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三、文章分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以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然此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旨在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其主要交代此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

  第二层:自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始于我说道止于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四、艺术分析

  《背影》记事颇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吏送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是极平常的事,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述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早已不存在了,但其记述的情景,对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其写作特点:本文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的命题以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然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则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在文章开头,旨在开篇点题背影。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以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此为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本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这样处理,主要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二、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三、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因此,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具体说来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本文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6、白描的技巧极高。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写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相关文章:

背影的教案04-11

背影的句子03-15

《背影》简介11-24

《背影》教案03-28

背影教案04-20

《背影》说课稿03-25

《背影》原文05-20

《背影》艺术特色分析-透视心灵的背影12-15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