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时间:2024-07-07 16:13:25 好文 我要投稿

(精)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文〔20xx〕15 号)精神,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现结合我市开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努力,到20xx年,我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以上11个,其中超600亿的开发区1个、超500亿的开发区1个,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达到35亿元,工业用地地均税收达到30万元/亩。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对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为新福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构建精简高效的开发区管委会机构。

  1、实施整建制托管。各开发区(不含海关特殊监管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市委、市政府全部委托园区所在地党委、政府管理,包括园区党建、经济建设、社会事务等。开发区管委会在人力物力保障和监管责任上配合抓好落实。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不变,园区资产不移交。行政管理由当地党委、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依法承担园区管理主体责任。加大对开发区财政支持。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与市财政及所在县(市)区税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市级重点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的意见》(榕委发〔20xx〕10号)规定执行,其余各开发区的税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现行政策执行。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编办、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实行市场化运作。力争20xx年底,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部成立运营公司。运营公司承担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等功能,可独立或合作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工场、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公司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编办

  3、各开发区运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可与各级国有资本交叉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运营公司可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资本运作,发展成为资本实力强、运作水平高的产业园区投资运营商。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金融办

  (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优化服务

  1、探索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1)推行公司化招商。有条件的开发区要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与市招商服务公司合资成立属地专业化招商公司,打造招商信息平台和招商智库,建立招商成果奖励机制。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为招商公司量身定制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根据招商成果给予资金奖励,并按贡献大小奖励到个人。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局、市商务局、福州招商服务公司

  (2)推行产业链招商。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行第三方招商。与境内外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开展密切合作,鼓励引进社会化招商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拓展招商引资网络,提升招商实效。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局、市商务局、福州招商服务有限公司

  (4)推行产业基金招商。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省里对福州·马尾基金小镇、福州软件园基金大厦等基金产业的支持,完善“政基企”合作机制,促进基金与实体产业对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鼓励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探索以资金为媒介,促进产业项目入区入园,积极争取国家金融创新试点在福州·马尾基金小镇和福州软件园基金大厦先行先试。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5)加强对台交流。发挥好福州对台经贸交流先行区的优势,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惠台政策,鼓励支持涉台园区与台湾相关园区深度合作,探索协同招商、收益共享的新模式,允许福州台商投资区等涉台园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出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对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开发区管委会、市投促局、市商务局、市台港澳办

  2、优化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落实《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榕委发〔20xx〕18号),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认真查找在提供优质服务、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依托开发区所在地的行政服务中心,持续优化整合“一窗受理”窗口,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提升“一趟不用跑”事项网上申报率和电子证照应用率;引进各类中介服务和代理机构,为开发区内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不出区,快捷方便;推行统一编码管理,实现区级和市级同源事项的事项名称、事项类别、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等要素基本统一,并在市权责清单系统进行通用事项对接。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行政服务中心

  3、开展投融资合作,完善投融资渠道。各开发区主动与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合作,完善配套政策,推广工业园区厂房按揭贷款模式,为开发区龙头企业及区内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针对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引进管理经验丰富和专业性较强的风投机构,做好资本与项目的精准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担保境外发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方式融通资金。鼓励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领域开展创新。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金融办、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开发区可探索设立投资控股公司,完善创投资金管理及退出机制,拓展“双创”融资渠道,推动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无抵押贷款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市财政局、市发改委

  (三)抓好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1、坚持产业立区,打造优势产业。各开发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因素确定主导产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产业立区,重点引进一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打造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沿海开发区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海上福州”建设联动发展。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海洋渔业局

  2、实施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赶超发展计划。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至20xx年,培育和发展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00家以上。着重在成长前景较好的重点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中甄选一批科技创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强,质量效益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成长企业,在融资服务、电力调度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至20xx年,全市工业园区高成长企业达到1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

  3、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优化。积极争取省商务厅、福州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促进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逐步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综合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支持单位:福州海关

  4、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开发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鼓励开发区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各类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平台。落实我市人才引进奖励政策措施,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为引进中高端人才提供必要条件。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城乡建设局、市编办

  (四)促进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

  1、主动与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等合作区对接交流,开展合作共建,推动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双方可协议分享共建园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和税收收益。省内开展工作考核评价时,允许共建双方将源自共建园区的相关指标各按100%纳入统计。共建园区可参与联合组建市场化运作的股权基金,对成长性好、前景可预期的境内外创新型产业项目或企业进行战略投资。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

  2、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整合或托管区位邻近、产业趋同的开发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心城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其他传统企业逐步向城区外转移。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编办

  (五)集约利用土地,提升使用效率

  1、加大土地开发强度。在符合规划、安全及环保要求,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工业园区内原有用地上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在原址扩建的工业项目所需新增工业用地,符合工业用地各项控制性指标的前提下,可按程序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按照《福州市开发区低效用地认定及处置办法(试行)》(榕国土资综〔20xx〕617号),通过实施“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政策,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投入产出水平。支持园区内低效用地进行整体兼并或分栋转让,用于发展新兴产业及我市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或高科技服务业,相关部门给予办理过户变更手续,支持优势企业优先兼并或购买。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对新增工业用地,根据不同行业生命周期、不同类型工业项目特点及企业实际需求,实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分期供地”等灵活的土地供应政策,弹性出让年期原则上不超过30年,确保土地资源向用地少、产出高、效益好的项目倾斜。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4、严格执行有关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省级(以上)开发区均纳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设立满3年后,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排名居全省同级别开发区末5名的,原则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暂停农用地转用报批;居全省前5名的,优先安排300亩的土地储备报批指标。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 53 号),规范履行工作程序,对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采取签订补充协议、重新约定开竣工日期、协议有偿收回、置换等方式予以处置;对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采取征缴土地闲置费、依法收回等方式予以处置。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主要领导任召集人,市商务、发改、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城乡建设、林业、海洋渔业、应急管理、统计、金融、编办、福州海关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联席会议负责对涉及我市开发区重大项目建设存在问题、企业激励扶持政策等进行研究、协调。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编办、福州海关

  (二)加强分类指导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由市商务局牵头管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市科技局牵头管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部门牵头管理,以上按各单位新设定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执行。市生态环境局、各牵头管理部门以及有关职能部门,指导各开发区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及时妥善做好污水、固废、危废集中处理,做好集中供热、环境应急,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县两级统计局指导各开发区做好统计工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编办

  (三)落实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新制定的《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暂行)》(闽商务开发区〔20xx〕10号),省市对上一年度开发区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海关特殊监管区暂不列入评价范围)。每年将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实施奖惩措施,对综合得分位居全市前3名的开发区按规定由省财政资金给予奖励,对综合得分位居全市第4至第6名的开发区由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奖励(省、市奖励不重复享受)。对评价结果位居全省后5名的开发区予以警告、限期整改,限期内未整改到位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对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进行问责,直至采取降级、免职等惩戒措施;对连续两年评价结果位居全省最后1名的开发区,根据不同情形,设定强制整改期,逾期未整改到位的,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后,退出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对机构编制作相应调整。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编办

  (四)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申报设立工作

  申请设立省级开发区的有关园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力度,着重在完善提升、转型创新上下功夫,力争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地均税收指标尽快超过上年度全省省级开发区平均水平,达到申请设立省级开发区的指标要求。

  责任单位: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四、其他事项

  本文所指开发区,专指我市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省级以下开发区可结合工作实际参照执行。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2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引导和规范着员工的行为规范。20xx年,中通客车正式并入山东重工集团,集团不仅给公司带来了资源支持,同时还有优秀的集团文化。通过深入学习,自己感触颇深。

  “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与行为准则,它旗帜鲜明的彰显了客户第一的宗旨意识。它教导我们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真正将客户理念贯穿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怎么做客户才会满意”,“客户是不是真正的满意了”。

  精益生产的责任是适时的将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客户。对于精益办来说,我们既有内部客户又有外部客户。对于内部客户,我们会充分调研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痛点、缺陷以及需求,按照精益生产原则,优化制造流程、设备布局等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准时化、柔性化生产需求。

  对于外部客户,我们讲求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精益办将联合质量管理部、工艺部等部室深入贯彻落实工位质量的`落地举措,把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生产过程,促进员工从“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向“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思想变革。

  同时,集团优秀文化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永葆激情,在争创一流中担当作为。精益生产工作思想与集团优秀文化有殊途同归之妙,精益生产也在强调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质增效,促进公司目标的圆满达成。在集团优秀文化的影响下,精益办对标企业优秀、行业先进,提升标准,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刻也不能拖”的紧迫感,以“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干事创业中的浓厚氛围,力争让精益生产在公司结出更大的果实。

  学习集团优秀文化还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始终坚持廉政工作准则。“约法三章”、“四个永葆”、“领导干部‘八不用’”无不体现了集团要求的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要求。根据对团队文化的学习与要求,自己准备将团队文化具体分解为“德、能、勤、绩、廉”,全方位的进行自检,并把这些优秀文化落实在团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融入到精益办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凝心聚力、深度推行精益生产的法宝。同时,强化自己务实工作的作风,整体布局公司精益生产推进工作,执行严肃到位,加强下属员工过程指导与点检,以过程保证结果。深入学习“干部‘八不用’”,提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常规、主动拓展视野的能力,做到终生学习,持续提升。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中通客车的三次创业新征程已然开启,集团优秀文化的适时注入也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自己身为其中一员,也将继续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3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引导和规范着员工的行为规范。20xx年,中通客车正式并入山东重工集团,集团不仅给公司带来了资源支持,同时还有优秀的集团文化。通过深入学习,自己感触颇深。

  “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是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集团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与行为准则,它旗帜鲜明的彰显了客户第一的宗旨意识。它教导我们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真正将客户理念贯穿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怎么做客户才会满意”,“客户是不是真正的满意了”。

  精益生产的责任是适时的将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客户。对于精益办来说,我们既有内部客户又有外部客户。对于内部客户,我们会充分调研各车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痛点、缺陷以及需求,按照精益生产原则,优化制造流程、设备布局等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准时化、柔性化生产需求。

  对于外部客户,我们讲求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精益办将联合质量管理部、工艺部等部室深入贯彻落实工位质量的落地举措,把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生产过程,促进员工从“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向“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思想变革。

  同时,集团优秀文化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永葆激情,在争创一流中担当作为。精益生产工作思想与集团优秀文化有殊途同归之妙,精益生产也在强调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质增效,促进公司目标的圆满达成。在集团优秀文化的影响下,精益办对标企业优秀、行业先进,提升标准,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刻也不能拖”的紧迫感,以“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干事创业中的浓厚氛围,力争让精益生产在公司结出更大的果实。

  学习集团优秀文化还要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始终坚持廉政工作准则。“约法三章”、“四个永葆”、“领导干部‘八不用’”无不体现了集团要求的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要求。根据对团队文化的学习与要求,自己准备将团队文化具体分解为“德、能、勤、绩、廉”,全方位的进行自检,并把这些优秀文化落实在团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真正融入到精益办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凝心聚力、深度推行精益生产的法宝。同时,强化自己务实工作的作风,整体布局公司精益生产推进工作,执行严肃到位,加强下属员工过程指导与点检,以过程保证结果。深入学习“干部‘八不用’”,提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常规、主动拓展视野的能力,做到终生学习,持续提升。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中通客车的三次创业新征程已然开启,集团优秀文化的适时注入也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自己身为其中一员,也将继续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4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动能、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一,激发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是要激发发展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要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要以重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为重点,促进技术前沿拓展。

  要以纠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避免因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资源错配。三是三大需求协调驱动。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在消费方面,要鼓励业态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在进出口方面,要不断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夯实基础。一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健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开放。扩大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提高贸易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利用外资新平台,重塑利用外资新优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环境。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5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20xx〕15号)、《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泉政文〔20xx〕121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区综合实力,提高产业领取效应和产业竞争力,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构建精简高效的开发区管委会机构,内部实行扁平化管理。根据中央机构改革精神,开展机构改革运行效果评估,整合相近相似职能,优化大部制机构设置,最大限度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时主动对接上级有关城市执法、监察委、环保等体制改革,理顺涉及体制改革部门与区直相关部门的职责关系,确保各项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责任单位:区党群工作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继续完善“小政府、大社会、大部制、强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积极向上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台商投资区成为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先锋,借鉴先进国家、地区改革经验,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环境。破解影响我区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阻力,为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责任单位:区党群工作部,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推进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成立与管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运营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发展提升我区现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水务公司、市政公司等4家区属国有企业,强化市场化运作,确保与区管委会政企、政资分开。极力构建职能科学、机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责任单位:区党群工作部、财政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强化招商和优化服务

  (一)推行平台招商。搭建对接平台,解决投资不对称的问题。为优质项目找资金,为实力财团找潜力项目,为企业找合作企业,争取整合升级;根据招商产业重点设立专项招商产业基金,致力于入股或补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常态化组织供需对接会或论坛,引导意向企业、台湾行业协会与本市(区)企业对接,同时,深入开展“引智”工作,提升区内企业人才总体水平。

  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局

  (二)推行窗口招商。出台切实可行的中介招商奖励政策,充分发挥窗口信息多、人脉广、渠道多的优势,全面拓展招商空间和实效;协商聘用闽投台北办事处、中泉台北办事处、丰泽船务台北办事处、两岸医事协会等单位或个人,为政府经济顾问;探讨与中国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台湾工商建设研会、台湾科学园区工业同业公会、台湾电电公会等团体和机构的.合作事宜,密集赴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维护好重要招商窗口,助力项目入驻。

  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局

  (三)推行以侨招商。发挥侨台外事、工商联职能,增加“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频率;探讨在重要区域与异地商会合作,委任其秘书长为招商顾问,规范工作职责及办事程序,增加招商触角;加强泉州台商投资区台商联谊会建设,通过该渠道,加强与全国台商协会的沟通联络,拓宽信息渠道,强化台商归属感和向心力。

  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局

  (四)推行精准招商。充分发挥区专家库作用,深入研究分析我局提出的五大产业招商重点,掌握每个产业国内外发展形势、行业内重点企业区域分布及排名情况、企业投资意愿及规划布局,围绕园区锁定的重点招商产业类别,紧密跟踪目标企业,实行一对一精准招商,力争取得成效。

  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局

  (五)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泉州市提升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推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简化涉企证照事项,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收费监管制度,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减税降费,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和规范前置中介服务,推进并联审批,推行投资项目帮办代办,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探索住所登记负面清单制度,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优化服务质量,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精简审批申报材料、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责任单位:区行政服务中心、科技经济发展局、党群工作部、市场监督管理局

  三、加快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一)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个国字号品牌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总体发展格局;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大医疗五大产业,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化、集群化、创新型现代产业经济体系。

  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人才养和引机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高级职称专项事业编制试点。积极向上级编制部门争取开发区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试点。解决我区虽然承担县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行政、事业编制按纯开发区核定,机构编制及其紧缺;虽有县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但行政、事业编制由市编办统筹分配等问题。保障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工作。

  责任单位:区党群工作部

  (三)培育创新企业群。引导优势资源向开发区骨干企业集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双高”龙头企业、独角兽种子企业和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实施瞪羚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库、瞪羚企业培育库,运用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瞪羚培育企业贴息补助等激励创新政策,重点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瞪羚企业为核心的开发区创新企业群,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推进开发区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区内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承担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

  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推进开发区集约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并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推动辖区重点行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强规划环评跟踪管理。及时做好规划环评修编工作;妥善做好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应急等重点环保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责任单位: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科技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水务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推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与其他国家级开发区等区域交流协作,采取飞地经济、联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设跨区合作产业园区。建立健全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责任单位:区科技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

  四、集约利用土地

  (一)严格工业项目准入门槛。坚持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和有保有压的原则,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供地目录和用地标准,合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倾斜。禁止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以及“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供地。从严把关100亩以上的工业项目在用地预审、农用地转征、土地供应的手续办理。

  责任单位: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投资促进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

  (二)创新土地出让方式,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在工业用地采取弹性年期出让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且不得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相应年期的价格。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可分别设定为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出让价格按照相应年限通过市场评估,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后确定

  责任单位: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投资促进局

  (三)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鼓励企业对现有工业项目加大投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引导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取得土地,减轻企业一次性支付土地费用成本的负担。支持民间投资利用自有工业厂房举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仓储物流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和养老、幼托等社区服务业的,可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但不得分割产权出让)。在符合规划、安全等要求,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在原依法取得工业建设用地上增建生产性设施、进行厂房加层、翻建改建厂房或开发地下空间,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优惠的地价政策,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责任单位: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投资促进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

  (四)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水平。加大对存量土地的盘活处置力度,对批而未征、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依法依规采取申请撤销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批文、加大征迁力度、调出指标置换用地、调整项目加快用地以及二次招商等措施进行盘活利用;对闲置土地,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置。定期组织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进行排查梳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责任单位: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投资促进局、科技经济发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进一步推动我区城市与产业的同步发展

  (一)加快全区市政基层设施建设。推进南北大道、东西大道等道路建设,争取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尽快开工建设。重点启动湖东片区和白沙片区等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和“七个同步”要求,做好湖东片区生态公园、市民广场、秀涂片区综合管廊的建设;推进东园北车片区、东园光电产业片区、张坂片区、湖东片区等区域的“七通一平”。启动各片区次、支干道建设,加快完善各片区路网和市政管网。

  责任单位:区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完善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公平普惠的基础型公共设施网络,构筑泉州台商投资区高标准的“市级——区级——组团级”三级公共中心体系,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型公共设施。明确配置标准,以投资区发展目标为导向高标准建设公共设施。启动7个安置小区工程和1个区级公租房建设。实施“教育强区”五年规划,与葳格教育签订建设教育园协议;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开展“垃圾革命”,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和村村亮化工程。

  责任单位:区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民生保障局、教育文体旅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保障措施

  建立我区联席会议机制。区管委会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区党工办、党群部、科经局、投促局、财政局、环境与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人行惠安支行,各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科经局。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龙头企业激励扶持政策等由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个案研究。

  责任单位:区直各部门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6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的特有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并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应对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7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来人”更难。要坚持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织密人才服务“网络”,竭力让人才享受高质量的“礼遇”,以联系关怀、政策奖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专家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同德”。

  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提升创业“大舞台”。近年来,在支持人才发展、加强人才培用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说,吸引高校毕业生、青年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青年到农村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青年,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相关政策,激发了广大群众创造潜能。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献才智、建功立业,在岗创业或到省内企业兼职,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业,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同时紧扣发展战略和民生保障需要,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急需紧缺及高层次人才需求,推广“揭榜挂帅”等项目,建立“人才编制池”,力争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

  选树典型示范引领,打造人才“强引擎”。当前,迈上“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国家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盛。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充分挖掘和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大力发现和选拔具有较强生产管理经验,并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或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开发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且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能力较强的农村实体经济经营者,通过一系列人才典型的评比、选树,不断营造健康向上、求实奋进的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生态,促使更多人才向先进学习、向模范靠拢,不断催化产生更为生动、更为激烈的科技创新“化学反应”。

  以赤诚之心服务人才,营造留才“好生态”。对人才的关心关爱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后勤保障和奖励激励工作,保障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创造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还要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让广大人才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要持续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通过“一对一”方式与专家人才密切思想联系,与专家真诚交朋友、结对子,采取印发联系卡、通信、网络、电话等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结合工作到生产、教学、科研一线看望专家,面对面深入谈心交心。同时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优秀人才活动,仔细询问专家人才的生活、工作、创业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征求广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另外建立人才联络员工作机制,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为专家人才提供建议诉求、跑腿代办、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聘等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8

  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绿色行动、绿色产业、绿色乡村“三支画笔”擦亮“三色”,绘就生态“新画卷”。

  绿色行动为先,擦亮生态文明的“原色”。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绿色行动,政府有职责、公众需参与,才能塑造“绿色”形象,让生态环境更美好。政府层面,要实施山林保护、护水、护土、草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推出草长制、湖长制、土长制、“树保姆”等制度,确保每片林地、每片草地、每片土地、每坐山脉都有制度管、有人管;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推行常态化执法,落实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和保护制度,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公众层面,要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和一群朋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

  绿色产业为要,打造生态经济的“特色”。塞罕坝林场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安吉茶农因茶致富、义乌靠着小商品发家致富、亳州素有“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美誉等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向绿色、向生态要红利,能够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要发展绿色产业,需要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增收产业,提升产业的“含绿量”、扩大产业的.范畴,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需要加大对绿色产业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力度,全力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绿色乡村为靓,厚植生态家园的“底色”。打造美丽乡村,第一步要打造绿色乡村,因为“生态绿”是乡村振兴的“主打色”,只有做好“生态绿”,才能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做好“生态绿”,需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抓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乡村。需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开展乡村“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实施“一村万树”工程,不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另一方面重点治理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振乡村发展“景”气。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中药、葡萄等绿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各企业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做得更好。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9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宁委办发〔20xx〕23号)、《南京市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宁委办发〔20xx〕27号)精神,为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汇聚创新要素,推进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开发区主导产业方向,在梳理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政策和开发区产业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照南京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软件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等八条产业链条,实施产业链推进机制,建立链长制工作专班,打好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二、发展目标

  实现产业规模加速赶超,八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长20%左右,全面建成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2个全国有影响力、3个全省有影响力、3个全市有影响力的产业链。

  到20xx年,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重点产业链影响力显著提升。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列;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初步建立产业链,产业规模进入全省前列;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引进培育12家龙头核心企业,产业规模在全市比重稳步提升。

  到20xx年,建成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若干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影响力进入全国前列;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核心竞争力;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初步建立产业链。

  三、重点方向

  着眼国内国际产业链重构,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八大产业,明确主攻方向,着力强链补链。

  人工智能,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研发创新,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融合应用;着重发展AI底层硬件、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重点推进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紧盯LG、博世等世界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机器人、关键基础零部件、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装备、工业软件、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增强制造装备供给能力。

  轨道交通,重点发展多系列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在智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等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引进轨道交通领域总部类、功能性企业,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

  医药与生命健康,重点聚焦创新药、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推动医药、医信等领域协同发展;积极推动生物医药、生命健康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集成电路,重点提升高端芯片研发设计水平,建设先进晶圆制造线,强化先进封测业支撑;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带动支撑作用。

  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加强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加速工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协同攻关;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作用。

  智能电网,重点发展特高压等重点领域,推动园区重点智能电网企业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链式整合、集群带动的原则,加强重点调度和扶持,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争创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南京市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中国南京智谷,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挂牌和政策支持。着力营造“园区大环境+行业小环境”的产业生态,打造公共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为园区集聚更多人才、资金、技术、企业提供保障。

  (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每个产业梳理一批综合规模、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本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实施高端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处在产业前沿的独角兽、瞪羚企业。

  (三)拓展推广应用场景。在生产制造、商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开拓和塑造更多的应用空间,为技术超前、模式先进的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空间。搭建创新产品供需对接信息共享网上服务平台,为本地产品提供更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定期策划组织召开供应链对接交流会,通过发布供应链需求、创新产品路演等形式,帮助企业产品拓展市场。

  (四)引导各类资本介入。发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及科技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围绕八大产业适时建立产业专项基金,并积极争取南京市八大产业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对接“宁创贷”、转贷基金、政策性担保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五)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加大海外柔性引才力度,优化调整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加大对产业紧缺高端人才的奖补力度。吸引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本科毕业生来开发区就业创业,对用人单位引进符合八大产业链方向的上述人才,争取市级针对性奖补政策。

  (六)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需求,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全面合作,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合作、成果开发、项目孵化等方式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加强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跟踪服务,力争在若干产业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七)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梳理排定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目标客户,积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和特色项目,有效打通产业链堵点、连接产业链断点;分产业链编制招商地图和招商政策。

  五、工作机制

  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链长调度会制度,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由链长负责领导推动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工作;产业链链长由管委会领导担任,一个产业链、一位开发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每条产业链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链长调度会议,调度该产业强链补链工作,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建立产业链专班负责人会议制度,通报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协调处理产业链条间的共性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统计考核体系。构建与产业发展形势匹配、能够反映产业链发展成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八大产业统计工作,为监测研判、考核激励提供依据。加强企业库信息的收集整理、按季度对产业链动态和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判行业指数和发展态势,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工作通报和指标考核,强化责任落实。

  (二)强化产业协调发展。积极落实紫东地区发展战略、强化栖霞板块“三区”联动发展,推动有利于共同发展的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和梯度设置,做优做强做长产业链条。加强栖霞板块“三区”广泛开展合作招商、互推项目,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探索“科技创新在大学城、企业孵化在行政区、产业发展在开发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

  (三)强化营商环境打造。严格落实国家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全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对产业发展包容审慎管理,促进市场充满活力、规范有序。落实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部门相关负责人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标准、程序,同时勤勉尽职、没有谋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责任。强化工作舆论环境营造,深入挖掘典型案例,总结提炼产业链发展成果,形成良好发展氛围。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0

  当前,x苏区振兴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具有x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形成最佳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农业,建设富裕秀美乡村;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力,实现x苏区经济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产业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x苏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先行区。推动现代化制造业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描绘好新时代x苏区改革发展新画卷,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启动“新时代的山江湖”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强化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开辟绿色崛起、绿色惠民新路途,保持生态质量全国老区领先地位,为打造美丽中国“x样板”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经济区。利用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大通道,高起点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带”,高质量发展“增长点”,交通枢纽“经济区”。

  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模范区。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禀赋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红色旅游,提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1

  顺德,一座美丽南方小城。改革开放初期,顺德既不沿海,也非特区,更非经济发达城市,党中央选择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使得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跃成为全国文闻名的明星城市。专家曾说过,广东改革开放最精彩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深圳,一个是顺德。这些年顺德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成果显著。今年,区委书记郭文海同志更是指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出台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体制机制、资源投入、政策突破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要如何去实现顺德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坚定发展信心。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高质量发展力度,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教育作为区镇书记“一把手”工程,更是采取3年100亿,6大行动力助推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规模,还是3所区属幼儿园回归公办都让我们幼教工作者明显感觉到改革力度。11月,我园进行的保教质量评估工作,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多次来园进行视察和指导。期间,区领导更是指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要肯定成绩,坚定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信心;要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紧迫感;要聚焦内涵,着力提高学前教育优质服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管理精致的学前教育。

  其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应该结合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下定决心进行管理、课程的改革。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树立几种意识:一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机关二幼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固有的教育模式,但是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认为没必要去改革,长此以往,危机意识日衰,竞争意识日弱,认真态度日差,进取精神日减,大局观念日淡,自我意识日浓,太平思想日重,凡此种种,尾大不掉。二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接下来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体检”,寻找自身管理、教育措施、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找到痛点,定位难点,发现优点、凝聚燃点,以解决实际问题出而发制定方案,整合现有资源,从幼儿发展需要为着力点进行园本课程的改革与构建,根据幼儿园的特色,结合教师能力水平进行科研立项,从而推动教育发展,提升幼儿的保教水平质量。三是要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意识。对照《指南》、《指引》和《方案》,加强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为出发点,认识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完善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指导,注重幼儿个性化的自主发展。

  最后,高质量发展要的就是用真心将学习的成果和经验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具体措施,转化为提升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案,转化为幼儿园发展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发展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具体决策。真心舍得放弃自我,真心舍得吃苦,真心舍得吃亏,真心舍得丢面子,真心舍得放弃自以为是的观点。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营造一个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得了事,干得好事的人文环境,运用集体智慧,沿着既定方向探索新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总之,不改革、不开放就是没世界眼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走进真理,只有实践才能开辟发展的新境界,更好更快地推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黔党发〔20xx〕10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办发〔20xx〕6号)及《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推进工业倍增行动率先实现工业大突破实施方案>的通知》(遵党发〔20xx〕17号)要求,结合全市各开发区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精准把握开发区建设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利用五年时间,有力有序解决开发区运营机制不顺畅、产业布局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不高、优质项目落地率低等问题,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现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大幅提高,融合示范取得实效,开拓创新能力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倍增,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指标

  到20xx年,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实现5500亿元,期间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累计突破36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30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均达到90%以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别达到500万元/亩、300万元/亩以上,标准厂房使用率达90%以上。建成20xx亿级开发区1个(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1000亿级开发区1个(贵州苟江经济开发区<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500亿级开发区2个(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习水经济开发区),100亿级开发区7个(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红花岗经济开发区>、贵州正安经济开发区、贵州湄潭经济开发区、贵州新蒲经济开发区、贵州娄山关经济开发区<娄山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50亿级开发区5个(遵义综合保税区、贵州绥阳经济开发区、贵州凤冈经济开发区、贵州余庆经济开发区、道真上玉工业园区)。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区)、贵州苟江经济开发区(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新增50亿级项目5个以上,各省级开发区分别新增20亿级项目5个以上,道真上玉工业园区、遵义市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遵义综保区分别新增10亿级项目5个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坚持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突出生产功能属性,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科学合理做好产业规划。在规划编制(修编)时,重点围绕开发区工业发展,科学合理规划必要的生产生活所需配套设施建设,防止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民用建筑不合理过度增加。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用地外,原则上开发区工业用地应占建设用地70%左右。引导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聚,除对资源、环境、地质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原则上新办工业企业均集中到开发区。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外安排新增工业用地,确需安排的'重大工业项目,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引导符合条件的存量工业企业进入开发区,科学有序推进存量企业实施“退城进园、异地技改”。(责任单位:市工业和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坚持适度超前、务实管用原则,高标准整体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开发区电力、燃气、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治污、环卫等配套服务水平,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最后一公里”和“通而不稳”问题。将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整体规划建设。鼓励开发区集中建设非生产性配套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大数据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防办、遵义供电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优化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支持开发区配套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优先申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开发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基地,促进技术成果在开发区转化应用。鼓励开发区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培育打造首位产业。实施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各开发区原则上主攻1个首位产业,可培育2至3个潜力产业。集中人才、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实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聚焦首位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能源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和开发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以往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进行清理及修订完善。明晰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幅度、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要实现利益与责任对等。签订的协议或合同要明确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值、容积率及建设进度等具体控制性指标。加强项目落地推进的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提高项目履约率、入园率、开工率和投产率,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六)提升开发区产出效益。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开发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和质量。加大土地收储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探索完善工业低效用地退出机制,严格实施“两年一评价”。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对企业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严格控制工业用地改作他用。依据确定的亩均产出强度约束性指标,各开发区分类制定亩均投入产出标准、亩均税收、亩均工业产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七)提升标准厂房使用效率。开展闲置标准厂房和“僵尸企业”清理工作,对于产出效率低、“租大用小”的标准厂房予以腾退。引导中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提升厂房适用性及利用率,原则上各级不新下达标准厂房建设任务,由开发区结合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需求,合理规划、有序适度建设标准厂房。支持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购买土地、自行建造厂房。(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八)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工业项目用地使用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加强开发区水、电、热、气等保障,加快天然气管道“县县通”项目建设,完善开发区内部天然气管网布局,支持开发区内企业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鼓励电力高耗能园区建设增量配电网,切实降低工业用能成本。加强政银企互动合作,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园区搭平台、企业用人才、政府供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完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支持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依托第三方技能认定机构开展人才技能认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金融办、市水务局、遵义供电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九)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和支持县级政府依法委托开发区办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严防“一头审批、一头备案”等“明放暗不放”的现象。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推行集中审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及监管方式。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开发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保姆式”“一站式”及“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推行“施工图联合图审”“竣工测验合一”,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进企业高频事项进园区,力争实现“办事不出园”。(责任单位: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十)提升市场化运营发展能力。健全完善开发区“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开发区运营公司要坚持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立足于做大做强,增强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和再发展能力,有效利用和盘活开发区各类资产。开发区运营公司由开发区管委会直接管理,负责开发区管委会决策执行、开发区资产经营管理、投融资,并参与实体经济经营,开发区运营公司不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强化开发区运营公司风险管控,防范化解债务、安全、环境、廉政等各类风险。在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试点开发区财政独立核算机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框架下探索建立财政收入分享机制。(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遵义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详见附件1)。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比照成立本级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困难和问题,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督查调度。建立开发区建设发展调度督查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开发区建设发展工作进行调度,并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须于每年3月底、6月底、9月底、12月底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其中,6月底报送当年半年工作推进情况,12月底报送当年全年工作总结;20xx年只需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三)强化激励约束。根据省年度开发区综合考核排名情况实行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对考核结果好的开发区优先考虑扩区升级,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对考核结果差的开发区,限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提出警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环保不达标,建设发展长期滞后的开发区,按程序提请进行追责问责,直至撤销建制,倒逼加快推动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3

  为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省政府主要领导来连调研指示精神,以大格局、高标准、新思路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连云港市“十四五”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投资带动、内外联动和绿色发展,优化体制机制,突出分类指导,加快转型升级,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市后发先至的首要引擎、各种优质要素争相集聚的投资热土、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融合发展的载体平台。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市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徐圩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其他开发区至少翻一番,全市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50%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80%以上。各开发区主要指标领先其他县区或所在县区增幅,在省级层面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每年至少进1位。

  二、主要任务

  (一)体制机制优化工程

  1.规范职能定位,理顺职责关系。按照权责一致原则,20xx年9月底前理顺开发区“区内区外”“条块之间”职责关系,明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责边界。对处于起步阶段、区域范围相对独立的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原则上由属地政府承担;对代管乡镇(街道)的开发区,进一步理顺关系,合理配置开发区与所辖乡镇(街道)职能,科学划定边界;对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开发区,积极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具备条件的可与所在行政区实行一体化管理。(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委编办)

  2.规范内部架构,实行机构精干和扁平化管理。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20xx年6月底前各开发区完成内设机构的进一步优化,构建大规划建设、大经济发展、大社会事业、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承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等职责的机构比例不低于60%。实行扁平化管理,职能机构以下原则上不再设管理层级,推动岗位向招商引资一线和服务企业一线倾斜。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实行垂直领导的,市县级管理部门原则上不向开发区派驻机构。(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3.优化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各开发区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的模式优化开发区管理架构,党工委、管委会主要承担落实发展规划、推动政策落地、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职能,依法依规行使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国有公司实现实体化运作,承担起探索开发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和服务的职能。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十四五”期间突破行政区划,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飞地”经济和“园中园”等多种方式,与长三角地区开发区合作共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市委编办、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4.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规范各开发区人事和薪酬管理,注重“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对各类编制资源和人员进行统筹使用,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行开发区薪酬总额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发挥薪酬和考核机制引领与保障作用。(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

  5.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开发区财政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实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十四五”期间实现省级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鼓励县区按照共同发展、激励发展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开发区和地方政府合理的投入和收益分配制度,支持开发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鼓励开发区国有公司在做好论证评估和风险防范基础上,规范履行决策程序,投资区内优质企业,实现双赢。(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各县区、功能板块)

  (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工程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稳妥推进开发区四至调整。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相关举措,重点围绕连云港10条重点培育的产业链,国家级开发区确定3—4个主导产业方向,省级开发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方向,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出台促进产业发展举措,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主导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支撑”的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发挥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载体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引导开发区间建立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企业耦合协同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xx年6月底前各开发区建立区内智能车间、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提升在相关产业链体系中的地位,到“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智能车间、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突破160家。20xx年12月底前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化工园区、灌云临港产业区力争完成省级化工园区达标创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十四五”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6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县域范围产业用地规划布局,强化开发区用地空间保障。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各开发区在20xx年12月底前按照《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20xx版)要求和产业发展定位,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对区内企业按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差别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做好土地供后监督,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腾退、盘活僵尸企业、散乱污企业和本质安全度较低企业的存量用地;通过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作经营等方式提高低效闲置用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三)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市高新区引进、培育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集聚资源服务全市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各开发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深化实质性战略合作,引进、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平台。各县区、功能板块将“十四五”期间新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目标任务根据产业定位分解至省级以上开发区,并纳入市、县考核体系。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加快“中华药港”、石化研究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各开发区新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300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建设全面人才支撑体系。深入推进开发区人才“十个一工程”和花果山英才计划,推动开发区建立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管委会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市开发区、高新区、徐圩新区“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零的突破,省级开发区在省级人才工程入选方面实现全覆盖。推行人才“双落户”制度,20xx年12月底前各开发区建立与高校院所联合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的合作机制。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打造“顺心创业、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人才友好型开发区。鼓励市开发区、市高新区和条件好的省级开发区设立人才创业引导基金,解决人才项目“首投”问题。(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类企业引进力度。20xx年6月底前各开发区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传统企业为重点建立后备培育企业库,促进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十四五”末全市开发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超400家。鼓励企业购买专利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加强开发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等园区围绕石化、新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分析研究,提高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区内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动市开发区、市高新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机制。在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四)招大引强突破工程

  聚焦招商主责主业。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定位,坚持项目为王,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分级快速反应机制,明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由县区、功能板块主要领导直接挂钩,集中统筹调度各级资源协同推进,变招商部门单兵突进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提前介入、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项目推进机制。突破重大项目招引,市开发区、徐圩新区每年各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连云经济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每年各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其他开发区每年各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市商务局)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招商。加强产业链招商整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开展开发区产业链现状评估和相关行业研究,抢抓产业发展风口机遇,把握蓝海,规避风险,形成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指导的产业招商指导目录,明确招商靶向企业,提高招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0xx年12月底前各开发区完成主导产业产业链招商规划的制定。(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商务局,各省级开发区)

  加强招商工作组织统筹。20xx年12月底前各开发区建立覆盖产业招商规划、产业政策制定、营商环境建设、开发区形象推介、招商人员选拔培训、信息渠道培育、项目落地服务、绩效考核的全流程招商工作体系,形成对招商工作的系统性支撑,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商务局,各省级开发区)

  创新招商工作模式。深入挖掘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模式潜力,支持开发区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委托、委派等方式与国内外优秀招商中介、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市场化招商。鼓励市开发区、市高新区、徐圩新区等条件较好的开发区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基金招商模式。推动各开发区制定配套激励措施,对成功引进优质产业项目的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进行激励。(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商务局,各省级开发区)

  (五)开放水平提升工程

  提升外资利用质量水平。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并举,优化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考核指标设置,推动制造业外资引进,提高引资层次和水平。深度挖掘开发区现有产业链及重点企业合作项目,开展“以内引外”“以外引外”,拓展利用外资渠道,丰富外资利用形式。支持开发区引进、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十四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促进外贸稳增长。支持开发区培育、招引外贸龙头企业、生产型外贸企业。支持以开发区为载体申报跨境电商产业园、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帮助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拓展市场。支持市开发区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优势,发展分拨配送、市场采购、离岸贸易、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业务,优化贸易结构。(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税务局,连云港海关,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完善开发区开放功能。20xx年9月底前市开发区、市高新区、徐圩新区、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和东海经济开发区、灌云经济开发区(空港片区产业园)、灌南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制定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平台建设方案,主动承接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和“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建设的溢出带动效应,围绕产业加强制度创新和先进经验复制推广,出台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措施,更好地集聚境内外优质要素资源,打造特色开放优势。(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自贸办),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管委会,各县区、功能板块,相关省级开发区)

  推进国际园区合作。擦亮连云港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招牌,引导市开发区依托“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加强与哈萨克斯坦里海物流基地、东门特区等境外开发区的合作;推动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发挥省级国际合作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丰富建设内涵,编制发展规划,“十四五”末建成服务“一带一路”经贸、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指导各开发区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研究和利用,深化与日韩产业合作,培育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区、功能板块,各省级开发区)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每年召开一次开发区工作推进会。各县区、功能板块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开发区专题工作会议,按照工作力量向开发区集中、资源要素向开发区倾斜的要求,集聚县级资源,确保本方案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市商务局要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能,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做好督查和总结。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县区、功能板块,市相关部门)

  (二)严格考核奖惩。将本方案中明确的发展目标分解至市各相关部门及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和省级开发区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在开发区考核指标设置方面要区别于普通行政区考核,突出体现开发区特点的个性化指标。将开发区在省、市考核中进退位情况作为确定开发区绩效薪酬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开发区全体工作人员年度薪酬总额挂钩。对在省考核中持续进位的开发区给予通报表彰;对连续两年退位的开发区进行约谈整改。(责任单位:市考核办、市商务局,各县区、功能板块)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4

  在农场要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在思想上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在观念上得到了大的更新,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工作作风建设上得到了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思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开展此次大讨论活动,使我们在如何开展项目精准对接,如何提高产业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了新的思路和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查摆问题,补足短板,为推动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而努力。通过此次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不少,感触颇多。

  作为一名招商局的基层工作人员,查摆日常的工作中,存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力度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农场的多方优势为基础,以推动农场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切实树立创新思维,积极地与央企、大中型企业保持联络,积极推介农场,争取引进更多的高质量的项目企业在农场落地建厂。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勇于创新,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对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依托农场的各方优势,通过企业信息库、微信平台和各省市招商代表等渠道,做好农场综合实力的宣传推介工作,开展精准招商;二是“筑巢引凤”,结合农场现有园区发展情况,做好进一步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提高农场招商引资的硬件环境,为即将前来投资建厂的企业提供优越的营商环境;三是依托平台开展“走出去”招商。利用好共青团组织、青年协会组织等传统平台资源基础,借助中介力量,整合项目资源和市场资源,开展联合招商、以商引商、项目信息推广。兼顾省内、省外两个方向开展“走出去”招商。小微企业和内部创业孵化以省内为主,省外主要以进企业、访协会和商会为主,计划分别赴北京、天津、河南、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市开展“走出去”招商对接活动。四是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借助招商推介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推广“北共青”系列农产品,结合农场打造“北共青”品牌的发展战略,配合做好农场农产品销售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本部门实际,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继续发扬北大荒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为推进农场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15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毕节市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xx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企业户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建成150亿级以上省级重点开发区。

  (二)年度目标。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工业增加值28亿元,工业投资27亿元,工业企业户数6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亿元,工业增加值33亿元,工业投资28亿元,工业企业户数7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工业增加值39亿元,工业投资28亿元,工业企业户数8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户);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工业投资29亿元,工业企业户数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户);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工业投资30亿元,工业企业户数10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

  二、重点任务

  (一)明确功能定位

  1.坚持工业发展首要功能。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突出生产功能,调整优化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用地外,工业用地性质不少于70%左右。围绕工业发展,科学合理规划一定比例商住用地,满足开发区必要的生产生活所需配套建设。

  2.坚持企业向开发区集中。推动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聚,用地开发实现集约。除有特殊要求不能入驻开发区外,原则上新办企业、新建项目均要入驻开发区集中发展。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现有存量工业企业进区入园。

  3.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发展。按照“一城两翼”、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明确开发区“一区两园”发展方向和首位产业。其中,甘棠产业园依托黔希化工、黔西电厂、永润天泽化工等企业,以现代化工为首位产业,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潜力产业,加快推进省级化工园区创建工作,打造重工业产业园;岔白产业园依托高原蓝梦菇、质品服饰等企业,以特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打造轻工业产业园。

  (二)强化产业培育

  围绕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制定产业链图谱,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1.推动现代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实施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配置予以倾斜支持,着力提升首位产业占比,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工企业。加快启动年产30万吨甲醇、5万吨碳酸二甲酯、5万吨聚乙醇酸、20万吨二甲醚制10万吨乙酸甲酯和10万吨乙醇项目、15万吨双氧水等项目,永润天泽100亩地精细化工和黔孚气体年产5000吨干冰等项目建设,力争20xx年前全部建成投产。

  2.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产业。以黔西电厂和黔希化工产出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固废为基础,大力发展石膏建材、混凝土砌块、轻型墙体材料等产业,加快形成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以粉煤灰、脱硫石膏为主原料的加气砖、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浆、水性涂料、粘合剂和抗裂砂浆等新型建材项目建设。

  3.做活做优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立足市内及周边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以食用菌、中药材、辣椒、刺梨等为原料,加大农副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力度,打造毕节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推进年产5000万棒食用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菌种菌棒加工厂、保鲜品加工厂、干品加工厂、即食食品加工厂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中药材、辣椒、刺梨等精深加工项目。

  4.培育壮大轻纺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围绕质品服饰全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低碳轻纺工业产业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轻纺工业循环体系。重点推进质品服饰二期、三期建设项目。

  5.大力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产业。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围绕永贵机修、川煤煤机等企业,加大智能机械化设备生产、推广、应用力度。同时,积极发展化工机械制修项目。

  同时,稳步推进红木家具、吉他制造产业,积极推进白酒制造产业。

  (三)强化招商引资

  1.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头等大事,完善开发区领导干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依托民建中央、东部十省市民建组织和广州市增城区的帮扶优势,围绕首位产业、潜力产业和其他主导产业,强化“两图(产业链发展全景图、现状图)、两库(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两池(资金池、人才池)”建设,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精准靶向招商。“十四五”期间,开发区新引进亿元级项目5个以上,年均引进优强企业20户以上。

  2.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开发区要梳理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明晰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幅度、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实现利益与责任对等。要认真履行与投资主体签订的协议或合同,对投资主体履行义务责任达到约定目标的,要积极按协议或合同兑现优惠政策;对投资主体不履行义务责任,获得的优惠政策依法依规收回;对借用招商引资进行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严惩。

  3.注重招商引资实效。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机制,招商引资签约项目需经事前评估、集体决策,投资合同做到权责对等和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签订的协议或合同需明确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产值、税收、就业等具体指标。加强项目落地推进情况后续服务和跟踪问效,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有序推进。

  (四)强化企业服务

  开发区要始终把企业作为发展主体,全心全意提供优质服务,拓展服务职能、延伸服务渠道,以服务推进建设、以服务促进发展。

  1.全面推行挂牌服务。每个企业均明确服务包保干部,将挂牌服务工作全面铺开,方便企业反映问题和对接联系。

  2.建立政企沟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定期沟通互动制度,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每半年召开1次座谈会,邀请企业家代表参加,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

  3.完善走访服务机制。强化每周一次的走访服务工作,把干部走访服务企业工作作为沟通政企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推行企业测评制度。开发区每半年召开一次企业测评会,由企业对干部的服务情况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年终对干部考核定等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集约发展

  1.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坚持“亩产论英雄”,大力推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健全亩均工业产值、税收等指标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对开发区内长期停产停建的企业进行战略重组,盘活现有土地等资源资产。到20xx年,开发区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工业产值强度达到300万元/亩以上。

  2.管好用好标准厂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合理规划、有序适度建设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购买土地或租赁(土地入股)的方式建造标准厂房。全面深入开展闲置厂房和“僵尸企业”的清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标准,对未履行投资协议的,依法进行予以清退,有效盘活闲置资产。从20xx年起,除达一定投资额度的重大项目外,对所有入驻企业一律不再实行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厂房租金和物业管理费按标准收取,根据履约情况实行相应奖励补助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黔西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开发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开发区改革发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开发区,由开发区负责日常工作的'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研究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

  1.加强用地、金融支持。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工业项目用地使用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在开发区试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融资公司积极面向开发区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健全开发区风险担保体系。优先推荐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国家有关专项资金、基金的申报。

  2.加强财政支持。市财政每年预算一定资金支持开发区及区内工业企业发展。开发区及企业获得的国家、省、市支持资金,由市财政及时拨付。开发区内产生的财税收入,属于市留存部分,原则上全部返还用于开发区发展。规范开发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和债务风险管控。

  3.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开发区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启动化工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科学布局、加快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做好环保设施的保养维护,确保稳定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加强开发区水、电、热、气等保障,切实降低工业用能成本。加快开发区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完善内部天然气管网布局。加大火电厂蒸汽余热余压利用力度。支持开发区内企业集体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推进增量配售电业务改革试点。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1.规范机构设置。紧紧聚焦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项目两大主责主业,探索和推行内设机构大部门制,规范开发区内设机构职能职责、人员设置,建设统一合理、高效运行、权责分明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职能。剥离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交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等交由相关职能部门或相关平台公司实施,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2.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新组建开发区投资运营公司,将开发区标准化厂房、土地等优质资产资源划转为公司资产,负责土地收储、土地和厂房租赁、产业项目建设等工作,推进公司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增强投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和再发展能力,提升造血功能。选聘懂管理、懂经济、懂市场的专业人才到公司任职。同时,公司独立于一般性政府平台公司,不参与政府融资。

  3.推动审批服务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开发区设立便企服务点,涉企审批部门派驻人员,或探索数据共享前台受理,后台即时办理。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领办代办,对一般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强化考核奖惩

  建立健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企业服务考评制度,不断完善干部日常考核,做到任务精准分解到个人、评价精准定位到个人、奖惩精准落实到个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章: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07-07

中国的发展作文09-01

社会的发展作文08-06

谈发展作文07-25

生涯发展理论03-16

对学校发展的建议03-13

枢密院的发展历程03-25

突破瓶颈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03-02

关于新媒体的发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