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课堂实录 篇1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教学课堂实录 篇2
师:大家在上一节课学得很好,很有兴致。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第二个故事“惩恶”。根据你们第一节课的发言,我觉得大家对这一课书已经理解得很不错了。所以这一段我想让你们自己来学,可以吗?(生:可以)怎么学呢?我想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两组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哪组提不出问题,提问权就转到对方。这样互问互答,我们就管它叫“分组擂台赛”,大家能赛好吗?
生:能。
师:现在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备力量,打好擂台。(学生读课文,做准备。)
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分组擂台赛现在开始,先由第一组同学提问。
生问:西门豹为什么说那个新娘不漂亮,要说换一个漂亮的?
生答: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非常漂亮,西门豹也要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
师: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对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那就由第二组同学提问。
生问:课文中说“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第一组无人举手回答)
师:想一想当地老百姓的情况,想一想西门豹惩治坏人的目的。(已有人举手)
生答:当地的老百姓很迷信,他们以为巫婆和官绅的头子真的去了河伯那里,他们要等着看结果。西门豹也……
(说不下去了,另一学生站起来。)
生答:西门豹来送新娘是假,他是想借这次活动(众笑)让老百姓知道没有河伯娶媳妇这样的`事,让老百姓不要再迷信了。所以他来送新娘好像是表演。他多在河岸上站一会,让人们觉得他也在等巫婆他们传信回来。结果他们回不来了,老百姓就知道河伯是假的了。
师:(对第二组)这样回答可以吗?(生:可以)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师:这个问题提得厉害,第二组同学怎么样?谁来答?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是一样,怎么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这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教学课堂实录 篇3
师:我们为自己是华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从本单元开始,柴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他们的风采,请大家把书翻到81页,我们一起来读本单元的单元提示。
师:“为了保护人类”预备起,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常常把自己比作一个龙的传人,今天,柴老师带领大家去领略世界遗产的另一扇窗户。(板书:长城)
师:那,你了解长城吗?在你脑海中长城是怎样的?
生1:长城是有13000公里长
生2:在我的脑海中,长城像一条巨龙。
师:横跨在崇山峻岭。
生3:在我的脑海中,长城是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的。
生4:长城是一座非常雄伟的建筑。
生5:在我脑海中长城不像其他建筑物那么短,它有13000公里长。
师::非常的长。是的,长城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各诸侯国之间为了防止其他国家的侵略,在自己国家非常险峻的山头修筑长城,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把各个国家之间的长城连接了起来,成了现在的万里长城。它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怎么介绍长城的,同学们自己朗读本篇课文,要求是遇见生字,用你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它记住,遇到长句子或者难读的句子自己多读几遍,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点评:当学生所汇报的的信息都来源于文本内容时,教师不妨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可调整为
师:你所说的这些都是从哪儿获悉的?
生:我都是从课文中读到的。
师:好,那么我们打开课文,一起从课文中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雄姿吧!这样可能更省时、高效。
生:读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师:好停一下。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很棒。刚才呢,老师说要用自己的方法,把不懂的生字把它学会,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在学这些生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出示小黑板)
师:这个生字谁来说(生字“崇”)。
生1:“崇”不要把它读成“cong”。
师:你提醒大家这是一个翘舌音,是吗?大家把这个生字读一遍,再读一遍。关于这生字你还知道什么?
生:说记字方法。
记生字“峻、嘉、峪、瞭、垒、魄”(师分别从字音、字型、意思、组词等方面进行点拨)
点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识字教学更要凸现年段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再为了说识记字形来费这么多口舌,就大可不必了,这个过程可删去。
师:谁来当小老师来领读这些词语(小黑板出示:崇山峻岭 蜿蜒 盘旋 嘉峪关 垛子 瞭望口 屯兵 堡垒 气魄)
生:读
师:看来这些词语不会读,跟老师来读(蜿蜒 垛子 屯兵 堡垒)
点评:词语教学也应教出年段特点来,四年级的词语教学的更应侧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上,也可以相机渗透一些构词方式等语文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调整为:
A、“瞭望”表示怎样看。
生: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B、师:指读“崇山峻岭”,什么意思?
生:高大,险峻的山岭。
师:是呀,这个成语中“崇”、“峻”两个字都表示山高、陡峭、险峻;“山、岭”是指“高耸的群山。”这是两对意思相近的词组成的词语,同学们平时阅读时可留心一下这种形式的成语。
C、师:“蜿蜒”什么意思,看看插图,读读句子,想想。
生:“蜿蜒”就是弯弯曲曲缠绕在那里的意思。
师:大家再看“蜿蜒”,还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都是“虫”字旁。
师:右边呢?
生:表示声音。
师:是呀,它们是形声字。
师:接下去我检查一下课前朗读课文的情况,我点到谁,就请谁来读,听清楚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错了。
生:读
师:随时纠正。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课前的读书,不是非常的仔细。有很多同学都读错句,漏句,这个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朗读习惯。
同学们把头抬起来,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幅图,这是一幅长城图,你看一下,这幅图是从什么方位看长城的?是怎么看长城的?
生1:站在一个原位,瞭望·····瞭望·····瞭····瞭看的。
师:是瞭望看的,看什么?
生2:看长城。
师:那就是远看。那你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崇崇的山岭。
生4:我还看到了碧蓝的天空。
生5:我看到了它像一条长龙,长着许多鳞片。
生6:我看到了城台。
生7:崇山峻岭的山岭围绕着万里长城。
师:长城就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上,那课文哪一节在写这幅图的内容?
生1:第一小节。
师:谁来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你从第一小节看到了什么?
生:读第一小节
生:回答:我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体会到了长城太雄伟了。
师:这里有一个数字——13000多里。同学们,如果每天让你走200里,你从东头的山海关出发,走到西头的嘉峪关,你要走多长时间,算一算。
生:算。
师:差不多要走65天左右,65天有两个多月,两个多月才能走完长城,当你走完长城,你想说什么?
生1:当我走完长城,我想说“真是太累了”
师:你仅仅感受到这个吗?
生:长城真是太长了。
师:把你这个感觉读好。
生:读。
师:这个长城真长啊!我们一起来读,你理解这里的蜿蜒吗?“理解蜿蜒”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其中的一句
师:声情并茂的说,这么气魄,这么长的长城,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请同学们齐读整段话。
生:齐读课文整段话。
点评:朗读指导要体现层次性:就是写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然后读“熟”课文,最后才是美读,对于“长城”的雄伟壮观,没有切实感受,怎么能读得出感觉呢?感情朗读应在有真切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应“以情带声”,而不是“以声挤情”。只有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才能使“情”“声”和谐。
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通过比喻,列数字的方法突出了远看长城的长、弯的特点,让我们再读课文第一段,再次感受它的特点。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长城去感受它的美丽,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幅图,这回作者是怎样看长城的?
生:这回作者是近看长城。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在介绍作者是近长城所看到的,请你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变化——由远到近处了。第二个问题,走近长城以后,长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开始。
生读
师:哪句话看出作者的观察角度从远到近了?
生:从北京出发……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师:近看长城,它有什么特点?
生:高大坚固。
师: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它的高大坚固。
点评:“高大坚固”这一特点渗透在这一节文本的字里行间,教师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去体会,段的训练意识比较强。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出示小黑板)你觉得这两句话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女同学读上面一句,男同学读下面一句,“城墙顶上”预备起。
女生:读 男生:读
生:我觉得还是第二局话比较好,因为如果直接说很宽的马路的话,那么我们感受不到它到底有多宽。
师:现在加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例子,让我们的脑海中就可以感受到长城到底有多宽,有多么的高大,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生: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我是从“巨大的条石”感受到的。
师:高大我们都感受到,那么坚固体会在哪里呢?坚不可摧的,请你读一读下面几句话,读懂了什么,在书上的插图中指出这些地方分别在哪里里。(垛子、瞭望台、射口、城台),用箭头表示一下,然后在旁边写好。
生:写、找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生:让敌人不容易攻进来。
师:设计非常巧妙。你们看,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它的设计非常的巧妙。我们的前辈早在几千年前就能把长城设计的如此巧妙,真是不简单,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作者由远到近看到了一座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长城,他站在长城上,踏着脚印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提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可以了,老师觉得你在读这几个词语的时候特别的注意,看看,这几个词语是什么词语?
生:动词
师:请再来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站在长城上,眼睛眺望远方,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生:思考
师:点拨,你眼睛看到了什么?
生:站在长城上,我所看到的是长城的庞大,高大和坚固。
师:你把自己要说的说清楚
生:再一次说
生:我看到了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起来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还有吗?你想说什么吗?看着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霓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想说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聚成这万里长城。
生:啊!劳动人民真是伟大啊!
生:由古代劳动人民修筑出来的这个万里长城,长大后我们就方便多了。
师:对古代人民来说,是有这个作用,我们现代人说没有这个作用了,噢!
生:真了不起,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自豪。
师:作者看着这长城,看着这数不清的条石,他也想起了这些,谁来读第二句话。
生:读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了长城就是靠无数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呢?
生:一步一步
师:这一步一步说明……长城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你来读,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真好。你还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我是从“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感受到的。
师:你们看“没有……没有……”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劳动工具只有自己的双手,双脚把巨大的条石搬上陡峭的山岭。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这里有两个“没有”,同学们,当时就仅仅只有这两个没有吗?他们可能没有吊车,碾路机,可能没有……可能没有……,有的只是……有的只是……把这巨石抬上崇山峻岭,是多么的艰难,谁再有感情地来读这段话。
生:读
师:这时仅仅是劳动工具差吗?还有什么?
生:山岭很陡峭
师:劳动人民面对环境非常的恶劣。你们知道长城是建造在崇山峻岭上的,劳动人民要搬得起二三千斤重,这样的石头只需要一块吗?是数不清的二三千斤重的条石,要把它搬到崇山峻岭上,是多么的艰难,多门的不容易啊!请同学们再来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劳动人民,他们抬着巨大的条石艰难地走上这陡峭的山岭。看到肩膀流血,手上的皮也破了。
师:还有吗?上面是一道道裂开的口子。脚生水泡,血肉模糊了。可以说他们身上血迹斑斑。作者看着眼前的长城,想起了……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吗?这个“多少”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
师:许多许多的劳动,数不清楚地,不计其数的劳动人民,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听老师读。
师:范读。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劳动人民非常非常的辛苦。
师:造这长城容易吗?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才
师:你能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用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生:自读
师:我们女生谁来读一读,女生:读。
男生读:齐读
师:作者看到了长城,想到了古代的劳动人民,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我们一起来。
生:读 生再读
师:什么叫奇迹?板书:奇迹
生:奇迹就是很雄伟。
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
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发生了,却实现了,为什么说长城是奇迹呢?
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所用的工具是那么落后,却修筑出这么长的长城来是何等的不容易,在当时来说是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来说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把最后一段话读一读,预备起。
生:读。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就是我国首都北京召开,到时候肯定有很多的外国游人来北京,来到北京肯定会去长城,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外国记者来介绍长城。请思考一下,些一下你的介绍词。想想你会怎样介绍。
点评:语言实践的设计颇具匠心,如果设计的切口更小,可能实践的针对性更强,学生人人都有参与实践的兴趣,也能凭自己在这节课习得的语言积累能完成这个任务,这样就是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地整合在这一环节里。
可调整为:
师:你当小导游,带着外国友人,你是站在远处瞭望长城,你准备怎么向他们介绍?(指定两组)。
你们是已经来到长城站在长城的方砖上,你应该怎样向他们介绍?(指定一组)你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游览了长城,站在长城上,又会说些什么?
请同学们分别再读读课文,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写好导游词。
这样要求更明确,学生能再回到文本,努力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再加上老师的有效点评,相信实践的效率会更高的。
生动笔写(师补充:可以利用书中的语言)
师: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
生1:外国朋友们,我将带你们去观赏长城,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教师补充),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13000多里,非常的长,它修筑在八达岭上,(我们这一段是修筑在八达岭上,教师补充)它高大坚固,城墙顶上有方砖,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一个个小洞就……
生2:外国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万里长城是怎样修筑成的吗?这是由古代人民靠着无数的双手,靠着无数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才凝结成这万里长城。
师:你可以介绍一下这长城“东起……西起……”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段,我们中国人都为它感到骄傲、自豪。
师: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请看课文的插图,它们分别是……照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左起的文字,师读文字介绍。
师: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生:哇,这么多遗产啊!
生2:啊,那有这么多遗产,我们都记不住,师补充: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多去走一走,看一看。
生3:乐山大佛的佛这么好。
师:因为这样,所有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美国前总统在游览了长城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修筑起这么一座伟大的长城,我们再来把课文题目读一读。
生:长城
师:好,大家打开课堂作业本,看一下第六题,“仔细阅读这段话,完成下面的练习”。35页,下课。
点评:“资料袋”和“单元学习提示”都是课程资源,千万不能草草走过场。“单元学习提示”中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一定要让学生领悟,或者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去领悟;还应该作为教师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资料袋”里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内容更应让学生学习、记忆,丰厚学生的社会知识积淀。可调整为“让学生自学、划划、记记里面介绍的哪些内容。”
教学课堂实录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是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2、有感情的读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正确书写缘字
二、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自己投缘的好朋友。有许多好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可是好朋友之间难免也会有磕磕碰碰,偶尔发生争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争吵》,相信你会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会有很多收获,请同学们带着自已对争吵的感受来读课题,生读。
师:同学们不但读准了翘舌音,还读出了感情,听你们的读,老师也感到很伤心,很难过。同学们还记得《争吵》课文是谁和谁因为什么事而发生的争吵吗?
生:安利柯和克莱谛,克莱谛不小心碰了安利柯的胳膊肘,把本子弄脏了。
师:归根到底是这两个词惹的祸。师出示:墨水 嫉妒
指导读,正音。
师:怎么吵的?还记得吗?谁能通过读文告诉大家?(1——4)段。
生读,生评。
(二)品读课文 感悟道理
师:多么伤心的争吵啊!那么争吵后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安利柯,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赶快读一读5、7、8段,用波浪线画出“我”心情的句子,生读。
师:在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专注的深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求知
若渴,老师佩服你们。
汇报。
师:老师整理了一下,看!课件:
1、我觉的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啊,要是我没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啊!
4、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的太丢脸面。
5、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6、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提名读,齐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后悔了?他想起了什么?
汇报:(1)、父亲的话,出示课件:
1、应该知错认错。
2、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3、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你读懂了什么?看出安利柯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咱们通过读给他些勇气吧!生读
(2) 生读,“好人……”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的好孩子。)
多懂事的一个孩子啊,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应向他学习。
师:回忆中的克莱谛是如此勤劳,孝敬父母的,那今天的他又怎样的举动呢?
生:“我用眼角偷偷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很勤快。
师: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多么矛盾的心理啊!让我们齐读来感受一下吧!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感觉克莱谛昌个怎样的人?
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
生:善于反思自己的人。
师: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谢谢你!争吵之后,安利柯反思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却爱于面子,没有勇气去承认错误,那克莱谛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读。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回答。
师: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两个人都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想法,所以交流很重要。赶快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交流,汇报:
师:克莱谛对我如此宽容,却让我不安,更后悔,我的心里乱极了,父亲的在耳边回想,克莱谛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回荡,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争吵让我尝到了苦头,一节课如一日啊!终于挨到了放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终于挨到了放学。
终于到了放学。
(挨:去掉了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挨”说明时间过的很慢很慢,心里很乱,去掉后就不能了。
师: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是啊!“挨”表示时间过的很慢,把我不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用的很精妙。写好作文就得在字上下功夫,终于挨到了放学,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结局?
生:俩人合好!
师:你能根据文中两个人的性格推测一下,会是怎样的场面吗? 为什么?
师:看大屏幕,课件:
他又说:等你。他们俩都说在外在面等着你,俩人的想法一样吗?为什 么?
生1:克莱谛向安利柯道歉。
生2:安利柯向克莱谛道歉。
师:你们推测和体会的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从文中9、10两段找答案。
生读。
师:克莱谛对我如此宽容,如此大度,让我惊讶,我愣住了,
课件:
师:惊讶、后悔、高兴、激动、感动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感人的场面吧!生读。
师:为什么“两个”再也不了,
生:太惊讶,太激动了。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的精神所感动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师: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蕴涵着大道理。你读懂了什么?
生:爸爸是在教育我怎样对待朋友。
生:爸爸很疼爱我。
……
师: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永远牢记这句话吧!生读。
师:课文即将学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理解,想请各位小朋友们帮忙,愿意吗?
生:愿意
师:父亲为什么从我手里夺过戒尺,向墙角扔去?
生:希望“能”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师:听你的回答,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朋友怎样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朋友。
板书:宽容
(三)指导书写
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今天,我们能够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能和你们成为好朋友,那是因为有缘,课件:”缘”。想不想把缘字写好?指导书写。
(四)拓展延伸 情感升华
师:在爱心卡片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老师给大家提供2条,配乐。
展示:
生1:心与心相连,你永远是我的朋友。
生2:以诚相待,心诚则灵 , 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生3: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
师: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你对朋友的诚挚的心。现在我们就把你手中的这颗带有自己美好心愿的红心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能宽容身边每一个人的大红心吧!开始,配乐《永远是朋友》,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悟朋友的可贵。
师总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人人都有一颗宽容
的心,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一个温馨的港湾。
(五)、作业设计:以“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15 争吵
教学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敢于和强手竞争,才能显示出真正本领。
教学重点:
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一、提示课题:
1、(出示插图)提问:小朋友,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呢?
小结:乌龟很努力,不怕失败,最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小兔太得意,最后失败了。今天呢,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它的名字叫《蘑菇该奖给谁》。
2、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提问: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二、讲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课文,要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谁想把课文读给别人听,就站起来大声地读。
3、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好,最动人,你就读哪段。
4、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标上序号。
第一自然段:
师: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大家仔细听,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好。
师:他哪个词没有读好?
生:嘱咐。
师:噢,早上,你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去上学时,妈妈会对你说什么?
(生说)
你去外面玩时,妈妈会对你说什么?
(生说)
星期天,妈妈要加班,你独自一人在家时,妈妈会说什么?
(生说)
对,这就是“嘱咐”。
[点评:借助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嘱咐”一词,让学生轻易理解了“嘱咐”。把语文课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没有生搬硬套地解释词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师:兔妈妈告诉两个孩子要干什么?
生:要好好练习跑步。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生:应该读出妈妈要孩子好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妈妈关心孩子的语气。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个别读)
师:读得真好。我呀,要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小朋友读一遍,好吗?
生:(领读)
[点评: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还及时地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
第2—4自然段:(第一次对话)
出示第3幅插图(看图说话)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3、4自然段,先看看妈妈、小黑兔和小白兔说了什么?从它们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先读一读,再分学习小组讲一讲。
(生自由读——小组交流)
[点评:以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又互相合作的精神。]
师:先看妈妈的话。(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出色”和“最大的”加点)大家听,“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多亲切呀,妈妈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啊!鼓励孩子们要多锻炼。大家试着读一读,读亲切点。
生:自由试读。
师:小黑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说的?
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得了第一名!”
师:(出示插图2,说图意)大家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的小黑兔和乌龟赛跑的情景。小黑兔夺得冠军容易吗?(容易)对,夺得冠军的小黑兔怎么样?
生:得意。
师:再请小朋友看一幅图(插图),这画面可有趣了,大家一边看,一边想象小白兔和骏马比赛的情景,一边试着小白兔的话该怎样读才好?
生:自由读
[点评: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把小黑兔和乌龟比赛轻而一举夺取冠军的场面和小白兔竭尽全力和骏马赛跑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读书时语感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小白兔和骏马比赛输了,感到什么?
生:难为情。
生:不好意思。
生:又难过又不好意思。
师:你说得很好,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小白兔说的话吗?
生:读。(重读“难为情”,并把小白兔的话读得越来越轻。)
师:请你告诉大家,“难为情”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一些?而小白兔说的话却越读越轻。
生:因为小白兔比赛输了,不好意思,心里也很难过。所以“难为情”要读重一些,小白兔说话时声音也越来越小。
师:你真聪明。我们大家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我想和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我读兔妈妈的话,男同学读小黑兔的话,女同学读小白兔的话行吗?
[点评:在分角色朗读前启发学生注意自己担任的角色,读出不同角色语气的变化。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当时的心情。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的不同情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第5——7自然段。(第二次对话)
师:兔妈妈对比赛结果感到很惊奇,接着她又问了什么呢?
生:读句子。
师:小黑兔是怎样回答妈妈的?它当时的心情怎样?小朋友读一读小黑兔的话,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句子。
师:老师当兔妈妈,请一个同学当小黑兔,大家试试看能不能从这个同学的朗读中体会出小黑兔当时的`心情。
(师生分角色读)
师:这个小朋友读得怎么样?能让我们体会出小黑兔当时的心情吗?
生:“所有的”读得不好,应该读重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黑兔看到乌龟比不过它,它很高兴。
师:对啊!得了冠军,谁不高兴!不是一只两只乌龟跑不过它,而是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它,所以“所有的”应该加重语气。还有吗?
生:“都”也应该加重语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小黑兔的心情,想想它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这句话?
生:各自试着表演朗读。
[点评: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并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课文。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读自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小白兔的话(出示句子),谁能读读。
生:个别读。
师:读得不错,老师特别喜欢你读的“都”、“比我快”。让我体会出了小白兔难过的心情。小朋友也试着读读。
生:自由读。
第8—10自然段(第3次对话)
师:最后8、9、10这三个自然段,老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自己学着提问,自己解答。
师:大家读懂了8、9、10这三个自然段吗?
生:懂了。
师:蘑菇该奖给谁?
生: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敢和高手比。
师:课文中的“高手”指的是谁?
生:骏马
师:对,骏马是动物中跑得最快的。而弱小的小白兔敢和骏马比赛跑,不怕失败,不甘心落后努力拼搏,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兔妈妈也很爱小黑兔,她耐心地对小黑兔说:(学生读句子)。
师:当小黑兔也懂得了“敢和高手比赛才是最出色的”这个道理后,他会怎样?你们喜欢他吗?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读得好?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蘑菇该奖给谁
图1
图2
图3
兔妈妈
蘑菇
小白兔
因为他敢和高手比
总评: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感培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整个课堂师生都沉浸在轻松愉快之中,让人感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那么轻松和有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一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在读中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着重培养了语言感受能力,掌握了朗读技巧,提高了朗读能力。真正把阅读教学中“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
教学中,老师显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紧紧围绕“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读、思、议,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和课文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让课文中的文字和图片活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小白兔、小黑兔比赛情景,为抓住本篇课本重点(蘑菇为什么奖给小白兔)和突破难点(小白兔和骏马比赛虽败尤荣)作了有效铺垫,而不需老师过多的说教。
同时,通过读读找找,请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感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教学课堂实录 篇6
教室里播放着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
生:《常回家看看》
师:根据这首歌猜猜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提示学生在课文目录里找)
生:《散步》
师:为什么猜是《散步》呢?这二者之间有什么相通点?
黄白兰: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李思雅:因为这篇课文有浓浓的亲情。
师:还有什么更直接的联系?
包李鹏:因为歌词和课文都是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
师:恩,“关爱”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个更恰当的词呢?
生:孝心。
师:恩,非常不错,很好。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我们要感受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确定好本文的语气和语调后,就请放声朗读。(PPT明确本文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学生放声朗读。
师:在这个朗读中,你的语气和语调是怎么处理的?请几位同学示范朗读
三位学生段朗读,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师:刚才大家的朗读都很到位,我相信同学们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那么你被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为什么?
包李鹏:“后来发生了……小路有意思”他们一个要走小路,一个要走大路,而我决定走小路,说明我孝顺母亲。
李嘉峻:“向着那菜花……”儿子有孝心,背起了母亲,妻子有母爱,背起了儿子。
李思雅:“但是母亲……走小路”说明母亲很疼爱孙儿。
潘立飞:“但是我和妻都慢慢的……世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他的孝心和母爱的伟大。
毛雪莹:“我决定……”说明我有孝心。
刘李梦姣:世界上有一种情叫亲情,世界上有一种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种心叫孝心。
师:哦,这句话概括的太棒了,非常好。
黄白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熬过”怎么理解?
吴振东:说明冬天对老人是一种折磨。
华芳:说明我母亲的身体不好。
师:刚才同学们从母亲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的,而且理解的很到位,那么从我的角度呢?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刘初阳:高兴。
师:你能读一读吗?
刘初阳把这句话读了一遍,读出了喜悦。
师:恩,你刚才的朗读也比较到位,读出我的喜悦之情,为什么我的情感是喜悦的?
刘初阳:因为我很高兴母亲能熬过这个冬天,她又可以和我们在一起了。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也被大家的体验感动了。在朗读中,除了这些让你感动的情节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句子令你感到意味深长的呢?你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或者你是怎么理解的)?
罗斯华:“好象我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从这句话可看出母亲和儿子是家里的一切。
师:对“整个世界”还有别的理解吗?
邱俊:母亲和儿子是我心中的一切。
刘李梦姣:他们在我心中是全部。
林罗添骥:说明我孝顺我的母亲,疼爱我的孩子。
包李鹏:如果我失去了他们,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
师:哦,你们的理解是母亲和儿子是我心中的世界,恩,这个理解也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以把视线放的宽一点,以小见大,换个角度去理解,我们常说,作品中的人物并不仅仅指那个人物,而是以那个人物为代表的一类人,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哪一类人,母亲和儿子分别代表哪一类人?
生:他们分别代表中年人,老年人和孩子。
师:他们和世界有什么联系呢?在这个世界中,谁的责任最重大?
生:整个世界就由这些人构成,中年人的责任最大,他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敬老爱幼的责任。
师:对,理解的非常好,刚才罗斯华的这个句子找的很好,还有其他的意味深长的句子吗?
周俊慧:“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冒着水泡”告诉我们看到春天就看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邱俊:“她现在很听我的话……”现在我对母亲孝顺,母亲对我关爱。
师:对这句话还能读出点别的意思吗?
生:说明我小时候很听***话,是个乖孩子。现在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妈妈很信任我。
师:恩,这个理解非常好。
李思雅:“天气很好……”说明母亲身体很差。
刘李梦姣:我决定委屈儿子……“说明母亲时日不多,我要孝顺母亲”
师:恩,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发生家庭分歧的时候,我有一个处理的原则就是……
生:把“孝”放在第一位。
师:恩,对,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充分体会了“我“的孝心了,那么课文分析到了这里,你还有不懂的吗?
李嘉俊:文章第四节为什么要写春天的景色。
华芳:散步本来就是出来看风景的,当然要有景物描写。
曾凝捷:因为我要借景生情。
潘立飞:因为春天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
黄白兰:“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了”?
周永辉:因为目前的时日不多了。
潘鑫颐:因为我对春天太期待了,我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好,冬天对母亲是一种折磨,所以期待春天快一点来到。
王周艺超:因为本来就太迟了。
李思雅:为什么是“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孩子走在后面”。
龙申:这里要说明一种“母子情”。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表演一下好吗?
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我、母亲、妻子和儿子走在田野上。
师:他们的表演到位吗?为什么?
吴申勇:母亲和我的表演不到位。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好,走路缓慢,我也应该缓慢,而且我应该扶着母亲走的。
师:哦,看似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团结,而在处理过程中,应该始终把孝心放在第一位。因为是父母生了我们,养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辉,让我们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对父母说一声谢谢;记住他们的生日并同时送上最真的祝福;和他们一起做家务;努力学习并用优异的成绩向他们汇报。
布置作业:下发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要求同学们课后阅读,并写出点评。
教学课堂实录 篇7
(1)贾岛在()到(),去()。
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
师:看第二个。
(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
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好。
师:介绍韩愈。
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
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
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
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
(第二位说)
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
(生说)
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
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
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
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
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
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
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
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教学课堂实录 篇8
【教学背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讲得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许多次却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可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叙述顺序清楚、结构明晰。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人物的动作与语言体会实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读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十课(师边说边板书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强调哪个词?试着读读,最好说出理由。
生:我强调一次,一次成功的实验,因为以前许多次实验都失败了。
师:我们也来读读看。
学生(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生: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强调成功,因为这次实验终于成功了。
师:这两位同学课外一定预习得很认真,不仅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还讲出了理由。我们强调成功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一次成功的实验。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次实验为什么会成功?
师:你想知道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吗?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板书:
原因?
生:我想知道这位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师:你想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还有吗?
板书:
目的?
生:我想知道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师板书:
过程?
评析: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基础。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思维,营造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二、初读感知,评评议议
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们提了这么多精彩的问题真了不起!有了问题怎么办呢?
生: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
师:你真聪明。大家赶快读书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用心。你认为这篇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实验过程的?最好能说出理由,让同学们心服口服。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觉得是第4、5、6自然段写实验的过程,因为这里写教育家开始实验了,一直到实验成功。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应该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教育家从包里拿出一个瓶子说明实验已经开始了。第一自然段写实验前,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写实验中,后面的都是写实验后的。
师:你们认为谁的理由充足些。
学生大部分都说:温怡。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现在我请三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三部分。谁愿意?
好多学生纷纷举手。
师:温怡读第一部分,少琦读第二部分,豪士读第三部分。其他的同学当评委认真听。
学生读课文。
(当第二个同学把系绳子的系读成xi时,有位同学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ji。那个同学马上纠正过来。)
师:这位评委听得真认真!系在这里应该读ji。
学生继续读完。
教学课堂实录 篇9
(第一课时)
师:在单元导读课上,大家都了解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并且知道了这是一篇特别优美的文章,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意,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去结识一下作家笔下活泼可爱的燕子。(板书《燕子》)
师:“燕”字比较难写。我们要想法记住它,我是这样记的:“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书写一下。(生书空,跟老师一起写)
师:春天到了,燕子飞回来了,该是多美的一幅画卷啊!让我们欣赏郑振铎为我们描述的这幅春光图吧!(放课件,配音朗读课文)
师: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写得真美!
生:读得真好!
师:你们想不想这样美美地读?
生:想——
师:要想这样美美地读,我们要先扫清障碍,也就是把书中的生字词认识了。有信心吗?
生:有。
师:我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你们迅速地扫除生字障碍。
生:老师你快说。
师:(故作神秘地)我们可以把生字当成地雷,把课文当成雷区,那我们就是扫雷的——
生:士兵。
师:那听我的号令:三五班的全体官兵请注意,开始扫雷!(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小组交流,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师:现在汇报扫雷情况。
生:报告老师,我们小组把所有的雷全部扫完。
生:我们也扫完了。
师:那好,我就检查一下战果如何。(课件出示生字词,请同学读)燕子俊俏吹拂聚拢增添掠过唧唧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荡漾五线谱演奏音符
指名学生认读词语。
师:看来任务完成得真不错呢!表扬!我有一个发现,有些词语特别有意思。你们看“俊俏”两个字都有美丽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近义字组成的词语。找找上面的词中还有吗?
生:有,聚拢,都是集中。
生:还有增添,吹拂。
生:荡漾也是。
师: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把近义字组成的词语找出来了,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有意思啊,那我们就把这些词语读读吧。(生读词语)
师:上面红色的字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你们觉得哪些字特别难记,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记住它。
生:我觉得“荡漾”的“漾”和“燕子”的“燕”字特别难写。
生:不难写,刚才老师已经告诉我们怎样写了。师:“荡漾”的“漾”字谁有办法记住它?
生: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它:左边三点水旁,右边上面是羊没有尾巴,下面是一个永远的永,合起来就是荡漾的漾。
师:这是个好办法,看起来很复杂的荡漾的漾,这样分一分,加一加,就清楚多了。
师:请小朋友在自己的本子上把漾和燕各写两个。(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表扬写得认真,字迹端正的学生。)
师:刚才把生字集中到一起你们会读了,如果把这些生字还放回到课文中去你们还会认识他们吗?
生:会。
师:这些生字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玩不玩?
生:玩。
师:玩得赢吗?
生:肯定能赢。
师:那好,先自己大声地读一遍,然后我们就比一比,看谁读得好,读得正确,流利。(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读得真棒!你们都赢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起笔边读书边勾画,看看谁的收获大。(生读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想你们的收获一定很大,那到底谁会成为“收获大王”呢?下节课再见分晓!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请你们积极发言,把收获汇报出来。老师有一条友情提示请听好:要按由先到后的顺序来汇报。
生:我最喜欢第一段。(生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觉得燕子很美丽。
师:还有谁也喜欢第一段,读读,说说感受。(生读第一段)
生:我从乌黑光亮这个词语中知道了燕子的羽毛非常的黑,黑得发亮。
师:那摸过去肯定很滑。
生:我从剪刀似的尾巴知道了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这剪刀似的的尾巴就是燕子最突出的特点了,据说绅士的燕尾服就是根据它来设计的。
生:我从俊俏轻快知道了燕子飞得很快,它的翅膀非常的灵活。
师:有这样的翅膀,燕子才能在天空划出那么美丽的弧线啊。刚才同学们都领悟得很好。那么如果把这些词去掉会怎样呢。出示句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生:这样就写就不具体生动了。
生:老师,我觉得这样写,就不知道是写燕子了。有可能是其它的鸟类。
师:你的观察非常细致,一身羽毛,一对翅膀,一个尾巴,这是所有鸟类的特点,而不仅仅是燕子的。
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
生: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样才完整。
生:那还有爪子呢?
生: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生:我觉得这样写太啰嗦。
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教学课堂实录 篇10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首先我们来做个听写练习,检测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的早晨穿梭在花丛中。
师:她在花丛中干什么呢?
生: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小女孩脸上充满着喜悦,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二、品析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如果对文章再进行仔细的研读,你会发现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词句,并想办法深入理解,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哪些词句的含义很深刻,为什么?
师: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深刻,我读给大家听。(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认为一个正常人想要抓住一只蝴蝶都是非常不简单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什么也看不见,却抓住了。这里的“竟然”表示出了特别意外,出人意料。“奇迹”一词就形容了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迹呢?
生:这说明安静身上有一股“神奇的灵性”。
师:神奇的灵性会是什么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想想看。
生1:我想可能就是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生2: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她就象一位花仙子,蝴蝶很喜欢她,把她当作朋友。
师:是呀,与其说是蝴蝶被安静拢住,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看来,采用联系前文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个好办法。
生:我认为第5自然段有一句话的意思也很深刻。(读: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认为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他们眼前应该是一片黑暗,内心世界怎么会多姿多彩呢?反复读了课文后,我联系上下文中安静的一系列动作,我感到她的内心世界一定是很丰富的,
师:你说的很好。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是著名的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还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呢?
生1:我认为第6自然段的这句话含义深刻。(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生2:(这一学生刚读完,另一学生着急地站起来抢说)老师,我认为“张望”一词用错了,她是盲人,看不见的,应该说是想象。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是否作者用错了词语呢?我们可以就此在小组里发表一下自己的不同见解。(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
生1:我也认为“张望”这个词用错了。“张望”是形容有视觉的人,而安静是盲人,用在她身上不合适,如果换成想象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生2:我认为“张望”一词用的特别好。初读这句话时,我也感觉“张望”一词表述不够准确,但仔细想想,我又感觉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内容安静都是一无所知的,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所以她才会仰头张望。“张望”更能表现出安静心中的一种渴望。
师:看来你已经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你体会的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中“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请谈谈你的体会。
生:这是作者从安静身上得到的启发。作者感受到了这位盲童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希望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师:是啊,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1: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从她的身上,我体会到: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生2:生活中有许多人一生经历磨难,像张海迪等,她们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勇敢地向厄运挑战,创造出了许多业绩和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他们要幸运的多,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珍爱生命。
师:大家体会的都很好。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朗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师:走进了安静的心灵世界后,我们会发现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了春天的气息,触摸了春天的脉搏,捕捉了春天的影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课文的语言那么美,展示的画面是那样的生动,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
师:大家可以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优美生动的语言到积累本上。
四、拓展延伸,阅读课后《阅读链接》
师: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虽然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但他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一生出版专著14部,尤其是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极其真实、自然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辉煌而又平凡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激励着人们不懈奋斗的经典作品。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一段文字就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读一读吧。
(学生阅读)
师:学习完这篇课文,读完这段海伦·凯勒的故事作品,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想做点什么呢?
生1:我感到文中的这些盲人虽然眼睛失明,但他们心灵的窗户没有关闭。
生2:我感到这些盲人在用自己全部的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3:这些双目失明的人真可怜,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这种劲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要向他们一样更加地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还想去帮助身边那些盲人朋友,帮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他们所无法看到的一切。
(学生自由读背,摘抄优美词句。)
生4:我想搜集像海伦·凯勒、张海迪等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都来热爱生命。
生5:我要更多地搜集一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资料,办一期“热爱生命”的墙报。、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做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孩子!
教学课堂实录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新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4、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
【学具准备】
《我要的是葫芦》交互型学习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课件“课文插图”部分。
2、学生小组讨论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生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生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落在地上。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观察得十分仔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和大家交流好吗?
生1: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种出来的?
生2: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生3、怎样才可以使小葫芦长大?
三、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1、观看课件“情境朗读”部分,同时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找出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学生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其它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适时补充)
4、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他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长得很好。
生2:“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师: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1:可爱。
生2、小葫芦和小娃娃一样惹人喜爱!
师:你能读出葫芦的可爱吗?
(指导学生朗读)
师: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就长出了小葫芦。
师:看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小葫芦快点长大吧!
生2:“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种葫芦的人得到了葫芦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没有。
生2: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葫芦都落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1: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生2:我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吗?
(指名学生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⑴ 带着“葫芦为什么会落”的疑问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⑵ 展示课件“课文导读”部分。小组讨论:课件中的人说了些什么?各自的表情怎样?
生1:“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期待)
生2:“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长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着急)
生3:“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惊讶、不懈)
⑶ 感悟句子:展示课件 “理解词句”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①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你读懂了什么?和大家说说好吗?
生1:种葫芦的人很蠢。
生2:种葫芦的人不能光盯着葫芦,而应治一治蚜虫。
生3:邻居真诚地劝告种葫芦的人治蚜虫值得我们学习。
7、展示课件“突破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8、引导学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适时展示课件“板书”部分)
14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 生了蚜虫 虫更多了
雪白的小花 不要治
可爱的小葫 变黄都落了
9、展示课件“背景音乐”,指导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课件“拓展延伸”部分启发引导:
师: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生1: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生2: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劝告。
师: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生1:都是我不好,害得小葫芦都落了。
生2:我现在就去治蚜虫,葫芦还会长出来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向大家说说好吗?
生1: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致使虫害时常发生。
生2:鄱阳湖边的渔民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教学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课件)
师:强调“间隔”的“间”的读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暴是本课的生字,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师板书暴字)
师:暴上下结构,上面是个
生:日
师:要把他写得
生:扁一点儿
师:下边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一撇一捺要写的长一点,最下边不能写成水字,注意笔顺竖钩、点、提、撇、点。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工工整整地写一遍。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有同学写字姿势非常得好,坐得非常地端正。写完以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看,评价一下,取长补短嘛。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这有个多音字,一行人,齐读三遍,强调行字的读音。这还有几个词语,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和老师合作着读一读这段话。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男同学走前面,女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人指挥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绰”是生字,绰在这个词中是舒缓、柔美的意思,想一想,“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人影绰绰就是人很多,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出示画面)请学生看图描述。
师: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指生读。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生:一道风景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生读段落,师出示语句)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透过他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你看出了文字里蕴含的美。
师:这种谦让的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理所当然”,“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讲“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理所当然”)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敬老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构成了(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师:这么多的假如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作者才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课外延伸,布置小练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美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小事中。
老师出示收集的美的图片,美就在身边,美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交流身边的美。
课下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七、板书
搭石
暴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学课堂实录 篇13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可爱的小白兔。看来啊,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我家养了一只小狗,这次我到武汉来呀,它好像看出我要出远让,咬住我的裤腿不松口。我说:“你这讨厌的小东西快走开,过几天我就回来了。”同学们,我讨厌我家小狗吗?
生全说“不讨厌”。
师:哦,明白了,你们真会听,听出我的'言外之意,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读书也应该这样,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教学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学课堂实录03-13
散步课堂实录12-18
《猫》课堂实录03-11
《背影》课堂实录03-03
《背影》课堂实录【精选】03-03
《吆喝》课堂实录03-06
《画》课堂实录03-12
《灯光》课堂实录03-12
《泉城》课堂实录03-12
《白鹅》课堂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