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1
这学期,学校提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们选择了课例研究,只有课例研究才最有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课例研究不光执教者受益无穷,参与研究的老师也会互相碰撞,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这篇课文,梳理起来很简单,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写两件事情塑造林肯的人物形象,一件详写,一件略写。第一件事表现了人物宽容大度、谦虚仁爱的优秀品质,第二件事赞扬了林肯对祖国的热爱,对平等的追求。文中大量运用了“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
带学生预习时,我们很快就弄明白了这篇课文的题材,也知道两件事分别写了什么。我布置他们完成以下预习任务:读通、读熟课文,查新词,查资料。整个过程约十分钟左右。
昨天上午,我借张老师班执教。课堂上,我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带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抓的课文主线就是林肯是个什么样的总统。顺着这条主线,我的开场白是“课题中,鞋匠的儿子指谁?从课题中,你了解到这是位什么样的总统?”按照这个线索,我们依次从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中分别体会到,这是一位“宽容大度、谦虚仁爱”“最有最为的总统之一”。
循着这条线索,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
1、解词训练。体会文中“尴尬”一词的含义。我采用查词典和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式。学生从词典中了解到,尴尬是说陷入两难的境地,无法摆脱。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参议员们陷入哪两难的境地。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得出参议员们如果认可这位总统,那就意味着输给这位出身卑微的总统,如果不认可,那么实际上自己确实输了。这样的理解方式既使学生将尴尬一词的内容展开了,同时为参议员们羞辱林肯找到了理由。
2、概括能力训练。我抛出“参议员们怎么羞辱林肯的?林肯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给学生找到一个概括段意的抓手,问题的答案就是2-5自然段的段意。其实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很多,针对这篇课文的重点段采取导问法比较合适。学生很快概括出来:参议员们羞辱林肯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不仅没有反唇相讥,反而以自己的宽容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参议员们的信任。
3、阅读思考能力训练。精读课文2-5自然段时,我提问:你从林肯的演讲中体会到他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学生边默读课文,边作下批注,通过交流,我们很快得出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
4、朗读能力。我重点借助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怎么朗读。学习2-5自然段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思考林肯的第一段发言中,哪些词语特别让人感受到林肯的“宽容大度”,学生找到“非常”“一定”,我又问学生,从三个“永远”中,你体会到林肯想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体会到,林肯是想表达对父亲的尊敬和爱戴。(这就是林肯的伟大之处。林肯是个具有平民思想的总统,在他的心目当中,人与人之间仅仅是分工不同,地位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所以,父亲即使是鞋匠,只要关爱他人、认真工作,那也是伟大的鞋匠。)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练习朗读这段话。通过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读的水平有所提升。
5、识字、写字的能力训练。这篇课文仅有两个生字,但是两个生字都很有趣:资料上说“犹”属猿猴类;“豫”属古象类。据说,“豫”虽身大力不亏,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犹”虽灵巧,却生性多疑。所以,犹豫是表示拿不定主意,迟疑的`意思。而“辱”字是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后来引申为“耻辱”的意思。我把字理告诉学生,我觉得学生喜欢这样的识字指导。在写字是,我采用“讲解和范写”结合的方式,注意请学生找出偏旁和部首之间相互穿插的笔画,把字的结构摆好。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中,我的范读发生了偏差,音乐选得过于沉重,误导了学生朗读的节奏,使得学生的朗读不像演讲,而像朗诵抒情诗。
2、一节课将课文全部学完具有整体性,但是并没有落实课堂十分钟写字时间。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如果当堂写10分钟,打破了课的整体感,会让学生的思路出现断裂。如果不写,学生回去后,知识遗忘再来炒冷饭,是否有效。
《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2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介绍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文章,文章以林肯演讲的三段话为线索,以参议院对林肯态度的变化为暗线,贯穿全文。语言看似平凡朴素,却能折射出林肯高尚的人格,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次教学我以参议院对林肯的态度变化这条暗线教学思路,逐步分析林肯高超的说话艺术,体会语言中折射出的林肯宽容、尊敬父亲、坚持人人平等、愿意为人民服务等人格魅力以及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中,对于林肯对参议院羞辱的三段回复是讲解的重点,几乎是逐句分析,学生感受到林肯说话的高超艺术,也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只是过于分析语言的'弦外之音,让学生有一种错觉——林肯老谋深算,每句话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这似乎不是教学价值观的本意。对于宽容的分析其实有点多余,因为学生自己阅读也能体会到林肯的宽容,没有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这个课程标准要求。
对于表达方式的提炼,我选择了侧面反衬,但仍然是点到即止,未能让学生有一个体验过程,感受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妙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果断认为不可以,是对书本的过分崇拜,就作文本身而言,鞋匠的儿子在最后第二段就已经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最后一段可以删去。编者增加最后一段极大可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这个价值观的灌输。牵强说做鞋与做总统之前的关系来保留最后一段,反而误导学生对人物故事类作文的构思必须要加政治功绩,得不偿失。
以上便我此次教学一点反思。
【《鞋匠的儿子》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散步教后反思12-16
秋天教后反思02-29
《散步》教后反思03-01
《北京》教后反思09-29
《秋游》教后反思03-14
《掌声》教后反思03-14
《荷花》教后反思03-14
《海底世界》教后反思08-15
《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