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年级《甜甜泥土》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呀,拥有母爱、享受母爱,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可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孩子,享受母爱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大家来看这一张图片,这是一张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热传的一张图片,题目是《躺在妈妈怀里的女孩》,这是伊朗一位女艺术家在伊拉克的孤儿院拍摄的照片,这些孩子都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其中,有一幅是这样子的:一个小女孩在冷冰冰的地板上,画着一个戴着头巾,面带微笑的母亲。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妈妈的样子。然后,小女孩脱掉鞋子,爬到画上面,头枕在妈妈胸前,蜷缩着,在她怀抱中沉沉睡着了。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小女孩她是睡在了哪里?
生:地上。
师:可是在她的想象中呀,她是睡在了哪里?
生:妈妈的怀里。
师:对!在她的想象中呀,她是睡在了妈妈的怀里。这冰冷的地,有了温度,那温度就是妈妈怀抱的温度;这冰冷的土地呀,是暖暖的、像母爱一样的。孩子的梦想很小很小,有妈妈的怀抱就够了,孩子想要的永远就是妈妈的怀抱呀!
刚才我们看的是有温度的土地,感受到的是暖暖的土地。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看一下有味道的土地,品味一下……读!
(自评:自我感觉这个导入很有震撼力,小女孩蜷缩在地上的小小的身躯打动了在场师生的心,哀伤的音乐声里教师深情的讲述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悲伤凄婉的情景。选取这张图片是因为与本文有两个相同点:一是都是离开妈妈的孩子,二是都暗示了母爱和大地的联系。)
生:甜甜的泥土。
师:很好,孩子们,这泥土是什么味?
生:甜的。
师:你尝过泥土吗?
生(齐):没有。
生1:尝过。
师(笑):有同学尝过,尝过告诉我们是什么味?
生1:没味。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甜甜的泥土》,作者是黄飞,这是一篇小小说。首先我们来读准这些字,来,你读一下。
生1:黯淡、呆滞、蹭、蓦地(读成了“木的”)。
师:请坐。你来。
生2:蓦地(读成了“蓦的”)
师:你们两个都是“的”。来,继续。
生2:愣怔、吮、涮净、晕眩。
师:好。有不同意见吗?那么这个字怎么读?
生2:蓦地。
师:非常好!你改过来了。这个字在词语里读轻声,愣怔(lèngzheng)。我们来齐读一下,每个词语读三遍,开始。
生:(齐读)
师:现在在课文中,把你认为你需要注意的词语标注出来,同时给段落标上序号。
生标注拼音、段落序号。
师边巡视,边指定四位同学准备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注音标完了没有?
生(齐):完了。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现在想和同学们合作一下,我来读一段,然后刚才几位同学依次来读。我们所有人认真看课文,思考一下“这篇小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用整体概括的方法说说故事)。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
师:好!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那么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齐):好!
师:异口同声呀!有没有谁想让他们读得更好?(无人举手)那么这几位同学你们自己评价一下。
生1:我不是非常的投入感情。
师:不是非常的投入。已经很不错了,那我们理解之后会更投入的,还会提升的。
生2:我没有感受到那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感情不是特别充沛。
生3:我没有把情感融入。
生4:要带有感情,要身临其境。
师:我们四位同学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扣住了一个字,哪个字?
生(齐):感情。
师:哦。两个字——“感情”。一个字?
生(齐):情。
师:对。我们同学们再读的时候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当然,我们也要做到,读准字音,不要随便地加字、减字。
师:我们大家都用整体概读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这篇小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小小说对我们来说也可以当记叙文,讲的是什么事?
生:讲的是在王小亮生日的那天,他的生母给他送糖的事。
师:很好。有时间,有人物——王小亮、他的生母,干什么呢?
生:送糖。
师:概括的很棒!但是老师想问你们,光是送糖吗?还有什么糖?还有什么糖?
生:还有王小亮吃糖。
师:他是否独享这个糖呢?
生:他分给了同学们。
生:还有埋糖。
师:为什么埋呢?
生:小亮害怕他的后妈发现。
师:哦。后妈连糖也不允许孩子吃,特别是他的生母给他的糖!
生:还有王小亮第二天发现糖和雪水混在了一起。
师:糖怎么了?
生:糖化了。
师:非常棒!我们哪位同学给咱们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王小亮生日的那天,他的生母来给他?
生:送糖。
师:然后小亮把糖?
生:分享。
师:分给同学们和老师。在回家路上,他又把糖?
生:埋在了雪地里。
师:可是一晚上啊,地温回升,第二天,糖怎么样了?
生:化了。
师:那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能否用分层概括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其实呀,老师都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们刚才已经做到了,说是什么?
生:奶糖。
师:围绕“奶糖”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师: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奶糖。我们刚才说了,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有味道的小说。所以,我们就觉得呀,这篇文章的味道首先是什么味的?
生(齐):甜的。
师:哦!是甜的。(板书:甜)
那么围绕奶糖,发生了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孩子们,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当我们刚才读完了,我们真的品味到的是甜甜的滋味吗?是吗?(在“甜”后板书:?)
生:不是。
师:那么,我们反而品味到了什么味?
生:苦。
师:苦味!(板书:苦!)
不但没有品味到甜味,反而品味到苦味。孩子们,说一说,谁苦?
生:妈妈苦。
师:还有谁苦?
生:小亮苦。
师:好,请你们来阅读一下文章,我们来品味一下妈妈的苦。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妈妈的苦?你一定能看出来!
生1:“他黯淡的神情里,射出热切的光。”妈妈渴望见到王小亮。
师:你注意这个句子里有两个词前后矛盾了。
生1:黯淡、热切。
师:为什么眼神是“黯淡”的?
生1:因为她很久没有见到王小亮了。
师:非常怎么样?
生1:想念孩子。
师:对!所以她的眼神是?
生(齐):黯淡的。
师:和孩子生生的分离给她带来深深的创伤。那么为什么射出的是热切的光?
生:因为她很想见到小亮,现在马上要见到小亮了。
师:日思夜想的儿子马上就要见到了!心情无比的?
生:激动、高兴。
师:见到儿子为什么这么激动呢?我们每个妈妈每天都会见到儿子,而这位妈妈呀,她是离异的妈妈,她是与儿子分离的妈妈!你从这句看出了“妈妈的苦”。
生2:“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师:这是什么描写?
生2:动作描写。
师:那你分析一下这句话。
生2:当学生都走完了还没有见到她的儿子,她显得非常的着急。
师:恩。本来她充满了希望,这时候?
生2:失望。
师:着急和失望折磨得她几乎要?
生2:崩溃。
师:崩溃、绝望、发疯。这时她的表现是?动作是?
生2:“几乎站立不住”,“扑过去”,“使劲地摇着”。
师:这些超乎寻常的举止呀,表现了一个妈妈?
生2:爱子。
师:爱子之深,思子?
生(齐):之切。
(自评:零碎性的答案谁之过?学生的回答都是词语,几乎没有完整的句子和语段。反思:是不是教师太过心急,没有留给孩子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的时间?是不是教师太过强势,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是不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没有落实?)
师:这是妈妈的苦。谁能再来说一说你从那个句子看出了“妈妈的苦”?
生3:“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师:第4段是吧?那你告诉我们,第4段有几个“没有”?
生3:三个。
师生:“没有她的儿子”,“也没有她的儿子”,“零落了,没有了”。一群一群的孩子经过,她都在仔细地寻找,结果非常的失望!你从这句看出了“妈妈的苦”。
(自评:三个“没有”的分析浮皮潦草、匆匆而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深入文本的极佳时机。只因学生没有按教师的预设回答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教师就如此急头绊脑!此时,分析一下三句话的递进,感受一下妈妈心情的大起落,再让学生动情地朗读一下,妈妈的见子而不得、爱子而不能的绝望与凄苦不是就鲜活地跃然于纸上、浮动于课堂了!唉!好我的你哩,失火啥呢?
此处失误,一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细致;二是源于对学生的自主、主体不够尊重。记住:课堂上自然而然的生成永远比教师的预设更宝贵、更动人!)
孩子,还有哪句你能看出“妈妈的苦”?
这位妈妈她是位离异的妈妈,她首先婚姻不幸,这也是一种苦。另外,这位妈妈她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生:贫困。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孩子过生日,她只能送来一包糖。
师:我们大家过生日,可能会收到很多礼物,是吧?
那么,我们就看到了,妈妈她过的是这么的苦!而作者都用了什么描写?回忆一下。
生: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了“妈妈的苦”。
师:对。妈妈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婚姻不幸的苦。
师:还有呢?
生:生活不如意的苦。
师:还有呢?
生:思念儿子的苦。
师:想见儿子却?
生:见不到的苦。
师:那么,最集中表现妈妈的苦的是那些段落呢?快点看看。
生看书。
生:从第2段到17段。
师:第18段有没有?哦!你们印的课文和老师拿的不一样啊。
从第2段到17段集中表现了妈妈的苦,作者所用的手法有?
生: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自评:分析不深入,语言啰嗦,学生回答教师包办代替,环节重复,前后倒置。)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妈妈的苦——
生:(齐读)
是婚姻离异的愁苦,
是生活失意的困苦,
是与子分离的痛苦,
是不得相见的凄苦。
师:这些苦,都重重地压在了一个羸弱的女子的肩头,真的让人同情!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孩子苦不苦?这孩子的苦又是从哪儿能看出来的?还是找语句,你从那些句子看出了孩子的苦?
生1:“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1:小亮在这么冷的天里还穿着破鞋,鞋都破了也没人给他补。
师:孩子在这个已经立春了但还是很冷的天气,穿的是?
生:张了嘴的破鞋。
师:如果亲妈妈在,是绝对不会让儿子?
生:受冷的。
师:还有吗?再找一找,你找到了是吗?请你说!
生2:“蓦地,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师:你看到了这句,这是怎么样的妈妈?
生:后妈。
师:你看她“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这细细的眉说明这是一个精心修饰自己、打扮邀宠的后妈,是吧?
生2:还有“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
师:爸爸为什么会抓起柴棍向孩子走来,在谁的挑唆下?
生:后妈。
师:这个后妈存心不良,这个爸爸也不明事理。小亮可能会经常受到这样的?
生:毒打、虐待。
师:对,这也是一种苦。
(自评:这块的分析现在看来让我不禁汗涔涔了!有对人物的概念化、标签化的危险呀!有误导孩子们的倾向呀!有伤害一类人的嫌疑呀!有破坏继母与孩子关系的隐患呀!唉!不够细致!不够体贴!不够周到!不够人性!
教师,慎重你的教学语言!慎重你的人物品评!)
师:找的非常准!还有吗?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干什么?
生3:“第二天,小亮起得特别早。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读成shua)净,”
师:什么净?
生3: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师:你从哪看出来了?
(自评:问题可以更加具体化,如,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了?)
生3:“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重读“照例”)
师:“照例”是什么意思?
生:每天如此。
师:每天早上都要干这么多的、应该大人才干的家务!还有哪个词?
生4:冷馍。
师:你特别敏锐!这个“冷馍”就是他的?
生:早餐。
师:是早餐吗?孩子。是午饭!所以他的亲妈妈在中午没有等到小亮回家,因为他中午没有热饭吃。
孩子们呀!我们就从这儿看到了小亮的苦,那么也别忘了小亮他只有几岁?
生:八岁。
师:对。一个八岁的孩子,中午吃不到一口热饭;一个八岁的孩子,他早上起来要干那么多的家务;一个八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察言观色;一个八岁的孩子,常常在家里生活在恐惧之中。
(自评:有点语无伦次。)
这是小亮所遭受的苦。那么,小亮所受的苦,她的妈妈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从哪儿看出他的妈妈是知道的?
生5:“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师:哎呀!你特别……她在前面哭喊着什么?
生5:“亮!我的小亮!”
师:“我的小亮!”这一声哭喊呀!真是哭尽了悲与痛!哭尽了血与泪!孩子天天在受冻、在忍饥、在挨饿、在挨打,是吧?作为亲妈妈,她却无能为力!有孩子不能呵护,有孩子不能爱,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妈妈痛苦的了!
那么同学们,我们再翻过来看前面这一句,妈妈哭喊“亮!我的小亮!”我们补充一下,她会说“我的什么的小亮”?
生6:我的苦命的、不幸的小亮。
生7:我的受尽磨难的小亮。
生8:我的忍饥挨饿的小亮。
生9:我的可怜的小亮。
师:可见,这可怜的孩子呀!他——
生:(齐读)
苦在了衣食简陋的艰苦,
苦在了饱受虐待的悲苦,
苦在了家务繁重的辛苦,
苦在了与母分离的孤苦。
师:这一对妈妈和孩子,这一对亲母子,两个苦命人。
那么孩子们,我们读到这儿,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沉重。但是,我们再想一想,在小亮的生活中,是不是全是苦的滋味呢?
生:不是。
师:有没有别的、或许还有点甜的滋味呢?
生:有。
师:有!也就是说,小亮的生活呀,是苦,但是也有甜。
生:苦中带着甜。
(板书:苦中有甜……)
师:这“苦中有甜”表现在了什么地方?
生1:第18段,他与同伴分享糖的欢乐。
师:有小伙伴与他分享,他还有友情。还有吗?
生2:老师对他的关心。
师:你怎么看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生2:“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师:老师背过了身,在干什么?
生2:他感动了。
师:老师为什么感动?老师这时会想到什么?
生2:想到小亮生活的苦。
师:所以老师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怜爱。还有呢?
生3:来自社会的爱。
师: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人?
生:传达室的老头。
师:开始他是那么的?
生:不耐烦。
师:在一所学校里,要找一个只有名字的孩子,不知道几年级几班的孩子,是非常的?
生:困难。
师:可是这老头,最终把这包糖传给了小亮,他也是大费了周折。他对小亮有着一份?
生:关爱。
师:而且,我们同学们都别忘了,小亮,他的妈妈虽然离开了他,不能陪在身边,但是,妈妈的爱永远不会离开小亮!奶糖会化入泥土里,妈妈的爱也会如大地一样永远在小亮的身边。
所以呀,小亮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苦的滋味,苦中还有甜。这甜是——
生:(齐读)
妈妈的疼爱,
同学们的友爱,
老师的怜爱,
传达室老头的关爱,
……
师:虽然好像失去了一些,但是你要记住,生活让你失去,是为了为你更多!
孩子们,我们再来看看结尾。这结尾,咱们先来读一下。齐读。
生齐读。
师:为什么呢?为什么那泥土甜丝丝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生:奶糖化入了泥土之中。
师:这糖是谁送的呢?
生:妈妈。
师:什么也化入了泥土之中?
生:妈妈的爱,母爱。
师:我们在古希腊神话中,把大地称之为“地母”,地母是众神之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呀,也这样说,地势坤;也就是说呀,万物生于大地,人生于母亲。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母亲和大地是?
生:相等的。
师:母亲的爱就如大地一样宽广、一样公正、一样无私、一样博大、一样厚重。
同学们,奶糖渗入泥土,母爱融入大地,甜甜的泥土呀,就寄托着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你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妈妈对儿子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那甜甜的泥土包含着学校老师的怜爱、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关爱、同学们的友爱,温暖了小亮幼小的心灵。
那甜甜的泥土惊奇了结尾,诗化了全篇。
师:作者这样的结尾真是让我们没有想到,而这样的结尾也瞬间拔高了立意,真是一个诗化的结尾。
好,同学们,我们看了这一对母子,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对母子。这孩子呀,他觉得母爱就像天一样大……
播放周安信《天之大》。
师:孩子们,你们可以轻轻跟着唱。
(自评:周安信的歌特别打动人心。)
师:他用情唱出了对妈妈的感恩,他用心唱出了和妈妈的真情故事。孩子们,你们也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真情故事,能否与我们分享呢?请你说一下。
(自评:对结尾的分析升华了主题,《天之大》的播放打动人心,学生情感已在心中奔涌!可是,此问题一出,学生情感停滞,思维阻塞,回答死板,课堂冷场。此时,适宜吟咏,适宜抒情,适宜直抒胸臆地歌颂,适宜酣畅淋漓地赞叹!惟独不适宜在记忆深处搜肠刮肚的回想,惟独不适宜绞尽脑汁却平淡无奇的讲述。孩子们的情感的骏马已在激情的大草原上驰骋,我却突然地勒住缰绳;孩子们情感的风筝已在激情的天空翱翔,我却突然地拽回拉线!所以呀,此后的滞涩与僵硬是我亲手造就呀!
问题设计要关注学情,既包括关注学生此前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也应该包括关注学生此时此刻的认知状态与情感需求呀!教师,记住:关注当下的学情!在课堂上,时时刻刻去观察你的学生,去感受学情。
设想一下,问题设计为:他用情唱出了对妈妈的感恩,他用心唱出了和妈妈的真情。孩子们,你们想怎样来歌颂你和家人的至爱亲情呢?或者:挚爱亲情让人感动,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挚爱亲情。)
生1:妈妈从小把我们养大成人,又看着我们成家立业,她一生为了这个家,从来不觉得累。
生2:我妈妈总是一心为我们着想,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把所有的关爱都献给了孩子。
生3:妈妈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
师:一生,好长好长呀!你最好回忆一下,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你和妈妈那些真情的故事。
生3:……
师:你能说说看吗?
生4:妈妈自从有了我之后就无微不至的关爱,她的容颜甚至已经不在了。
师:她不会花更多心思在自己身上,装扮自己。
师:孩子们,你们都说的是,妈妈把爱给了我。但是,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妈妈为你做的事,你到底看到了没有。
所以我们今天有一个作业就是,回忆你与家人的亲情故事,一件事,用很短的句子写下来,300字左右即可。这是一个微写作,一定要有故事,也一定会用心感悟到那些故事的,好好回忆一下。这是第一个作业,第二个作业是,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一下有关母爱的名言,积累一下。
好,孩子们呀,母爱就是人世间最温暖博大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共同祝愿吧!同学们,大声读!
生:(齐读)
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幸福!快乐!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非常棒!下课!
【八年级《甜甜泥土》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甜甜的泥土作文12-16
泥土的作文07-19
泥土的芬芳作文08-22
泥土的芬芳作文08-13
泥土的可贵作文09-02
泥土的孩子作文10-14
我是泥土作文09-15
泥土的赞歌作文09-08
泥土礼赞作文11-26
泥土在呻吟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