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数学小故事26个
故事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集合】数学小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小故事 1
从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临终时,三个儿子围在床前。
他对儿子们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
勉强说完这几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
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9+6+2=17。
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
数学小故事 2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数学小故事 3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数学小故事 4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成绩的取得,不仅要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要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没有经过筛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我们班的张某某,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张某某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9根……。。黄某某同学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何某某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周某某得意的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黄某某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现在每堂课都是鲜活的,每堂课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职业。
数学小故事 5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
数字娃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
数字娃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数学小故事 6
在1842年,剑桥数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在都灵大学做了一场关于他的解析机器(第一台计算机)的设想的讲座。此后,数学家路易吉蒙博将讲座笔记转录为法语。年轻的女伯爵阿达洛夫莱斯被查尔斯惠斯通(巴贝奇的一位朋友)委托把蒙博的笔记翻译成英语。由于其在记录时富有远见的记法,她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这份笔记在1843年被发表,洛夫莱斯在G部分增加了她个人的笔记,其中列出了一份计算伯努利数的算法。实际上,她利用了巴贝奇的理论机器,将它变成了可计算的现实。阿达洛夫莱斯为那些想要探索计算奥秘的人提供了一条路,并持续地影响着科技的发展。
尽管她们的贡献意义深远,这三位女性数学家的发现却经常被男性数学家的贡献所遮蔽。据20xx年联合国的估计,在世界上男人与女人的数量基本相同(101.8位男性对100位女性)。由此我们受到启发,工作在数学领域的女性应该和这一领域的男性有大致相同的.数量。
我们之所以没能看到这一点,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错误地认识了女性数学家的历史贡献。考虑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女性进入数学领域,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是大势所趋的。
数学小故事 7
瘸腿狐狸卖西瓜赔了本,没钱买吃的,饿得肚子“咕咕”叫,走路直打晃。
老牛走过来,问:“狐狸,你这是怎么啦?”这是怎么啦?”
狐狸看了老牛一眼说:“饿的,两三天没正经吃东西啦!”
老牛一本正经地说:“要想有饭吃,就要参加劳动!”说完老牛干活去了。
“哼,劳动?劳动多累呀!”狐狸眼珠一转说,“嗯,我有个好主意。”
狐狸一瘸一拐地跑到野猪家。野猪家有个大筐,里面装着许多玉米,筐子上面盖着厚布。狐狸说:“野猪老兄,听说这筐里有许多玉米,能告诉我一共有多少吗?”
“保密!”野猪没好气地答了一声。
“哈哈,在我聪明的狐狸面前,不可能有任何秘密!”狐狸很有把握地说,“我出道题,你算算,我不但能说出你筐里有多少玉米,连你有多大岁数都能知道。”
“真的!”野猪觉得不可思议。
狐狸咳嗽了两声,说:“把你筐子里的玉米数乘以2,加上5,把所得的数再乘上50,加上你的年龄,再减去250,把得数告诉我。”
野猪趴在地上算了半天,最后说:“得1506。”
狐狸立刻说:“你筐里有15个玉米,你今年6岁。”
野猪一摸前脑想,对,筐里的玉米数是15个。野猪一摸后脑勺想,今年自己真是6岁。
“神啦!”野猪从心里佩服狐狸。他问狐狸:“你怎么知道的?”
“算的呀!你算得结果是1506。最左边的两位数15,就是玉米数;最右边的一位数6,就是你的年龄。”
“你太伟大啦!”野猪抱着狐狸亲了一下。
“伟大不伟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我弄顿饭吃,要有酒有肉啊!”狐狸显得十分得意。
不一会儿,野猪给狐狸端上来红烧兔子肉、清蒸鸡、煮老玉米,外加两瓶好酒。狐狸猛吃猛喝,临走还拿走4个玉米棒。
野猪到处宣传,说瘸腿狐狸神机妙算。小猴灵灵告诉野猪说,你上了狐狸的当啦!野猪不信。
小猴说:“你看算式(2×15+5)×50+6-250=15×100+250+6-250=1500+6=1506。玉米数15是你自己写上去的,乘以100后变成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数,而年龄6也是你自己写上去的,它变成了个位数。这样一做,把两个数分离开了,一眼就可以看清楚。”
“好个瘸腿狐狸!”野猪快速冲了出去,追上瘸腿狐狸,夺过玉米,用每根玉米棒在狐狸头上都狠敲了一下。这下可好,瘸腿狐狸头上添了4个大包!
数学小故事 8
数学小故事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趣味数学小故事: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数学天才高斯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趣味数学小故事: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趣味数学小故事: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小故事 9
双休日,我和爸爸一起来到正在装修的新房。装修师傅对爸爸说:“老板,我们的前期工程完成的差不多了,要准备铺地砖了,请您购买好”。“你告诉我面积多大?我去准备好”;听着爸爸和装修师傅的对话,我兴高采烈地要求:“爸爸,我已经会算面积了,我来帮你们算。”
我用尺子测量了客厅地面的长是6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应该是6X4.5=27(平方米)。我自豪地告诉爸爸买27平方米的地砖就够了。爸爸笑着问我:“我买的是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你能告诉妈妈大约要买多少块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思考了一会儿,我想到:要先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再用客厅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于是我用小石块在地面上先算出每块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面积是:6x6=36(平方分米)=0.36(平方米);再用27平方米除以0.36平方米约等于75,应该买75块就够了。于是我大声地告诉爸爸“爸,75块就可以了”。
爸爸夸奖我知道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了。随后,爸爸带着我在店里买了80块地砖。我奇怪地问:“不是75块吗?为什么要多买5块?”爸爸告诉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耗损,如果不小心在切割时尺寸不合适,那就需要重切,所以购买时要比实际数量多一些。
哦,我明白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多想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贴近我们的生活。
数学小故事 10
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1块钱1斤。这里一共是100斤,要卖100元。
买葱的人又问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卖!葱白7毛葱绿3毛
买葱的人全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50斤葱绿50斤
最后一算:葱白50*7毛等于35元葱绿50*3毛等于15元
35+15等于50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50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100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给50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数学小故事 11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心灵充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明辨是非;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有爱心,知礼仪。"让我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从读书中获得快乐与幸福。这是我们第二实验小学师生们不断的追求。
我最近读了《数学故事》这本书。本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以课本为依据,贯彻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从数字,运用,计算,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逻辑推理等方面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这里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
这里的数学不在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的小板块也为它增色不少。
就说神秘的数字1吧,先讲小故事,数字王国召开大会,主要是讲讲各个数字成员的用途。再说,1是有着特殊含义的数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排序的时候,1就意味着第一位。而所谓第一位,就是大王或者头目,甚至班长,队长什么的。可是在衡量物品的数量或大小的时候,1也被用作代表"很小","少"的意思。这时的1,和刚才所说的代表顺序的1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地方,1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大家听过"一字值千金"这句话吧这里把"一"和"千"放在一起比较,更突出了"一"的力量。还有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一推十"这类的名句也足以证明1的神奇之处。
之所以数学里面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了活了的东西,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字是蕴藏智慧的精灵,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有趣的故事。0是由谁创造的呢?无穷无尽的数字都有怎样的分类呢?数字之间会发生一些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数字王国的秩序如何维持?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有讲述。每一个平凡的数字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会给我们打开一个完整不同的数学世界。在这里,数学不再枯燥,数字成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精灵。有趣的数学问题,灵活的解题思路。它不要求你一定解出答案,而是希望你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
奇数,偶数隐藏的秘密这个故事的后面考考你,韩信率部队屡克敌兵,于是赏三军,并且举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左边的参赛人员是3个小兵和2个大兵,右边参赛人员是4个大兵和1个小兵。比赛之前人们都知道4个大兵的力气和5个小兵的力气相当,但左边那2个大兵是孪生兄弟,力气特别大,他们的力气是2个小兵加1个大兵的力气之和。还没比赛,韩信就说出了胜败,赛后结果正是韩信所说的。
那么韩信到底是说哪边胜利呢?
象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在故事中提炼出一种数学思维。还有休闲吧,思维拓展训练营,问题直通车等帮助理解数学知识。相信这本书将激励孩子告别普通与平庸,在轻松的故事中变得更加优秀。
合上书本,我想,我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好好努力吧,我对自己说。
数学小故事 12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就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就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就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就是怎样做的呢?
数学小故事 13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小故事 14
乾隆皇帝千叟宴两百多年以前,在清代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乾清宫摆下千叟宴,3900多位老年人应邀参加宴会。其中有一位客人的.年纪特别大。大臣纪昀(“昀”读“yún”)在一旁凑热闹,也说一说这位老寿星的岁数,当然也不是明说,而是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对联里讲些什么呢?这位老者的岁数究竟是多少?
先看上联。花甲就是甲子,一个甲子是60年时间。“花甲重开”,是说经过了两个甲子,就是120年,这还不够,还要“外加三七岁月”,3和7相乘,是21年,所以总数是60×2+3×7=141。
可见乾隆皇帝是说,这位老人家141岁。
再看下联。“古稀”是70岁。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七十自称小弟弟,活到八十不稀奇,可是直到半个世纪以前,能活70岁还是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往往要好好地庆贺一番。“古稀双庆”,是说这位老先生居然有两次庆贺古稀,度过了两个70年,并且不止这些,还“又多一个春秋”,总数是70×2+1=141。
可见纪昀是在变个花样说,不错,这位老年人是141岁。这位年龄特大的老寿星有多大岁数呢?乾隆帝说了,不过不是明说,而且是出了一道对联的上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数学小故事 15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数学曾老师抱着几个盒子,里面装着圆圆的、黑黑的卷尺,她走到讲台上微微一笑,露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天数学课,我们要下楼去量操场面积。”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接下来,曾老师把我们分成六个小组,提醒我们要分工合作,保护好卷尺。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只见同学们手忙脚乱地拉着卷尺,有的同学专心致志地记录数据,还有的.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像迷路的小羊羔。
我们小组也不甘落后,我们先让一个人按住尺子的一边,另一个人飞快地边拉着尺子跑,可是跑得太快了,卷尺的外壳被拉坏了,但我们小组的李映杰说:“反正尺子的外壳烂了,尺子没断,还可以用!”于是,我们就把卷尺的外壳放在一边,继续量操场的面积,还是一个人按着尺子的一端,另外一个人跑,还有两个人在中间把尺子给拉直,一人读数,另一人记录数据,只听读数的人大喊:“五十七点三,五十七点三!”记录数据的人手忙脚乱,边找数学书边回答:“哦,知道,知道!”量尺子的人跑得气喘吁吁,像没气的气球一样蔫了,只听见同学们大叫道:“换人,换人来量!”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我们还是一直在量,直到要上课了才量完,拿起烂卷尺依依不舍地回教室了,虽然我们的卷尺坏了,只要我们不放弃,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成功,今天的数学课真是一堂有趣的数学课呀!
数学小故事 16
欧几里得大约生于公元前325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名字与几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因为编著《几何原本》而闻名于世,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知道的却很少,他是亚历山大学派的奠基人。早年可能受教于柏拉图,应托勒密王的邀请在亚历山大授徒,托勒密曾请教欧几里得,问他是否能把证明搞得稍微简单易懂一些,欧几里得顶撞国王说:“在几何学中是没有皇上走的平坦之道的。”他是一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
另外有一次,一个学生刚刚学完了第一个命题,就问:“学了几何学之后将能得到些什么?”欧几里得随即叫人给他三个钱币,说:“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足见,欧几里得治学严谨,反对不肯刻苦钻研投机取巧的思想作风。
在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巴比伦的几何知识传入希腊,和希腊发达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形式逻辑相结合,大大推进了几何学的发展。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期间,希腊人非常想利用逻辑法则把大量的、经验性的'、零散的几何知识整理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系统,到了公元前3世纪,已经基本形成了“古典几何”,从而使数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柏拉图就曾在其学派的大门上书写大型条幅“不懂几何学的人莫入”。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取之精华汇集而成的。
数学小故事 17
数学、奥数的学习是枯燥的,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爱上数学呢?不如从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开始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箱子装了什么】
新年就要到了,家住乡下的叔叔,给住在城里的`亲戚小明家送来了三箱子水果,但是,幽默的叔叔见到小明之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小明什么箱子装的什么水果,因为,他想要考考正在上小学的小明,于是,一道精彩的数学题就产生了。
一个装50个苹果,一个装50个梨,一个装25个苹果和25个梨。三个箱子上各贴了一个标签,分别写有“50个苹果”、“50个梨”、“25个苹果+25个梨”。现在知道这三个箱子上面贴的标签都是错的(标签与里面装的真实水果不符合)。问题是,你最少可以取几个水果,判断出3个箱子各装了什么?
小明听了题目之后,思考了良久,还在纸上进行了好些计算,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出结果,看到小明着急的样子,叔叔最后就把答案公布出来了。
答案:一个就可以解决了。
先拿“25个苹果+25个梨”的那个箱子,如果拿出来的是苹果的话,那么这个箱子应该是苹果的。那么贴苹果的箱子里装的应该是梨,贴梨的箱子应该就是“25个苹果+25个梨”。如果贴“25个苹果+25个梨”的箱子里面拿出来的是梨的话,那么贴梨的箱子就应该是苹果,苹果的箱子就应该是“25个苹果+25个梨”。
数学小故事 18
数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有趣。数学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对思维的启迪。以下就是一则概率论起源的故事。更早些时候,法国有两个大数学家,一个叫做巴斯卡尔,一个叫做费马。巴斯卡尔认识两个赌徒,这两个赌徒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
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为什么呢?假定他们俩再赌一局,或者A赢,或者B赢。若是A赢满了5局,钱应该全归他;A如果输了,即A、B各赢4局,这个钱应该对半分。现在,A赢、输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他拿的钱应该是1/2×1+1/2×1/2=3/4,当然,B就应该得1/4。通过这次讨论,开始形成了概率论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数学期望。在上述问题中,数学期望是一个平均值,就是对将来不确定的'钱今天应该怎么算,这就要用A赢输的概率1/2去乘上他可能得到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概率论从此就发展起来,今天已经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
数学小故事 19
空气无处不在,同时没有味道,但我们却缺它不可。数学亦是如此。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当我们落地开始,数学就围绕在我们身边。满月,百天,周岁………年龄增加的计数。长大一些,开始接受数学的系统教育,学习数数、加减乘除的.运算。第一次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时,一边用心地算着账,最后一笔钱也没有找错。还有第一次去超市,我精打细算,换回了好多吃的。运用数学,一些麻烦总可以化繁为简、迎刃而解。
数学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慢慢地挖掘,如果要想学好数学,就要严谨踏实,勇于尝试。在学习中,我一遇到困难,就只会问妈妈,如年、月、日中的时间,不会从中寻找解题思路。当我学会使用后,就会惊喜地发现,我又掌握了一种技能,就会兴致勃勃地去发掘下一个谜题并迫不及待地想解开它。
数学无时无处不存在,我们将数学使用在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老师将数学和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圆满完成工作提供了保障;科学家将数学和科学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伟大贡献。
数学如同空气,没有味道,却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科技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
数学小故事 20
在上一篇里,我们介绍了百科全书式的天才莱布尼茨的生平。莱布尼茨在数学领域作出过很多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发现,或者说发明,就是二进制。
什么是二进制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和我们习惯的逢十进一的进位方法不同,逢二进一的进位制。在莱布尼茨研究二进制的过程中,他从一位到中国来的传教士那里接触到了中国传统的典籍《易经》,他惊喜地发现,易经的`原理中,与二进制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易经》是怎样一部书呢?他和二进制有什么关系呢?
《易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书籍之一,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哲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法以及某些变化的启示,人们也常常把它作为一种用来占卜吉凶的卦书。《易经》中的图形结构是由六条水平线段构成的六线形,实的线段为阳,中间断开的线段为阴,阴阳交换可以形成全部64种六线形序列,它们各有各的名称,各有各的卦辞。
小学生《易经》与二进制数学故事:莱布尼茨在学习了《易经》之后,注意到:如果把每个断开的线段作为0,而未断开的线段作为1,则六线形就呈现为二进位数。莱布尼茨高兴地说:几千年来不能很好地被理解的奥秘由我理解了,应该让我加入中国籍吧!
不过,虽然莱布尼茨说中国人在《易经》中发现了二进制系统,然而却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显示这一点。所以说,实际上莱布尼茨并不是受《易经》的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而是发现了《易经》中图形的结构可以用二进制数学予以解释而已。
数学小故事 21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样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多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个性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先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样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明白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务必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数学小故事 22
一天,小熊来到南岭山羊纸盒店,想跟山羊师傅学做纸盒。
山羊师傅在店堂里接待了他,问:“你果真想学徒?”
小熊认真地说:“我真的想学。”
“到我这儿来当学徒,我先得考考你有关手艺方面的知识,我满意才收。”山羊师傅捋了捋胡须又说。
小熊一蹦老高说“行!”
山羊师傅讲开了:“前天早晨,白兔先生来我这里,请我帮他制做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纸盒,你替我算算需要多少黄纸板?”
小熊眨了眨眼睛说:“需要22个平方分米的黄纸板。”
山羊师傅点了点头。接着又说:“今天鹿伯伯来我这里请我制做一个纸盒,它的长、宽、高正好是白兔先生的纸盒的'3倍,你根据这个倍数关系,能不能直接算出鹿伯伯的纸盒需要多少黄纸板最省料?”
小熊沉吟了一会儿,说:“只要用22×3=66(平方分米)就行了。”
山羊师傅哈哈地笑了起来,连声说:“做不起来的。”
小熊又重新动起了脑筋:“鹿伯伯纸盒的长、宽、高是白兔先生的3倍,长×3、宽×3、高×3,这样3×3×3=27(倍),再用22×27=594(平方分米),这就是鹿伯伯的纸盒所要的黄纸板。”
山羊师傅说:“这又太浪费了,像这种求扩大倍数后的表面积,只要将原来的表面积乘以扩大的倍数再乘以扩大的倍数就行了。不妨回去试试看。下次再来吧!”说完,山羊师傅忙了起来。
小熊求师不成,红着脸走了。
数学小故事 23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结合开展的“数学小课题研究”课题活动,让孩子们搜集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数学方面的故事。通过数学故事激发低年级研究数学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展数学小课题活动,做好学生研究报告的搜集工作。现决定12月中旬开展“数学故事比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激发兴趣,展示风采
二、组织机构
1----3年级各位数学老师.
三、参赛对象
1----3年级各班推选三名选手参赛.
四、活动内容
1、各位数学老师布置本班学生每人准备一篇数学小故事.
2、12月1——12日各班进行初赛,推选出三个趣味数学故事上报数学组,故事时间在3分钟内.
3、16周前完成(各数学组自己定时间和地点)举行比赛.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每班7人
(分年级评选,每年级共12人三等奖:初选被淘汰的比较好的选手)
六、小学数学趣味比赛评分表
选手姓名班级得分
内容
要求
分值
得分
故事内容
趣味性强,数学味浓,富有号召力和教育意义
3
演讲技巧
做到脱稿演讲,表达流畅,绘声绘色
2
表达能力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感情丰富
2
精神风貌
衣着得体,仪表大方,体态得当
2
自己的研究
最后说出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1
数学小故事 24
不仅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高年级孩子同样的也喜欢听故事。只要老师站在讲台上讲故事那台下是鸦雀无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留心身边的数学故事。恰当地运用数学故事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
比如:在写数时,可以讲阿拉伯数字的故事;讲北京奥运会中的数字故事:“1”表示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5”吉祥物有5个: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于8月8日晚上8点开始,8名火炬手在会场传递火炬……在做连加或连减运算时,可讲我国的三级火箭发射的故事;讲简便运算时可介绍我国快速计算专家史丰收及外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讲到3×3的9个数的`幻方填数游戏题时,可讲我国大禹治水时,在乌龟背上发现幻方图的神话故事;讲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介绍中国剩余定理及韩信点兵的故事;讲到分配律时,可介绍秦九韶计算格式及他的故事;讲到体积时,可介绍爱迪生将旧灯泡灌满水,先测出水的体积,从而推知灯泡的体积;讲到重量时可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等。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故事是很多的。除了上课时结合某些知识点介绍一此数学故事外,平时的习题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数学故事的魅力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还应多讲些数学故事。通过讲数学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诱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
数学小故事 25
寒假期间,我和姥姥去买书,入手一本名为《如何学好数学》的数学书。
这本书很棒,包括"基础与拓展"、"训练测试卷"两大模块。别看它们小巧玲珑,其实内涵丰富得很!
涵盖从"小数认知及加减运算",到"图形识别",再到"小数乘法"、"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乃至"方程认知"等众多篇章。而训练测试篇集结了从第一单元到第七单元的AB试卷,直至期末综合测试......
其中一道引人入胜的问题是这样的:"《象棋游戏》中,谁应该先走棋以保证公平呢?",我绞尽脑汁地思考,询问多人也未能得到解答。最后一看答案,竟然是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真是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此情此景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公平原则,比如篮球比赛开场时的跳球环节,你不能随随便便说给谁就给谁,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将球权偏向一方。应由裁判将球放在场中,双方各派出一名球员进行争球,谁抢到球权,比赛就开始了。
假如生活中失去了公平,便会引发争吵;争吵可能导致战争;战争甚至会带来毁灭性后果,最终可能会毁掉整个国家!
因此,世界如果没有公平绝对是不可能的。这类问题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数学小故事 26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数学小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小故事03-11
趣味数学小故事12-18
【热】数学小故事03-12
数学小故事【热门】08-12
趣味数学小故事【精华】03-12
(热)趣味数学小故事03-15
数学小故事集合[15篇]08-12
(优)数学小故事15篇03-11
数学小故事15篇(优秀)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