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原文

时间:2024-03-01 18:31:42 好文 我要投稿

(必备)《四和》原文

《四和》原文 1

  原文: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赏析: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这是一首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全组共四首,这是第四首。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生活的作品,在唐诗中是屡见不鲜的。早在盛唐时期,高適、岑参、李颀等人,就以集中地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赏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多大风雪,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而至于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状已可想见;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苦。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了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极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四和》原文 2

  百战奇略·第四卷·谷战原文及翻译

  第四卷·谷战

  作者:刘基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

  后汉将马援为陇西太守,三绛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羌师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

  译文

  作者:佚名

  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东汉将领马援出任陇西太守期间,居于武都境内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边民,杀害地方官吏。马援亲率部队四千余人进行反击,抵达氏道县境。当时,羌兵驻扎在山上,马援率军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夺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迫使羌兵陷于穷困境地,其首领被迫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万金人全部归降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营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了失败。

《四和》原文 3

  搜神后记·卷四·牛米原文

  卷四·牛米

  作者:洪迈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参军封裕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译文

  燕国慕容馨把牛借给贫苦农民,让他们租种苑囿中的上地,收高租十分之八;自己有牛的,牧十分之七。参军封裕劝阻,以为魏、晋时候,租种官田和使用官牛的,收租不过十分之六,自己有牛的,双方各取一半。沐收十分之七或八。现在我们乡的风俗,用佃户耕田,收租十分之五,使用主家耕牛的`,收粗十分之,名为‘牛米’,这乃是晋朝的制度。

《四和》原文 4

  原文: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

  因甚为他成僝僽?

  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

  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注释:

  ①风飐(zhan)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②僝僽:忧愁、烦恼。

  ③迤逗:挑逗、引诱、惹起等意。

  ④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⑤词牌名汪刻本作〈四犯令〉。上片「迤逗」袁刻、汪刻本作「拖逗」。下片「盼到园花铺似绣」底本夺一「园」字,依律此句当七字,据袁、汪二刻本补。

  赏析:

  春去夏来,伤春的'季节已经过了,而纳兰性德还是烦恼异常,故上片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忆语便承“春巡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态令人动情又使人伤感。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憔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四和》原文 5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译文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

  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飐(zhǎn)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僝僽(chán zhóu):憔悴。王质《清平乐》:“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

  迤逗(yǐ dòu):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赏析:

  春去夏来,伤春的季节已经过了,而纳兰性德还是烦恼异常,故上片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忆语便承“春巡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态令人动情又使人伤感。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憔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四和》原文 6

  【诗句】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意思】在郊野的营帐里面,摆开了劳军的盛宴。羌戎部族的百姓呵,也来庆贺慰劳大军凯旋。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卢纶.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注释】 ①幕:军队中的营帐。琼筵:珍贵的筵席。劳旋:劳,慰劳; 旋,凯旋。庆贺得胜归来。②雷鼓:擂鼓。

  【题解】

  这首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人在前几首写发号令、射猎破敌的`基础上写唐军壮士奏凯庆功的热烈场面。

  【赏析】

  “野幕敞琼筵”,写筵席场面之大。“琼筵”指筵席的精美豪华。其实战地之筵不一定精美,只是因心喜而觉食精。“羌戎贺劳旋”点明这个盛大的筵席场面为凯旋之筵,不光军士欢快,连异族兄弟也是一样的欢欣鼓舞。接下二句写将士凯旋的欢快心情:擂鼓起舞,声震山川。

  这首诗以慷慨豪迈的语调描写了将士凯旋欢舞的动人场面,用爽朗明快的语调抒发了凯旋之后的欢快心情,用词亢奋,语调激昂,读来令人振奋。

《四和》原文 7

  作品介绍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作者:唐·杜牧

  清晨候吏把书来,十载离忧得暂开。

  痴叔去时还读易,仲容多兴索衔杯。

  人心计日殷勤望,马首随云早晚回。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注释

  ①唐州:州治在今河南泌阳。司马:州郡佐官。诗用“痴叔”、“仲容”事,作者当为崔姓,与崔司马为叔侄。故郭文镐认为非杜牧诗。详见《<樊川外集>诗辨伪》。

  ②候吏:古代迎送宾客的吏人。

  ③痴叔:晋王湛怀才不露,亲戚以为痴。晋武帝见其侄王济,每以“痴叔”戏称之。后王湛父叔卒,湛“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事见《世说新语·赏誉》及注引邓集《晋纪》。

  ④仲容:晋阮咸字。咸为阮籍侄,亦嗜酒。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虽处世不交人事,惟共亲知弦歌酣宴而已。传附见《晋书·阮籍传》。索:须。衔杯:饮酒。

  ⑤霜台:指御史台。

  ⑥潜龙:深藏的龙。比喻贤才在下位,隐而未显。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65使回枉唐州崔司馬書,兼寄四韻因和杜牧

  清晨候吏把書來,十載離憂得暫開。

  癡叔去時還讀易,仲容多興索銜杯。

  人心計日殷勤望,馬首隨雲早晚回。

  莫為霜臺愁歲暮,潛龍須待壹聲雷。

《四和》原文 8

  【原文】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四和》原文 9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翻译

  夏至春归,伤春的时节已经过了,而他还在因为什么烦恼?原来是伤春意绪仍在,春愁挑逗。

  记得当年在芍药花下牵你的手,那耳畔暖语更胜美酒。好不容易盼到了繁花似锦的时候,可如今孤独的人却更加憔悴、消瘦。

  注释

  四和香:词牌名,又名四犯令。双调,上、下片各四句,五十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飐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僝僽:憔悴。

  迤逗:汪刻本等作“拖逗”。

  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赏析

  此篇写伤春怀人意趣,温柔旖旎。“麦浪翻晴风贴柳,已过伤春候”风中绿麦,似是海浪,涟涟无边,清香幽幽;杨柳飐飐,随风飘扬。“麦浪”、“风飐柳”说明春去夏来,伤春季节已过。起二句,格调清新健朗,似表明作者内心也是自有一番愉悦之情的。但果真如此吗?“因甚为他成僝僽”,“僝僽”即憔悴,愁苦,周紫芝《宴桃源》词有“宽尽沈郎衣,方寸不禁僝僽”由此可知“僝僽”绝非一般的.忧愁、烦恼,而是因哀愁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是柳永所说的“衣带渐宽”。然而毕竟“已过伤春候”,既然为春感伤的时候早已过了,那词人为何还落寞依然?

  这一点,词人似乎并不自知,所以才会有“因甚”的“扪心自问”。但真的不知吗?“毕竟是春迤逗”,上阕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就有了下阕的回忆之语。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此二句承“春迤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这两句是缅怀当初两人幽会情景: 犹记那日,在开满殷红芍药的阑边,他携起了她的素手,而她也不避闪,温言软语,笑意满眸。这一切如今想来,令人动情,亦使人伤感。“红药”,即芍药,“红药阑”即古诗词中常提及的芍药栏,药栏,亦泛指花栏。最早见于南朝梁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南宋赵长卿《长相思》中有:“药栏东,药栏西。记得当时素手时”。《牡丹亭》里也有:“转过那芍药栏前”。

  “盼到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盼到花铺似绣,却仍不能相见,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僬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词意来看乃伤春怀人之作,但具体所怀之人不详,从正文可以看出应为怀念宫中表妹之作。

《四和》原文 10

  绝句四首

  唐代:杜甫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释」

  ①行椒:成行的椒树。

  ②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③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④青溪:碧绿的溪水;

  ⑤黄鹂:黄莺。

  ⑥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⑦窗含。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⑧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⑨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⑩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

  ?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杜甫患多种疾病。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隙地:千裂的土地。

  ?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赏析

  (一)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二)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三)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四)

  第四首诗为药圃而赋。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杜诗详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元,仇氏(仇兆鳌)当另有所据。”前两句写药圃景色,种药在两亭之间,青色叠映,临窗望去,油然而喜。后两句虽也是写药物的生长情状,与前两句写药物出土,发苗及枝柯的生长过程相连,对一药物生长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状作了描绘,足见诗人对药用植物形态学的认识;但就药寄慨,与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却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更绝非某些赏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鳌注:“彼苗长荒山者,不能遍识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浅术及成形身。”浦起龙亦说:“空山隙地,萧间寂寞之滨也,亦无取于见知矣。”可以参看,以见杜甫虽因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但仍担心着“不测风云”,总是把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毕竟不是那种忘乎一切的趋炎附势之人。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四和》原文 11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译文

  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喝醉酒后还要和着金甲跳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注释

  敞:一本作“蔽”。

  琼筵:盛宴。

  雷鼓:即“擂鼓”。

  赏析

  这首诗系《塞下曲》组诗之一。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

  此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卢纶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四和》原文 12

  十大经·成法

  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猾)民将生,妄辨用知(智),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形)□,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帝曰:请问天下猷(犹)有一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冯(风)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木八天地,(以)(揆)四海,以坏(怀)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减(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长乎?力黑曰:一者,道之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何以知□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夫远望四海,困极上下,四乡(向)相(,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万物之多,皆阅一空,夫非正人也,执能治此?罢(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寺(持)民之所宜。抱□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知天地之祸福。

  译文

  黄帝问力黑说:我一人广有天下,刁巧的乱民就会出现,那些阿谀谄媚、花言巧辩之徒也会苦心孤诣地运用权谋,实在是难以遏止,我担心人们会群起效尤以乱天下。请问天下有没有既定的法则来端正民心?力黑回答说:有的。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并且使形名相符,这种以名正形、使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守天道。这种大道,上可溢于天而下可延及四海。据我所知,天下的这种既定法则本不需过多描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这便是,寻求事物的名形而总归于“道”。这样的话,天下百姓就不会违法乱纪了。

  黄帝说:请问天下可有“道”吗?力黑回答说:有的。过去天帝曾派风伯飞下传道,上古的帝王们采用它来辨别规范天地万物,并料理斟酌四海之事,且用它来安抚百姓、端正了一代知识分子。因此,品行败坏的人统统屏去不用,有德行的人一律被启用,各种淫邪销声匿迹,谄谀巧辩之方才止息。寻求名形而复归于道,人们不再违法犯纪。

  黄帝问:“道”,莫非就仅仅是一句话吗?它还包含有更多的意思吗?力黑回答说:“循名复一”这一句话就“道”的.根本而言的,怎么能没有更多的含义呢?诸事所以有失误,就是因为不能执守大道的缘故。“道”的踪迹,可以至于天地;“道”的妙理,可以延及四海。然而,怎么知道“道”的高下远近的至极呢?“道”促使了万物发生变化,由少到多、以一知百。通观四海,穷极天地,天地四方,无论何事何物都在按照其自身规律存在和运动着;无论是千言还是万语也都有着其根本和总纲。但是,万物虽多却都是由“道”所总掌。如果不是形正德美的人,谁又能够代表天道去总理天下万物万事呢?必须是这样的圣人, 能够秉持正道以矫正邪道,把握大道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除去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而保持适宜于人民的东西。执守大道以总理万物,取效天地的法则,这样就可以懂得天地之间祸与福的所在了。

《四和》原文 13

  【原文】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①。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②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③。”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④!”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⑤,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纵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⑥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直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⑦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注释】

  ①未肯定从:没有确定是不是要出兵。

  ②竖子:小子,家伙,表示对人非常不屑。

  ③此百世之怨:这是百世都难化解的仇怨。

  ④亟发兵坑竖子:赶紧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家伙。

  ⑤书闻:文书交与高祖知道。

  ⑥顾深知其非:因为深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⑦是时:当时。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江陵)两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办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位将领,才能决不可掩盖,把这三个人当做臭小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不安中处长安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称臣,更何况现在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像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省钱百陌

  【原文】

  用钱为币①,本皆足陌②。梁武帝时,以铁钱③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④,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⑤,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⑥,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⑦,公私出⑧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⑨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注释】

  ①用钱为币:拿铜钱来做货币流通。

  ②足陌:即足陌钱,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佰”。

  ③铁钱:将流通货币由铜钱改为铁钱。

  ④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商人便私下里行奸使诈破坏了足钱为百的规矩。

  ⑤钱陌益少:货币分量都不足,且越来越少。

  ⑥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⑦承用:承袭沿用。

  ⑧出:支出。

  ⑨入:收入。

  【译文】

  用铜钱做货币流通,本来都足够100文。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因铜钱改为铁钱的缘故,商贾便私下作奸行诈自行破坏了100文的规矩,在萌渚岭(今湖南江华)以东,以80文为100文,起名叫“东钱”;长江、郢(今湖北江陵)以西,以70文为100文,起名叫“西钱”;京师(今江苏南京)以90文为100文,起名叫“长钱”。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诏统一用足数的百文流通,但虽然下了诏书,而人们并不实行,钱陌越来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终以35文为一百。唐朝兴盛时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钱。唐哀帝天祐年间因战乱而经济困乏,国家开始允许以85文为100文。后唐天成年间又减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为100文),五代时后汉高祖刘嵩乾祐年间,王章任三司使,又减去了三文(以77文为100文)。宋朝沿袭后汉的制度,其中输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还有随当地习俗达到以48文为100文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下诏书规定民间用绳子穿的缗钱,全部以77文为百文。从这时开始,全国承袭沿用,国家和个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这个数,所以起名叫“省钱”。但几十年来,有所说的“头子钱”,每贯56文,除了首都以及军队中的士兵领军饷以外,剩余各州县的官吏和百姓应当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来就没有所说77文(为100文)。民间所用的数目,多少就更不均匀了。

《四和》原文 14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原文: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译文

  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喝醉酒后还要和着金甲跳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注释

  ⑴敞:一本作“蔽”。

  ⑵琼筵:盛宴。

  ⑶雷鼓:即“擂鼓”。

  简析

  这首诗系《塞下曲》组诗之一。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

  此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四和》原文 15

  王忠 原文:

  君章,姓谢氏,讳焕,君章其字,赣之宁都人。君章少好学,长通儒术,而长于诗。年二十有三,挟所有游京师,京师贤士大夫皆乐与之交。

  居顷之,一旦告所与游者曰,“吾无故而心忽悸,得无吾亲或有故乎?”即径归,至家母果死,君章服丧尽哀。

  既免丧,建昌府经历彭君某闻君章名,遣币马迎之为其子师。翰林待制京兆杜公本,尝过彭君,与君章话甚合,盛称道之。未几彭君死,君章不远数百里,护其丧以还。

  今国子助教黄君昭为令于广之新会,有政声。君章以事至此,一见即相契。惜君章之才不得试,乃资而劝之又复游京师,至是达官要人多有知君章矣。大都留守判官段君定僧首辟馆,延君章。君章与段君处凡七年。而集贤直学士始兴麦公文贵复列其学行,荐于丞相太平公。会麦君有疾,君章感其知己,躬亲鬻药若子弟,然因染疾反就寓舍,遽不起,至正九年二月四日卒,行年四十有一。段君为具衣衾,买棺以敛,殡于文明门外。

  君章之游京师也,尝有诸王召见君章。君章见之,引巵酒为寿,王坐饮不为礼,君章复引进酒曰:“王宗室重臣,视一介布衣,不翅草芥。向之不礼于仆,固宜然。布衣,以分则贱,以道则尊,故与王公实敌礼。然则王虽尊,不宜于仆不为礼也。今王诚能致礼于仆,则尊贤下士之名王有之矣。”王叹赏其言,为回席以饮。

  授经郎危君素,尝偕君章谒时贵,危君谦退固让,不敢坐上坐。君章笑曰:“吾布衣也。贵贱之际无所嫌,敢坐诸君右。”遂坐上坐无所诎。盖君章平日类如此,人因是多之。然亦因是无所就,以至于死,亦可哀也已。

  译文:

  君章,姓谢,名焕,君章是他的字,江西宁都人,谢君章从小好学;长大后通晓儒术,擅长赋诗。二十三岁时,带着全部行李到京城游学,京城里那些贤良的士大夫都喜欢与他交往。

  在京城里没过多久,有一天谢君章对一起游学的朋友说:“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心中不安,莫非我的双亲出了什么事吗?”马上径直回家,一到家母亲果然已经逝世,谢君章在家守孝,极尽哀悼。

  守丧期满,建昌府经历彭君听说君章的名声,用财物和马车将谢君章从宁都州请来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翰林待制京兆杜本,曾经拜访彭经历,跟谢君章谈话很投机,非常称赞赏识他。不久,彭经历死去,谢君章不远几百里,亲自护送他的灵柩回乡。

  当今的国子监助教黄昭在广东新会担任县令,在任上颇有政声。谢君章因为有事来到新会,两人一见倾心,黄昭怜惜谢君章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于是资助并鼓励他再到京城游学,到这时大多数达官要人都知道谢君章,大都留守判官段定僧首先开馆,聘请谢君章。这样,谢君章跟段定僧总共相处了七年。集贤殿直学士麦文贵则又列举其学问品行,而举荐于丞相太平。适逢麦君生病,谢君章感激他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像子弟一样亲自买药煎熬,然而因为传染疾病返回到住的地方,突然间就不能起床。在正九年二月四日逝世,享年四十一岁。段君为他备办衣物,购买棺材收敛。埋葬在文明门外。

  谢君章在京城游学,曾经有王爷召见他。谢君章晋见他,举杯为王爷祝寿,王爷坐着饮酒不回礼,谢君章又举起酒杯说:“王爷为宗室重臣,看待平民百姓,不过是一根枯草。向来不以礼待我,这当然可以。平民百姓,凭身份来说是低贱的,但是按道义来说是尊贵的,所以与王公贵族相比礼节上实际是平等的。然而王爷虽然尊贵,但并不适宜对我不礼貌。现在王爷果真能对我以礼相待,那么礼贤下士的美名王爷自然就有了。”王爷赞赏他的话,为此回礼饮酒。

  授经郎危素曾经协同谢君章拜谒当时的权贵,危君谦恭礼让,坚决不肯坐上座。谢君章笑着说:“我是平民百姓。贵贱之间也没有什么顾忌,我就坐到各位的上座。”于是坐上上座没有什么谦让。谢君章平时像这样的做派很多,人们因此称赞他。然而也正因为这些没有什么成就,就这样到了死,这也是值得同情的。

【《四和》原文 】相关文章:

《四和》原文03-01

《四和》原文(精华15篇)03-01

和原文、注释11-10

和项王歌原文及赏析02-27

杜蒉扬觯原文和注释05-15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乡村四月原文赏析12-17

别诗四首原文09-08

杂说四·马说原文、翻译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