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10-04 21:32:4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1

  《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注释

  ⑴春望:春天的愿望.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⑽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⑾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⑿白头:白头发,老态。

  ⒀搔:抓,挠。

  ⒁浑:简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春望原文及翻译2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春望译文对这篇文章能有更好的理解。

春望原文及翻译3

  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破:被攻破。深:茂盛;茂密。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感时:感伤时局。恨别:悲伤,悔恨离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惊动。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连三月:连续多个月。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短:少。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赏析: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春望原文及翻译4

  《春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语注解】:

  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长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恨别:恨别的情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白头发,老态。

  搔:抓,挠。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诗人当时为安史之乱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着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原文及翻译5

  一、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四、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1]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春望原文及翻译6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注释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浑欲不胜簪 古义:简直 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 古义: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相关赏析

  创作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栽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

  鉴赏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长安秋望原文翻译09-29

《望天门山》原文及翻译  09-14

和乐天春词 / 春词原文翻译09-12

感春五首原文及翻译09-01

春泛若耶溪原文及翻译09-09

春望的作文07-31

写望春的作文09-07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原文翻译09-13

北门原文及翻译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