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4-11 12:06:20 偲颖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精选2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精选20篇)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课《分类统计》。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选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新编幼儿多元智能整合领域课程。《分类统计》是选自大班数学上册主题三《我们会分类》中最后一篇活动,因为分类这一主题的内容前面都接触过,尤其分类统计对于本班幼儿学起来也都比较容易。所以我按复习课来完成的本节内容,特设计了几个游戏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按特征分类》的认识,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选用平时孩子们都能看到的物体给他们操作既培养了兴趣也熟悉了分类的方法和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符合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取《分类统计》这一教材是因为: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

  2、在“分类统计”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分类”的特征。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3、这样的活动放成复习课,更适合孩子们完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本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颜色、大小的简单分类,但是不能按事物特征进行再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游戏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活动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按特征分类”的规律。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学习按事物不同特征进行分类,鼓励幼儿初步学习记录分类结果,独立完成统计表。

  3、训练幼儿观察动手能力及思考归类能力。

  四、说活动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学习按事物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习记录分类结果,会用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饶这一目标进行游戏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根据幼儿平时的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训练幼儿观察动手能力及思考归类能力。

  五、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雪花片,大小颜色不同的筐子(为指令分类准备的)

  2、课件(为观察思考、分类统计准备的)

  3、红、黄、蓝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宝宝和三种颜色的小房子和音乐。(这是为幼儿玩游戏而准备的)

  4、小磁铁各色图形(为孩子自由操作而准备的)

  5、课本分类统计(为活动延伸而准备的)

  六、说活动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指令操作、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法是因为通过观察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认真的思考,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指令操作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按特征分类。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学习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碰一碰》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积极参实现重点,突出难点。

  七、说活动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做做、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课件直接获得印象。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碰一碰》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找一找来分类。充分体现了五大领域各领域的相互渗透。

  八、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已经学习过的分类知识和本班幼儿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一)观察与讨论,引起幼儿学习分类的兴趣:

  通过课件,让幼儿观察各色大小不一的蝴蝶来思考,引出这么多蝴蝶飞来飞去一点都不整齐,蝴蝶妹妹也想请小朋友们来为他们整整对,就像我们平时站队一样男孩一队女孩一队。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运用平时的知识来完成内容,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

  (由于没有电,所以我直接以观察区分颜色引入课。进入指令分类)

  (二)通过刚才的内容,出示课题,进行指令分类

  我出示准备好的雪花片和筐子:各色大小不一(幼儿边听老师说将大的黄的放在大的黄的筐子里,小的绿的放在小的绿的筐子里,边讨论边分)。

  为了进一步确定孩子们是否分对我又将筐子拿起让孩子们再重复一遍黄色大的放在黄色大的筐子里。为此给摆对的孩子们增加信心。

  (三)思考多种种类的分类,

  出示红黄绿磁铁图,正方形和圆。提问老师这样摆很乱,没有规则,谁愿意帮老师摆的有规则?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到讲台上面表现自己。

  让举手的幼儿到黑板上来摆,并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来分的?这么分好不好,还可以怎么分,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比如刚才是按颜色分的,那你还怎样分和他们分的不一样,鼓励多个幼儿上来分,以此来实现重点,按颜色,形状等来分。

  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活动目标。

  在提问时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游戏活动。

  1、引导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边游戏边思考自己要找的是什么颜色突出重点。

  教师说游戏:找个朋友碰一碰?(幼)碰哪里?

  2、进一步游戏。

  这个游戏还可以怎么玩,比如红色衣服的和红色衣服的,扎辫子的和扎辫子的等,这就突出了难点按特征分类。

  活动延伸

  1、分类统计,图形宝宝玩累了,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吧!这里有三座房子,我们应该怎样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呢?引导幼儿将红宝宝贴在红房子里,黄宝宝贴在黄房子里,蓝宝宝贴在蓝房子里。数一数红房子里一共有几个宝宝回家了,将数字写在下面进行统计。

  2、在讨论中完成27页《分类统计》。

  九、说活动反思:

  从整体来讲,我觉得本次活动还是没有实现游戏的目的性:

  1、我为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保护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孩子们喜欢的积木雪花片,体现不到的用课件完成可惜没有用课件。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得比较积极,很开心,因为平时不爱讲话的方杰在本节课表现的佷不错,敢于到黑板上摆出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他们很喜欢这次活动。活动目标都能够突出。课后孩子没有完成统计表非常快,也会按颜色,大小分这一重点实现了。

  3、大多数的幼儿都愿意静下心来观察,并且想像看别的小朋友做对了没有。

  但是,对于本次活动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课件没有用,好多环节需要观察的没有进行,我随机换了两个游戏来完成本节的内容,所以原有的游戏材料太少,只能一组一组来分。以致组织不够好有些孩子都没有参与到当中,引导的不到位。

  2、幼儿表达得不够积极,原因:在观察图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过于局限想到的知识颜色大小,不愿意动脑这和平时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关系,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不说话。到黑板上的也不敢摆。

  3、幼儿把站起游戏时大多幼儿都说你看我的是什么颜色的,你的和我的不一样,所以这环节我没有引导直接游戏,导致后面的游戏孩子们不敢参与,时间拖长了但效果没有,以致后面的自己按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同找朋友活动没有进行。在小朋友们不敢参与的时候我就应该换个游戏,要么我就应该及时总结收住来引导。

  4、整个活动时间长了,以至于后来让完成统计表的时候都有些忙,只能把书本中的知识让孩子们下去完成。不过下午我去检查时孩子们都完成了,问不喜欢游戏还是不会说不敢玩。

  以上是我对大班数学活动《按特征分类》的说课稿,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还请大家给我多提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熊妈妈,几点了》。它是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第二课时的活动。

  一、 说教材

  l、教材来源:

  认识单、双数是幼儿园大班幼儿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它来源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领域。我发现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单、双数的掌握还存在个别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冈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2、目标定位:

  以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判断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o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实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头饰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序数、相邻数等。

  二、 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卜,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

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白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根据哎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 “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人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幼儿通过听数做反应,复习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我以可爱、笨拙的熊妈妈形象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边和他们玩“熊妈妈,几点了”的游戏,边进入教室:当熊妈妈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幼儿回位坐好。愉快的游戏氛围给整个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游戏引入课题,提出新的

  游戏规则:当熊妈妈说单数时它会回头,这时幼儿站好不动;当说到双数时,熊妈妈不回头,幼儿可以自由活动。新游戏开始,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游戏后请个别幼儿操作数仁和实物忙宋证明]0以内的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幼儿通过观察

t;)用肢体动作表现10以内的单、双数。

  皮亚杰在认知学说中提山:“幼儿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概念,思维变得灵活,能用实物、动作和语言米表现周围世界。”所以在这一环;YJ中游戏由浅入深:

  当幼儿问几点时,熊妈妈不回答,只出示数p让大家判断:看到单数,就独白站好不动,看到双数,就找一个同伴相抱。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点环节,它让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单、双数的不同之处。游戏的难度加入了,趣味性也更浓厚了,好奇、好动是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白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o(数的排序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并清楚、正确地表述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幼儿就能真正地掌握单数、双数了。于是,老师出示l—10的`数p,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反扣在黑板上。游戏由易到难地请幼儿操作数k:-(1)谁能翻出所有的单数?准能翻出所有的双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归纳山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2)教师再次把数F反扣在黑板土:请幼儿翻山最小的单数;最人的单数:最小的双数;比2大的双数; 2的大隔壁邻居;翻出6的

  小隔壁邻居: 从1——10还有哪些数字没有翻出来,它是是几?是单数还是双数呢?呀? (难点一个个的被攻破,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巩固单、双数。

  l、音乐游戏《伦敦桥》的欢快气氛可以使本次数学活动达到新的高潮。请来到的所有单数宝宝到前面站好,请最大的单数和最小的单数宝宝搭桥,游戏开始,捉到一个数字宝宝就要请它的人、小隔壁邻居来救它,游戏继续进行。请今天来到的所有双数宝宝到前面站奸,游戏玩法如I所示。

  结束环节:熊妈妈和大家玩了这么多游戏,它要带着数字宝宝们(全体幼儿)去数学王国认识更多的朋友……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同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作为教学活动的教具和学具是我们的园本课程"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一直提倡的做法,也是新《纲要》倡导的做法。糖果是每个幼儿喜爱的食品,也是便于收集的物品,利用糖果开展数数游戏更符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找宝贝"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对此更是感兴趣。本次活动我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活动目标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可为幼儿 在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学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各数,说出总数。(技能目标)2、尝试按数取物,感受数与量的关系。(认知目标)3、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游戏的愉快情绪。(情感目标)重难点:手口如一的点数出5以内的数量 .对于小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一学习数数方法,感受数量关系为主要目标,数数的范围采取保底不封顶,即5以内是每个幼儿必须掌握的,上不封顶。突出集体教学的价值。

  三、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为本次教学活动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有色彩鲜艳的糖果、帮助幼儿理解的磁铁教具和孩子们喜欢熟悉的〈找朋友〉歌曲等。

  四、说教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幼儿园才2、3个月的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知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1)运用游戏,进入主题:

  在这个环节这个中我利用游戏〈找糖宝宝〉,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顺利地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2)自主数数,了解已有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把自己找到的糖宝宝排排队,数一数有几颗?让幼儿尝试数数,给予教师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机会,并根据幼儿数数的情况及时调整集体练习的数量。此时提取的数数要求建立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较强的针对性。

  3)集体操作,加深对数量的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信号进行操作,集体练习数数,从而进一步让幼儿巩固对5以内数的感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听信号能力。体现集体教学中幼儿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4)运用游戏复习巩固: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己做糖宝宝,听着喜欢熟悉的歌曲去找朋友,对幼儿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从目测到自身参与的转变。很多幼儿在数数中会忽略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运用游戏提升学习难度和要求,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操作,游戏获取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难点定为:初步感知几种图形的组合和转换关系。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自制的“石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2、学具: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达到巩固和比较各种形状特征的目标。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本次活动中,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让幼儿在捡石头——铺石头——踩石头的一系列游戏来达到预设目标

  5、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捡石头铺路的情景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第一次操作——捡“石头”

  带领幼儿捡“石头”,引导幼儿观察“石头”的形状,并通过交流发言,做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复习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常见颜色的掌握。

  3.第二次操作——铺“石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石头”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来巩固对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掌握。

  3.第三次操作——拼“石头”

  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问题——有些坑找不到相同形状的“石头”来填,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这三次操作活动每次的药企业和难度都不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线条清晰,利于孩子逐步深入的仔细观察和主动探索。

  4、音乐活动——踩“石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动静交替,切合幼儿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专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左右,在三次操作活动后,我特意安排了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抢一抢,放松心情,活跃气氛,而且也再次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和掌握。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一次活动后,我们的教具和学具也还有大量的再次使用空间,所以我请孩子们把材料转移到活动区,在那里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接着探索形状的奥秘。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组合和转换关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尝试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5

  课题:比长短

  一、说活动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比长短》。比较、排序在小班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运用到。我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吸管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吸管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吸管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动目标,突出重点,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发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四、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吸管的长短。

  难点:通过比较,能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

  五、说教法、学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采用启发探索法、观察比较法与幼儿有效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活动中以多感官观察发现,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征以及用一端对齐比较吸管长短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感受比较的需要,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吸管,了解吸管的外形特征;其次,通过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吸管的不同点,并通过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其次,引导幼儿将3根吸管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排序,强化比的方法;最后,将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分开展示,引导幼儿检查排序情况。

  第一环节,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第二环节,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中,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最后第四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6

  活动目标:感知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复习1~20的数数,了解各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数字1~10卡片人手一套。1~20数字卡片一套。

  2、小型玩具。

  活动过程:

  1、数量对应:

  幼儿将1~10数字卡依次排好。

  幼儿在数字卡片下面排出对应量的玩具。引导幼儿发现1~10数量按顺序排放的递增(递减)关系。

  教师随意取几张数字卡片,请幼儿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

  2、游戏“大了、小了”:

  玩法:请一名幼儿离开教室,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给在场的幼儿看,然后将卡片合上。请离开的幼儿,猜猜这个数字是几。如果他说的数字比卡片上的数字大,其他幼儿立刻说“大了”,反之,则说“小了”。以此类推,脸续猜3~5次为宜。

  (1)幼儿分成两组,以小组的形式做游戏“大了、小了”。

  (2)以竞赛的.方法,比比哪组得胜。

  (3)指导在游戏中有困难的幼儿,帮助幼儿逐步建立1~20之间数的顺序。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数学活动《铺路》。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1.彩色立体房子、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兔子头饰1个。请1名大班幼儿学会情境表演。

  3.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小塑料筐6个。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兔出门摔倒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  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捉迷藏”游戏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兔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情景表演,小兔想出去玩,刚走到门口就摔了一跤。提问:小兔为什么会摔倒的?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先帮幼儿复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捉迷藏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捉迷藏”的游戏,小班的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5、结束活动

  小朋友和小兔一起出去做游戏,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6、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用彩色纸、皱纹纸等材料把这条小路装饰成一条五彩路。

  2、引导幼儿找出长方形、三角形的转换方法。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  教学反思:

  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所以当小兔子一出现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也是非常有爱心的,当他们看到小兔子要走的路坏了的时候,都非常愿意帮助小兔子铺路。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一次帮助小兔子铺路的时候就请几位孩子上台亲手操作一下。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有了较好的活动常规,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新的内容,接受新的知识,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踊跃的回答,也愿意独立动手操作。因此我设计活动时尽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我以幼儿认识事物具体到抽象为依据,通过运用教具演示直观的让幼儿理解,再提供游戏加以引导,使幼儿能将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经掌握10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幼儿探究10的加法的计算过程,并能准确的进行运算,知道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二、说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根据《钢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我将本活的目标定位为:

  1、学习10的加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游戏法引导幼儿复习10的组成,然后,我选用了直观演示法和幼儿动手操作法,让幼儿学习10的加法。在思维活动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

  律和年龄特点,最后再让幼儿自己尝试,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1、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本班幼儿的情况,语言表达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形式,他们也会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偶尔还会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所以,语言表达是幼儿进行活动最乐于接受的。

  2、观察法

  通过观察算式,利用交换规律列出另外两组算式。请幼儿观看学具,让幼儿先点数模块,最后得出结论。

  3、尝试活动法

  要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尝试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幼儿极为感兴趣的形式。幼儿在活动中,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

  五、说活动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的目标重点是让幼儿学买10的加法运算,为此我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卡片比较直观的学习运算。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让幼儿通过观察两道算式的异同,再请幼儿点数图卡,懂得两位加数的位置不同,得数相同。

  六、说活动过程

  我根据预定目标,进行了以下系列活动:

  (一)导入部分,复习10的组成。通过口答,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10的加法作好准备,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单调和枯燥,又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10的组成,现在来做一个小游戏吧,请小朋友把手伸出来。”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1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9”(打9的手势),1和9合起来是10。

  (二)基本部分:

  1、利用点数圆形卡片学习10的加法,活动中我注重幼儿与我的互动,鼓励幼儿参与,以本环节直观演示法,让幼儿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教师演示的过程中用明确的语言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思考。

  出示圆形卡片,玩游戏《找朋友》。

  师:“今天张老师想请很多好朋友跟我一起玩,现在就让我把它们请出来吧,‘我有许多好朋友,站在一起手拉手,只是人还没到齐,才到9个好朋友’,咦,原来有1个好朋友迟到了,大家告诉我,我一共有几个好朋友呢?”教师出示笑脸卡片,引导幼儿回答,并用算式9+1=10表示。

  用同样方法学习:8+2=10、7+3=10、6+4=10、5+5=10。

  2、观察算式,发现加法的交换规律,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幼儿按相反的数序点数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

  理解交换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数了一遍,如果我们倒过来数,那好朋友的数量会一样多吗?我们一起试一试。”幼儿数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把数字调换,得数相同。请幼儿观察算式:“张老师发现了一件事,8+2=10和2+8=10这两道题很像,小朋友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了吗?这两道算式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得数不变,所以看到8+2=10马上就想到2+8=10,这样的两道算式我们叫它们朋友题,请小朋友们再找找还有哪些是朋友题。”

  (三)操作部分

  创设“超市”的情境,让幼儿扮演顾客,到超市购物付钱,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得数学与生活连接在一起。

  1、师:“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上超市买东西去,大家可以拿着10元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有一个小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买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的价格加起来是10元。”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买了哪两样东西,加起来是不是10元钱。

  3、小结:记录幼儿“购买”的物品价格,列出算式。

  七、活动效果预想

  本次活动我通过让幼儿点数两部分的卡片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让幼儿跟着老师的演示进行学习,再引导幼儿发现互换规律,最后联系生活经验,让幼儿以通过上超市购物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较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学习,所以说这是一节生动、活跃,幼儿很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9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及我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准备了数学《照相》这个活动。

  一、说教材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草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以《动物园》为线索,将认识"10以内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

  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方向(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确定10以内序数排列的次序,知道物体按不同方向排列时它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序数的意义。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说重难点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认识10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对于突破重难点采用的方法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寻求答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学习,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四、说活动准备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我准备了小动物若干。

  五、说教法本次活动我通过引导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亲自实践,主动的进行学习。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幼儿水平的发展。

  六、说学法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自己相互讨论、合作做游戏,让幼儿在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目标。

  七、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是通过听音乐:照相,积极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是通过动物园的小动物照相排队引导幼儿认识10以内序数,让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时小动物的排列次序。出示水果图片,幼儿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给水果排排队,然后按不同的方向说出各个水果分别排在第几。对第二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肯定。

  第四环节是完成幼儿用书中的题目。

  以上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使幼儿主动学习,达到认识"10以内序数"的目标。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此次活动《圈里圈外》来源于一次晨间活动套圈游戏中,当时有两个小朋友的圈重叠套住了同一辆小汽车,在计算两人各自套了几辆小汽车时,这两位小朋友为同时套住的这辆小汽车到底应该归谁发生了争执。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非常具有探究价值,于是设计开展了"圈里圈外"活动。根据幼儿思维数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大班下学期应培养幼儿寻找物体明显和不明显特征进行多重分类,继续学习交集分类,交集的概念。例如:大班主题"旅游商品店"中有一个活动"放苹果",旨在通过这个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但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幼儿对于自己空间的方位感和逆向逻辑思维的培养还不够深入,于是我设计了"圈里圈外"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交集的意义。在设计本活动时,我考虑了以下几个的要点:

  1.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思维正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萌芽状态。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知、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所以,本次活动的环节安排是从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层层递进。

  2.体验数学学习对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发展幼儿的'数理逻辑智能,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站圈乐"需要幼儿以商量、协作的方式来学习,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正符合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此来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智能。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及"情感与态度"、"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三个纬度,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圈里圈外标记图,学会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计数。

  2)会按数卡和标记图,在圈里圈外正确摆上物体数量,初步学习逆向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活动的乐趣。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概括归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新《纲要》要求:幼儿能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这个要求,我将目标1设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重在发展幼儿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将目标2设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培养幼儿从不断探究及体验中获得逆向思维的发展。因为逆向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一种加成熟的表现;而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语言在前,动作在后,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言语计划行动,动作实现计划的特点,尚处于发展过渡阶段。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本次活动能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语言讨论法、游戏法、总结归纳法、迁移法、尝试操作法。

  1.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交集的概念。培养了幼儿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2.游戏法:通过套圈乐、站圈乐的游戏,高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实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家韦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育原侧,让儿童积极活动,主动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3.总结归纳法:在数学活动中总结归纳法是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对每个科学依据的小结。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要为这次活动的设定的目标做归纳总结。

  4.尝试操作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迁移法:在第三个环节中能运用前一环节学过的内容来探索解决眼前的问题,体现经验迁移的过程。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迁移,掌握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本次教学活动,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

  1.教具。标记图(物体在圈里圈外标记图,绿圈里绿圈外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黄圈里黄圈外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两圈交叉部分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绿圈里黄圈里有几个物体的标记图),0~9磁性数字卡若干,绿色、黄色小圈共7个,绿色、黄色中圈各一个。红圆片若干,绿色、黄色大呼啦圈各4个。

  2.学具。

  ①看图判断圈里圈外点子数量的作业单。彩旗4面。

  (二)教学过程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认识标记图——套圈乐——站圈乐——操作练习。

  认识标记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在圈里圈外的标记图。教师先出示两张标记图,再提问"谁愿意来说说它的意思?"在让幼儿充分看懂、讨论之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做总结。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宝宝》这个活动来自山东省编教材中班上册《我的好朋友》这一主题。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启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感知,对图形有了一个较规律系统的认识。并且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既培养了幼儿对图形的感受力和认识力又培养了幼儿初步的探索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班级情况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于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游戏这种活动类型。数学《图形宝宝》这次教育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游戏形式的猜想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法的单一、枯燥,是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对各种图形分类,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2、说教材

  《我的图形宝宝》是让幼儿通过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建立对形状的基本认识,并且可以让幼儿从生活中拓展,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以及正方形,让他们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幼儿掌握初步的测量技能和认识以及辨别生活中各种各样形状的知识。

  3、说教育目标

  实施这个活动的目标在于:

  认知方面:通过观察了解形状的构造特点,使幼儿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能力方面: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特征的学习和了解,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形状的物品,并且可以说一说它们是做什么用的。

  情感目标:通过对图形的学习,可以拓展知识,用结构玩具搭建基本的图形,并且介绍他们的功能。

  4、重点难点重点:能从一堆的图形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难点:学习用测量的方法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老师使用的正方形,长方形娃娃及图形各一个,贴绒数字卡片若干。

  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红色的长方形纸(长边为六个回形针长,短边为四个回形针长1张绿颜色的正方形纸(每边为4个回形针长)回形针若干。

  幼儿用书第一册第10—11页。

  二、说教法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的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始终贯穿的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模拟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模拟法:我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娃娃各一个,先让幼儿找出两个娃娃的不同之处。之后我在用回形针教给幼儿测量的方法,带领幼儿一步一步的测量,直到幼儿可以自己完成为止。

  操作练习法:比较一下测量的结果,看看两个娃娃是一样长的吗?

  让他们总结一下经验。

  游戏练习法:把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带领幼儿从活动室里找出和长方形,正方形相似的物品,找的最多而且又正确的幼儿给予奖励。

  三、说学情学法

  中班的小朋友经过小班的学习,对图形有一个较基本的认识,但是在脑海中还没有形成关于图形的具体印象。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学习的知识与法则应该尽量的避免老师直接交给他们,而是应该在幼儿操作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为此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实践,自主学习,观察法,归纳分析法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先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娃娃,一个长方形娃娃,引起幼儿的关注。然后提问"两个娃娃长得一样吗?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发展幼儿的动脑能力。

  2、讲授新课

  我引导幼儿用回形针测量,通过动手确定答案,提出测量的要求,步骤如下:

  测量时先要将回形针的一头与图形的边对齐图形与回形针要贴紧回形针与回形针之间不能有空隙用相应的数字在每条边上都记录所有回形针的数量。

  比较操作结果,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3、交流测量结果,引发幼儿的思考:

  红色的图形和绿色的图形边长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在运用折叠的办法,比一比,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4、引导幼儿总结: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而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一样长我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练习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找一找类似长方形的物品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小棒毛线尺子等等。

  五、教学反思

  1、鼓励幼儿回家找找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2、用折叠的物品进行户外游戏活动。

  六、布置作业

  让幼儿回到家以后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像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把看到的这些在家长的帮助下都拍下来,拿到班里的展览区展览。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2

  活动的目标是:

  (1)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引导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目标内容与教材上有所不同,原因是:这样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表述更完整、更清晰;还有就是我们身体有关部位数量为3和4的比较难找,所以我把教材中“寻找、发现自己身体有关部位蕴含的数量”改为“引导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这样既包括身体部位,又包括身上的衣物等,更利于活动的开展。

  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活动的难点是:

  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什么游戏?如何串联?是否又有趣又有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

  “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下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我之所以把记录表设计成“转盘”,是因为:这样有利于几个幼儿同时记录,并且可以解决记录中出现的方向性问题,“转盘”一转动,我们可以端正地看到每幅图;另外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记录的趣味性。等幼儿记录完了,我请组与组之间交换检查,纠正错误,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正确信息。

  结束部分也充满了游戏性。“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数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数学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领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是幼儿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对物质材料的摆弄、操作、思考和交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指导幼儿学习的作用,而不是代替幼儿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结论或答案告诉幼儿。所以,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习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4到5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本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情景表演法、猜测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说课还很粗糙,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三、说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四、说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五、说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十座写有1——10数字的蘑菇小房子,小猴、小熊手偶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故事《住宾馆》。

  2、1-10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黑板1——11的数字卡片。

  3、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10的点卡一套/人。

  4、扑克牌人手一份(从1到11);标有1—10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5、已经学习过了《11以内的序数》、《11以内数的形成》(包括0)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

  六、说过程:

  1、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A、拍手游戏:“嘿嘿,(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B、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2、基本部分:

  A“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讲述和表演,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如:

  (1)熊猫说6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8号的邻居,8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9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将小动物全部拿走,只留下带有数字的'小房子,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并帮助幼儿相邻数的定义(1)。提问:6的邻居是谁呀?(理解“相邻数”。小朋友都有两个好听的名字,比如王乾瑞小朋友在家里妈妈叫你宝宝,在幼儿园老师叫你王乾瑞。数字的邻居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相邻数。)得出结论:7和8是6的邻居,也叫做6的相邻数,9和10是8的邻居,也叫做8的相邻数。(2)提问:那么5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3)幼儿自主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B复习11以内数的形成,“添1就是,比少1”为后面理解10以内相邻数(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打下基础。复习数字1-11。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11。

  C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1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0是1的相邻数,2是1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6、7、8、9、10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6、7、8、9、10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3、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10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的相邻数就是和?”(2)《扑克牌里的相邻数》:两人一组,甲抽取乙扑克牌里的任一张牌,然后让甲找相邻数,找对了,牌归他,找错了牌归乙。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后以谁的牌多为胜。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4

  蒙氏数学是一套通过“游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材。那么大家知道幼儿园蒙氏数学的说课稿如何设计?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大家能够抽出时间来观看我这次的蒙氏数学观摩课。在此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们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是一节蒙氏数学课《数物结合》它是让幼儿体验数字与物品的对应关系,设法将抽象的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联系起来,帮助幼儿认识数字。在生活中应时时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数量的同时,与数字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10以上数的含义并加深对两位数表达方式的印象。

  本节课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认读数字11—15。

  3、使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授课开始:

  一、教学名称:

  蒙氏数学

  二、教学内容:

  《数物结合11—15》

  三、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四、教学准备:

  1、串珠、数字拼版

  2、彩色纸条、圆形小卡片

  3、彩圈卡片

  五、教学过程: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走线,线上游戏:《小火箭》

  小火箭,真厉害。一飞飞到蓝天上,发火箭啦——11、12、13、14、15,发射!

  出发到太空喽!

  2、集体活动

  ①感知数物结合

  ⑴创设情境:太空里呀,有金色王国,还有彩色王国。金色王国里有许多金色串珠,彩色王国里有许多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怎么办呢?数字王国里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⑵提示:刚才小朋友们玩游戏《小火箭》时,小朋友都听到老师说那几个数字了呀?(11、12、13、14、15)

  ⑶先出示教具数字拼板、数字卡片11,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是1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1的串珠、数字拼图。

  ⑷请个别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11—15中的任意数字,以增加幼儿的兴趣。

  ②游戏:“找数字”

  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我问你,,哪个数字不见了?”

  幼儿边拍手边答:“尤老师,告诉你,数字11不见了。”

  然后请幼儿放回原位(游戏可反复进行)

  3、分组活动:

  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① 看数字,贴星星。

  ② 读一读,涂与数字相对应的彩圈。(彩圈卡片)

  ③ 玩“串珠、数字拼板”。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每组个别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操作的情况,感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总结:

  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11——15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蒙氏特色:

蒙氏数学主要是让幼儿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到生活实际操作为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一步探索创造。并且通过蒙氏数学的学习可帮助幼儿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幼儿善于提问,爱思考的习惯。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上册《学前幼儿阳光早教整体课程》中的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是幼儿上学期学习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我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用情景导入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是多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孩子们的比较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发面的发展。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数的简单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或少1。难点:用语言说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邻数的含义。

  教学用具:卡片

  四、教法

  针对幼儿教学,为了充分让孩子们发表想法,我将采用游戏问答,尽可能多的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学到知识,同时采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提问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掌握住10以内相邻的各数,所以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做一做的过程中融入到学习中,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出示屋子卡片,让小朋友说一说小明家的邻居是谁,小花家的邻居是谁,初步让孩子们理解相邻关系。

  2、在黑板上画出3×3的9个方格,中间分别画上7个月亮、9个星星、2个西瓜,让小朋友

  们动脑筋想一想7个月亮前面、后面的方格应该画什么。同上9个星星、2个西瓜前面、后面的方格应该画什么。

  3、在黑板上贴上打乱的10个数字,请小朋友们为数字搬家,将10个数字重新排列好,找一找某一个数字的邻居。从而实现由实体物到抽象数字的转化过程,并总结出相邻数:某一个自然数比它多1和比它少1的数字都是它的相邻数。

  七、巩固练习

  画出3×3的9个方格,第一列分别画出7支铅笔、4朵花、6个梨,第三列分别画出9支铅笔、6多花、8个梨,让小朋友们动脑想想第二列应该画出什么图案。〔该题是在上边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新知识的巩固。〕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6

  一、设计意图: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本节课我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开始部分通过模仿机器人幽默、诙谐的声音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为后面活动有效的开展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孩子看看、说说等方式让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寻找图形变换的秘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着,最后,寻找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这一规律。结束活动时 ,又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组图形拼贴画,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强烈愿望,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学习时的那种喜欢探索的精神,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2.教具的'制作比较多,上课时显得手忙脚乱,而且不精致,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不大。处理办法:把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3.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操作快,反应快,但有的孩子时间不够。整改措施:把个别操作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

  4.教师的评价比较模糊。

  5.活动内容过多,比较繁琐。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7

  活动目标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会观察树叶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3、在活动中能体验到同伴间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树叶(叶柄)、一张表格、一只笔、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请小朋友们竖起你们的

  小耳朵,仔细的听好了。听···他来了。(听完后)接下来,有哪位小朋友已经听出,

  2.老师今天请来的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教师:大家都很聪明,都听出了这是树叶。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找一找,树叶里有哪些秘密呢?

  二、对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示范

  教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老师手上的这一根叶柄上有几枚小叶片?

  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好吗?

  教师:好了,刚刚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数了老师叶柄上的小叶片有几片。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然后把数好的小叶片数量记录下来。

  2、幼儿示范

  教师:这么多的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的规律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在来数一数。

  三、讨论分析: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四、树叶分类:

  教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

  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五、统计数字:

  教师:都能两片、两片成为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各是多少?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

  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六、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1.觉得:老师发现有些树叶宝宝都有一个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个人。你看数字6宝宝,

  他们有3对好朋友,而数字7宝宝,却多出了一个宝宝。所以你们觉得数字宝宝中有什么秘密呢?

  2.教师:你看6、8、10、12、14这些数是什么数?7、9、11、13、15这些数是什么数呢?

  他是不是能两个、两个的凑成相同人数的呢?还是不能。

  3.教师: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师觉得6、8、10、12、14这些数是双数,因为他们能

  刚好能两个、两个的分好。7、9、11、13、15是单数。(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找哪些物品也有这些规律。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8

  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新学期刚开始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经常听见小朋友说: “我的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经常来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邻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边,我们是好朋友”我的好朋友XX就坐在我的旁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我的邻居朋友》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说分析:

  我班经过了托、小、中班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的序数》、《5以内数的形成》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教师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给他们,而是应该安排成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帮助小动物找房间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说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说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蘑菇房》故事讲述,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

  (2)协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定义。将故事平稳的过渡到黑板上,1号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2号数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通过抛出问题,以给相邻数找秘密,激发了幼儿的探索5以内相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幼儿提供桔子,饼干,玩具等物品若干,引导幼儿分别对应数摆出相应数量的物品(1-5),逐步探索每个数的相邻数与该数有什么变化,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结束部分: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1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

  2.学说故事中的短句:"树叶,你当我的ⅹⅹ好吗?"3.乐意用动作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季景色,进行拾落叶、观察秋虫等活动。

  2.贴绒图片,大图书一本、树叶头饰一只。

  活动过程:

  1.师一边抛洒落叶一边说:"秋天到了,秋风吹来了,树叶宝宝从大树上飘落下来,飘呀飘呀会落在哪里呢?小朋友猜猜看?"鼓励幼儿自由发言。那么小树叶到底飘落在哪里呢?老师带来了好听的故事《秋叶飘》,小朋友认真听就知道了。

  2、老师结合贴绒教具,讲述故事提问:小朋友听到了吗?树叶到底落在了哪里呢?幼儿自由发言。

  3|、分段理解散文,鼓励幼儿能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

  (1).树叶落在了哪里?(草地上)。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小虫)。小虫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屋)。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ⅹⅹ好吗?"师幼扮演角色:幼儿学小虫爬到老师处说:"树叶,你当我的ⅹⅹ好吗?","好的`,好的!"。小虫是怎样把树叶当作小屋的?(躺在树叶下面),做出躺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

  (2).树叶落在了哪里?(沟里)。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蚂蚁)。蚂蚁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船)。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ⅹⅹ好吗?"请4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角色学说对话。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样坐在树叶上,我们一起试试。

  (3).树叶落在了哪里?(河里)。谁过来和树叶说话了?(小鱼)。小鱼想把树叶当作什么?(小伞)。共同学说对话:"树叶,你当我的ⅹⅹ好吗?"幼儿一起模仿相应的动作。

  4、完整讲述故事利用大图书和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故事,重点让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拓展延伸活动:

  师:树叶飘呀飘,除了它落在草地上、沟里、河里还会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做一片树叶,想飘到哪就飘到哪?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篇20

  一、说教材

  1、活动来源:该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可运用于主题活动之中。眼睛、鼻子、嘴巴、手,是孩子们每天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感官。这次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幼儿关于感官知识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各种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果实,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是随处可见的,且取材方便。对于他们孩子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都是独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睡后的水果品尝,显然是孩们所期盼的快乐时段。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中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目标的实现。确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认识橘子,知道橘子的特征。

  2、学会怎样剥橘子,了解橘子的营养价值。

  3、懂得分享,体验分享橘子的快乐。

  在这三个目标中,我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出发的,将情感方面列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获得方面,这是考虑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学习规律出发的。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实际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实践操作、食物品尝、及音乐配合、游戏情节的贯穿来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难点:在剥橘子时,由于孩子们的小肌肉的动作协调能力、动作力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很有可能提出"老师我不会剥"、"老师剥不开"的问题。(因为,在平时剥橘子、香蕉皮的时候,我班每次都会有这种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老师如何正确地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求得剥皮的方法,体验到自己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个关键。它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活动的准备:分为

  活动的经验准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活动的物质准备:橘子若干、收纳盒3个。

  二、说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引发兴趣后,品尝橘子前的一次剥橘子操作活动。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实物投放"水果橘子"孩子们对橘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在辨证中得出结论,对含糊的结论也可留于课后进行调查。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本次活动,在引入和结束活动中都渗入游戏的形式。在橘子出现的时候,都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猜一猜,这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让孩子们体验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领。此外活动中还采用交流讨论(小组、个别、集体)、赏识激励法,使幼儿对小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经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 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中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剥与品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操作和语言表达的目标,同时目标一和目标二,也同时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常见水果的了解。

  2、品尝交流(尝试法):

  在体验小手剥一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控制能力弱,为了孩子们的需求,我及时让他们进行品尝,大家吃吃将讲讲、在愉悦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干。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水果和干果有着不同的剥法和口味。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该活动。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次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动静交替的,它多次给了孩子们手口并用的机会。客人做客、激发兴趣--自由观察、说说特征--教师演示、动手操作--果实品尝、交流感想--相互分享、活动结束

  本次的结束活动中也渗入互动的形式,与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情景相扣,比较自然,并且延伸活动对孩子们的手指运用也是一个提升,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小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喜欢的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过程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小手去剥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再用小嘴巴去尝尝。从始至终,应该说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面与经验。因此,我认为此活动能够结合季节性,能够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数学活动说课稿范文 幼儿园数学教育说课稿11-14

幼儿园数学的说课稿01-21

幼儿园数学的说课稿范文09-15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02-01

幼儿园数学活动说课稿11-14

数学幼儿园中班说课稿07-10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10-25

幼儿园数学活动说课稿11-28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06-10

幼儿园数学优秀说课稿03-20